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3793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第5节 运输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及运输方向,说出茎中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 在实验设计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分析与讨论中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茎对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以讨论为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及讲授等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了解茎的运输作用,使学生懂得保护树皮的重要意义,并使之产生爱护树木、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2、设计思路 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本节课是“运输作用”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方案的设计中,通过自主选材、合作设计方案,拓宽了探究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尽情展现其新思路、新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通过对“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现象和枝瘤的形成过程的观察,意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逻

3、辑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研究和评价,加强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迁移思维,学以致用,在掌握茎的运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演示 1 / 8 树木被伤害和破坏的现象,意在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卫家园的深切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并对生物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本学期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导管和筛管的输导作用、根吸收水分、植物体的构成”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前提和铺垫,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讨论来完成此

4、课。但学生属于“五-四”制,在初一年级学习七年级的教材过程中,有些知识尚不能表述得很清楚,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补充。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看到过枝瘤的现象,不太明白其形成原因。 本校具有必要的硬件设施,能够提供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演示枝瘤的形成过程”。新建的实验室宽敞明亮,设备完善。另外,在实验材料采集方面,本地木本植物的枝条很好选取,只是季节原因,没有带叶片的枝条,但用这样的枝条进行实验,现象仍然很明显,只是实验需要较长时间。 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提出:“夏季的树林里,空气非常湿润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由于植物的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结果。”学生回答。 “土壤中的水分又是怎样到

5、达叶片的呢?”我追问道。 “应该是根吸收水分,由茎运输到叶的。” “我们学习过根有吸收的作用,但是茎真的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吗?又是用什么部位来运输的呢?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呢!”伴随着我的问题,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并开始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了。 课前已经布置了学生采集实验材料,可以自主选择木本植物的枝条,此时,我发现学生收集的材料有杨、柳、榆、丁香、糖槭等常见的种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各组基本上有了一些设计思路。 最先要表达看法的是小组1:“将一株植物放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剪断茎的上部就有水分流出来,说明茎有运输作用!” 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一位学生立即反驳道:“这样的方法并不能证

6、明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里?” 这时,同学们集思广益,马上想到使水溶液具有颜色,再观察植物的变化。 2 / 8 小组1同学接受了同学们的建议,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小组2:“在实验法中常用对照组使实验更有说服力,于是我们参考了教材的做法,将木本植物的两个枝条,一个完整,另一个剥掉树皮作对照组,同时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横、纵切面的变化。” 对于这种做法,同学们认为“简便,易行,也具说服力!” 小组3急切地说:“我们和组2的实验设置一样,但选取对照组的方法恰好相反,我们想将树皮留下,去掉中间部分。但是,因为剪断的方法会伤到树皮,于是我们小组研究用胶类的物质粘住茎底部的中央部分

7、,但还没有最后确定用什么物质。” “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我启发性地问。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用万能胶,还有的说用油漆,有些同学想到了不溶于水的油脂类,有的想到了凡士林油等等。我也参与了讨论中,介绍了蜡封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思维给予了鼓励,也建议大家对其他物质可以试一试,并及时地向学生渗透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组4:“我们组的想法是用一个木本植物的枝条,将底部纵向劈切一段,分别插入不同颜色的水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上部横、纵切面的颜色变化。不仅可以知道茎是否有运输的作用,还可以观察茎有没有横向运输。” 同学们对组4的新奇想法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给组4发“创意

8、奖”了。我也对他们进行了鼓励和赞赏。 此时,我发现学生设计中的实验材料都是木本植物,于是提示说:“我们可不可以选择草本植物来进行实验呢?” 小组5立即表示有相同的想法:“我们想就地取材,选取天竺葵的带叶枝条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观察叶的颜色变化。不知道是否可以!” 其他组同学都表示可以试一试。 有同学向组5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可以将两株草本植物在不同时间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然后观察液体在茎内的上升情况,这样是不是使本实验更具说服力呢?” 另一位同学质疑:“怎样能观察到液体在茎内的运输位置呢?” 3 / 8 我根据学生们的交流结果,为大家推荐了玻璃翠等茎透明度比较高的草本植物。 在生生、师生的共同

9、交流中,各组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自主选择材料并进行实验操作。我强调了实验应在温暖且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以及定量实验的问题,因本实验需要较长时间,在本节课观察不到实验结果,于是,我叮嘱学生课后定期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 这时由兴趣小组将课前按照教材的做法准备好的已染红的实物标本展示出来,使学生提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观察。 在学生分组观察的时候,“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经过分析和推理,学生判断“我们组观察的天竺葵的叶脉变成了红色,说明茎将红色的水溶液运输到了叶。” “运输的方向又是怎样的?”我追问道。 “茎运输水分的方向是由下而上的。”学生立即回答。 另一位学生:“我们组观察到两

10、株杨树枝条的现象相同,切面上都可以看到被染红了,不仅说明茎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而且说明树皮不具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 我及时地将新知识渗透进去,“被染色的部位就是茎的木质部,也就是说木质部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学生用肉眼只能观察到木本植物的木质部,于是我展示了草本植物的横切面模式图,使学生对木质部的位置有全面的认识。 随即,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杨树枝条被染色的是木质部而不是树皮呢?” 对这个问题学生表述不太清楚。 我提示:“输导组织中什么结构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呢?” 学生顿时醒悟,“导管可以输导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木质部被染色,说明导管在木质部中!” 这时学生的兴致很

11、高,我又问道:“都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由下而上的呢?” 这次学生很快地回答:“是蒸腾作用的结果!” 我对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而高兴。 4 / 8 小结: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在茎木质部的导管里自下而上运输的。 “我们食用的甘薯是植物的根,这个根看起来很特别,”我在根的横切面上滴了碘酒,顿时变蓝了,“说明里面含有什么物质呢?” “淀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甘薯的根是不是能制造淀粉呢?”我试探性地问道。 “根在地下,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在对光合作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一个学生肯定地回答。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部位主要是叶,根里含

12、有的淀粉可能是由于茎的运输作用实现的。”另一位同学补充道。 我对这两位同学的分析给予了赞赏,接着我用多媒体演示了枝瘤的形成过程,请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回答问题: 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 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因为学生已有分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的基础,经长时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学生能分析出: 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是由上而下的。 枝瘤是有机物在树皮中运输受阻聚积的结果。 我进行补充:“营养物质多的部位细胞生长、分裂旺盛,所以会出现瘤状物。” 根据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学生可推出筛管位于树皮中。 小结:叶制造的有机物是在茎树皮内的筛管中运输的,大部分有机物被运输的方向是

13、自上而下的。 “树怕伤皮,不怕空心这句话怎样解释?” 经过思考,一位同学很好地解释了前半句,而对于后半句,学生也有自己的看法:“要看空心的程度,如果只有树皮而空心的树木,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也不能维持生存!” 我很高兴学生分析问题这样透彻,并能学以致用。接着,我用多媒体表现出实际生活中破坏树木的现象,并通过拟人化的动画形式反映树木的感受。 “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感悟吗?” 5 / 8 此时,学生不仅同情树木,更立志保护他们,表示要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制止,“如果我看见这样的现象,我会告诉人们树皮对树木的重要性,并阻止这样的行为!” 有的同学还发出感人的呼吁与倡议:“树皮不仅是树木的外衣,还是树木

14、的血管,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每一株树木!”“我们可以组成植物保护小分队对人们宣传树木的有关知识,使人们增强保护树木的意识!” 教学反思 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探究性实验中,本节课不能完成完整的探究过程,而是比较侧重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如选材的多样性,草本植物有天竺葵、玻璃翠等,木本植物有学生课前采集的杨、柳、榆、丁香、糖槭等;在水溶液的颜色选择上有红色、蓝色、黑色等。学生在分组实验设计中更是大胆创新,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突破了教材原有的设计,出现了多种崭新的方案。可见,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植物主要通

15、过叶片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吸收,没有叶片的杨树枝条为什么还能不断地吸收水分?除了叶片还有哪些部位能进行蒸腾作用?没有蒸腾作用植物会不会吸收水分?”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首先对他较强的推理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肯定,然后给他提供了一些途径,建议他自己寻找答案。同时我内心非常高兴,本节课的探究内容虽然结束了,但学生从中又发现了新的探究课题,使探究学习得到了延续。 本节课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思维的碰撞中,更增强了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对此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新理念、新教材对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及时了

16、解生物科学的发展状况,并多与他人交流,才能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教学点评 教师实施新课程仅半年的时间,她便能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本节课,以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切入点,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渗透于教学策略中。本节课的教 6 / 8 学设计突出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观价值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是通过学科教育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亲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17、如小组讨论设计实施方案,选择对照实验,预测实验结果,各小组进行交互评价,在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的相互交流中、辩论中,将五种“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实验方案的设计得以完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在积极主动参与中去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经历探究过程后,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汇报、交流,共享了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探究的技能,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构建了知识体系。在学习完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多媒体演示现实生活中破坏树木的现象,通过拟人化的动画形式反映树木的感受,使学生产生了爱护树木、热爱生命

18、的情感体验,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创设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与想像。探究问题、策略、条件的开放,能够开阔学生探究、设计的空间。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植物蒸腾作用失水为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水分和无机盐运输问题的探究。问题提出后,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小组展开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自我构建中,学生张开了思维与想像的翅膀,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中有常规的思考,也有超常的想法,在放飞思维与想象中寻找创新。如组3设计的对照实验,选择两个杨树枝条,一个枝条底部木质部用胶类物质粘住,另一个枝条作对照。组4设计的实验方案,将枝条下端纵向切开一段,分

19、别插入不同颜色的水溶液中,观察茎的横、纵切面上是什么颜色。教师对学生的新奇想法给予赞赏,在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的整合,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和保持。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情境,并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7 / 8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输导作用”一课授课时间在冬季,北方冬季的气温很低,带领学生到室外亲自做枝瘤形成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枝瘤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知识,同时教师演示了生活中破坏树木的现象,学生谈出了自己的感悟,获得了情感体验。 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