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复习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9225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复习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复习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复习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复习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复习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复习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复习题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复习题附答案 大专古代汉语试题 ) 试题设计 林若寒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工具书中,可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 ) A、词诠 B、辞通 C、十三经索引 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 A八卦说 B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 D图画说 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丘皿行回 B人血象舟 C 山雨目本 D果州考豆 6、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

2、是 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 7、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 A康熙字典 B汉语大字典 C中华字海 D词源 8、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A见现 征徵 解懈 B奉俸 景影 文纹 C益溢 然燃 干乾 D立位 县悬 雕凋 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B祈父,予王之爪牙。 C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D交通王侯。 1 10、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是 A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

3、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各字属于形声字的有 ( )( )( )( )( ) A、春 B、朝 C、孟 D、鼎 E、伐 2、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 )( )( )( )( ) A、炫黄 B、匍伏 C、披靡 D、辟易 E、愤懑 3、下列各句中,“就”用作本义的是 ( )( )( )( )( ) A、草创未就。 B、三窟已就。 C、是以百姓就本者寡。 D、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E、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4、下列各句中,“是”充当前置宾语的是 ( )( )( )( )( ) A、惟兄嫂是依。 B、无乃尔是过与

4、? C、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D、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E、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5、诗词曲语辞汇释这本工具书的性质是 ( )( )( )( ) ( ) A、考释诗经、楚辞中的特殊语辞 B、考释唐诗宋词中的特殊语辞 C、考释乐府民歌中的特殊语辞 D、考释曲中的特殊语辞 E、考释经书中韵文的特殊语辞 6、下列各组字属于古今字的是 A反返 B芸耘 C归馈 D涂途 E知智 7、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是 A点點 B泪淚 C烟煙 D敛殓 E弃棄 8、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是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

5、二子焉。 D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2 E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9、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其本义的是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 C酌以大斗。 D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E淆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10、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本义的是 A薪:砍柴。 B奋:举起,扬起,振作。 C权:权力,权衡。 D信:言语真实。 E候:守望,放哨。 11、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假借义的是 A弟:表示尊重、顺从兄长。 B信:表示伸展。 C岁:表示时间,即一年。 D辟:表示逃避。 E畔:表示背叛

6、。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占优势。 B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总趋势是复音节化。 C汉语词汇中词的复音节化规律当同汉语语音的简化规律相联系。 D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根源,主要是由语言内部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 E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词汇,难在“异”而不在“同”;难不在“微殊”而在“迥别”。 3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复音节词的大量产生已成为汉语发展演变的一个趋势。 B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单音节同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复音词。这个复音词的词义只落在其中的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仅仅作为陪衬而存在。 C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璧有瑕,请指示王。”中“指示”是偏义复词。 D合音词是指书写形式是一个字,但实际上暗含了两个单音节词,表示的是两个字合起来所表示意义。 E孟子梁惠王下“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中“诸”是“之乎”的合音。 14、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龙言:原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这段话中解释正确的是 A盛气:怒气很大。 B揖: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 C揖:当作“胥”,“须”的通假字,等待。 D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E谢:谢罪,道歉。 15、下列各组字,意符全都相同的是 A徒徙行径 B腥胡肖胃 C冯骐笃骏 D孟盟盆益 E福神祈视 三、解释

8、题 (一)解时下列句子中加“ ”的词 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与: 2、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诮: 3、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弭: 4、”式”于政,不式于勇,不式于四境之外。式: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2、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夸父与日“逐走“。 四、简答题 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一部书? 2、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韩非子饰邪:“

9、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3、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耻”、“辱”之间的区别: 5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孟子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荀子非十二子:“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报任安书:“行莫丑于辱先。” 4、试根据下列例句分析“之”、“焉”的异同。 之二虫又何知?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以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非曰能之,愿学焉。 晋国,天下莫强焉。 五、古文今译题 (第一题10

10、分,第二题5分,共15分)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1)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2)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贯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3)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 6 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见我,尚可得乎?”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4)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5)反欲斗两主

11、,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甸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会论虞常 (2)复举剑拟之 (3)空以身膏草野 (4)何以女为见! (5)反欲斗两主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六、古文标点题(给下面二段古文加上标点符号凡 治 国 令 其 民 争 行义 也 乱 国 令 其 民 争 为 不义 也 强 国 令其民乐用也 弱 国 令 其 民 争 竞 不 用 也 夫 争

12、 行 义 乐 为 用 与 争为 不 义竞 不 用此 其 为 祸 福 也 天不能覆地 不 能 载 晋 文 公 伐原 与 士 期 七 日 七 日 而 原 不 下 命 去 之 谋士 言 曰 原 将下 矣 师吏请待 之公曰 信 国 之 宝 也 得 原 失 宝 吾 不 为 也 遂 去 之 明 年复 伐 之与 士 期 必 得 原 然 后 反原人 闻之乃下 卫 人 闻 之 以 文公 之 信 为 至 乃 归 文 公 故 曰 攻 原得 卫 者 此 之 谓 也 文 公 非不欲得 原 也以不 信 得 原不 若 勿 得 也 必 诚 信 以 得 之 归 之 者非独 卫 也 文 公 可 谓 知 求欲矣 公 孙仪 相 鲁

13、而 嗜 鱼 一 国 尽争 买 鱼 而 献 之 公 仪 子 不受其弟子 谏 曰 夫 子 嗜 鱼 而 不 受 者 何 也 对 曰 夫 唯 嗜 鱼 故 不 受 也 夫 即 受 鱼必 有 下 人之色有下 人之 色 将 枉 于 法 枉 于 法 则 免 于 相 虽 嗜 鱼 此 不 必 致 我 鱼 我 又 不 能 自 给 鱼即无受鱼 而 不免 于 相 虽 嗜 鱼 我 能 长 自 给 鱼 此 明 夫 恃 人 不 如 自 恃 也 明 于 人 之 为 己 者不如己 之 自 为也 七、古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7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

14、“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妆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

15、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 ”的词语 (5分) l、孝闻于楚国闻: 2、吾欲妆之相也相: 3、申鸣将往死之死: 4、往劫其父以兵劫: 5、援桴鼓之援桴: (二)通过分析对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 ”词各自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 (5分) 1、与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 前一个“与” 后一个“与” 2、其 楚有

16、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 其 弃父而死,其可乎其 (三)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文 (6分) 1、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 2、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 3、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3、C 4、A 5、A 6、B 7、C、8、B、9、A 10、C 8 二、多项选择题 l、AC 2、CD 3、CDE 4、CDE 5、BD 6、ADE 7、ABC 8、ABCD 9、BCE 10、ADE 11、BDE 12、ABCD 13、ABDE 14、ACDE 15、BC 三、解释题 (一)解释句子中加“ ”的词。 l、参加 2、责骂 3、消失 4、用 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

17、词语的意义 文首:花脑袋。喙:鸟兽的嘴。 詨:呼叫。 堙:填塞。 逐走:竟走,赛跑。 四、简答题 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按照部首排列,共540个部首。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别为一篇,共十五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的根源,下辨字体的变迁。它不但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而且也是当前文字改革的重要依据。说文解字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

18、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2、“饥”、“饿”二词都表示饥饿,但是两者的程度深浅轻重有所不同。“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如例句、皆为此义。“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是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饥”和“饿”的区别,还可以通过这两个词在同一句中的对用看出来。如例句“虽饥不饿”、例句“宁一月饥,无一旬饿”,都可以明显看出“饥”与“饿”词义程度深浅轻重的不同。 3、“耻”、“辱”作为抽象名词,都表示声誉上所受到的损害或可耻的事情;但是在用作动词时,两者的语法功能具有明显的区别。“耻”用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其宾语一般是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表示对某种事情感到耻

19、辱。如例句、中“耻”都是意动用法。“辱”用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其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是指称人的。如例句、皆是。 4、相同:“之”、“焉”都是指示代词。 “之”、“焉”都可以充当及物动词的宾语,如例。相异:“之”可作定语,如例;“焉”则不能。 “焉”字用在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是”,在句中作补语; “焉”常用在结尾,兼表提示性陈述语气,如例。 9 五、古文今译题 (1)一同判决虞常。 (2)又举起剑来对他比划着。 (3)白白地让自己的躯体去作野草的肥料。 (4)干嘛要见你。 (5)反而要使两国君王互相攻打。 (二)颜渊、子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何不各自

20、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有车马乘坐,穿又轻又暖的皮衣,而且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转问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使年老的人们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的孩子们得到关怀养护。” 六、古文标点题 凡治国令其民争行义也,乱国令其民争为不义也;强国令其民乐用也,弱国令其民争竞不用也。夫争行义、乐为用与争为不义、竞不用,此其为祸福也,天不能覆,地不能载。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

21、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反,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乃归文公。故曰:“攻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 公 孙仪 相 鲁 而 嗜 鱼, 一 国 尽争 买 鱼 而 献 之。 公 仪 子不受。其弟 子 谏 曰:“ 夫 子 嗜 鱼 而 不 受 者, 何 也?” 对 曰:“ 夫 唯 嗜 鱼, 故 不 受也。 夫 即受鱼, 必有 下人 之 色,有 下 人 之 色, 将 枉 于 法, 枉 于 法, 则 免 于 相。 虽 嗜 鱼, 此 不 必 致我鱼,我 又不 能 自给 鱼; 即 无 受 鱼 而 不 免 于 相, 虽 嗜 鱼, 我 能 长 自 给 鱼。” 此 明 夫 恃 人不如 自 恃也 。明 于人之 为 己 者 不 如 己 之 自为也。 七、古文阅读题 (一)1、闻:闻名,使听到。 2、相:担任相。 3、死:为而死。 4、劫:劫持。 5、援桴:拿过鼓锤。 (二)1、与 前“与”:动词, “和在一起”或“帮助”。后“与”:介词,和、同。 2、其 其:代词,他的。 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或表示委婉语气)。 (三)1、如今既然离开父亲事奉国君,恐怕该为国君的灾难去死吧? 2、现在率领军队包围我们,我们该对此怎么办? 3、象送择生存的话,有什么脸面在天下人面前。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