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理性和一所好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的理性和一所好大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的理性和一所好大学大学的理性和一所好大学 贾志斌 大学是社会多种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作用的产物,社会需要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唯一理由。因此大学的办学活动应遵循社会和经济、教育和学术制约这两大规律。理性是最完全的认识能力,是认识的最高阶段,只有理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全面、具体而深刻地把握事物。大学的科学理性就是人们关于大学及其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科学思考和认识。只有理性,使大学冷静思考、自主慎行并坚定使命,其行为选择自然就会符合大学及其人性和谐发展之规律并遵循规律。但由于外力和利益的驱使,现阶段的大学并非都是理性的组织。我们只有回归大学的理性,才有可能办好一所大学。 一
2、、观念理性 作为社会的一类组织,大学的行为并非自发,而是办学者意志的结果。因此,大学能否按其规律办学,首先取决于大学办学者怎样看待大学,即怎样看待大学的本质属性、大学的核心使命和大学的根本任务。 1.育人的理性。 纵观世界大学的历史,大学最值得自豪的是经千年而不衰且日益旺盛的生命力,相比其它组织具有超凡的稳定性,是因为大学始终坚持“保存、传播、探索知识和真理;追求为人类之文明进步服务;无害人类并从未犯致命的错误;主动适应和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的使命和特征。大学的一个不变也永远不能变的基本属性就是育人,放弃了育人,大学就不再是大学。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大学既不能是以权力架构及行使为核心的官僚机构或
3、其附庸,也不能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业组织,而是以知识追求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使命的教育组织,并决定了大学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为中心的核心使命。基于这样一种对大学的基本认识,使我们必须思考以下的问题,当前,大学关心的主题是人吗?大学的中心工作是育人吗?大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应有权利了吗? 以这样的观念理性审视大学,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大学偏离了育人属性。在办学的价值选择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官本位倾向,其结果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等独立性征的边缘化,大学的官僚依附性、行政支配学术、权力压倒理性现象日益严重,普遍出现了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急功近利倾向,从而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最大化和数
4、量与质量、公平与效率、成本与效益、人与物等协调统一发展的矛盾。 2.科学定位的理性。 管理学认为,所谓质量就是适合的目标,而保证质量达成的管理始于目标。因此,目标不清则学校无从去,目标不准则学校必入歧途。大学该如何科学定位?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遵循高等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以适应大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规律最为最要。因此,科学定位不仅与大学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要求密切相关,而且与大学现有的初始条件,如大学的办学历史、基础和条件等密切相关。 我们的不少大学迷失了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升格风、更名风、综合风泛滥,大学的办学高度趋同化,缺乏特色和个性等等,均源于这些大学并不清楚大学是什么,从而无法
5、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二、文化理性 文化为国家之命脉、民族之灵魂。国家之所以兴,由于文化。国家如此,大学何不如是?文化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身份,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缺乏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支撑,大学就只有外壳而无灵魂。没有灵魂的大学也就不再是大学。而一所大学的良好文化可以使大学及其成员有历史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白自身角色的意义,并懂得如何扮演好角色。而我们的大学本身负有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职能,具有强烈的文化组织属性和特征,大学的历史恒久性就在于大学一直以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以满足着人们永恒的需要,并以文化影响和改造社会为己任,同时教育最充分、有效培养人的力量就在大学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文化
6、影响。 易经系传曰: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所谓形而下,指物质世界、物理环境即有形有相之物。就大学而言,大楼是什么?器也!形而下者是也。大学之形而上即文化也!一所大学如果长期在器物层面上务实,而在文化层面务虚,仅有现代的大楼而没有大学文化应有的浸润,这样的大学不免浅薄,既不可能担负起培植民族科学、民主道德精神的使命,也不可能远离与学术追求、人才培育格格不入的急功近利和浮华喧嚣,从而接近它原本当有的崇真、向善、求美、务实的目标。没有文化的滋润,大学就不会安然于育人的本分并注重育人的质量。 反思我们不少的大学在比什么?比谁的学校规模大、校园面积大,至于什么是大学的使命、大学的历史、大学的精
7、神、大学的责任,这些反映大学价值文化选择的严肃问题,却思考甚少。大学需要发展,学生数量也必须增加,但那只是大学发展的手段而非大学的终极目标。若大学都热衷于迎合社会,重权势轻气节、重物质轻精神、重操作轻思想、重外形轻内涵、重现实轻历史、重眼前轻未来,大学就会因过于功利而失之文化的厚重,不堪为社会的文化旗帜。大学的成长成熟,取决于大学内在文化精神的培养和成熟,而非迎合取巧于外部社会的机遇并运用之。大学必须有认识和坚持自己使命的文化自识和文化自律,才会有文化自觉,有文化自觉的大学才能自觉坚持于大学的本分和本质,才能觉己而后觉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榜样。 三、学术理性 大学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
8、,是学术研究的中心。学术即意味着知识和真理的探索、创造和传播。大学之所以神圣庄严并受到社会的尊重、崇敬,是因为大学是高深知识和学术的象征。因为高深知识和学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学术是大学立身之本、生命之源。为此,大学之文明首先就是学术之文明。 1.学术自由。 这是大学首先要建立的一种学术理性。因为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创造知识并传播之,作为真理的知识是对自然和社会诸多现象规律的揭示和总结,不应受任何政治和商业目的的影响。另外,在大学这样一个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和个体智力劳动为特征的学术组织,实现完全划一的集体行动不可能实现,同时科学以探求知识为根本目的,由于知识处于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中,因此科学永无权
9、威,知识垄断只能窒息学术,科学是不断自由探索的行动。 2.学术公平。 没有必要的学术公平,大学就不能培植真正的学术精神,教师也不会安于学术本位并忠诚于学术,其结果必然造成学术的衰微。大学缺乏科学至上、知识至上的学术标准,必然导致学术是非真伪混淆、学术公平丧失的学术非理性。 3.学术道德。 法规是外来的强迫,道德就是一种来自内心的要求,在道德不能起作用时,我们必须求助于法则。作为一个以知识分子群体聚集的组织,在学术活动中提倡和弘扬该组织的道德自律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学术理性不仅需要学术探索的思想自由,同时也需要学术行为的约束,这种约束就是学术道德。在大学强调学术道德尤为重要,因为培养人是大学的
10、主体职能,而道德影响和专业教育是育人的根本,如果我们容忍大学及成员存有趋炎附势的价值观、玩世不恭的生活观和放弃责任的道德观,就会给青年学生及社会带来一种不良的道德文化导向,如果大学追逐虚名不能自省自重,它又是否能培养富有修养、品德高尚、胸怀博大、境界高远的文化精英? 四、理想的好大学 教育是一个褒义词,但在实际动作中它并不都是一个好东西。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教育改善、提高、发展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智慧,培养健康的人格,而不良的教育刚扼杀人的发展潜能,甚至会扭曲人格。这种现象在教育领域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并不少见。我们的大学也一样,存在不良的教育和不良的大学是肯定的。那么,好的理想的大学到底应该是
11、怎样的呢? 客观地说,绝大多数大学无论主观多么努力也成不了一流大学,因为那是极少数大学的概念,但是几乎对所有大学来说,通过行动自觉都可以成为“好大学”。正是所有大学在努力成为“好大学”的目标过程中,一些特别优秀的大学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一流大学。“好大学”反映了定义者对大学价值取向的概念,说明的是人们头脑里的“大学应是什么”,即有理想主义大学精神的导引,有遵循大学规律的科学制度规范,有高品位的大学人文环境,能凝聚优秀教师并培养优秀人才、社会声誉好的大学。 好大学有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 在社会现代化和世俗化的进程中,在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此起彼伏的冲突中,大学的作为似乎与时代和社会之
12、精神灯塔的角色和地位有渐渐远去之势。对大学的反思及审视其本质属性,使人们认识到,大学的问题,还是理应从它们是理想主义的精神所在寻找出路。事实上,大学的功能和使命决定了它必须是一个理想化的所在,在这里师生享有可以充分追求真理、激发思想、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自由和空间。何谓大学精神?它是大学的一种独有的价值取向,是对大学行为提供普遍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不是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大学精神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超脱性和包容性等特点。大学精神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代言。这种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使得大学有一种“人不敢言,我则言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的英雄气概。理想主义的
13、大学精神反映大学的共性,是所有大学不能放弃的价值信念,主要涵盖如下要素。 1.崇尚真理,追求科学。 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的,继而具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的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学术组织。大学是讲究科学和真理之庄重、之尊严、之神圣的地方,学者期待在这里潜心治学以实现自己的学术抱负,学生期待在这里找到良师益友,孜孜求学以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 2.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表达的是一种“大学应当有独立精神,学者应当有自由思想”的理念,是由大学是以探索深奥高深的学问,并且必须忠实客观追求真理
14、和知识为目的的学术组织属性决定的。这种以学术发展为最根本目的的属性要求大学必须按自身规律运行。其前提条件是不受外界的干扰,尤其不能为政治和商业性质的目的去生产文凭和知识。 3.大学必须对国家前途负有责任。 对大学精神的认知从哲学的角度,有两个视角,一个是认识论的基础,一个是政治论的基础。前面两点主要讨论的是认识论的角度,政治论则强调,科学探索的目的是要对国家负责。政治论要求大学根本改变以往基本上与世隔绝并拒绝由政治和经济构成的社会现实的封闭状态,从孤芳自赏、深不可测的象牙塔中走出来融入社会现实之中,以根本缓解大学与社会完全脱节造成的关系紧张。从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来看,近千年来,哪里有一流大学
15、的兴起,这些大学所在的国家就会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强国,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英国的政治民主和工业革命,德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经济强国地位的建立等等,无不有其当时世界一流的大学支撑。由此而来,大学对国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可替代,并使大学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因此,好大学必须为自己的国家和所处的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理想主义的大学应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第一,这也是一流大学的标志。 (二)好大学有高品位的人文环境 教育的发生是文化环境作用的结果。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而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有限的,他们更多的是在大学创设的人文环境中成熟成
16、长。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不教之教的潜移默化。 1.好大学应当有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环境。 大学以育人为主体职能,因此,大学以有意识地改善育人环境,营造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有利于他们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为首要。经典大学有这样一种办学理念:“学生就是大学”。凡世界名校无不坚守着这样的办学理念。这既是一种大学观,更是一种承认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 2.好大学有让学生自豪的名师文化。 所谓名师文化指由教师教书育人及其生活轶事形成的一种大学文化。教师的作用在大学之所以不可低估,不仅在于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传递者,还在于教师是相对稳定的、非流动的大学主体
17、。由于师生间有不同寻常的感情交流,因此教师的治学态度、方法及人格魅力更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们的人品学识是一种最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力量。因此,在大学人文环境的营造中,名师文化的培育、营造和传颂是大学最不能忽略的工作。好大学必须有名师文化,名师文化是大学最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最重要的人文环境,它是一种无替代的教育影响。好大学应该有让学子们津津乐道并传颂不止的,有学识、有品德、有个性甚至有脾气的,并会为他们发出遥远掌声、引以为傲的教授。 3.好大学必须有博大的包容文化。 大学何以为大,不仅在于其规模、人数、学科之大,更在于它对不同知识、不同思想、不同价值及其持有者的海纳百川和有容乃大。蔡元培提出“
18、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从而奠定了北大兼容并包、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兼容并包”不仅是一种教育主张的提出,更是一种大学文化的倡导,其不仅在旧北大中起了确定方向的作用,同时对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蕴藏着内涵丰富的办学思想,至今对大学改革都不失其指导意义。从蔡元培基于对北大理解和北大的现实提出“兼容并包”思想的源起,不难概括大学的包容性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种学说观点及学科内容的兼容并包,二是各派各类学者、专家的兼容并包,三是各种思想的兼容并包,还应有教授对教授的包容,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大学的包容性不仅体现了学术自由的大学原则,也体现大学对学生的大
19、爱精神。同时,营建博大的包容文化并不是无原则的折中主义,而在于大学之大必须以“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胸怀,建立起宽松自由,有利学术发展、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 当然,好大学还应当有科学规范的制度以及富有个性的大学办学特色等。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大学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所在,在这里,师生享有充分追求真理、激发思想、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自由和空间;在这里,大学以其天然的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教人以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在这里,大学以理想主义的崇真、向善、求美、务实,教人并引导社会崇真、向善、求美、务实。正因如此,大学才能成为我们心之所往、情之所系、梦之所想的“心灵中的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