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9756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社会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社会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社会实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生社会实践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 课题组 摘 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形式,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既有区别,又辩证统一;可分为研究型、养成型、服务型三种类型;在选择时应遵循层次性、服务性和教育性原则;应从“创新观念、突出特色,点面结合、全员参与,拓展时空、统筹运作”三个方面努力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关键词 社会实践;形式内容;统一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 是高校组织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

2、勤工助学等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使他们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其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不断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与核心。 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探索其创新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 1. 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的涵义 任何社会实践都具有特定的内容和形式。社会实践内容是由社会实践的性质决定的,而社会实践形式反映了社会实践内容的要求。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是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具

3、体是指大学生按照培养目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尤其是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是指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诸要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态,它是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具体方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 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服务和勤工助学等。. 2.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对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无论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

4、统一体。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与核心。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并非抽象地存在,而是通过相应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实践的形式为具体表现社会实践的内容服务,它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辩证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两者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互为对方为存在的条件。当然,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社会实践内容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社会实践内容决定社会实践形式。同时,社会实践形式并不仅仅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因素, 它对社会实践内容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完美的、适合于内容的形式,不仅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充分表现,而且可以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另一方

5、面,落后的社会实践形式,既严重制约着社会实践内容的更新,也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新的实践内容效果的发挥。一般情况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与社会实践内容相比,社会实践形式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每当新的社会实践内容产生以后,旧的社会实践形式往往不是立即消失,新的社会实践形式也往往不是立即产生,适应新社会实践内容的新形式往往是在旧形式的基础上经过不断革新、创造而逐渐形成。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的一般类型 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总体上可将其分为研究型、养成型、服务型三类。 1. 研究型社会实践 所谓研究型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从学校和社会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

6、地获取知识、解决问的学习过程。 研究型社会实践强调学生的研究能力,强调社会实践与学校的发展定位、 专业特色相结合,与课程教学环节相结合,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在“考察”、 “探究”、 “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型社会实践一般包括教学实践、 专业实习、 科技服务 等。 教学实践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 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深化对理论教学的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深化对理论教学的

7、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接触实际,增加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强专业实习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而“重实践”的实现需要靠一定的专业实验、实习教学来保证。开展科技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利用假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一些技术服务工作, 目的是在学生中形成热爱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锻炼学

8、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开展科技服务,可以很好地体现“办实事、做贡献、受教育、长才干”的指导思想。 2. 养成型社会实践 养成型社会实践是指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整体素质,发挥教化功能的一类社会实践。养成型社会实践在内容上强调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相结合, 与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培养相结合,与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素质相结合, 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和自立自强的意识。养成型社会实践一般包括军政训练、勤工助学、生产劳动等。 大学生军政训练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形势政策教育和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教育的主要形式, 是由学

9、校和驻地部队共同完成的一项贯彻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育活动,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载体。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核心,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思想的最好的途径。大学生勤工助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新时期的勤工助学,与过去的勤工俭学相比,不仅在经济上发挥着帮困助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勤工助学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锤炼、知识上的补充和能力上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服务型社会实践 服务型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

10、和社会发展,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的一类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暑期 “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和社会调查等形式。 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是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公益活动是指涉及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医疗卫生、环保、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以及其他一切关心社会的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教育大学生树立热心公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培育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公益意识。社会调查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教会大学生正确做人、适应社会的本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社会调查还具有很

11、强的操作性,被实践证明是符合当前高校实际、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形式。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的选择原则 正是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各高等学校在选择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时往往追求全面而忽视特色,没有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需要对社会实践诸多形式与内容进行整合,在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中往往主次不分、无所适从。我们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相结合。高校在选择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指在高等学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层次特点的

12、基础上,不同的高等学校应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 一般而言,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指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大体分为研究型、 教学研究型、 应用技术型三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学术水平、人才培养层次、对社会服务的方式不同。因此,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在形式、内容上应有所侧重,不能求大求全,平均用力。在对省内外10余所高校500余名大学生所作的问卷调查中,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目的非常明确;而教学研究型高校在形式、内容上往往平均用力,效果一

13、般。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的选择,突出层次性原则对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型高校应当突出自身的科研优势,积极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服务、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型高校应当突出自身的教学优势,积极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开展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应用技术型高校应当突出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专业实习、 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同时,不同层次的高校还应积极开展校内共性的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 勤工助学等, 不断丰富大学生活。 2. 服务性原则 服

14、务性原则即高校在选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时必须服务于地方乃至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从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这是由社会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大学生更好服务需求,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形式,构建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而且,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从而受到社会的认可,产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这种情感将激励大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更加关注社会,最终自觉地完成社会化。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坚持服务性原则,就是要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服务和服从于学生成长成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

15、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切实发挥社会实践的服务功能;就是要在服务中培养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 努力实现教育手段与服务形式的有机结合。 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停留在一般层面,服务层次较低,服务内容单一,这不符合服务性原则的要求。据调查,89.5%的理工科学生更愿意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厂矿企业进行观摩实习,而92.1%的社科类大学生则更愿意到机关、 社区进行实践锻炼。 因此, 选择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结合实践基地的行业特点和生产实际,努力实现专业对口服务。如工厂企业应侧重选择理工科学生, 部队社区则应侧重选择社科类学生,使学生在服务中学以致用,

16、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并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 3. 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即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育人为目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实践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为大学生所认同,并得以具体化、个性化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来自社会实践的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持久性是

17、校园环境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必须贯彻教育性原则。一是,要选择充满教育意义的实践内容,避免形式主义,将实践活动融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流,唱响时代强音,在弘扬社会正气、服务经济发展中使学生受教育。二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教育功能。社会教育力量来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 包括社会成员、社会机构和社会新闻媒体,这些力量可以在思想素质、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引导大学生成长;他们以渗透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影响,时时处处对大学生进行着感染、引导、 激励和教育; 社会教育比灌输教育来得自然,不具有强制性,更加具有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因此更易为人们所接受。社会

18、实践活动必须借助于实践基地,跳出高校“单打独斗”的模式,解放思想,构建新的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社会教育力量的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四、努力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 1. 创新观念, 突出特色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受锻炼、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创新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必须创新观念,突出特色。创新观念就是参与社会实践的高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地方*和基地单位领导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理念和方法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突出特色就是参与实践活动的各方,依据自身条件,发挥优势,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 首先,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实

19、践内容与形式创新的主体。学校党委和行政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任务繁重,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创造性,通过顶层设计、师生自主创造等渠道,不断拓宽实践领域、调整活动时间、丰富实践要素、完善制度体系等,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指导教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高校要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支持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的建设;大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它们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高校应建立顶层设计和自主组队中的筛选机制,鼓励大学生参与设计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真正发挥大学生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作用。其次,地方*与基地

20、单位应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社会实践,摒弃“接收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是耽误时间、影响生产、增加负担”的错误思想,彻底改变当前被动应付的状态,主动投入精力,制定规划,出台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与学校的联系互动机制,如选派成绩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基地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到校开展讲学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工作,共同探索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再次,要突出优势,形成特色。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具有不同的资源和特点,无论高校还是地方*和基地单位,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长避短,形成特

21、色。同时,要深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内容、新形式,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2. 点面结合, 全员参与 “点”是指由学校或者院系选派人员、确定内容、联系地点、提供经费等条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又称为“精英实践”。由于学校、地方*和基地单位的重视, 这一活动形式容易取得较好的成效和有益的经验,但参加人数有限。“面” 是指全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一般只提出任务要求,制定规章制度,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又称为“大众实践”。目前,多数学校在人力、精力和时间、经费等投入上往往“重点轻面”,重“精英实践”,忽视 “大众实践” ;重个别小分队的

22、实践管理,忽视广大同学的实践需求;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普遍要求。 因此,必须改革这种 “重点轻面”的社会实践形式,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点”的指导与支持,使“精英实践”上水平、出经验,有效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大众化,实现广大学生的全员参与。为达到“大众实践”的目的,可采取学校引导和学生自主相结合的方式确立实践活动的项目和内容,学校应利用各种途径,积极与工商企业、社会组织、城镇社区、农村乡镇建立联系,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辐射状网络,以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学校要制定政策,加强

23、引导,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身的实践形式与内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实践不仅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现途径,而且是其目标之一。 3. 拓展时空, 统筹运作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还要注重拓展时空,统筹运作。这里所讲的“时”即时间上的持久性,“空” 即空间领域上的广泛性。统筹运作即指努力使社会实践各要素与各种形式内容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效能。 “拓展时空”要求高校要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将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拓宽社会实践的领域和时限。一是,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如可以利用假期集中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

24、,利用周末开展“四进社区” 志愿服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专业实践、课题调研等。二是,根据学生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时间和项目。如贫困生可选择勤工助学,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经常性社会实践活动, 既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培养了通过合法劳动获得报酬的观念,又培养了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来自农村的学生可参加社区服务和业余挂职,以便了解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来自城市的学生可参加寒暑期“三下乡”活动,了解农村状况,实地访贫问苦 ;善于钻研的学生可申请大学生科研课题,进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开放实验室进行科研开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尝试创业的大学生可以进入实践基地,锻炼自己、完善自我,为将来就业创业做

25、好准备。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将更趋人性化,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实践项目,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时间,甚至 “休学创业”,这一切必将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拓宽实践领域。 “统筹运作”要求高校首先要在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的选择上与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在诸多形式与内容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模式为主,其他形式内容为辅,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如研究型大学可侧重于研究型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学校雄厚的科研资源,通过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教学研究型大学则可侧重开展服务型、实践教学型社会实践,力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务实的敬业精神;应

26、用技术型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着力开展养成型、服务型社会实践,着重规范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要为不同实践形式与内容的实施建立支撑体系,特别是地方*、基地单位和学校的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当务之急是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保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3 李岩.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哲学基础 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4):26-28. 4 赵剑民. 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社会实践 J .山东青年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 2004(3) :37-39. 责任编辑 王艳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