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材解读.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其肩负的任务不同,解读文本的目的也不相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文本、获取教益的效果.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本文主要谈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提出一些看法.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浅谈郁达夫中学 丁培法 方水中内容摘要:在全国轰轰烈烈搞课程改革之际,教师在教学初中语文文本的解读也应
2、转变观念,我们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结果强加给学生,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要不落窠臼,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求同存异,共同领略解读文本的成果,尊重解读文本的多元性。关键词:文本解读 差异性 更新观念 创造性地解读 多元性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对语文教材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提高,对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初中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教师、学
3、生存在差异性,解读的结果也就存在着千差万别,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而不是将自己的解读结果强加给学生。 一、文本解读存在的不足当前,我认为初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诸多不足,有的是文本本身存在的解读困难,有的则是追求解读结果定义化而造成的,现简要谈谈我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首先,现行选编初中语文教材偏重政治化,与学生贴切相关的生活内容相对较少。目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而且有的文本主题思想与学生年龄
4、经历不适宜,造成解读文本的困难。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 其次,人们对文本的解读定义化。现在虽然提倡阅读试题解答多元化,但仍免不了将之定义化的趋势,不少教师仍在追求怎样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答出自己想要的文本解读结果,与其说他们的文本解答多元化了,倒不如说是将文本解答“翻译”了,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金钱主义、嫌贫爱富的思想,不少教师在解读时将之定义为资产阶级的
5、专利,其实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不应当将大小事都上升到阶级差别来理解,好像一谈政治思想就要划分阶级,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只要学生知道菲利普夫妇势利是不对的就可以了,这种思想不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有了都不好,我们不要一提到思想政治问题就很敏感,其实自尊、自爱,自强、势利、爱慕虚荣等思想是不分国界和阶级的。所以,我们不应当在初中语文的文本解读之上建立任何顽固的、强大的所谓政治体系。不要把对文本的解读搞得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定义化。二、更新观念,正确解读文本现行初中语文教教材也有很多值得赞赏的地方,在选材上也有了很大改进,但所选题材贴近农村生活的仍很少,不同时代的学生,不同地区生活的学生,同一地
6、区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他们在解读初中语文教材时也就会存在不同的解读结果,我们应当肯定这一现实。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由于教师、学生和文本作者所处 社会生活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体验也有所不同。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而不应追求对文本理解、体验的相同或相似,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是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体现。所以,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验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的所谓曲解。另外,我认为还应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理解、体验文本的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对文本理解、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
7、中去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我认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社会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
8、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尊重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再次,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这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 总之,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既要注重知识的交流、传授,又要注重教师、学生与文本、文本作者的对话,相互共享彼此解读文本的喜悦和情感体验。我们要充分尊重文本解读的多元性,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用全新的教育理念解读文本, 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寻找真理,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取真正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