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散文类.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5523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散文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文散文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文散文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文散文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文散文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文散文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散文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文散文类散文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长安雪下望月记 舒元舆 今年子月月望,长安重雪终日。玉花搅空,舞下散地。予与友生喜之,因自所居南行百许步,登崇冈,上青龙寺门。门高出绝寰埃,宜写目放抱,今之日尽得雪境,惟长安多高,我不与并。日既夕,为寺僧道深所留,遂引入堂中。 初夜,有皓影入室。室中人咸谓雪光射来。复开门偶立,见冱云驳尽,太虚真气,如帐碧玉。有月一轮,其大如盘,色如银,凝照东方,辗碧玉上征,不见辙迹。至乙夜,贴悬天心。予喜方雪而望舒复至,乃与友生出大门恣视。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出空横虚。 此时定身周目,谓六

2、合八极,作我虚室。峨峨帝城,白玉之京,觉我五藏出濯清光中,俗埃落地,涂然寒胶,莹然鲜著,彻入骨肉。众骸跃举,若生羽翎,与神仙人游云天汗漫之上,冲然而不知其足犹踏寺地,身犹求世名。二三子相视,亦不知向之从何而来,今之从何而遁。不讳言,不嘻声,复根还始,认得真性。非天借静象,安能辅吾浩然之气若是邪?且冬之时,凝冱有之矣,若求其上月、下雪,中零清霜,如今夕或寡。某以其寡不易会,而三者俱白,故序之耳。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 101、1 102页) 冱(h)云:寒云。甃(zhu)珪(u)叠璐:堆砌着美玉。甃,垒。珪、璐,都指美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冱云

3、驳尽 驳:消散。 B乃与友生出大门恣视 恣:纵情、尽情。 C如今夕或寡 或:或许。 D中零清霜 零:没有,零数。 答案 D 本题考查对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零:下雨。引申为“落下,凋落”。如:古诗十九首“泣涕零如雨”,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成语有“感激涕零”。注意:在古代汉语里,“零”不当零数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望舒复至予喜方雪而A. 履至尊而制六合且冬之时,凝冱有之矣B. 东割膏腴之地上月、下雪,中零清霜,如今夕或寡若求其C.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寡不易会,而三者俱白,故序之耳某以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答案 C 本题考查对虚词在文

4、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C项,第一个“其”相当于“这样”,第二个“其”相当于“自己”;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B项均为助词,“的”;D项均为介词,“因为”。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出空横虚 B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出空横虚 C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出空横虚 D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

5、/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出空横虚 答案 A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小品,它记叙了作者与友人站在冬日的长安城外青龙寺、终南山一带雪下望月的情景和感受。 B形象化的比喻和细腻的描摹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那澄冷的天空、银盘似的明月,皑皑白雪和雪月交辉下的山峦宫阙,共同构成了一种光明澄澈之美。 C明月、白雪、清霜这些优美的景致,不由得使作者的精神升华到一个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境界。 D作者先在第一段简要地交代了白天观雪景的情况,然后写了晚上一更二更时的明月与雪影等景致,后面则着力抒发了自己的感受。 答案 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

6、容的理解和要点的归纳。A是在长安城外青龙寺一带。终南乃“恣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既夕,为寺僧道深所留,遂引入堂中。 译文:_ _ (2)二三子相视,亦不知向之从何而来,今之从何而遁。 译文:_ _ (3)非天借静象,安能辅吾浩然之气若是邪? 译文:_ _ 答案 (1)天黑后,(我们)被青龙寺僧人道深所挽留,于是被他引领带入寺堂中。 (2)我们几人相对而视,也不知道从前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如今又要到什么地方去。 (3)如果不是上天呈现出这一派静谧的景象,怎能辅佐我浩然之气达到这般程度呢? 今年十一月十五日,长安下了一整天的大雪,白玉一样的雪花在空中搅动,飞舞下来散

7、布在地上,我和朋友们都为此感到欢喜。于是(我们)从我所居住的地方向南走一百多步,登上高冈,踏入青龙寺的大门。大门高得超越凡尘,适合放眼远眺使心胸开阔。今天白天我把长安的雪景欣赏得淋漓尽致,只是长安可以登高的地方很多,我没能都去(有的书上翻译成“只是长安地势很高,我不能与之相并”)。黄昏到了,(我们)被青龙寺僧人道深所挽留,于是被他引领带入寺堂中。 刚刚入夜,有白色的光影映入室内,室内的人都说这是雪光照射进来。于是又开了门,几人并排站在一起(赏雪)。看见寒云散尽,天空像碧玉制的帐子一样笼罩着(大地)。有一轮明月,它的大小像盘子,色泽像白银,明亮地照着东方,(像车轮一般)碾着碧玉般的青天上升,看不

8、见轮辙的痕迹。到了二更时分,(月亮)粘挂在天空中央。我很喜爱这刚刚下雪而明月又升起的景色,于是就和朋友出了大门尽情观赏。直面远眺终南山,(崇山峻岭)就像展开了一千层屏风,在这方土地上伸展。(终南山)东面的平原又连接着蓝田山和骊山,群山像玉一样含着光。往北看面向皇宫,里面有高大的宫殿建筑和楼台,像用美玉层层叠起,高耸入云,凌天横空。 这时站定身子,环视四周,正所谓天上地下、东南西北和极远的八方都化作了我的心。巍巍皇城,如同天帝所居之处,(我)感到自己的五脏六腑在清澈的光芒里荡涤过,凡尘俗物都落在了地上。(我)全身被寒气冻住,(身上的雪花)晶莹剔透,像给我穿上了闪亮的衣装,寒气深彻地渗入了我的骨肉

9、。身体充满活力,好像长出了翅膀,和神仙一起在广阔空远的天上邀游,仿佛凌空,感觉不到自己的脚还踏在寺庙的土地上,感觉不到自己还要追求世俗功名。我们两三个人互相对视,也不知道从前从哪里来,现在又要到哪里去。我不再为所说的话是否犯忌讳而谨小慎微,对事情也不再发怨言,回复到本原,认识了我的天性。要不是上天借着宁静的景象(来启发我),怎么能如此地帮我助长了浩然之气呢!况且冬季大有凝聚寒气的日子,(但)要想求得这种上有月,下有雪,中间降下清霜的景致,像今晚这样的时候或许就太少了。我因为这样的时候少有而不易遇到,月、雪、霜三者都是洁白的,所以把它记录了下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教战守策

10、苏 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资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11、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

12、之事,则缩颈而股票;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

13、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己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致:召集。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乘:利用。 C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 至:周到。 D天下

14、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 渐:加深。 答案 D 渐:逐步训练。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人民日以安于佚乐甲兵顿弊,而A.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多疾而其平居常苦于B. 王而负赵臣诚恐见欺于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庶人之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军法从事而行之既久,则又以D. 斧斤以时入山林答案 D A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项,“于”;介词,“在于”/介词。表被动;C项,“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以”均为介词,“按照、依照”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

15、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B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 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C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D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答案 C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苏轼呈递给君王的策论,根据当时战争不可避免

16、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 B文章开篇即开宗明义地正面提出观点:有备则无患。然后再谈国家和人民隐存祸害的现状。 C为了阐明有备无患的政治观点,作者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正反对比地论证了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D文章后半部分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那就是注重训练专职军队,发挥他们保家卫国的权责。同时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提供后勤保障。 答案 A B项应是先谈国家和人民隐存祸害的现状,“正面提出观点”也不对,苏轼第二段用的是批驳的方式提出观点。C项,原文没有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全部都是从反面论证没有战备对国家民生的危害。D项,具体的操作方法不是只训练军队,百姓提供后勤。而是建议平

17、时就召集平民百姓进行训练。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译文:_ _ (2)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译文:_ _ (3)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译文:_ _ 答案 (1)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 (2)四方的人民就像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3)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

18、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吸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

19、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贪图酒食游戏的生活,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像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我曾试着论述这个问题:天下的形势譬如人的整个身体。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至于农夫平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农夫平民,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天极

20、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所浸渍,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不畏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现在王公贵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里,出门就坐车子,刮风就穿皮衣,下雨就打着伞,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无不应有尽有;畏惧风雨寒暑有些太严重了,保养自己的身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侵入身体了。因此,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体能够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活动操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寒冬炎暑的变化;然后可以使身体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受伤害。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像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发抖

21、;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而且士大夫也不曾说起军事,认为这是生事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头了吗?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永不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

22、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像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一样,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的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要挟他们的上司,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们自己罢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