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的类型.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5571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句子的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句子的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句子的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句子的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句子的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句子的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句子的类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句子的类型第一节 句子的类型 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句子的语气,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四种,一般称为句类。 按照句子的结构,句子可分为单句和复句或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等,一般称为句型。 句类和句型可统称为句式。 1、陈述句:陈述、祈使、感叹、警示等功能。 2、疑问句:疑问、陈述、强调 3、祈使句:多用于命令人、请求、建议、警告等交际目的。 4、感叹句:突出感情态度,调节话语的风格、增强文气。 二、句形的长短长句、短句 长句是指句子的形体长,词语的数量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短句是指句子的形体短,词语的数量少,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 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 句

2、子的长短并没有一个明晰具体的分界线,只是相对而言。 形成长句的原因: 句子带有修饰语,有的修饰语比较长; 句子的某个成分是由并列词组充当的; 句子的某个成分是由连动词组充当的; 句子的某个成分也是句子形式。 长句化短方法:抽出修饰语;运用叠用句;合叙改分述。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句表示肯定语气的句子;否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句子。肯定句一般比较直率、明确;否定句的语气比较委婉、灵活。 1、语法肯定句语法否定句 2、语义肯定句与语义否定句 语法否定句是指语法形式是否定的,句子中有否定词且否定谓语或否定词本身就是谓语。 五、句式的松紧之分 松句就是结构松散、信息分散的一组句子。而紧句,则是结构紧凑

3、、信息集中的句子。 句式的松紧是相对于确定的信息与其表现的关系而言的。 松句往往是一组句子,紧句一般是一个或两个句子,两者具有相对关系。 一、什么是比喻 v 概念:比喻,俗称打比方,就是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 v 基本格式:本体比喻词喻体喻解 二、比喻的类型 基本类型: 1. 明喻:也叫“直喻” 2. 暗喻:也叫“隐喻” 3. 借喻:直接借助喻体 变式比喻: 博喻、引喻、较喻、否喻、曲喻、回喻、虚喻等等 讽喻 l 概念:讽喻主要是通过讲故事打比方来说明某种道理。它要求把抽象深奥的事理寓于带有哲理性或妙趣横生的故事中,让人们从中获得一些教育或启示。 l 讽喻辞格可

4、谓源远流长,特别是唐代的讽喻诗,对后代诗坛影响很大。 讽喻的种类 n 引述故事靠引述故事来说明事理,可以是完整的故事,也可是不完整的故事。 n 引述寓言引述寓言来说明某种主张,阐明某种道理,教育读者。 n 要注意的是,无论讲故事,还是引述寓言,都是让人们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获得某种教益,所以主题要明确,观点要鲜明,语言要通俗易懂。 比喻与讽喻的区别 l 比喻是从形象性出发的,为了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生动。一般不采取讲故事的方法。 l 讽喻重在“讽”,它通过讲故事来说明事理,要求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或情节,一般篇幅都较长些。“讽”的部分较明了,指责、讽刺、劝告或鼓励,作者态度明确。 四、比喻的修辞作用

5、v 说理性、形象性、描写性 v 比喻的语言建构功能:比喻在语言层面上的一些凝固形态。如“潮流”“雪白”“瓜分”等。 v 比喻的认知功能:比喻既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修辞过程中的思维方式,甚至认知方式。 第二节 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 v 概念 借代,有时候又叫“代替”“替代”“换名”。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原来的名称,而是有意识借用同这个人或事物有较为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来换一个名称。 二、借代的种类 n 第一种分法: 1. 旁借:借客观事物本身所呈现的某一形象或某些关系来表现。 2. 对代:指借客观事物本身所呈现的各种各样对应的现象来进行表现。 三、借代的修辞作用 四、怎样使用借代

6、 五、怎样区分借代和借喻 借代是代而不喻 借代一般侧重于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借代一般不能转换成明喻 一句话:借代重在代称 一般要求: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叫人一看或一听就可以明白所代指的本体是什么。有时为了理解文意的需要,还必须对事物本体做些交代。 其次,借体本身含义要明确;选用借体时既要注意形象,又要具有客观依据;同时借体在运用时要注意词语的褒贬色彩。 最后,在运用借代时,还要十分注意时代感、时代气息和人们的一般习惯。 能够最大限度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语言生动、活泼、形象,从而引起读者某种程度的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 借代辞格能够使语言文字精练,既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记号语重复,又可让语

7、言富于变化。 借代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千方百计利用词语转义,大量创造崭新而富于生命力的新词语。 借体富于幽默感或讽刺感,带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情感色彩,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节 比拟 一、什么是比拟 比拟是通过想像,把人化作物,或把物化作人,或把此物化作彼物的一种修辞格。 1、拟人 2、 拟物 拟物包括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把人物化,也就是赋予人以物的形态、动作、行为等。另一种是把此物化为彼物。 三、比拟的修辞作用 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人为的赋予各种物以人的语言、行为、思想和感情。 o 比拟的适用范围广泛。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寓言、童话等。 o 第一,比拟能够使表达形象生动

8、,进而激发人们的联想,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o 第二,比拟能够充分抒发作者的情感,鲜明地展示作者的爱憎、褒贬等感情色彩,引起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o 第三,比拟能够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使人们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l 相同点:都是两事物相比 l 不同点: 1. 比喻重在喻,即用甲事物“喻”乙事物,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重在拟,即用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2. 从形式上看,一般比拟的本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拟体则可以不出现;一般比喻的本体可出现可不出现,但喻体则一定要出现。 3、从表达上看,比拟一般重在抒发主观感情,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以增强语言

9、的感染力;比喻则重在说明和描写,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对文意的理解和增加事物的形象性。 4、区别:凡是比拟和比喻接连或使用时,如果字面上省去比喻因素乙是比拟了;如果字面上未及省略,就是比喻了。 第四节 移就 移就是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性状的修辞格。 它在结构形式土的突出特征是移花接木,变异搭配。 第一,实现各种感觉的转换,能产生新颖的感觉,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第二,具有鲜活灵动的形象感。它们或者充满了动态美,或者显示出浓烈的色彩美。 二、移就的修辞作用 三、移就和比拟辨析 (1)移就是寓情于物,物仍然是物,它并没有实现该事物的人格化。而比拟则是把物化作人,使该事物彻底人格化。 (

10、2)在结构上,比拟往往把人的思想观念渗透到其他事物上,多用表现人物的动作行为的词语来表现事物,通常构成主谓关系。移就则是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修饰乙事物,通常构成偏正关系。 与比喻和比拟所不同的是,移就在语言层面上的表现形态是一种修辞关系的有意错位。从目前的研究上,移就只局限于短语层面。 第五节 夸张辞格 一、什么是夸张 又称夸饰、铺张、饰词、增语、扬厉、形容。它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对描述的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加以夸大或缩小。 例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二、夸张的分类 直接夸张:又叫一般夸张。这种夸张用的词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夸张色彩,言过其实又不离其

11、真,而且一般不借助其他辞格。 间接夸张:又叫借助夸张,借助其他修辞格来构成的夸张手法。 二、夸张的分类 扩大夸张:向上夸张。它是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等,故意往大、多、快、高、长、远、强处说。 缩小夸张:向下夸张。它是把事物的联想、象、性质、作用、程度等等,要故意往小、少、短、缩小事实说。 超前夸张:指从时间上进行“言过其实”的夸张。也即后出现的事物抢先说。表面上是不合逻辑常理,却因此得到最大的强调。 三、夸张的修辞作用 n 鲁迅:“扩大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特点”,甚至也是“并非特点之处,却更容易显出效果来”。也即提高表达效果。 n 高尔基:“艺术的目的在于夸大好的东西,而使它显

12、得更好;夸大有害于人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这种方法,也应当是语言的一种最有效的战术。”也即增强思想感情,使爱憎分明,并能深深地感染读者。 四、怎样使用夸张 v 夸张上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超前或强化的描写手法。 v 注意: 1. 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要以深切而真挚的情感为依据,切忌浮夸藻饰。 、语意表达必须明显,夸张要充分。 、运用夸张时,一般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更不要机械地模仿、套用。 、夸张辞格不能滥用,否则会成为假、大、空,令人生厌。 第六节 双关辞格 v 一、什么是双关 理论上说,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语义的关系,使语句同时兼顾两种事物的辞格。通俗地说,

13、双关就是”一语双关”、”一箭双雕”。其中隐含的意思才是作者真正的意图。 v 二、双关的种类 1、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 3、对象双关对象双关是依靠特定的语言环境构成的双关,即通常所说的“指桑骂槐”。 三、双关的修辞作用 1. 可以使语言幽默、辛辣、饶有风趣;也可根据需要,较含蓄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2. 双关顾及”表”、”里”,虽然表面意思大多是次要的,但表里一定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要让读者能体会到。 四、语义双关与借喻的区别 1. 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表达的只有一层意思。而双关则是一语双关,即有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意义。 2.必须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仔细揣摩,才能判断。 第七节 拈连 一、什

14、么是拈连 v 概念:修辞学上,认为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应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拈连。 v 一般而言,所谓甲事物都是具体的,并且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并且在后。 二、拈连的分类 l 根据拈词和拈体的组合关系: l 、主谓拈连 l 、述宾拈连 拈连的分类 l 按照拈词的搭配情况划分: l 、语义超常搭配的拈连;、语法超常搭配的拈连 语法的超常搭配,是指由于本体的引导,在拈体中临时改变拈词的词性,有意突破语法规范而构成的超常搭配。 拈连的分类 l 按照内部结构标准划分,拈连可以分成明式拈连和暗式拈连两类。 l 1、明式拈连 这是一种本体、拈体、拈词都出现的形态完备的

15、拈连。 l 2、暗式拈连 又称略式拈连。通常指本体不出现或本体中的拈词不出现的形态欠完备的拈连。 三、拈连的修辞作用 l 总的说,拈连一方面可使语言生动活泼,简洁明快;一方面又可以巧妙地用于讽刺、嘲笑,表现语言的风趣和幽默感;还可以表达作者对现实事物的强烈感情。 l 顺连辞格通常发挥“拈”的作用,深化前面的意义,使感情得以升华。 l 拈连还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和主题,有时更有启示性,也较易记。 四、拈连与拟物的区别 n 首先两者都属于词语的移用。 n 但两者并不同: 、构成条件不同。 拈连一般要同时出现它的甲项和乙项,而且必须有拈连词。甲事物一般是具象,乙事物则为抽象的东西。 拟物是把用于物的

16、词语用到人的身上,它不需要拈连词,也不用甲乙项事物一起出现。 、内容上看 n 拈连中上甲项和乙项主要由“拈连词”连在一起,让感情得以提升。不管本体是否出现,但我们都能清晰指出。 n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是浑然一体、彼此交融的。它重在想像,拟体是含而不露,不确指的。 第八节 仿词 一、什么是仿词 l 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诙谐、讽刺等效果,在特定的环境里,更换现成词语中的结构成分,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来,叫做“仿词”。 l 它有两种情况: 1. 语素更换 2. 成语翻新 二、仿词的分类 l (一)根据本体和仿体在意义上的联系,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 连类仿词,即仿体与本体的部分语素或整个词义上有

17、类的联系。 2.反义仿词,即本体和仿体在部分语素或整个词义上有对立的联系 3相关仿词,即本体和仿体的部分语素或整个词义是相关联的。 (二)根据本体和仿体在语素上的异同联系可分为: 1.同素仿词,即仿体和本体之间有共同的语素(部分相同)。2.异素仿词,即本体和仿体的语素完全不同。 (三)根据仿体是直接地仿效本体还是曲折地仿效本,可分为: 1.直接仿词,即根据本体的本来面貌和实际意义相仿 2.曲折仿词,即不是根据本体的本形、本义进行仿效,而是或根据本体中某个字的非实际意义来进行仿效,或根据本体中某字的谐音关系,先谐音后仿词。 四、拈连和仿词的区别 v 拈连和仿词都强调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v 不同

18、的是: v 1.侧重点不同“拈连重在“拈”,仿词重在“仿”。 v 2.拈连一般要求本体与拈体同时出现,而且正常搭配在前,超常搭配在后;而仿词没有这种要求,它要单独出现仿拟词。 仿拟 v 仿拟可分为:仿词、仿语、仿句、仿篇。 第七节 顶真和回环 一、顶真:又叫“顶针”“联珠”“连珠”等,它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方式。 二、分类 v 顶真一般可采用两句,称单次顶真,也可以是两句以上,称多次顶真。 v 顶真还可以分词的顶真、词组顶真和句子顶真三类。 三、修辞作用 v 在语言形式上,前后衔接紧密,句式又比较匀称整齐,读起来环环相扣,明快流畅,情趣横生。

19、 回环 一、回环的定义(P155) n 回环:又称回文,是指运用变换语序的方法,把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循环往复的形式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一种辞格。 回环一般只有两句,首尾相扣回旋。也即由,再由的形式。 如:、心贴布,布贴心,多织好布为人民。 、在调整中前进,在前进中调整。 二、回环的种类 由词组成的回环 、根据构成的成分 由短语组成的回环 由句子构成的回环 、根据结构形式 严式回环 宽式回环 变式回环 间隔回环 局部回环 三、回环的修辞作用 n 、用回环叙事、状物,可以条理清晰、充满情趣。 n 、用回环说理、议论,可以恰到好处地揭示事物间的辩证关系,使思维

20、严密、说理透辟。 n 、用回环抒情,可以使表达真挚深情,韵味悠长。 四、运用回环时应注意: n 构成回环的部分,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排列,而应该注重内容有内在的联系。避免单纯地追求形式。 n 为了有效地通过回环表情达意,必须注意回环形式的锤炼。 五、顶真和回环的区别 六、回环与回文的区别 v “回文”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正读倒读皆可成句,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v 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园林中的一枝奇葩,有着独特的音韵美。 v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说,回文为道原所创,后又失传。今所传最早的回文诗为南朝时苏伯玉的妻子所作的盘中诗。盘中诗虽能屈曲成文,但是不

21、能倒读,还不是真正的回文。到了宋朝,有些诗人作的回文诗,不但可以使诗词字句回旋往返,成义可诵,而且具有诗的意境。 顶真:甲乙,乙丙,丙 一般可有两句,也可多句的相连,重首尾相连。 顶真各项之间是顺接或联接的关系,主要是描述性的,并无递进的意思。 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回环:甲乙,乙甲。 一般只有两句,也是首尾相接,但重在回复往返。 回环侧重甲乙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回环,有强调的作用。 如: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的唯物论的认识论。 第八节 对偶 一、什么是对偶 概念:句式的结构相同或者基本相同,

22、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两成对地组合或排列的修辞方式就是对偶。 对偶就是“成双成对”的意思,又叫“对仗”“对子”“对联”。也因为两两相对,所以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二、对偶的种类 v 严式对偶要求对仗工整 v 宽式对偶形式较灵活自由 v 正对从同一角度来描写,意义相同相近。 v 反对从正反对立的双方着手,意义相反相成。 v 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或是承接、或是因果、条件、递进、假设等,意义上是相关相连的。 三、对偶的修辞作用 句式结构整齐,形式工整,匀称自然,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内容对比

23、强烈,前后呼应,言简意赅,逻辑严密。 很常用:可上溯到古代,如诗经、先秦散文、魏晋后的骈文以及唐宋诗词、元曲等,而日常生活中的俗语、春联、谚语也有不少。 对偶的应用 v 王力古代汉语中说:“对偶 和四六,能使文章产生整齐的美感。用典容易引起联想,并使文章变得典雅;协调平仄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但是过分地追求形式整齐,词句对偶,就往往使文章单调板滞,并影响内容的表达。例如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一个意思,说了两句,正是文心雕龙丽辞所批评的对句之骈技。又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为了适合四六句式,就割裂词语,把杨得意说成是杨意,钟子期说成是钟期。”所以千万不要弄巧成拙。 v

24、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整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中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如超过限度,就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了。一般而言,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成就却比不上唐诗,原因就在这。 所以,使用对偶时要注意: 1. 对偶要自然成对,不能生拉硬搬,乱拼凑。 2. 对偶上下句之间必须做到平行,内容相对独立,概括力强,并具有代表性。 3. 语言准确、精练,尽量做到对仗工整。 4. 对偶辞格运用要适当,不能滥用。 第九节 对比辞格 一、什么是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互相比较,从而使事物的性质、

25、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的一种修辞方式。 二、对比的种类 n 两体对比:又可叫“两体对立”。它是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得显得更小的一种对比方法。 n 一体两面对比:用同一事物的相关或正反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从而把事物解说得更全面、更鲜明、更透彻。 三、对比的修辞作用 通过对比叙事,可以进行正反比较,互为补充。 用对比刻画人物时,可以相映成趣,使人物性格、形象突出。 用对比说理,可以突出矛盾,增强力量和感染力。 立场正确 观点鲜明 对所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应该有较深刻的认识 形成对比的事物应该确实有可比性,否则将会失去作比的意义。 四

26、、怎样使用对比 五、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l 基本特点不同:对比是“对立”;对偶是“对称”。 l 各自的着眼点不同:对比以意义的相对相反为“比”;对偶则以结构为特征,重在“对”,对上下句的结构、词性、字数等进行规定。 l 对偶里的“反对”从意义上说,是“对比”;但从形式上说,是“对偶”。而且不是所有的对比都是对偶里的“反对”。 第十节 排比辞格 一、什么是排比 l 概念: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把三个以上句式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以突出一气势的修辞格。 l 注意:排比在语意上是相关的,它一般都是同范围、同性质的事物;结构上是相似的和并列的,一般要重复某些词语;

27、在数量上,一般是三个以上的语言成分;在成分上必须是词组或句子,甚至是段落。 二、排比的修辞作用 l 它是一种富有极大表现力的修辞方式,可以突出地把作者的感情、说话的气势表达出来。 l 由于排比的形式有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又一气呵成的特点,因此它可以使文意既能深沉含蓄又可恣情奔放、语句流畅,从而增强语言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声乐旋律美。 三、怎样使用排比 l 排比的各项要求做到大体平行、独立、相称,而且应该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概括力,否则,语意就会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l 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不能滥用排比。 l 一定要多项排比,并确定某些关键词语作为反复词。 l 最大限度地发挥排比的表达效果,增强感染

28、力。 四、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v 对偶只限于两项,即上下句相对,而且结构要相同、字数要相等、有时还讲究平仄等等。格式要求较严。 v 对偶一般不用反复词语或很少用 v 排比则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语句或句子成分,并且没有结构、字数方面的要求。格式要求较松。 v 排比则一般要使用反复词,并起到强调的作用 第十一节 层递 层递是根据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意思的短语、分句或句子,表达层层递进事理的辞格。 层递的种类: 1、递升:由低到高 第十二节 反复 一、什么是反复 v 概念:一般地说,作者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而有意识使某些词语、短语、句子甚至段落一

29、再反复出现,我们就把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反复辞格。 二、反复的种类 n 连续反复:指词语、短语、句子、甚至段落连续重复地出现,中间没有间隔。 n 间隔反复:指词语、短语、句子、甚至段落,间隔出现。一般有反复的词语或句子。 n 注:间隔反复和连续反复之间可以相互交错使用,来表现由低到高的发展变化的感情或由高到低的发展变化的感情。 三、反复的修辞作用 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作用。 运用范围较广,记叙性或说理性都可用,特别在文学作品中,更是常见。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运用反复来加深读者印象,强化主题。 l 两者有密切关系,经常交织在一起,尤其是间隔反复,常常会与排比”合而为一”,称为”复排”。 l 但两者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 1. 排比强调的是句子句式结构的相同或相似;反复则是词语、短语、句子的相同。 2. 排比一般要有三项或三项以上的反复词,而且中间必须有间隔;反复则可以是两项或两项以上,而且可以连续出现。 3. 修辞效果不同。排比是增强气势;反复是强调突出。 四、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