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题西林壁.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5610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用题西林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可用题西林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可用题西林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可用题西林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可用题西林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用题西林壁.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可用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 :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接触过大量的古诗,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时可以让学

2、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另外在教学中对难以理解的字、词或者诗句应多加引导,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魅力,并感受古诗所蕴含的哲理。 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镜。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不同,所看到的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不同,所看到的的景象也不一样。 课题提炼点: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结果也各不相同的方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教学流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 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

3、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结合课文里的注释,理解试题的意思。 题:书写。西林:在江西庐山后。壁:墙壁。 2.了解苏轼的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

4、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3.分组自学,理解美 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汇报交流,感悟美 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指导有感情朗读 板书:横 岭 侧 峰) 交流第三、四

5、行诗句。 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师: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师:诗人从横 侧 远 近 高 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

6、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

7、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五、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 七、谈收获 八、布置作业 1.背诵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2.搜集描写庐山的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