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7858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

2、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

3、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

4、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5、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数量的有限性;沃度的差异性;利用的可持续性;位置的空间性;属性的两重性。 2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6、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25.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2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利用分区;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7.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

7、运行;系统更新。 28.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2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的阶段:准备工作阶段;方案编制阶段;规划审批阶段。 3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31.土地利用规划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32.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 33.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

8、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34.土地供给量预测方法:定性预测;定量预测;综合预测。 35.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趋势预测法;回归预测法。 36.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37.作物产量预测的方法:年平均增长率法;趋势外推法;回归预测法。 38.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应掌握的情况: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

9、用程度;土地利用的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9.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40.耕地需求量:P73 41.土地利用结构规划原则:切实保护耕地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三效益统一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42.土地利用结构编制依据:政策法律依据;计划规划依据;土地供需依据。 43.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土宜法;综合法;模型法。 44.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原则: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用途一致性原则;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原则;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原则;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

10、45.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土地质量差异原则;土地适宜利用原则;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 46.常用的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聚类法。 47.公路选线的原则:应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其各种附属建筑物,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结合过境的国家公路;道路与林带结合布置时,为了保证路面的干燥,应把道路设在林带南面、西面或东南面;主干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最小平曲线半径在平原微丘区不应小于50m,山岭、重山区不应小于15m;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场,以保证居民区的安静、卫生条件和牧畜的兽医防疫条件。 4

11、8.公路的选线原则: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因地制宜;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连通性好,节约用地;要与其他交通路线布局协调统一;要经济合理,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选线方案。 49.选线方案择优评价指标:道路的工程造价;年度运输费用;占地面积损失。 50.居民点体系分为城市城镇乡村三个层次。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 51.城镇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增加;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52.城镇布局理论: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 53.城镇体系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 54.居民点规模:在一定区域

12、内因居民点所处的外部条件的不同,会形成居民点间不同的职能分工,同时也形成不同的居民点规模。 55.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历史推断法;规划指标法;分区测算法;模型预测法。 56.居民点用地规模: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城市规划区用地规模;城市行政辖区用地规模。 57.居民点布局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自由式。 58.居民点布局的原则: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59.交通运输的方式: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60.汽车专用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 61.一般公路等级: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13、 62.铁路等级:级铁路;级铁路;级铁。 63.地表水开发利用方式:河川径流;当地地面径流。 64.水库容的估算方法:地形图法;断面法;系数法。 65.水库来水量:计算题。P187 66.需水量计算:计算题。P189 67.抽水站和机井用地面积概算:每个抽水站用地面积一般为20007000m,机井用地面积包括井位占地和配电设备占地,每单井用地面积一般为130m左右。 68.灌排工程用地要求:灌溉渠道应尽量布置在灌溉区的最高地带,排水渠道应尽可能选在较低位置;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在地形上应使渠道纵坡比降适中,要不冲不淤;渠道应尽可能短顺平直,沿线地质坚固稳定,透水性弱;渠道配置要满足经

14、济成本和效益;渠道布置要考虑各级渠道的衔接和协调。 69.渠道节地经济断面用地面积估算:计算题。P205 70.田间道路的种类:拖拉机路;主要田间路;辅助田间路。 71.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原则: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综合协调的原则;双轨并行的原则;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72.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程序:耕地现状和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耕地需求量预测;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的确定;基本农田的布局;规划成果整理和绘图。 73.复垦规划的原则:复垦应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协调发展;废弃地复垦要和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并结合生产情况逐年实施;复垦规划要与城镇、道路水利等建设以

15、及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复垦要与矿区和邻近企业的排矿、排土、排灰、排渣等统一规划。 74.土地整理的规划程序:选择土地整理单元;编制土地整理规划;审批土地整理方案;组织土地整理实施;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75.耕作田块的长度:田块的长度一般在500800m或更长一些,在平原地区田块长些,而丘陵地区要短些;在旱作地区可长些,而在水稻区则短些。适宜的田块长度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灌溉效率和合理组织田间生产过程。 76.耕作田块的宽度:在平原地区田块宽度可在200400m左右。水稻区可窄些,旱地水浇地可宽些。一般在非盐碱地区,排水沟间距可采用200m左右,在盐碱地区,沟距可适当缩短。 77.耕作

16、田块的规模大致为1013.33hm。 78.耕作田块的外形:田块最好是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田块的两个长边要呈平行和直线;不能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田块的短边设计得过斜;不能把田块设计成形状不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 79.水利工程用地类型: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治涝工程;水电工程;输水工程。 80.耕地的分类: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81.山丘地区:岗田;冲田;旁田。 82.指标权系数的的确定可以应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常用的方法:特尔菲法;等差法;回归系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关联度法。 83.土地用途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84.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17、的特点:强制性;严肃性;权利性;直接性。 85.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现有城市人均占地尚有很大潜力;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用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生态建筑的推广使用;村庄土地整理。 86.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的内容:居民点用地需求量;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 87.多目标规划的方法:综合效用值法;主目标优化法;目标规划法;层次分析法。 88.农业用地规划包括:耕地规划;园地规划;林地规划;牧草地规划;水产用地规划。 89.土地利用规划图的整饰:图廓;比例尺;指北针;图名;图鉴。 90.居民点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辐射规模。 25以上的坡耕地

18、需要退耕换林。 土地价格是地租资本化的表现。 网上试题的名词解释: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

19、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

20、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21、。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19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20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现状各类型面积的比例关系、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及在空间组合格局。 21土地用途管制: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规则,并据此对各类土地利用和对各利用区域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引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行为及方式。 22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或国家中,由不同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3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4城市规划区:按城市规划法,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