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0674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 障碍我们入定的是心性,除了日常百忙训练,还要在坐中训练。具体的说,有昏沉、掉举、嗔、疑、贪等五盖。 掉举即散乱,就是打妄想,受情见影响,一打坐就财色名食睡。不是想情色亲眷,就是想谁借了钱没还,还想得挺细,谁昨天说了一句话,他什么意思呢?身体在打坐,心里在演化贪嗔痴,不打坐还好点,打坐就成了贪嗔痴专业户。 掉举是贪分所摄,有贪才计较,去除贪的方法,就是出离心,如果你心就在世俗,你就会计较世俗恩怨得失,你念的就是世俗,你还得住在这。 一打坐就睡着,那是昏沉。粗的昏沉,坐在那里迷迷糊糊像睡觉一样,慢慢地真的睡着了,有的还打呼噜。许多人不明白什么是禅定,以为坐在那

2、心没有怎么动是就如法的境界。 昏沉是痴分所摄,是不懂得禅定的道理,认为往那一坐,就叫禅定。对治昏沉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一知,对当下发生的一切了了分明,或者把心定在一个缘上,比如观想佛菩萨、西方境、日月光明等,这样容易保持清明。昏沉是我们无始劫养成的惰性导致,一生迷迷糊糊,这不是难得糊涂,其果报是可怕的。 如果是细昏沉人还感觉挺舒服的,没有明显的妄想,没有瞌睡,但很容易枯定。犹如一潭死水,不能开智慧。这样的坐是没用的。 凡夫不在昏沉中,即在散乱中。清清明明不散乱了,又不懂得觉照,这样一辈子坐来坐去,身体会健康,但与解脱没关系。 还有外道的无想定,很多人都会。打坐时什么都不想,往哪一坐空空洞洞的,什

3、么都不想妄念就止住了,至少妄念很少了,妄念少了,身体就会有乐受,很舒服。身心都舒服,修行人得到这种境界,很多就以为是道,抓住了,很难转掉。无想定生无想天,享完福堕地狱,如果在人道就是白痴。相应嘛。 我们修行是为了开智慧,求解脱。不追求身心享受,不追求神通、境界,当然,身心的快乐、神通、境界也是有的,但不是道,不执著。 禅定,要断除影响入定的内外因素。达摩祖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息诸缘,就是要断尽外缘,则身、口、意无散乱。如果你心就在世俗,你就会计较世俗恩怨得失,你念的就是世俗,你还得住在这。墙壁,没有委屈、恩怨。 平时多修与出离心相应的法,比如思维轮回之苦,人生难

4、得,死亡的无奈,修白骨观、不净观等。平时与人斤斤计较的,都是想常住沙家浜的,随时被装进去,念六道。具有出离心,心不向外攀援,才不散乱。否则,便难以做到心止如水。 打坐心散乱时,空不掉,就要制心一处,止。制心一处的修法很多,自己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息诸缘,就是要断尽外缘,则身、口、意无散乱。 内心无喘,就是要断尽贪嗔妄念,如此则内心无波动,这样才具备了真正入定的条件。 我们现代修行,不可能都有条件离开红尘,但作为初学者,应该训练自己不被外缘所动。否则,修来修去,仍然被分别念头牵转而轮回。 有人经常像怨妇似的,找别人倾诉,不是别人欺负了它,就是世界不公平

5、。真不知的这种人是怎么修的,烦恼起来,说明你的心还在六道。不赶紧反省,还把自己的烦恼再输送给别人。即使别人不被你影响,你也耽误了人家宝贵的时间,这种情况一般是女性多。至少性格是女性。做不到无辱可忍,此生别想解脱。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修行人要学会转化烦恼。 日常百忙,努力训练做到不为外境动心。不为外境动心,内在不起贪嗔痴念头。保持中性的心态,内心的散乱就会逐渐得到对治,帮助止息妄念。这样,禅定才有可能生起。 当心静下来,光明就会现前。这又是一个转折点。很多人到了这时,清清明明,一个微细念头起来,就玩境界了。我们的八识田中,有各种各样的种子。触动种子,景象就起来了。看电影。其实是修行的歧途。这种时

6、候,要不迎不拒,禅定就会深入,否则就停滞不前了。 通常,在清醒时,我们只能检测到粗惑,细惑、微细惑必须进入禅定才能转化,我们的修行如果只停留在日常百忙,你顶多是个好人,好人还是相对的。因为无始劫的习气,我们在做好事时已经根据自己的利益有所挑选了。 下坐时,不要着急,把禅定的境界带到日常百忙,把禅定的境界带到日常百忙也是功夫,醒梦一如嘛。时时觉照一体两面是捷径。修行人如何生活,要明明了了,随时在修行中,平时多思维如何去做,把握火候。如果认为清清净净的真好,就不去观照,是不如法的。时时无思无欲,那是努力来的,不要在还没有证道以前就去模仿,修成呆子啊,什么果报?这样,也很舒服的,可惜有果报的。惰性,

7、是我们难以转化的。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把佛法悟透,去实践,如果只是明白,那佛陀的大圆镜智还是佛陀的,你的还在思维里。 无量光-怎么入定 今天开始前,我们先讲讲怎么入定,以帮助目前还不会入定的人在这几天能更好地坚持,至少能比较轻松地训练。明天我们会讲如何入各种定,争取都听明白,不会入定的以后知道怎么操作。 真正修行成就,一定要经过入定阶段,心无生灭、无思虑分别,那个非二元的空性赤裸裸地现前,以及息无出入,后天的呼吸往来断了,原本纯净生命能量显现,方才神炁合一,灵台一点灵明凝定不散。那个生命的本源与能量真正返回来的,不受一切有为约束了,才是真人。否则,稍有造作,即是幻丹。 其实,关于具体操作,只

8、要一讲,都会发现入定要领早就讲过很多次了,只是被有的人忽略了,所以至今坐不住,昏沉散乱,不能入定。首先,打坐一旦坐好,就不要动,纹丝不动,这个对初期习定的人来说很重要,身体能保持纹丝不动,怎么也会进入静的状态,身睡心不睡,心就能静下,进一步入静乃至入定。这样,我们的能量体系才会调动起来,有智慧的修行人,能量的升华与灵性的升华是同步的。所以要纹丝不动,否则稍稍一动就要重新安静,不可能定。定,是心定。心定了,身自然能定。能定了,身心的转化才能源源而来。所以,入定的关键因素还是心。说到心,我们得会检测自己打坐时的心,是在什么状况下,是昏沉、散乱?还是迷惑?抑或已经静下来?我们讲过,心、气是合一的,念

9、动,呼吸就动。因为我们有生命以来,呼吸就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从婴儿时期的微细呼吸,到少年时代的轻轻松松,到长大后知道生气时的急促呼吸,乃至年老生命衰败的困难呼吸。我们知道,越是心理纯净,身体健康,呼吸越是轻松。甚至,同一个人,在身体状况相对平稳的同一天,呼吸也变化无常。比如一个人睡觉,刚刚入睡时,在那个即将昏睡的临界点上,呼吸是轻盈的,比醒时要轻微得多。但一旦真正睡着,呼吸就很沉重,有的甚至鼾声如雷。有打坐经验的人知道,正当静静地坐着时,呼吸是相对轻微的,一旦昏沉,呼吸就沉重,有的甚至好像打呼噜似的,发出很大的呼吸声。可见,从打坐的角度来看,呼吸的轻重,与心的清明程度有直接关系。这就告诉我

10、们一个道理,调节呼吸可以协助安心。呼吸属身,身心是互为的。呼吸之源即心智之源,呼吸静了,心也就静了。咱们是自己要把握定境,所以要学会有为调整呼吸。 真静了,一知和所缘不乱,慢慢身口意真正合一,都专注在一境,外面的呼吸来往收回来,身体里面还在运作,喜乐升起,就初步达到定境大乘佛法初禅禅定了。 那么,从我们目前的训练来说,怎么运作呢?关键还是要把握一知,并把它与我们正在训练的方法结合起来。每次打坐练金光法,在那个日月合璧的珠子从心轮开始放光时,就配合观察它随着呼吸而开合,它与呼吸是一呼一吸同步的。轻轻地,揉揉地,用一知看着它,明明白白,不用妄心参与,不迎不拒,看着它即可。呼气时观想它打开,吸气时观

11、想它轻轻地收一下,但不要完全合拢,就这样随着呼吸同时开合,一知看着它,知道它随着呼吸开合就行。这样,光色身的感知会很清楚,慢慢地,外呼吸会静下来,甚至停下来。就这样,就容易静下来,但往往真正静下来时,静的很好的时候,由于我们惯性心理的暗示,认为这种状况是要睡着了,这个时候就要昏沉了。一旦发现即将昏沉,此时呼吸也会相对粗重,立刻轻微调动意识,轻轻作意调节呼吸,轻轻地延长呼吸,就能将呼吸调节到更微细,这样就可以回复清明,整个过程,一知轻轻地看着,轻轻作意,一旦清明,就不要将知停留在调节上,仍然轻轻地看着珠子,看着它一呼一吸就可以了。如果再出现即将昏沉的情况,再轻轻地延长呼吸,立刻又会清醒。没有感觉

12、昏沉时,不要调节呼吸,只是轻轻地看着它珠子的开合。就这样反复调整,慢慢地,外呼吸就会停止,知道呼吸停止,不要研究,轻轻地知道即可。如果意念动了,外呼吸又会起来,这个时候,依然像前面一样调节。真正打坐能入定的,必定要走调节呼吸过程的路子。而从粗重的训练,到能够真正静下来,全靠修行人在知道方法的情况下,调心、调息,步步深入。 珠子开合吸气,它打开就像莲花瓣,如果完全合拢就是珠子,吸气的时候,观想它内收吸气,呼气的时候,观想它打开。如果观想珠子在莲花上的,就直接观想莲花开合,假如莲花合拢,就将珠子含在里面,打开,珠子就现出,一般随着呼吸一开一合时,不需要动作太大,轻轻开合,有那个意念即可,不用完全合

13、拢。这种运作,里面包含天机,懂得修炼知识的人就知道,我们通过月亮下运,将意识导引到中宫,精气神三宝会聚于中宫则成丹,配合呼吸,神炁合一凝聚不散。 我们的本性是空灵而涵盖一切的,空灵中包含了原本的能量无量光。当虚极静笃,灵光独耀时,我们才知道生命的本性无时、无处不在。并不是静中才有,静,只是涵养灵性而已。道,是活泼灵动的,它充满一切而不占有一切,它永远不可能只存在于某一个时空点。常人不能见道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常人几乎一直只生活在自己的思想、头脑中。他们不是活在对过去的追忆中,就是活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如果停止对过去与未来的攀援,那个当下不依赖于任何缘分,却能生出一切妙用的了了常明,不是我人的本来面

14、目是什么?!什么叫圆满?不以无常为伍的妙用即是。妙用,是于清净光明中升起的不昧,是佛体大用。见道者,无论是禅定中,还是日常百忙皆与道相应,虽然不离一切劳作,但却任运自然,听从道的安排,依照本性行事而不夹杂后天的机心,率性而为,无造作之心。先天灵性、灵能自然显现,如此,便是所谓的性命双修。性命双修的秘密在此,一切天真自然。 打坐时,将一知轻轻地放在珠子上,当发现即将昏沉时,赶紧轻轻调息,只要轻轻地就行,心就可以继续安住。在整个打坐过程中,身体的感觉通通不管,就一心维系在珠子上,发现昏沉迹象,立刻调息。就这样反复训练,禅定会越来越深入。要知道,心不依赖于任何方所而存在,不局限在肉体中,不要把心的训

15、练与物质身体联想起来。 日常百忙的训练,就是安住,除了当下,没有一个地方是我们可以去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过去和未来都不具有可操作性,就是当下,也只是个时空点。当然,如果只悟到一知的,就先安住当下吧,对当下的一切保持清醒的觉照,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却不迎不拒。练金光法的,一知时时刻刻安放在珠子上。 这个群里,几乎都是悟到一知以上的,交流,就是对自己是否保持觉照,是否安住的检验,因为大家共同交流,也都彼此看着,谁要离开了觉照,立刻原形毕露。看道心可嘉,而容许进入此群的,也要坦诚交流,不能装,你要一装,大伙都看的清清楚楚,只是自己以为可以蒙混过关而已,这种时候,大伙就会想方设法让你认识

16、到自己的问题,帮助你把心杀下来,如此才有悟道的机缘。而个人悟入的深度不同,相对悟入浅的,对悟入深者的境界,也是不可猜测的。为什么要进此群要求比较严格,因为心性达不到,想呆都呆不住。不如自己的,看不起,超越自己的,还不服气。这样,就无法修行下去,也无法从大家那里得到帮助,道侣的作用就体现不了。 一个悟道的人,他要做的就是体道、证道,而整个过程不能离开安住的训练,直到纯熟。否则,立马打回原形。像那天,和仁在跟和糖讲一个问题,当时和糖那个问题本身就是大大的妄想,和仁就用脑子想了下她问题的问题在哪里,那一刻离开了安住,结果回答模棱两可。但修行人就是修行人,没有爱面子的虚荣,发现了,马上说“我说错了”。

17、像和美有时候争执,虽然是为法,但行为的本身就微妙地夹杂了执著与奢求认可的因素。无论说什么,如果对方不接受,继续坚持就没有必要了,为什么一定要人赞同你?如果只是为了帮助人,为了交流,对方会体会到你的诚意,否则点到为止。还有特别爱好,特别喜欢一些颜色啊图像啊什么的,要注意了,一个人特别喜欢的东西,记载了轮回中养成的惯性,不要处处顺从自己,否则只会扩展我执。学会做事说话考虑他人,将自己的习气转化,才能洒脱自在,否则总是有在乎的东西挂住小脚,关键时刻温柔一绊,你就永远常住沙家浜了。不过,今天看来还是有所认识,毕竟是真正的修行人,只要真看到是问题了,就会立刻改正。 好了,开场白到此,还没入过定的,这几天

18、就可以训练入定了。有感想、有问题,在交流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讨论。 还有不明白的现在可以讨论。 好了,大家打坐吧,两点见。 如何快速出入定境? 这是我自己的实修经验,感叹于末法时期修证不易,在此公开贡献给愿意走禅定路子的人。佛陀告诉了我们修证的路子,如果自己没有走过,把佛陀说的当作是自己证到的,倒因为果,倒果为因者,请绕行。本人没兴趣做任何争执。 首先,我们看看佛陀是怎么证悟的:佛陀生下来,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的因缘,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继而,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十二年中他都做了什么呢?学无想定三年,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除掉,他学成后,最后“知非即舍”; 又学非想非非想定,它不

19、象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功夫,佛学成后,又“知非即舍”;后来又到雪山去修苦行,六年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恢复了体能,来到菩提树下禅定,发誓若不解脱,不起此座。根据史集记载,在六天之内,他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睹明星而悟道。 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我们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认为佛告诉我们的真理,我们文字上懂了,现实中似乎有一点感应,就是我们的了。释迦摩尼佛是再来人,他来给我们示现如何修行,当时很多弟子跟随他修行,他成道后又讲法四十九年,所有讲法皆是根据当时的机缘,

20、针对大家修证的问题而作开示。 我看到了佛陀修证的路子,明白佛陀所说是要我们去修证、行道,所以才发心脚踏实地去实践的。 我常说,修行,粗惑好转,细惑、微细惑必须在日常百忙训练的同时,去深入禅定才能转。很多人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没有禅定经验者,很难体会这个道理,可以理解。不经历甚深禅定,你无法看到根植与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升起现行的微妙,更别说去截断瀑流,证悟实相,然后升起妙用。 话说回来,如何入定?如何自由出入定?这里,我们只讲关于初禅的方面,因为以后的可以旁通。 入定不是等待机会,很多修行人一生都不能自在入定,入定对他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原因是不懂得怎么训练自由出入定。训练的关键,就是要懂得如

21、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禅定的人,即使曾经入过定,也是每次坐下来,就等待体验他以前静坐的觉受,依靠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不相信入定是可以随时进入的。 过去传记里曾记载,修行人出入自在、坐脱立亡、转世不迷者很多。这个训练好了,将来功夫深入,配合出出体的方法,要出入自在就轻车熟路了,但这只是身体的解脱。还不是得道,必须配合般若,才能真正解脱。 打坐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健康,修法又正确,他入定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全身非常舒服,一般感觉轻飘飘的,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膨胀到觉得充满整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感觉要飘浮起来。这种现象后,就会产生很

22、快乐的感受,这即是进入初禅前的轻安觉受。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舍弃乐受了。四禅定都有他们的四加行。 我们一再强调起初训练打坐时要观照身心的觉受,除了了悟诸法的不生不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训练自由出入定做准备。初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快乐,身上原有的不舒服感消失,外呼吸停止或变得非常微细,内呼吸活跃起来,心念集中了,这样,我们已经进入初禅了。但初期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已经入定,倒是出定才发觉。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体验,就是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忽然觉得脚又酸、麻、痛了,但在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离生喜乐嘛,你暂时离开了意识对

23、身体觉受的分别执着,有一种初步超越身心的解脱快感。所以,入初禅时身心很舒服,一旦出定就会重新恢复分别意识对身心的束缚。 我们知道,烦恼来自于分别执着。佛在楞伽经中告诉我们,一切识广说有八识,如果简说的话,可以分为三种现象,即三种识:1,真识,即真相之识,如来藏性。2,现识,即现量境的识。现量境犹如镜子照物,忠实而不偏颇,只有印相没有染着相。现识是对现量境所显的现量识。3,分别事识,是分别一切事物的分别识。 如果要恢复真识的自相,先要消除接受习气熏染的分别事识的作用,一切身心的根识便自然消除,这就是灭了识相。在修行的次第中,如果先训练把升起相续作用的生因灭了,因相续而生的缘也就自然消灭,无始劫来

24、妄想熏染的习气种子就不能起现行了。但由于人们面对宇宙万物,首先接触的不是第一念,而是现量境,但现识与分别意识的交变过程是不容毫发的,所以,我们从第一念下手训练。也就是说,一件事在依它起的现量境上,一觉即离,就不会形成遍计所执,就不会有烦恼。 理解了这个,佛陀所教导的四念处中观身如身、观受如受等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经常提醒大家静坐中要保持一知,也就是知道自己在静坐、知道自己在散乱在昏沉的那一知,它不属于散乱,也不是属于昏沉,要保持着那一知。对于身心的反应,保持一知,不要去贴标签、去研究。关键就在于我们是不是真正一念了,如果去研究,就有染了,就不是第一念了。在日常百忙中,也同时训练,对一切声色不起

25、贪执,辱骂、赞叹等等不过是声音而已。其他色尘亦如是思维转化。这个说起来简单,因为有无始劫的贪执在,我们很难将遇到的缘与自己的利益分开,做起来就难,要恒持训练。日常百忙做到了,打坐时就不容易散乱,进一步,入禅定就轻而易举了。 以我的经验,要入初禅,上坐时先空掉杂念,但不是去多个“空”,只要对一切保持一知就行了。至于身心的反应,看着它,不迎不惧。如此,立刻就可以入定。 进一步,看到入定过程有呼吸与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我们要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并且依次照破五蕴,证得无上菩提。因为此篇专门讲如何入定,特别是如何入初禅之定,其它的就不多做解说了。 保持一知,不是要我们去抓住一知

26、,这样又多了个“一知”。一知,是无染的、亲切的、轻轻地安住,对身心的反应,看着他,不做任何联想。这样离生喜乐就来了。当杂念升起,定境就会退,只要再提起一念即可重新进入禅定。习惯了,清清明明,有个知的境界在,还不是道。要知道我们活着,基本的身体健康在,这个喜乐才会生起。如果色身毁坏,它也毁坏了,可见这个境界还靠不住。把身体的乐受还给感觉,把心理的欢喜还给知觉,那个还不掉的,才是我们要找的。 打坐,不是呆坐,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修行是越来越清明,而不是越来越糊涂。保持清明,就可以轻松出入定境。下坐时,要把定境带到日常百忙,才能真实启用。如果在定境的喜乐中还坐不住,那是好动的习气使然,要看到这个。

27、 很多人入定,先是安坐,一直坐,时间久了,不知不觉就进入定境了。到底是什么时候入定、怎么入的,不知道。至于定境的进展,以及下一步要注意什么,更是莫名其妙。他往往认为必需坐久了才会入定。其实是不懂如何入定。甚至有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入了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就等着坐断两条腿吧。 入定,不管每个人能思忆起的经验如何,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保持一知,对各种觉受不迎不惧,才能入定。保持一知,就是止。对各种觉受不迎不惧,就是观。这是初步入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我在关中,实在感到时间宝贵。但有感于末法时期,修行不易,所以奉献此篇,希望对愿意实修者有所帮助。不以为然者,请别烦恼,大可一笑了之。 关于如何

28、认识此训练的问题,请参考关于一知。 关于一知 (我们知道,自性有明记功能,它犹如镜子印象,无染、清晰、洞察, 它静止、清明,但无法表达,稳定、无修饰也无任何禅定对象。这个必须要搞清楚,否则我们后面讲的东西就会混淆。) 我们经常提醒大家保持一知,也就是知道自己在静坐、知道自己在散乱在昏沉的那一知,不属于散乱,也不属于昏沉,要保持着那一知。但是如果已在定中,还在用力保有这一知而“知见立知”,这“一知”就是最大的毛病,是无明。因为这个所谓的一知,是我们修习止、定拴住妄想的方便,而不是道。 我们现在活着灵明清净的这一知,是在色身四大、五蕴绝对健康状态里形成的。假如四大、五蕴毁坏了,这一清净灵明也就没有

29、了。 我们知道,众生心是散乱、妄想纷飞的,如果不能专一,别说见道,就连静都静不下来。怎么做功夫呢?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首先要用指使第六意识这一知,假造一个能把握能抓住的所缘的境界。因为它是假造的,唯识叫作意。也就是意识中原本没有,而去假立的一个东西。这样的修法又叫“假观”于无实无虚中去立一个“ ”。 真把假观修成了,意生身有普了这里面有密因的,好好参学唯识就知道其中妙义了。学禅宗的人悟道后,如果不懂意生身,也是没有用的。悟了那个空的境界,不知道功夫修持,不证意生身,你那个悟到的空,便一点用处也没有。 如果一定不变,把“它”观成了以后,身心皆忘了,然后再把自己造作的所缘空掉,这个就是“空观”。这

30、个“空”,不是我们意识所想象的空。空观现前了,放下万缘的空,才是真正的空。然后要空就空,要有就有,再把它翻过来,空有双融。在修证上就是法、报、化三身成就,变化无量。因解如幻故,三摩地自在。翻遍所有经典,欲修行证道,任何法门都是一样的,就是止观,止观也就是定慧。先求止,把第六意识拴在一个缘上,也就是必须要把第六意识这“一知”,拴在一个缘上,然后保持一念,一直定下去。佛法,起点就是终点,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修行人往往得少知足,而把最基本的功夫丢了。 然而,下手这一知,是第六意识造成的,便不究竟。但知道这一知,而不执著这一知,就是究竟。说它不究竟是对小乘而言;说它究竟,是对大乘菩萨而言。说一知

31、即无明,是对凡夫而言;从果地讲,知与不知都无所谓。 总之,修止,必须要修所缘意识假造一个东西。比如安般,就是把呼吸作为所缘的对象。念佛、禅定等等亦复如是。 真讲修持,要严格检查自己的心念。不管你所缘是什么,都有个问题,就是你的知觉始终被感受拉住,被那个受阴所发起的感觉拉住,不能保持一知了。一打坐,身体的感觉就来了,腰酸腿疼,熬过腿关,又觉得清清净净,殊不知这清净也是感觉上发出来的。被感觉拉着走,再加上看过很多书,听说过很多境界,就在哪搞讲究了。给种种境界贴标签,再加上自己的幻想,把这个当成功夫。其实已经走偏了。 必须坚定于所缘,就是一知,不被身体感觉牵着走,一切境界要统统不理,这个就要靠智慧解

32、脱了。真达到不受感受的牵制,真能不理这个感受时,身心的净化就来了。 比如做功夫,就保持一知,妄念来了知道,散乱了知道,昏沉来了也知道。没有散乱,没有昏沉,也要知道,保持这个,就是我们的所缘境界,但是我们做不到,因为无始劫的惰性,我们不愿检省,坐在那什么都不想多舒服啊,像睡觉一样的。 “不是悉心除妄念,只缘无事可商量” 无事可商量也是所缘,这个很好,但我们又做不到。 清净呢?好像也清净,同时也在昏沉,也在打妄想,没有大妄想,微细的妄想却来来去去,这不是在修行修道,只是凡夫修养静定的一种静坐法,其实就是换了一种方式休息了。 打坐无所成,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作意的所缘境界始终没有专一,所以初禅心一境性

33、都达不到。 修持做功夫,必须要专一于所缘境界,心理状况要有个假想,否则就会跟着妄想攀援比较,怎么能静定。但假想很容易非量造景,修行初期这是个大问题,所以保持灵明觉知就很好。 因为有为法容易引起生理、心理因素的作用,容易入魔障,所以不如守一个灵明清净,保持一知,比较稳当。 上座的当下保持一知,这也是所缘,要永远保持这一念,不落于昏沉杂念中。但是有了这一知,心念知道清净,心心念念保持那一知,就成了妄念。 这样做功夫,生理必然起变化的,要不迎不拒,我们修习禅定,四禅八定一步步的修持功夫,都离不开这个身体。 那个执著在所缘境界上的知,始终不动,生理上的变化,才自然源源而来。属于感觉方面的修持,生理、四

34、大的变化,是一步一步固定的功夫。许多人过不了这关,有一点难受就害怕了。要知道无论身体如何反应,心理上空灵的定境没有变。心理上空灵的定境没有变,生理才会起变化,重点在这里。没有定境,气脉就不会通,病也不会好,不要跟着身体感受跑,不要把我们的身命和受想行识联系起来,才会解脱。否则,想解脱除生老病死永远也办不到。定境是空灵的,没有变动过。 气脉通了,才能证入初禅的真正禅定大乘道的初禅境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做真实功夫,修行是支离破碎的,不会成功,不会证果。 参禅与一知妙用 1,禅是本来现成 最近来了不少学禅的行者,还有一些学过密的,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今晚临时决定讲一些东西。考虑到刚才打坐前逍遥

35、谷的讨论,我们着重从参禅的角度来讲吧。其实,无论什么法门,从解脱的角度来说,都是相通的。 参禅,不是为了参出个什么来。如果办道是为了弄个什么东西出来,那弄出来的这个东西就是无常的,因为需要条件才能生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明确告诉我们“一切众生即见如来智慧德性,唯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是说,如来智慧德性是本具的,只要离了妄想执着便可现前。如果二六时中都能透彻心光而不昧,即是现成的佛。 2,参话头 那为什么又还要参禅呢?因为众生无始以来觉明为咎,把跟着“我”和“我的”利益跑的妄念认为是自己的本来,所以迷惑颠倒,不能做主,因此佛与历代祖师为了令有情觉悟本具风光,才有了种种的对治法门。历来

36、认为,禅门是从佛祖拈花开始的。佛陀拈花微笑,本来是为了告诉我们花、佛,乃至身心世界、山河大地皆是一如的,若能现证本地风光,本即解脱。奈何有情执迷,不能证得现成风光,所以后来才有了参禅法门。达摩祖师东来乃至六祖慧能时,师徒间三言两语,言下即是,只要好好护持,一路深入便可了道。然而到了后来,许多行者根基逐渐迟钝,说了不领会,才有了参禅法门。 3,参禅的拐杖疑情 参禅,顾名思义,就是去参悟,什么是禅。由于行者心思散乱,不能言下即是,就需要想办法先止息狂心,这就有了起疑情的入手方法。也就是说,起疑情,是止息妄念的方法,是参禅的拐棍。 4,疑情不是纠结 那么,什么是疑情呢?疑情就是将行者散乱的心捆住的法

37、器,是制心一处的方法。当今很多禅者误会了“疑情”这个拐棍,依文解意,将疑情误认为是怀疑,认为处处怀疑就是疑情,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疑情,只是拴住狂心的方便,不是纠结。如果将所谓的功夫用在纠结上,就是在继续演化第六意识的疯狂妄想。起疑情的重点在“轻”,轻轻地,有个疑即可。怎么“疑”呢?比如常用的参“念佛是谁?”切忌不要将这四个字当做口号来念,那还不如直接念“阿弥陀佛”呢。疑,就疑在“谁?”上。心里起个疑情“念佛是谁?”“谁?” 开始的时候很难做到,“念佛是谁?”还没自问完呢,心早就跑了。这个时候,跑了,发现了再端正身心,回到“谁?”上来,就这样来来去去的,还是第六意识在想呢。当然,用功不能缺少打

38、坐,但是无论上坐还是下坐,乃至日常百忙,都要不断用功,才能慢慢真正起疑情。身心都在这轻轻的“谁?”这个疑上拴住了,这时候,疑情起来了,时时刻刻在心里轻轻惦记着,才可以说开始参禅了。 5,话头不是念头 起疑情,是为了看话头。顾名思义,话头,不是话。也就是说,话头不是念头,一念未起才是话头,一念才起已经是话尾了。第六意识不起分别,静下来了,一念未生之际,就是一念未起之际,就是话头。话头就是第六意识现量境,如果已经思维卜度了,就是念起,就是话尾了。 6,看话头的是谁? 那么,话头现前就完了吗?看话头的是谁呢?能看话头的不在话头上。也就是说,能看着是否有念头的,不在是否有念头上。楞严经中佛再三指示阿难

39、,如眼见明是看见,不见光明时还能看见吗?若不能看见,那是用眼不是用心。本具“见”性不在明暗上,能见明见暗的不在眼根眼识上,能听闻有声无声的也不在耳根耳识上。更不在分别执着上。那在那里呢?当用功到一定程度,狂心歇息,一念未生之际,如果能领会那个能知静与不静的,就是一知。此一知不在相用上。 7,谁在用一知? 学过唯识的就知道,此“我知”在贪嗔痴上,就是有情之我执,是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在用,此有染的我执,就是有情第七识见分,执着于“我”相。此知不在贪嗔痴上,就是一知。一知不在贪嗔痴上,就是第七意识自体分第八识见分。此见分是有情一念觉明为咎,知见立知而来,若认为此一知便是究竟,就走岔路了。那为什么

40、一知不究竟,我们还要认识它呢?解脱的秘密就在这里。前心后心唯是一心,前念后念唯是一念,关键在用的觉与迷。 看到一知了,学会反过来用一知看着一切而不迎不拒,就逆流了。了了分明而不迎不拒,种子就不起现行了。 接下来,再反问,谁在用一知呢?既然一知是第八识见分,那能用第八识见分的是谁呢?对了,是自证分。那么,谁来认证第八识自证分呢?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训练的路子。证道的路子。修行,最初的就是最终的,一念觉明为咎而知见立知,便为无明本。但此觉性一旦被悟到而用于返本还源,就起妙用,法报化三身成就的秘密都在里面。 8,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六祖坛经中五祖向六祖传道的时候所说的偈子,就已经道破了全部天机“

41、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这就是我们设计的修行方法的路子,横打顺打都不出其中,其中原理一言难尽,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空间文章与视频,一直是围绕这个路子设计的。 9,当今的方便法,举上去再深入用功。 当今行者生活繁忙,又由于网络方便,很多行者听闻的修行方法太多,不知所从,往往会流于形式而实无功用,即便“实修”,很多也没有时间慢慢从起疑情开始一步步训练,所以,我们采用了先举起来用加持力与引导使行者思维被格式化,狂心暂时休息以后,让行者悟到一知,再指导其逐渐深入证道。有心者可老老实实用功,在机缘成熟的时候,会步步引领你深入直到解脱。前提是必须具有准备好了决心解脱的出离心,有为自他求道能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的大悲心愿,有良好的心态接受打磨,有足够的韧性与耐力,全身心交付。 好了,绕了一大圈,要说的就是这些。重拾之翼七步训练,重点在为点化一知而准备的,当然还有很多密意在里面。各位慎重抉择,一旦决定参加训练,就全身心投入,我们会看机会接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