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和会穴.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5006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穴和会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原穴和会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原穴和会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原穴和会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原穴和会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原穴和会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穴和会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原穴和会穴五输穴 1.概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

2、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 输 穴 表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 大敦 行间 井 少商 商阳 厉兑 荥 鱼际 二间 内庭 输 太渊 三间 陷谷 经 经渠 阳溪 解溪 隐白 少冲 少泽 至阴 涌泉 中冲 关冲

3、 窍阴 大都 少府 前谷 通谷 然谷 劳宫 液门 侠溪 太白 神门 后溪 束骨 太溪 大陵 中渚 足临泣 太冲 商丘 灵道 阳谷 昆仑 复溜 间使 支沟 阳辅 中封 合 尺泽 曲池 足三里 阴陵泉 少海 小海 委中 阴谷 曲泽 天井 阳陵泉 曲泉 2.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

4、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 附:六府下合穴 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1 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5、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十 二 原 穴 表 经脉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 原穴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2.原穴的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6、、气血盈亏的变化。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络穴 概念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可以主治本络病候。十五络脉各有所主病症,凡络脉脉气发生异常

7、的症候表现,一般均可选本络络穴治疗。 由于十二经脉的络脉分别走向与之相表里的经脉,故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少数络脉还深入到内脏,如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少阴络入于心中。这种联系不仅表明该络脉与内脏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而且还直接表明了该络穴的主治所及。 十 五 络 穴 表 经 大小膀心三脾之大肺 胃 脾 心 肾 胆 肝 任 督 脉 肠 肠 胱 包 焦 络 络 列偏丰公通支飞大内外光蠡鸠长大包 穴 缺 历 隆 孙 里 正 扬 钟 关 关 明 沟 尾 强 郄穴 2 1.概述 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郄通隙,意指空隙;郄,又有弯曲的含义,郄穴可说是气血曲折会聚的空隙。 郄穴分布于四肢肘膝

8、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阴、阳蹻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亦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 2.十六郄穴 十 六 郄 穴 表 手手足足手手足足手手足足经阴阳阴阳太阳阳太少太太少厥少少厥脉 蹻 蹻 维 维 阴 明 明 阴 阴 阳 阳 阴 阴 阳 阳 阴 郄孔温梁地阴养金水郄会外中交跗筑阳穴 最 溜 丘 机 郄 老 门 泉 门 宗 丘 都 信 阳 宾 交 俞募穴 1.概念 俞募穴,是五

9、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 俞穴位于背腰部, 故又称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线 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俞等。 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其位置大体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经脉上,分布于任脉者为单穴,分布于其它经脉者一名二穴。 十 二 背 俞 穴 表 五脏 肺 肾 肝 心 脾 背俞 肺俞 肾俞 肝俞 心俞 脾俞 六腑 背俞 十 二 募 穴 表 两侧 脏腑 肺 肝 胆 胆俞 胆 小肠 小肠俞 胃 胃俞 脾 肾 大肠 正中 募穴 膻中 巨阙 中脘 石门

10、关元 中极 脏腑 心包 心 胃 三焦 小肠 膀胱 大肠 大肠俞 膀胱 膀胱俞 募穴 中府 期门 日月 章门 京门 天枢 心包 厥阴俞 三焦 三焦俞 2.俞募穴的应用 俞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最能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诊治相应脏腑的疾病。俞、募穴局部出现的各种异常反映如敏感、压痛、结节、凹陷、出血点、丘疹及温度、电阻变化等,常被用来诊察相应的脏腑病症。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压痛,气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压痛,3 肾俞穴出现结节、压痛者,常可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

11、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病、实证),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募穴。 交会穴 1.概述 交会穴,是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腧穴,一般阴经多与阴经相交,阳经多与阳经相交,而交会穴则是经脉之间互通脉气的处所。 交会穴的分布以头身部为主,四肢部较少,反映了经络根于四肢、结于头身的规律特点。 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 2.交会穴的应用 交会穴不仅能反应和主治本经的病症,而且还能反应和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病症。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同时,由

12、于足三阴经均与任脉有交会关系,因此,足三阴经经穴也多能治疗关元、中极所主治的病症,如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八会穴 1.概念 八会穴,是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除各自原有的功能外,对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生理功能有着特殊的关系,如: 脏会章门,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故为脏会; 腑会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 气会膻中,膻中位于两乳之间,内为肺,诸气皆属于肺,故为气会; 血会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 ; 筋会阳陵泉,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腑;又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 脉会太渊

13、,太渊属肺,位于寸口,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 骨会大杼,大杼位于项后第一胸椎棘突旁,第一胸椎又名杼骨,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 髓会绝骨,绝骨属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为骨会。 2.八会穴的应用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一般各以其会取治,如血会膈俞,凡咳血、咯血、吐血、血崩等血证均可取膈俞治疗;腑会中脘,六腑病证如胃痛,霍乱吐泻等均可取之中脘。 八脉交会 1.概念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脉气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特定经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公孙:足太阴络穴,入腹,会关元,与冲脉通; 4 内关:手厥阴络穴,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 临泣:足

14、少阳胆经,经季胁,与带脉相通,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三穴; 外关:手少阳络穴,上肩,经天髎、肩井,与阳维脉相通; 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交肩膀上,会于大杼、大椎,与督脉通; 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由此分出; 列缺:手太阴络穴,出肺系,经别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照海:属足少阴肾经,阴蹻脉由此分出。 八 脉 交 会 穴 表 经 属 足太阴 手劂阴 手少阳 足少阳 手太阳 足太阳 手太阴 足少阴 八 穴 公 孙 内 关 外 关 足临泣 后 溪 申 脉 列 缺 照 海 通八脉 冲脉 阴维 阳维 带脉 督脉 阳蹻 任脉 阴蹻 胃、心、胸 会合部位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目内眦、颈耳、肩胛 胸、肺、膈、喉咙 2.作用 八穴所属的经脉通过八脉交会穴而通向奇经八脉,因此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 八穴中,列缺、公孙、内关、外关原为络穴,可表里同治;后溪、临泣原为输穴,可主体重节痛;而申脉、照海又分出阴阳跷脉,临床应用广泛,被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推举为针道之要流注八穴和交经八穴。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