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研究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研究 纲要指出学前教育任务是,建构后继学习及终身发展的基础,并提到: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行为与活动的准则。规则意识就是要让全体幼儿都能有发自内心的、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幼儿园区角活动是对课堂教学、集体教学的延伸和完善。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它有助于平衡个别指导,充分地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给予幼
2、儿足够的空间安全性、方便性和动态性。在活动中,幼儿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区域和材料,按照各自的发展速度来划定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时间段,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但是,完全的自由环境和材料、时间的选择往往让一些规则意识弱的幼儿产生不良的效果。尤其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没有规则,都被宠着长大,让他们在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容易受同伴和其他活动的干扰,没有重点、没有意图、没有规则意识,从而直接影响到区角活动的质量。反过来说,幼儿园区角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的良性的互动环境,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学会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会等待、轮流、
3、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如何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经过实践与探索,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创设良好区角环境,隐含渗透规则。 “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老师”。可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因此,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使他们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有所收获,这对幼儿自主地形成规则意识大有作用。 1规则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规则的暗示包括对每个区活动人数的暗示,操作时间的暗示,操作内容的暗示等。如我在每个区的入口处粘贴数字,当
4、幼儿的自画像在数字旁插满时,其他幼儿就不能再进去活动了。它提示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状况,当幼儿的游戏愿望与区角环境有冲突时,学习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 幼儿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暗示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能激发幼儿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不带有强制性、命令性、压制性,因而幼儿乐意接受。同时,它对幼儿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暗示诱导幼儿自己去思考和领悟,因此,往往能有“一两拨千斤”的功效。 2、图示张贴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 1 如在图
5、书区的墙饰上粘贴怎样看书、怎样借阅的规则。我们还经常将图示法应用于有关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的规则,而且效果非常好。如在生活区要求幼儿有规律地串珠珠,我们便在墙上画有一排小姑娘,其中一个小姑娘戴上一串美丽的珠珠,要求幼儿给其他的小姑娘戴上美丽的项链;在数学区给图形分类活动中,我们在每个分类盒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老师说,幼儿自然明白分类的要求是什么了;在收拾玩具材料中,我们给不同的区域的材料归类摆放,每一类都有相应的标志,如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幼儿这是放剪刀之处,贴着小鱼的筐子表示这是小鱼的家,贴着几何图形的表示几何图形应放的位置。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的材料时还可以渗透对应、分类学习。 3、情境
6、熏陶法。 教师可通过创设秩序井然的教室、活动、生活情境,利用环境的约束力来促使幼儿作出规则行为,深化幼儿对规则的认识。 如我在教室里设置了一个“公共汽车”区,并在车门两边显眼的地方贴上画有幼儿排队上车的图片,在幼儿乘车的时候看见图标就记得要排队上车,针对抢座位的问题,还在车内有意识的安排一个黄颜色的椅子,表示要给老人、孕妇、和怀抱婴儿的人让座。 在有情境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通过多次重复和练习,幼儿会逐渐把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变为自己主动的行动,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师幼共同协商,形成完善规则。
7、 区角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角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偏废某一方都是不妥的。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师幼共同制订活动规则的三种有效方法: 1、在讨论中共同商讨。 讨论往往是围绕在区角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会影响到该活动正常进行,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有些区角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儿争抢玩具、学具现象;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诸如此类情况,教师便可以及时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
8、,让幼儿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讨相应的活动规则。如有一次,我们在音乐区投放了许多新乐器,由于是新玩具,幼儿一到区角活动时间就争着往音乐区跑,六、七个小朋友一哄而上,还出现了两人争抢同一种乐器的现象;活动结束时乐器箱和地面上都乱七八糟,有的乐器还跑到床底下。我向幼儿提出这些问题,幼儿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经过我们的共同讨论,最后制定出公认的规则:第一,用明片的形式限定进区的人数;第二,将爱护乐器;第三,活动结束时要将器材放进乐器箱,摆放整齐。第四,要大家轮流玩 2 采用这种方法制订的区角活动规则 ,由于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的
9、,又是他们活动的需要,因而,幼儿都较能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 2、在试误中逐步形成。 有时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有关活动规则方面的问题,教师不应急着把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可以让幼儿在试误中逐渐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在结构区,幼儿经常会因一块积木而争得不可开交,甚至动用武力。起初,我给孩子们制定了“谁先拿到谁先玩的规则”,可是,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幼儿并不需要多少积木,却独占了许多,其他幼儿玩的就少了,争吵也在所难免。为此,我请幼儿参与讨论制定建构区的游戏规则。有的说要“友好地同伙伴一起建构”;有的说“建构中用什么形状取什么形状,不用放回原处,地面上不得有散乱的积木”;有的说“建构中尽量
10、小心,不撞倒搭好的物体”。 采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活动规则 ,不仅能让幼儿深刻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前明确规则。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是务必要遵守的,对于这类规则 ,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提出来。例如,玩水区是幼儿最爱玩的一个区,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对于3岁的幼儿来说,玩过后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个满头满脸的水,一片湿漉漉的地也许幼儿玩得很尽兴,但身体却受不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前就要向幼儿说明活动要求:玩水时不将水泼到别人身上,尽量不弄湿地板 活动规则 ,是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
11、幼儿的区角活动是在动态是进行的,因而幼儿在活动中还常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而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不同的准则加以规范。所以,区角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 4、不断调整完善规则。 游戏规则的建立与执行,要依幼儿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要求,体现出层次性、发展性。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规则规范约束的范围应逐渐扩大。规则所指导规范行为的难度应逐渐加深加强。 例如,对活动类型的选择和自主活动的行为,依幼儿的年龄而有不同规则:小班幼儿要能自选活动,玩完一种再玩另一种;中班幼儿则应能坚持做好一件事;大班则要求幼儿能够做事有始有终,提高质量。 教师正确引导,长效实行规则。 有了规则,不
12、等于幼儿就有了符合规则的行为。还必须让幼儿的主动认识、主动接受,将规则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激发幼儿遵守规则的动机。从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和发展特点出发,教师可利用多种方法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1、及时评价,正面引导。 对于幼儿遵守规则情况,每天要在区角活动的讲评时间进行小结,谈谈幼儿的进步与不足,给进步的幼儿给予奖励或鼓励,对存在不足的幼儿,提出希望,3 但要杜绝老生常谈,以免幼儿产生厌倦的情绪。 2、尊重差异,分层指导。 对幼儿来说,让他们每次都能很好的执行规则是有难度的,而且孩子间也存在性格与能力差异。因此我们要给予幼儿时间与机会,让他们慢慢适应。比如,在区角活动时,总有一部分幼儿自控
13、能力差、易兴奋、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这些幼儿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发挥能力强幼儿的作用,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游戏中,获取新的经验与能力,而在这其中,老师的表扬与鼓励是少不了的。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语言提示,如在“水果超市”的游戏中,发现幼儿将水果随意乱放,教师可以以买水果者的身份进入游戏,“呀,这水果店怎么那么乱啊?东西都乱放的,”幼儿听了后急忙收起了乱放的水果,教师简单的话语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幼儿的不良行为,并且使幼儿及时纠正了错误行为,对于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3、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是通过成人
14、尤其是老师、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己的。因为他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或者错,这些根靠我们来告诉他。如果我们说话不算话,没有遵守一些规则,也许自己的这些坏习惯正在引导孩子,因为孩子也在“看事做事”,以后也许就会成为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原因。有的家长常常教育孩子玩好玩具要记得让玩具“回家”,把它们收拾好,而大人在家却习惯随手乱放东西;这边老师说要“把垃圾扔到纸屡里”,那边老师自己剪下的碎纸掉在地上,却没有捡起来这些“不一致”对年幼的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4、持之以恒,长效管理。 规则的执行不是一、两天猛抓就能够达到要求,这是一个长期管理的过程。因为幼儿的年龄小,神精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
15、差,很容易忘记老师说的话,所有需要老师不断提醒。让幼儿在一天天的成长中,逐步建立规则意识,使规则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5、及时提醒,督促执行。 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人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提醒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提醒,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儿对幼儿的提醒。 由于幼儿间的“提醒”,是完全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往往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如在生活区玩夹珠珠活动中,小朋友都很认直地玩着,徐一凡也过来参与 了,可他不会夹,夹了很久都夹不起来,一生气就用手抓,搞得别人也玩不成了。这时,幼儿间别开生面的“提醒”开始了。“徐一凡
16、,你不能用手抓,要用筷子夹。”何思悦提醒他。“我偏不!”徐一凡满不在乎地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说不遵守纪律不让他玩,我们不让你玩。”何思悦说。“对,你在吵我们,我们不让你玩了。”“你搞破坏,不是好孩子,我们不和你好了。”周围的孩子也反对了。徐一凡心虚了,委屈地说:“可是,我不会夹呀!”“我们可以教你4 呀,可你不能用手抓。”“好吧。”一场纠纷就这样解决了,幼儿又开心地玩着 我们应该帮助幼儿从小就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如果孩子只是服从教师制定的规则,可能奏效于一时,容易使幼儿形成消极执行规则的态度。如果让幼儿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会自己制定规则,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学习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并在成人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通过学习和耳濡目染,儿童会把规则内化到心里,为将来做一个遵纪守法有公德的公民打好基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