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诗词.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5650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嘉莹诗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叶嘉莹诗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叶嘉莹诗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叶嘉莹诗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叶嘉莹诗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叶嘉莹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嘉莹诗词.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叶嘉莹诗词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先看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这个形象,在花间集的时代有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可以指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象山。在这首词里面,它指的是不是眉呢?我以为不是的。词中说小山重叠,眉毛可以象小山,但如何重叠呢?还有,词中第三句有懒起画蛾眉,又提到蛾眉。就文学的感动的情意上说来,这种重复显得凌乱,不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 小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山枕。五代时山是可以形容枕的。顾?写的两首甘州子里,就有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和山枕

2、上,几点泪痕新的句子。但我以为,温词中的小山,不指山枕。因为他说小山重叠,现在软的枕头可以两个重叠,山枕是无法重叠的。 剩下的一个可能,是山屏。小山的形状,指的是屏风,是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有人以为这说法不对。说下边将鬓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鬓边如云的头发要从脸上遮掩过去的样子。屏风离得老远,女子在床上,两者不能衔接。可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屏风来理解古人的词。古人所说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头的。 我们可以用温庭筠自己的词来证明。他在一首菩萨蛮中写有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把屏山和睡脸结合在一起来写。我们上面讲的鬓云欲度香腮雪, 指的是睡脸,小山指的正是屏山。 小山重叠金明灭,金明灭是什么

3、呢?他所写的应该是早晨,阳光从门窗的空隙照射进来,照在这个女子枕畔的屏山上,而屏山上是有一种金碧螺钿的美丽装饰的。所以当日光照在上面,就显出金光闪烁的样子。有了光线人就容易惊醒。鬓云欲度香腮雪,晚上卸了妆,头发是披散的。鬓云欲度,度是度过的意思。当她在枕上一转头,那鬓云就欲度-流动过来,要掩过去没有掩过去的样子。腮就是指面颊,以香腮雪说明她的腮上有脂粉,是香的,皮肤是白的。他把云 放在前边,把雪放在后边,说香腮的雪白,鬓发的乌云,这是温飞卿的特色。 到后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就跟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了。屈原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其中的蛾眉是指一种才德志意的美好。李商

4、隐写的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是代表一个有才学,有志意,有理想的人,对于自己的才能志意的珍重爱惜。可是温庭筠说的不只是画蛾眉,他说的是懒起画蛾眉,这懒起有道理吗?欣赏诗词不能从表面上来看,我们读诗词要超出外表所说的情事,看出一种精神上的本质才行。你要从屈原的爱美要好,看出一种在精神品质上爱美要好的心情。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培养读者一种爱美要好的感情。 下半首说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女子戴上花是前后镜都照一照,从每一个角度看这花的位置是不是适合,是不是美好。华严经上曾经说过,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之间的关系, 1 你不要以为你一个人是渺小的,是微弱的。每一个人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在

5、众生界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不同的连锁反应。众镜相照 ,就会重重现影,就成其无尽复无尽了。所以照花要前后镜,就看到花面交相映。花是美丽的,人也是美丽的。女子从起床梳妆到梳妆的完成,最后自己的这种衡量,写的是一个美好的完成的高峰。交相二字表现了一种重重无尽,精力饱满的样子。而且这种修容自饰的精神,也与屈原离骚之以衣饰之美为喻托的传统有相合之处,这正是张惠言说照花四句是离骚初服之意的缘故。 最后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帖字通贴字。帖字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熨贴的意思。襦是短袄,罗是材料的质地,绣是罗上花纹。另外一个可能是贴绣的意思。贴绣和补花差不多,剪一块材料补贴上去,然后在剪贴的花样周围,把它用针

6、线缝起来,缝绣上去。帖绣的是一对一对的金色鹧鸪鸟。中国常常用鱼鸟-比目鱼,鸳鸯鸟,代表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代表一个人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象和归宿。而这一首词,是写一个孤独的女子没有人赏爱的寂寞的心情。所以最后一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是一个反衬,是点醒她所追求的,正是一个双双对对的理想,衣服上双双对对的鹧鸪,正是对她孤独寂寞的生活的反衬。用西方的话来说,是irony,是一个反讽。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温庭筠词的美,不仅是感官的形象,还有声音的美。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把中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得最精致最美好的。枕,锦,

7、都是上声的字,都是曲折而向上扬起的声音,有一种飘扬悠远的感觉,这都在词的声调中表现出来了。烟,天,两个非常轻快的韵,显得轻倩而空灵。还有个特色,就是前后用跳接的承接。前面是在有水精帘,颇黎枕,而且还有鸳鸯锦的卧房,还有做梦,忽然间就到了江上柳如烟。这就是跳接。下半首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都是齿头的声音,不用说出来人胜的形状是参差错落,而是在读的声音之中,就表现出来了。 颇黎枕和水精帘两个形象是互相映衬的。都是玲珑的,都是晶莹的,都是皎洁的,都是寒冷的。在这样的境界中,该是什么样的人物?古人写美女的时候,往往先不说这个美女本身形象怎么美,而先写这个美女的环境的背景是怎么样美。如同李商隐的诗:碧

8、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她屋里焚香,屋里是暖的而且有香炉的香气,被褥上也有薰香,在这种温暖有香气的感官刺激之下,所引起的梦境那种香甜美好,是可以想见的。 “江上柳如烟”写的是江边早春的景色。早春二月杨柳刚刚发芽,那个嫩绿的颜色,草色遥看近却无。柳色有时也遥看近却无,像一片烟霭的笼罩。在这样的情景之中,雁飞残月天,春天了,鸿雁开始北飞了,天上有雁飞过时,一轮残月西斜了。俞平伯先生诗词偶得中说:帘内之清穠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千载以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正如电影讲究蒙太奇的手法,把两个镜头一重叠,马上一个新的意义新的境界就出现了。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藕丝,指的

9、是一种很纤细的丝织品,一种衣料,藕丝上染的是秋色,我以为是黄绿之间的一种颜色。藕丝是材料,秋色是颜色。这又是温庭筠的特色了。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裙了吗?没有。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裳了吗?也没有。它只是一个直接诉之于感官的叙述。人胜是什么呢?荆楚岁时记记载:“人日剪采为幡胜”。就是女子在人日剪了五彩的花 2 样插戴在头上。 后边说“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这两句是温庭筠常常被人讥讽,说他不通的句子。香红是花朵。红是花之颜色,香是花之气味。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句子。你可以把花插在头发中间,双鬓被花朵隔开了。另一可能,是把花插在两边,花被头发隔开了,两边都是鲜红的花朵。总而言之,是“花面交相映”的感觉。而下

10、句 “玉钗头上风”,这两句是温庭筠常常被人讥讽,说他不通的句子。香红是花朵。红是花之颜色,香是花之气味。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句子。你可以把花插在头发中间,双鬓被花朵隔开了。另一可能,是把花插在两边,花被头发隔开了,两边都是鲜红的花朵。总而言之,是“花面交相映”的感觉。而下句 “玉钗头上风”,就是这“风”字,使整个形象活动起来了。玉钗头上有风丝的撩动,幡活起来了,花也活起来了。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韦庄 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他往往用男子的口吻:我,写我所爱的女子。

11、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感情,主观的感情。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我跟这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呢?前一首女冠子说: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有月,有日,有年,我悲哀,我怀念,这是韦庄。梦见什么?梦见我所爱的那个女子回来跟我说话。“语多时”,谈了很长的时候,这个女子像从前一样美丽,“依旧桃花面”。而且说话时的表情比较羞怯,时常垂下眼,低下头来,“频低柳叶眉

12、”。说“半羞还半喜”,她一方面见到所爱的人很欢喜,但一方面又很羞怯。“欲去又依依”,我梦中梦到我们再见面,也梦到分离,梦到你要走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肯分别的样子,然后一梦醒来,“觉来知是梦”,那桃花面柳叶眉都是梦,所以我有说不尽的悲哀。这是多么直接,多么真率的一种感情。 还有: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他还是用主观的男子怀念所爱的女子的口吻写的。他说我记得在一棵花树下,一个深沈安静的夜晚。在什么地点?是“水堂西面画帘垂”。我第一次跟谢娘见面“携手暗相期”,我们订了海誓山盟,可是,我们分别了,“惆怅

13、晓莺残月”,在破晓的莺啼,而天上的落月西斜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相别了。“从此隔音尘”,连信都收不到了,踪迹形影更看不到了。“如今俱是异乡人”,我们现在都离开了原来的地方。“相见更无因”,再想见面,一个机会也没有了。因为我无从寻找你,你也无从寻找我了。 你看韦庄所写的歌词,完全是主观的,直抒胸臆。这已经是把歌筵酒席之间的没有个性的歌词 3 推进了一步了,是不是?而且韦庄这个人的个性,他用情的态度,那种真率,那种直接,他也站在女子的地位来写女子的爱情。下面的一首词,我们就可以作证明: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妄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一首爱情的

14、歌词。这首词是写一女子,春天出去郊游,她要看一看有没有一个漂亮的年轻人是值得她许身的。怎样写呢?本来都是写一个女子的爱情,但每一个诗人他用情和用笔的态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够只说仁义道德,就不能写男女的感情了。男女的感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我们应该承认它,不能否定它。只是男女的感情,也有感情品格和境界。如果你把男女感情的境界提高了,你做人的品格境界才能提高。所以,写爱情的,我们应该看他写的是什么样的品格,是什么样的境界。 “春日游”,正是一个背景,一种气氛的培养。“春日”,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万物经过了寒冬的闭塞,感情有一种萌生。这是整个大背景的总写。而且说到游,是一种向外的,是一种寻觅。

15、这三个字已隐约地推向了他全首词的一个指向。现象学说,当你的主体意识跟客观现象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带着一种指向的。“杏花吹满头”是把整个的春天的萌发,使它引进到更接近自身了。满树繁花,可是一阵风吹过,那花片飞舞下来,那杏花就吹满头了。这两句饱满的笔力,这两句的生发,表现了人赏花游春的内心感情的蓬勃萌发。 所以,这女子就说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我当春心萌发的时候,我愿找一个理想的对象。当我在游春的路上走的时候,我就想看一看那陌上有哪一家的年轻人“足风流”,真是多情的,真是有才学的。如果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诗歌是诉之于人的感觉的。所以,它不但是形象,它

16、整个的声音都结合了他所要传达的这种感情。“妾”、“将”、“嫁”,都是舌头跟牙齿的声音,是很有力量发出来的,给人很有决心的感觉。它的声音代表了一种坚决的意念。中国词的奇妙,使张惠言从韦庄的词里看到了比兴寄托。韦庄引起我们联想的是他感情的本质。杜甫说的“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屈原也说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个女子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许身感情。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谁道闲情抛掷久”,这是很妙的一句词。你要看他的转折。“闲情

17、”是这句所写的主要内容。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所以,我曾经挣扎,曾经努力,要把这闲情抛掷。这是第一层意思。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可是,你看他的开头两个字,“谁道”,是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思。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怳。”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 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的那一份感情-惆怅还依旧。彼此呼应。“谁道闲情抛掷久”,是笔法的盘郁。“

18、每到”,“依旧”,也是笔法的盘郁。他在主要内容上所写的,刚才是闲情,现在是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的事件。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 4 一种落空的感受。 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就是说他有一种在痛苦之前执着而且不放弃的精神。所以,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是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就因为对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不能够我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我在它有花的时候就要欣赏它。他说“不辞镜里朱颜瘦”。 这样的词句有什么特色?它表现了几点特色。一个是“不辞”两个字。他是在艰苦困难之中,有一种

19、奋斗有一种挣扎的努力。不甘心就失败下去。我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挣扎奋斗过了,这是“不辞”两个字所表现的这种执着的在苦难之中挣扎的精神。还有“镜里”两字,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是一种反省,他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有的人莫名其妙地就走上了一个悲哀的下场了,冯正中不是的。他说我花前常病酒,为它消瘦憔悴,难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在镜里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有反省,有自觉。那你说你就放下好了,他说我“不辞”-那镜里的朱颜瘦,这是他的词在感情的意境上的特色。 饶宗颐评这两句词说:“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联想呢?冯正中是一个命中注定了的悲剧人物。他年轻时因他父亲的关系,跟

20、南唐的宫廷有了密切的交往。等到李璟即位,他就一步步官至宰相了。当时南唐国内有党争,在政党的攻击中,冯延巳被罢免了宰相,做了三年昭武军抚州节度使。冯煦阳春集序曾说:“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辞,若显若晦,揆之六义,比兴为多。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抑怆怳之所为。”他的身世与南唐既结合了密切的关系,而南唐是一个必亡了的国家。所以“俯仰身世,所怀万端”,他内心无限感慨,但并不是说我是忧国忧民,我是鞠躬尽瘁,我是开济老臣。这是别人看出来这样的感情,冯正中说的是闲情,是惆怅。所以“缪悠其辞,若显若晦”。“郁抑”,是他感情这样深沉盘郁。“怆怳”,而内心这样迷茫悲怆,这是冯词的一种意境。

21、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后片的词与前片是互相呼应的。“河畔青芜堤上柳。”是春天的景色,这句是呼应上片“每到春来”。何事使我惆怅,那河边的青草,那堤上的杨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他没有写感情事件,他只说一个愁。这个“新愁”,就是呼应了前半首。是以前就有的,我曾经努力想要抛弃,可是春天一来,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垂杨把我这一片忧伤又唤起来了,今春的新愁就是过去的旧愁。“河畔青芜堤上柳”既有比的意思,也有兴的意思。愁的不能断绝,正如青草之年年生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是抛弃不掉的“闲情”还依旧的“惆怅”。所以这句从他写的“闲情”“惆怅”来说这是比。可是对于下半首说呢,

22、正是今年新的青草,新的杨柳唤起了我的新愁,也是兴。他说“何事”,为什么我要如此?他不但有反省,而且有疑问。这是他悲剧性格很明显的一点。我是挣扎过的,而我仍然不得解脱。 所以,最后两句就说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我们欣赏词一定要用细微的感受去欣赏,如果不能如此,那么“独立小桥”不过写一个人在小桥上站着。他说“独立小桥风满袖”,因为没有遮蔽,没有屏障,风吹到我的衣袖之中,满袖都是寒风。“满”字是非常有力的。你为什么一个人孤独地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的侵袭?为什么要如此?饶宗颐先生说这一句词,可能暗示了他在朝廷里所受的各方面的攻击。可是我们不要确指,只是说他在这样的政治环

23、境之中,内心深处自然有这么一种悲哀的感受,甚至于他自己的Consciousness显意识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词的微妙的作用,就是王国维所说的: “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平林新月人归后”,远远地在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上来了,所有路上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归宿,每个人都有他的保护,每个人都有他的温暖。 5 所有的人都回去了,我为什么立在这里呢? 这首词直到结尾,也没有写明是什么感情,写得这么深沉感动的感情是什么?他没有说。他所写的是感情的一种意境。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

24、鲛绡掩泪思量遍。 冯正中写梅花的落就已经表现了他的特色。每个人写花落都不同的。李后主说“林花谢了春红”,简洁有力。可是冯正中说“梅落繁枝千万片”,多么曲折盘旋,沉痛悲哀。梅落还不够,“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正是冯正中用情的那种固执,那种在苦难悲哀走向灭亡之中都要挣扎的用情态度。所以饶宗颐说他是“开济老臣的怀抱”。 前面三句是写眼前的风景,“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是写昨天晚上的情事。而这情景之间彼此是有呼应的。良辰美景的“梅花”不能够常有,赏心乐事的“笙歌”也不能常有。今天面对着梅落繁枝是我昨夜酒醒后的早晨之所见,所以学雪随风转的落花的飞舞,是他笙歌散去之后的惆怅哀伤的盘旋飞舞。“

25、楼上春山寒四面”,如同上一首“独立小桥风满袖”。楼上是这么高,这么孤立,而且四面春山,表现出一种隔绝和寒冷的感觉。 “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鸿雁是传书的,我有所期待,可是过尽征鸿,没有一封我的书信到来,而这个时候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这是等候之中的一种落空的感觉。在孤独寒冷之中,我所盼望的没有来,而四面一片迷茫。那种失望和西方的荒谬剧等待戈多传达的期待,盼望的落空是一样的。不过它们表达的形式不同,等待戈多完全是用没有意义的对话,你就觉得这么荒谬,枯燥和单调。可是中国词所写得怅惘哀伤,幽婉缠绵,你能感觉到情韵的绵长。 “一晌凭栏人不见”,我长久地在楼头伫立。这时间感觉还曾在哪里暗示出来呢?前半首说

26、“梅落繁枝千万片”,那是早晨。“昨夜笙歌容易散”,昨夜刚刚过去。 “过尽征鸿”在这四个字之中已经从早晨来到黄昏了,已经到了“暮景烟深浅”的时候。我长久地依靠在栏杆上,但我所盼望的那个人没有出现。但冯正中不放弃。后面接下来说“鲛绡掩泪思量遍”。鲛,传说海底有鲛人,可以织出绡,一种非常美丽柔软的材料。鲛人传说可以泣泪成珠。泪是这样悲哀,珠是这样美好。掩,是用手捺一捺,把眼泪拭干。温柔敦厚,诗教也。中国人一般不用那种决绝的痛哭哀号,流下泪来还用鲛绡把眼泪轻轻地擦去。但是,他放弃了吗?没有。“鲛绡掩泪”,还要千回百转“思量遍”。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

27、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评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南唐中主李璟传下来的词很少,现在一般认为值得相信的不过四首而已。我曾写过一首论李璟的绝句说:“凋残翠叶意如何,愁见西风起绿波。便有美人迟暮感,胜人少许不须多。”不须要多,有这么一首词就对得起我们了。“菡萏香销翠叶残”,就是说荷花的香气消减了,它已经开 6 了很久,将要残败了。宇宙之间植物的凋零,不同的花种有不同的凋落方式,引起看的人有不同的感动。荷花是怎么凋

28、零的?它本来是圆满的花瓣,它的凋落是残缺,是残破,一片片陆续凋落的。荷叶呢?本来那么大,那么碧绿,那么莹洁的,它也是慢慢干枯,残破了。 这个景物我们知道了。可是,他是怎样写的呢?假如同样看见荷花的凋落,我说:“荷瓣凋零荷叶残”,意思一点都不改,平仄也完全合乎规律。这句话就不高明。为什么“菡萏香销翠叶残”就好呢?词人的好坏,成功与否,就在他创作时那一点点微妙的感觉。真正的一个伟大的词人,不只是有博大深厚的胸襟,感情,怀抱,而且他有敏锐感受的能力。那菡萏与荷瓣有何不同?荷瓣荷叶说得比较平庸。菡萏出于尔雅 释草:“荷。其花菡萏。”给人以珍贵的感觉。“香销”,香是多么美好芬芳。“翠叶残”,翠是翡翠的碧

29、绿的颜色,也给人珍贵美好的感受。所有的草木都会凋零,但越是珍贵越是美好的生命的凋零,就引起我们更深更大的悲哀。 碧绿的水波是菡萏托身所在,是菡萏生长的整个大环境。他说“ 菡萏香销翠叶残”还不算,而且更是“西风愁起绿波间”,强有力地表现了一种生命摇落凋伤的悲哀,正是这种感发的力量引起王国维联想到“ 众芳芜秽”。屈原说:“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如果我种的花死去了,你们大家种的花却活着,那我一个人种的花都死掉有什么关系!他说我所悲哀的是“众芳”,是大家的花都死去了,这才是可悲的事情。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闺中思妇在期待着征夫,所以,她看到荷花的凋零憔悴,说:“还与容光共憔悴”。我如花的容光,

30、也跟荷花一样逐渐凋零憔悴了。有的版本是 “容光”,有的版本是“韶光”,也未始不可以,但是韶光不必拘束来指春光。韶光就是指美好的年华。她说菡萏的香销跟美好的年华一同消逝了。所以“不堪看”。这是白天的景色。 夜晚的时候,她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小楼是指思妇所住的楼,当夜晚细雨之中,她跟她所怀念的丈夫-征夫在梦中相见了。醒了,细雨梦回,才发现她所怀念的征夫,远在鸡塞之外。鸡塞者,是鸡鹿塞,乃中国西北边疆的一个关塞。而她梦醒后不能再一次的成眠,心中有这么多哀伤缭乱的感情,所以“小楼吹彻玉笙寒”。就在她孤独寂寞的小楼上,吹奏玉笙。以后“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我的泪是无穷的,滴不尽相思

31、血泪。我的愁恨也是无穷的。长夜无眠,吹彻了玉笙,等天光破晓以后,她又来到栏杆旁边凝望了。看见的是什么?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生命衰残的悲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他以为别人不是解人,其实别人欣赏这两句是有道理的。冯延巳就说这两句好。南唐书记载说,有一天中主和冯延巳谈话,他问冯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冯延巳回答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南唐的词风是特别富于兴发感动作用的,就是眼前身旁微小的景色的变动,引起内心的活动。宋朝胡仔记了一个故事,说有一天王安石跟黄山谷谈论南唐的词,王安石就说“细

32、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最好。多少相思怀念,尽在不言之中。吹彻玉笙的相思梦醒的思妇,寒冷孤独的寂寞感觉才更强烈。 可是,王国维作为一个读者,他却看出了另外的意思,按阐释学上说,读者可以有读者的衍生义。古典诗歌是有生命的,是一生二,二生三的。就主题而言虽是那两句好,只说主题就拘束了,思妇就是思妇,相思就是相思。“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我们尽管不是思妇,也没有梦到过征人,但是我们对此有一份生命的共感,感到此二句更富于兴发感动的意思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 7 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个整体的介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

33、,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有人从表面上理解,批评王国维把李后主抬得太高了。但王国维所说的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本意是一个比喻和象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我们不是李后主,但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消逝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大网罗之中。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这是他的词的成就。 而李后主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成就呢?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

34、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去生活过,但他所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敏锐的诗人心灵中。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悠远,把整个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于是有人就说这话不对,词里边很多只是写流泪,很少是写到血的。他说后主之词也只说泪,不说血。王国维说以血书不是你刺破手指写个血书,也不是说你写的词里边都是血,不是的。我们说话常常嘴皮子一碰就说出来了,而文字呢?大家也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抄来了。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

35、情说出来自己的话。李后主一生中干了多少错误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词人,他唯一的一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这是所谓“以血书者”。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要欣赏批评一首词,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织,一定都有它的作用。我们现在来看看他这六个字的作用。“林花”两个字表现了整个一片的凋零。林花是什么样的花?春,何等美好的季节。红,何等美好的颜色。满林这样美好的花朵都凋谢了,怎么这样好的春红竟然就谢了。“谢了”两字有无穷的哀伤,悼念。他的感情不假掩饰,不加思索,他说了,是“

36、太匆匆”。是他感情内心最深处的流露。花,不只是仅有短暂的生命,还更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打击摧伤。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之中必不可免地会遇到一些艰辛苦难的遭遇。他说有朝来的寒雨,晚来的寒风。那风雨是整个生命所遭受的挫伤,是整个生命的无常和苦难。 下面“胭脂泪,相留醉”两句,从花过渡到人。花红得像胭脂,风雨喷洒的雨点,是“胭脂泪”。“相留醉”,那将要凋零的花树,它红色花瓣上的泪点,就留我再为它沉醉一次。“几时重?”你什么时候再看见这样的花朵呢?你说明年春天来了,明年的花就开了。可是明年的花不是今年这朵花了。现在的时间消逝了,永远都不再回来了。因此他说我们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你看,李后主他

37、从林花这么小的一个形象,写到整个人生,整个有生命的,包括草木在内,它的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受摧残和苦难的哀伤。 有人说,李后主的词,亡国以后的作品意境才开阔博大了。他早年的作品内容空泛,所以,应该分别来看待。其实,我们认识一个词人,如果不是只从伦理道德的观点来衡量他,真的以一个词人,他的心灵,感情和感发的本质来看他的话,就会发现,一个人其实是不可以分割的。 8 美国现象学家Hills Miller曾说,每一个作者,不管写出了多少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作品探寻到一个作者的心灵感情的本质是怎么样的。他主体意识的根源,还基本上是一个。所以李后主的词,作为他的本质来说,就是以他的赤

38、子之心,不管写什么,经历的是什么,他都把他最真纯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和感情全心全意地投注进去。所以,当他把心灵感情投注在破国亡家的苦痛以后,就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写出来我们人类有生生命的共同苦难。 我们也要看被大家批评为不好的,内容空泛的他的淫靡的作品,要透过这个也找到他本质上的特色。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晚妆初了,“了”字表现了一个欣快的美好的完成。“明肌雪”是形容女子的美丽光彩照人。这是写南唐宫廷美丽的宫女。“嫔娥”,是宫中各种等级各种身份的宫女,何止一个!“鱼贯列”则是

39、写宫女排成一个行列走出来。她们出来是要表演歌舞的,是李后主目中所见的享乐。“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他享乐的同时还有耳中所闻。“凤箫吹断”有的版本是“笙箫”,“声断”。对于诗词,我们要用感受来判断。个人以为“凤箫吹断”更好。凤箫是一种排箫,那些参差不齐不竹管像凤凰的翅膀张开一样。在诗词形象给人的感觉上,凤箫是更精美的形象。还有,“笙箫吹”三个字都是平声,“凤箫吹断”是仄平平仄,它就更增加了音调的抑扬。而且,笙箫并列,形象虽多,反而凌乱。说声断,它只是声音断而已。所谓“吹断”是说付出最大的劳力,演唱出最好的最长的歌曲。因此我认为吹字更有力量。 “水云闲”有的版本是“水云间”。这也未始不

40、好,是说箫声飘到天上云彩之中去了。可我以为“闲”更好。“间”是一个死板的字,是指明两者之间的空间。水云两个名词,加一个闲字的述语,是说水是悠闲的,云也是悠闲的。水之闲,是水的潺湲的流动。云之闲,是天上浮云柔缓而飘浮的姿态。所以,这形象就更加活泼了。这还不算,还要“重按霓裳歌遍彻”。霓裳羽衣曲的曲谱在五代战乱中散失了,据说南唐得到了残谱。大周后精通音乐,他们就把残谱重新整理完成。李后主是个没有节制的人,如果是悲哀,就一直沉溺于悲哀之中;如果是享乐,也就一直沉溺于享乐之中。霓裳不只要按,还要重按。一遍一遍无休止地弹奏。还有“歌唱”,是“歌遍彻”。“遍彻”有两层的暗示。一个是大曲曲调的名目,一个是这

41、两个字的本义给读者直接的感觉。“遍”者,是普遍。周遍的,完全包笼的。“彻”呢?是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点漏失。和重按两字结合起来,表现了饱满的力量。 李后主的享受只限于眼睛和耳朵吗?不只如此,所以他下半首又说了“临风谁更飘香屑?”当一阵微风吹过的时候,就迎风闻到了香气。根据书上的记载,他宫中有主香宫女,可以焚在香炉之中,也可以制成香粉飘撒在各处,所以,能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来源闻到香气。这是他鼻中的享受。“醉拍阑干情味切”,醉是什么?是他口中喝的酒,所以他还有口中的享受哪。当他微醺半醉的时候,就拍打着栏杆。这种感受和滋味,多么深切动人。“情味切”是内心之中最深的享受。就算是酒阑人散,他享乐的心都没有

42、停止。他说:“归时休放烛花红”,我还要“待踏马蹄清夜月。他说我回去的时候,侍从不要点红蜡烛,我欣赏了人间所有的歌舞,还要欣赏大自然天地之间那一片皎洁的月色。 李后主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因为他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于感发的力量。他还不只是选择了语汇的意义,它的声音,待,踏,蹄都是舌尖音,把那种马蹄嘚嘚的声音都传入 9 耳中了。他是最能够声情合一的作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很好的一首词,可是就是这样的好词,是非常难讲的。因为大家对它太熟悉了,就把那新鲜的感受给磨去了。俞平伯先

43、生在他的读词偶得上曾说那是“奇语劈空而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两句把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悲哀都包括在里面了-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正因为春花秋月宇宙的这种春秋四季的循环,永远是无尽无休的。所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说得很好。东风是永恒的,年年吹来的,正是回应首句。可是李后主呢?破国亡家,他不能忍受这种回想,在明月的月光之中。 他说不堪回首,但他毕竟还是不能够忘怀。而“月明中”,正是呼应那“春花秋月”的秋月,是一种参差的呼应。从词来看,他是从宇宙人类的悲哀集中到他自己的小楼昨夜的悲哀。事实上在作者心灵的感发活动来说,他正是从自己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4、,才感发到头两句,这是一种反复感发的呼应。 下半首他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凡是有生命的,有生必有死,一定是短暂的。无生的,相对而言比较永恒不变。后主亡国前曾经有那么好的享受,他说“醉拍阑干情味切”,现在回首他当年亲手拍过的雕栏,应该还留在那里,可是他李后主呢?却成为一个俘虏了。有的版本说犹然在,或依犹在,这个不太好,该是“应犹在”。为什么呢?“应”是假想之词。你说雕栏玉砌依然在,就是现在仍在眼前了,但他是回忆当年,所以是“应犹在”。可是,“只是朱颜改”,他李后主今天已这样憔悴衰老,不再是醉拍栏杆的时代了,这是永恒跟无常的又一个对比。这首小词,一共只有八句。从开头以来,都是两两相对,

45、都是永恒和无常的对比。在三度的对比后,他才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你要知道,诗人词人说我非常忧愁,十分忧愁,我十二分的忧愁,我十二万分的忧愁,那我也不能被你感动。而后主是用这么强烈的三度对比,促成这感人的结尾。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人用情的态度不同,有人的感情像一团柴火,烧起来火苗挺高,可乌烟瘴气也都冒出来了。有人的感情像一片水晶,那么晶莹皎洁。晏殊的词表现的是一种圆融的观照。他是一个理性的诗人。我所说的理性,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理性,而是对于自己的感情有节制,有反省,

46、有掌握的能力,这是理性的诗人。他所写的一样是无常的悲哀。他淡淡引出,从侧面来写,“一曲新词酒一杯”,有一种赏玩的性质。词,是歌词。杯,是酒杯。可是,他的感伤就正在这“一曲新词酒一杯”之中。 本来酒就是容易引起人感情激动作用的根源,而饮酒时你再听歌,所以更容易引起你内心的感动。晏殊那种伤感是蕴藏在里边的。他没有用那么强烈的力量来打发打击你。年年有花开,年年有燕来,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没有改变。晏殊的词集叫珠玉词,词集的名字和他词的风格实在是很配合的,真是珠圆玉润的。他不用那些锋芒陪衬。下面的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却一下子写出了无常,这真是,今天的斜阳落了,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看他的那种

47、10 表达,从那么闲淡的、不着力的、不留痕迹的感染之中,传达了他的感发。而他的感发是怎样的呢?后边他说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真是妙。 花落,是无可奈何的。我们没有办法挽回光阴的消逝,可是年年有燕子飞回来了。而且是似曾相识,好像是去年的燕子又飞回来了,这是宇宙的循环,是宇宙的永恒。所以,我说他有圆融的观照。圆融者,就是有一个周遍的对于宇宙循环无尽的圆满的整体的认识。一方面虽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可另一方面却是“似曾相应燕归来”。 后边的结尾就更妙了。“小园香径独徘徊”,也带着无常的哀感,也带着对春天的赏爱。在一个花园不用那样的“人生长恨水长东”,他说是“独徘徊”。我一个人徘

48、徊在这个铺满落花的路上,这是什么样的感情?他没有说。他不用激言烈响的言词去打动你,而只用徘徊两个字,说我这时有一种圆融的观照,我体悟了宇宙的永恒无尽的循环,我知道在无常之中也有循环。这里边有感伤,也有思索;有哀悼,也有觉醒。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真是晏殊的妙处! “一向年光有限身”,“一晌”有两个意思,有时表示长久的意思,有时表示短暂的意思。晏殊用的一晌是短的。春光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是非常悲哀的无常感慨。但是,如果你数十年的光阴都能够跟你相爱的人永远欢聚在一起,那也不错了。可是人生不但短暂,还有苦难。所以晏殊说“等闲离别易销魂”。等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