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子说.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5474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君子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代君子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君子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君子说.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君子说古代君子标准说 礼记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用白话文说是:见闻广博,记忆强健,并且很谦让;敦厚善良,身体力行并且不懈怠,称得上是君子。作为君子,不去要求别人无尽的喜欢,不去要求别人竭力的爱戴,从而保持永久的交情。 在古代中国,“君子”这个词是有特定含义的。照礼记的标准至少包涵三层意思:一是学问高;二是品行好;三是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求得持久的交情。 首先,能和“君子”相称者应有广博的知识,很高的学问,这是区别于一般人的重要标准。诚然在古代知识与学问不能等同于现代知识范畴,只偏重于儒家经典的研习。通过研习明白懂得人兽之分,是非

2、之分,善恶之分,荣辱之分,进而懂得“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兴替之故”。由于中国传统是重实用理性的,所以这知识和学问又应包括实用文化,即“兵、农、医、艺”等诸类学问。 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古代农耕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知识和学问的外延内涵要宽泛、深刻得多,但是对“君子”而言,要具有广博知识、极高的学问的人,才能真正配得上君子的称号,并未过时。唯有不断地来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知识和学问的人,才能修炼出好的人品。 其二,“君子”不仅仅有广博知识和较高学问,“君子”同时还必须是一位“孰善行而不怠”的人。古人常从“道德”、“文章”两个方面来要求人。唯有道德文章皆备之人才算得上君子。可见“孰

3、善行而不怠”,更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行为、道德目标和注重道德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如若坐而论道、述而不作,或说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人们则耻之谓:“伪君子”。 这里难就难在“不怠”,一个人做一件两件好事并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一个人一时能坚持好的操守和德行,如果一时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正如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气节,固然不易,但还可以做到,难就难在始终如一,坚持这种气节和德行,就更为难能可贵了。 其三,古人对“君”子还提出了“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的处世要求,要严于责己,宽以待人,不要尽想着讨别人的欢心,也不要求别人对自己竭诚的忠心,要保持一贯的做人原则,保持自己的气节不受外界的诱惑干扰,这又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在现代社会里,各种外界影响、各种诱惑比古代更多得多,无非是名利、地位、荣誉、财富等等。如果说前两者学问高、品行好是侧重在人的主体自我修养,那么,在处世态度这个层面上实际上对人的主体修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更多的定力。人性的弱点之一总是希望得到客体对主体的肯定和褒奖的,倘若自己长期自我修炼达不到客体的认可与肯定,难免会出现气馁和懈怠的杂念,因而做出蠢事和错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的君子标准说三者是应该统一的,也是值得现代任用干部时借鉴的。笔者虽未达此境界,然心犹向往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