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废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7317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收废品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回收废品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回收废品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回收废品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回收废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收废品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回收废品教学设计回收废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960页“回收废品”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这类问题都可以用加减法来解决,体会一个数比已知数多,就用已知数加几,一个数比已知数少几,就用这个数减几的道理。如何建立实际情景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是本节的重点。“比多、比少”一直是低学段教学中难点,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因此,教材先呈现摆学具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减法解决此类问题,并列式计算。教学时,首先应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其次让他们交流图中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再次理解

2、为什么可以用加减法解决此类问题,并列式计算。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百以內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六课时,由于有前面整十数加减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做铺垫,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习起来不太困难,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理解实际情景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上。更要侧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2.借助学具操作,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 3.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 六、教学准备 教具:课 件 学具:小木棒 七、教学

3、流程 A.环保宣传,兴趣导入。 通过环保宣传图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环保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B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建立解决问题的平台。 C.解决问题,拓展创新 利用平台及本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八、教学过程 环保宣传,兴趣导入 展示一些关于环保的图片,请小朋友自己来介绍一些有关环保的知识。 学生介绍: 师:对,可以让一些资源再次利用,哪些废旧物品,可以 再次利用 生:报纸、塑料袋、矿泉水瓶. 师:对,我们可以将它们回收,再次利用。请看大屏幕: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有小朋友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们

4、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 环保问题是全世界人都很关注的社会问题,小朋友也不例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模仿对话,挖掘数学信息。 小学生分角色表演图中的故事。 小林:我收集了13个塑料瓶; 小红: 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多3个; 小青: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4个 2 、自主提问,汇报板书。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老师有选择的板书。 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小红和小青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小青和小林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老师有选择的板书、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老师是组织者的

5、这一角色。 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一重要的环节。 3、同桌合作摆小棒或列竖式计算。 第一个问题算式13+3=16 第二个问题算式134=9 4、小结学习方法:摆、说、列、算 两个算式计算并不难关键是理解“比谁多几”,“比谁少几”,与谁有关。 解决问题,拓展创新 1、出示教材60页“练一练”第1、2题 学生根据情景图 列式 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第4题。 同桌寻找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互问互答。 最后指名演板 ,集体订正。 3、和同学们一起去逛一逛数学游乐园。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我学习我快乐,我能行,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当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课堂总结 温馨提示: 求比已知数多几的问题,用加法计算;求比已知数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 、作业布置:P60第3题和第5题。 十、板书设计 回收废品: 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13+3=16( 个) 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134=9 十一、教学反思 教学时先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在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注重分析比较感悟谁多、谁少,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解决这类问题。同时该情景渗透了对学生环保意思的教育。接着针对“比多比少”问题的训练上,进行专项练习,以防突变。这样本节重点落实到位,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