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梳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2669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梳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梳理初中现代文阅读 常考题型答题秘籍阅读题的“九阴真经” 一、在标题上设题 1、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要从多角度的去理解 2、标题有什么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3、题目有什么作用 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 是否蕴含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 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是否是文章交待了写作对象是否是文章线索。 4、品味题目 A内容上,是否用修辞,是否有深刻含义。B主题上C线索上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例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 5、如何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题模式为: A、此文记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2、简述故事情节 A.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B.什么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三、记叙文顺序及作用 A、顺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

3、刻。 B、倒叙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答题思路:渲染一种氛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C、插叙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答题思路:插入叙述了内容,补充交代了,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其某个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 D、补叙,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答题思路:补充交代了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更有力地突出中心。 四、词语题型 动词: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 1 1、品味关

4、键词 1、如何解答重要词语的含义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义。 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注意联系语境分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后代入验证。 2、词语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 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答题步骤: A、分析词语的含义 B、分析词语的词性或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C、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D、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2、某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 B、解释该词词义 C、结合词语的词性

5、与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 D、去掉后,语境有何变化 3、某个词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词语词性和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 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 4、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 B、原因:这些词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 五、句子题型 1、品味句子 品味句子,即分析句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

6、命力的词语进行分析。 该句子运用了表现手法或者修辞方法,写了内容,表现了陈述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的哲理。 B、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句子作用 A、内容上 2 疑问句 表达鲜明、强调,激发读者思考作用。 哲理句 具有启迪作用,画龙点睛作用。 B、结构上 开头句 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埋伏笔、设悬念。 结尾句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线索句 贯穿全文,使文章紧凑;强调中心句、紧扣主旨,揭示中心

7、。 过渡句 承上启下 。 C、表达效果上 3、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时应该把品味句子和句子作用两方面的内容合在一块进行解答,即从句子内容上、结构上、运用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上、主旨的表达上回答。 找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理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能传达出作者十分鲜明的感情色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夸张: 突出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揭示本质,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8、印象。 排比: 把某事物的不同特征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条理清晰;流畅贯通,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增强气势。强调了+对象+特征。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有感染力。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以上是修辞的基本作用,在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句子时,还要联系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表达出的情感。 找手法 渲染烘托、联想想象、对比衬托、反语讽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调动感官、多种角度、虚实结合、色彩搭配等 找句式 主要从长句

9、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来考虑。整句与散句的结合,长句与短句的错落,都使句子节奏富于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 (4) 找用词 在记叙文中主要是抓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 拟声词和叠词,主要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感。 4、特殊句子中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中描写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记叙文中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记叙文中议论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10、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或否 B、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3 六、段落的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 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伏笔,做铺垫。 2、结尾段的作用 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先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再指出点明了主旨,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道理,揭露了现实等 总结全文,照应前文或开头;照应题目。 3、过渡段 紧承上文内容,转入下文内容,使情节紧凑,结构严谨。注意表达方式的转变,如由记叙转入议论,由描写转入抒情等。 补白题 1、揣摩人物心

11、理:符合人物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 2、补充人物的语言:贴近人物内心 3、补充人物行为,特别是神态、动作细节。 七、赏析段落 A、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B、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C、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D、结构 第一段的作用: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段落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八、描写 1)、描写的几种形式 A、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 B、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C、正

12、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D、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E、虚实结合 F、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2)、描写的种类 A、人物描写 1)正面描写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2)侧面描写作用: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B、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3)、几种常见描写作用及答题格式: A、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4 D、自然环境:交代

13、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E、社会环境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九、评价、鉴赏人物 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xx手法,塑造了xx形象,表现了主人公xx性格特征。 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语、动、心、神 肖像描写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 刻画xx的性格特点,表现x

14、x的某种品质 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以突出中心。如杨二嫂顺手拿走母亲的手套,胡屠户替女婿扯衣裳襟,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等。 侧面衬托 (间接描写)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写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2、如何概括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有哪些优秀

15、的品质? 人物形象指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尽可能不要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即多方面概括。 3、如何评价人物 评价人物不要架空,尽可能紧扣文中人物的行为表现,结构为:概括叙述+精当议论。 “形象”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人物群体或事物、景物, 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如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周敦颐笔下的莲、鲁迅笔下的朔方的雪等。鉴赏事物形象,重点要了解形态、特征、性质、含义、影响等。 十、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

16、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十一、文章写作特色 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A、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B、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C、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5 等。 D、立意

17、: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E、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十二、人称作用问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便于直接抒情,也方便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视野比较开阔,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十三、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1、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

18、烈。 A、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 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爱莲说。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

19、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

20、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 作用: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6、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

21、实”的形象化手法,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6 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7、渲染 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 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8、抑扬 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

22、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 9、白描 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 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注意: 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A、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B、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 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 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