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定情信物.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54680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十大定情信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十大定情信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十大定情信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十大定情信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十大定情信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十大定情信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十大定情信物.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十大定情信物同心结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繁钦诗里几次说起“结”, “结”是一个被赋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汉字,从远古到今天,它始终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结也一直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所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诗源里有一个故事,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信物,姜氏打开箱子,取出连理线,穿上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了,相对其他的信物,同心结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为它融入了恋人的巧思。 六朝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 唐朝著

2、名诗人孟郊结爱:“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唐长孙佐转的妻子诗答外写她给戍边的丈夫做同心结,用同心结倾诉相思和离情之苦: 征人去年戍边水,夜得边书字盈纸。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同心再解不心离,离字频看字愁灭。 结成一衣和泪封,封书只在怀袖中。莫如书故字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北宋林逋所作的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戒指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

3、在我国由来已久, 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 全唐诗.与李章武赠答诗的题解中注释说,唐时,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道:“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 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早已忧思而死,指环只是空留怅惘。宋李昉太平广记里说后来李章武与王氏子妇的灵魂神会于王氏宅中,这应该是人们对爱情结局的美好愿望。 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赠馈方式

4、是类似的。 范摅云溪友议中写书生韦皋少时游江夏期间,与少女玉箫从相识到相恋的故事。韦皋临回家乡前送给玉箫一枚玉指环,发誓少则五年,多则七年后会来娶玉箫。然而七年光阴过去了,薄幸的韦皋却不复再来,痴情的玉箫绝望地沧呼:“韦家郎君,一别七年,是不来矣!”竟绝食而死。人们怜悯玉箫这一场悲剧,就把韦皋送给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很多年以后,韦皋官运亨通,做到西川节度使,才辗转得知玉箫的死讯,他悔恨不已,于是广修经像,以忏悔过去的负心。后来有人送给韦皋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与玉箫一模一样,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环的肉环隐现,韦皋知道是玉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终于以再生缘的形式实现了隔世的结合。是耶非

5、耶?为了人间有情人终局的美满,只好姑妄信之了。 戒指既然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 手镯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 “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玉佩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玉在中国的文

6、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 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所以诗经里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清闻人倓古诗笺中把“美玉缀罗缨”解释为“以玉缀缨,向

7、恩情之结。”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 簪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搔头是簪的别称,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由此而来。古时规定罪犯不许戴簪,就是后妃有过错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周宣王的姜后有一段“退簪劝政”的佳话:说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国政,明晓大义的姜后为了规劝丈夫勤政,就退去了发簪和耳坠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后感到羞愧,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开创了周王室的中兴局面。 鼓吹曲词.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饰这支簪子,加上双珠还觉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

8、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却不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 “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何苦这样做呢?还是从心头难以割舍的那份情意吧。 缠臂金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 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苏东坡寒具 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寒馀缠臂金。 别后大拼憔悴损,思情未抵此情深。朱淑真恨别 耳环 “何以致区区?

9、耳中双明珠” 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 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是否也因为这首诗让人觉得以耳环为信物透着悲情? 元末张惠莲悼念亡夫的竹枝词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 忆把明珠

10、买妾时,妾起梳头朗画眉。 郎今何处妾独在,怕见花间双蝶。 钗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 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续汉书中说:贵人助蚕,戴玳瑁钗。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可见古人尤其看重玳瑁制成的钗。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

11、离的痛楚。 而在历代关于分钗寄情的诗词里,最让人伤怀的还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 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

12、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红楼梦里林妹妹也曾给宝哥哥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 有一回写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香囊却是宝玉贴身戴着,怎么会送人?当芳华不再、红雨落尽的时候,见香囊犹见伊人,却只怕宝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成泥做土香如故,却为谁?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裙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古时将绢称为纨素, “纨素三条裙”指的是绢做的裙子。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古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而有“裙”的名称。历史上曾出现过各式各样的裙子,如:弹墨

13、裙、凤尾裙、月华裙、真珠裙、郁金裙、石榴裙等等。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 这种以百鸟之羽织成百鸟之状的裙子, 由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创制,并在当时贵族女性中广为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瑞鸟被捕杀殆尽,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奢华的贵妇毕竟是少数,古代的平民女子都是朴素的戴荆钗、着布裙。因此,“钗裙”也是千百年来我国普通女性的代称。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赵飞燕外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汉成帝与皇后赵飞燕同游太液池,鼓乐声中赵飞燕翩翩起舞,突然间大风骤起,飞燕在风中飘然若仙。成帝担心她被风吹去,连忙命宫女拽住她的云英紫

14、裙。风停之后,飞燕的裙子上留下许多绉褶,宫女看见后觉得这样好看,于是就纷纷在裙子上折叠成裥,并取名留仙裙。唐代陆龟蒙曾写纪锦裙一文, 赞叹他所见到的南北朝时期的一条锦裙:“微云琐结,互以相带,有若皎霞残虹,流烟堕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石泓秋水,印丹漫漏,蕊粉涂染及谛视之:条段斩绝,分画一一有去处,非绣非绘,缜致柔美,又不可状也纵非齐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我们现代人看到即便仅是百年前的裙子何尝不是一样的感慨呢?没有哪种服装象裙子那样贯穿了整个服装发展史,从悠悠远古到工业化的今天,裙子始终在女性世界里摇曳生姿。 汉辛延年羽林郎“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写的是一个汉代少女着裙的飘逸;唐王昌龄的

15、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描绘采莲姑娘的裙子与荷叶同色,面庞与荷花共颜;宋欧阳修鼓笛慢词:缕金裙窣轻纱,透红莹玉真堪爱和张先踏莎行词: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轻垂地。”都是写裙又写情,牛希济的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更是通过裙子写出了一场难舍难分的别离,最后两句尤为动人。它引自唐人江总之妻的赋庭草“雨过芊芊草,联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郎君你瞧瞧雨后青草那嫩绿的颜色,就象我裙子的颜色一样啊! 前面缠臂金一节提到女词人朱淑真,她在生查子一词中写自己在无

16、望的等待中衣裙渐宽:“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一番期盼终成泡影。清代命运多舛的女诗人贺双卿嫁给农夫为妻,在丈夫和婆母的虐待下仍一味地孝顺姑、夫。她在和白罗诗中写道“今年膏雨断秋云,为补新租又典裙。留得互郎轻絮暖,妾心如蜜敢嫌君?” 留下丈夫的寒衣,而把自己心爱的裙子典当补租,这样无怨的柔情,贺双卿的丈夫却不曾理解,读到此处不禁使人掩卷叹息。 而关于裙子的情愫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武则天一首如意曲: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诗是她为谁写下的呢?一样身处于千丈红尘与茫茫人海,人世间的女子哪怕豪气干云如武则天,看到月光里的桂树,仍旧没逃得过夜夜绵长的思念,又有谁能躲得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