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药理学每章答案整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98849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药理学每章答案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药理学每章答案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药理学每章答案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药理学每章答案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药理学每章答案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药理学每章答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药理学每章答案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药理学每章答案整理第一章 绪 言 药物的定义是:A、一种使细胞致死的物质B、一种影响细胞活力的化学物质C、一种易于经过消化吸收的化学物质D、用于人体以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E、有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的物质 新药进行临床实验必须提供 (C) A系统药理研究数据B新药作用谱C临床前研究资料D、LD50 E急、慢性毒理研究数据 药物是用于预防、 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新药: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或是“已生产过的药品通过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复方制剂,亦属新药范围”。 名词解释

2、: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 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举例说明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药理学研究的优越性。 答: 第二章 名词解释: 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量效曲线:以药物浓度(或剂量)为横坐标,以药效为纵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 半数有效量: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产生有效作用所需要的剂量。 效价强度:量效曲线上的等效剂量,其值越小,强度越大。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问答题: 1、从药物量效曲线上,可以获得哪些与临床用药有关的资料? 答:最小有效量、强度、效能、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这样便于指导在临床上更好用药。 2、如何根据药理效应决定临床用药方案? 答:1)选用有选择性的药物; 2)选用安全范围大的药物; 3)利用药物的相互作用来增加药物的治疗作用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首关消除: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一般是指消除半衰期。t1/2是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个重要的药动学参数。 生物利用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

4、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通常用吸收百分率表示,即给药量与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的比值。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主要有:分子量大小;脂溶性;解离度。 药物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大多数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是:A主动转运B简单扩散C易化扩散 D滤过E胞饮 药物消除的方式包括:A、生物转化与肾排泄B、与血浆蛋白结合C肝肠循环D、再分布到脂肪组织 第四章 影响药效的因素 名词解释: 1、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 2、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他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3、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 4、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

5、,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5、习惯性;由于停药引起的主观上不适的感觉,精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 6、成瘾性:由于反复用药造成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症。 安慰剂是:营养滋补剂色香味俱佳、治疗的辅助剂、无药理活性的制剂 ?1、药物的给药途径有哪些?其药物吸收各有何特点? 根据药效出现时间从快到慢,其顺序为: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 2、从药动学的角度说明药物的相互作用。 答:影响药物吸收:胃液的pH值高低影响药物的解离,从而影响吸收;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者联合应用时,竞争血浆蛋白结合,引起作用增强或产生毒性;影响生物

6、转化:肝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可加速或延缓药物的代谢;影响药物排泄:改变尿液pH值或肾小管主动分泌过程而影响其他药物的排泄速度。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理学概论 1、胆碱能神经包括: 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运动神经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包括: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3、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上受体是: A、M受体 B、N1受体 C、N2受体 D、受体 E、受体 4、受体主要分布于: A、心脏 B、腺体 C、神经节 D、平滑肌 E、虹膜 第六章 拟胆碱药 1、毛果芸香碱对眼睛的作用是:B A、瞳孔缩小,眼内压升高,调节痉挛;B、瞳孔缩小,眼内

7、压降低,调节痉挛; C、瞳孔扩大,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D、瞳孔扩大,眼内压降低,调节麻痹。 2、毛果芸香碱滴眼后,对视力的影响是:A A、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B、视近物模糊,视远物清楚; C、视近物、远物均清楚;D、视近物、远物均模糊。 3、应用毛果芸香碱过量出现M胆碱受体过度兴奋症状,应用的对抗药是:B A、烟碱;B、阿托品;C、毒扁豆碱;D、乙酰胆碱。 4、新斯的明对下列效应器兴奋作用最强的是: A、心血管;B、腺体;C、眼;D、骨骼肌。 5、抢救有机磷酸酯类中度以上中毒,最好应当使用: A、阿托品; B、解磷定和阿托品;C、解磷定和筒箭毒碱; D、解磷定。 6、乙酰胆碱是胆碱能神经

8、的递质,其作用短暂是因为被乙酰胆碱酯酶水解。 7、毒扁豆碱的作用机制是易逆性抑制胆碱酯酶,主要用于治疗青光眼。 8 、胆碱受体激动药分几类?各举一代表药。 分三类:M、N胆碱受体激动药,如乙酰胆碱;M胆碱受体激动药,如毛果芸香碱;N胆碱受体激动药,如烟碱。 问答题: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1对眼的影响1)缩瞳2)降低眼内压3)调节痉挛2.促进腺体分泌3.兴奋平滑肌 临床应用: 1.治疗青光眼闭角性青光眼,开角型或单纯性青光眼,早期有效。 2、治疗虹膜睫状体炎:与扩瞳药阿托品交替使用。 3、口腔干燥 4、对抗阿托品中毒的M样症状 新斯的明的临床用途和禁忌证各有哪些? 临床应

9、用:1.治疗重症肌无力;2.治疗术后腹气胀和尿潴留; 3.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中毒的解救。 禁忌证:机械性肠梗阻;尿路梗阻;支气管哮喘。 ?简述解磷定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机制。 第七章 抗胆碱药 1、骨骼肌松弛药可分为_型和_型两类,前者代表药是_,后者的代表药是 _。去极化、非去极化、琥珀胆碱、筒箭毒碱、 2、阿托品能抑制腺体分泌,以_ 和_最敏感。唾液腺、汗腺。 3、阿托品用于全麻前给药的目的是: A、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 B、抑制排尿; C、抑制排便; D、镇静。 4、阿托品的临床用途有哪些? 解除平滑肌痉挛,用于各种内脏绞痛;全身

10、麻醉前给药; 眼科用于虹膜睫状体炎、检查眼底、验光配镜;慢性心律失常; 休克; 解救有机磷酸酯中毒。 第八章 拟肾上腺素药 1、对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首选药物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多巴胺; D、异丙肾上腺素; E、多巴丁胺 2、具有明显舒张肾血管,增加肾血管血流量的药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异丙肾上腺素; D、麻黄碱; E、多巴胺 3、长时间滴注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_。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4、局麻药注射液中加入微量肾上腺素的作用是什么? 肾上腺素加入局麻药注射液中,可延缓局麻药的吸收,减少吸收中毒的可能性,同时又可延长局麻药的麻醉时间。 第

11、九章 抗肾上腺素药 1、静注去甲肾上腺素发生外漏,最佳的处理方法是: A、局部注射局麻药; B、局部注射酚妥拉明; C、肌肉注射酚妥拉明; D、局部用肤轻松软膏 E、局部注射受体阻断药 2、酚妥拉明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是: A、扩张冠脉血管,增加供氧量;B、降低心脏后负荷,减少耗氧量;C、降低心脏负荷前负荷;D、扩张外周小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E、扩张外周小静脉,减轻心脏前负荷 3、普萘洛尔不具有下列哪项作用: A、生物利用度降低; B、膜稳定作用;C、内在拟交感活性; D、抑制肾素释放; E、阻断1和 2受体 4、何谓内在拟交感活性? 有些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

12、,对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内在拟交感活性。 第十章 1、局麻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 AA、阻断Na+通道; B、阻断Ca2+通道; C、阻断Cl-通道; D、降低静息膜电位 2、常用局麻药分为两类_和_。酯类、酰胺类 3、蛛网膜下腔麻醉首先被阻断的是_,其次是_,最后是_。交感N纤维、感觉N纤维、运动N纤维 4、试述影响局部麻醉药的作用因素有哪些? 神经干或神经纤维的粗细:神经越细,对局麻药越敏感 体液的pH值: 体液pH偏高,非解离型药物多,局麻作用增强; 体液pH偏低,非解离型药物少,局麻作用减弱 药物浓度: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延长局麻维持时间,应将等浓度药物分次注入。 血管收缩药:局麻药液

13、中常加入微量AD,目的是延长局麻作用维持时间,又减少吸收中毒的发生。但在远端处局麻禁用AD。 药液的比重与体位:高比重药液,避免中枢发生意外,低比重有扩散入颅腔的危险。通常在局麻药中加10%GS,其比重高于脑脊液;提高头部。 第十一章 全身麻醉药 1、全身麻醉药分为_和_两类。吸入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 2、吸入麻醉过程分为四期:一期_;二期_;三期_;四期_。意识、兴奋期、外科麻醉期、麻痹期。 3、氯胺酮可使_消失,但_部分存在,这种浅麻醉状态被称为_。痛觉、镇痛期、分离麻醉、。 4、判断是非题:氯胺酮麻醉时对内脏镇痛作用明显,体表镇痛作用差。X 5、下列属于静脉麻醉药的是: A、利多卡因;

14、B、氟烷; C、氯胺酮; D、恩氟烷 6、采用硫喷妥钠静脉注射使病人直接进入外科麻醉期,称为: A、麻醉前给药; B、诱导麻醉; C、基础麻醉; D、分离麻醉 8、影响全身麻醉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吸收 最小肺泡浓度 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的患者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的药物浓度。越低,药物的麻醉作用越强。 血/气分布系数 是指血中药物浓度与肺泡气体浓度达平衡时的比值。分布系数大,药在血中溶解度大,药分压上升较慢,诱导期较长,停药后恢复也较慢。 2、分布 脑/血分布系数 指脑中药物浓度与血中药物浓度达平衡时的比值。此系数大的药物易进入脑组织,作用强,诱导期短。 3、消除 吸入性麻醉药主要经肺

15、泡以原形排泄,肺通气量大、脑/血和血/气分布系数较低的药物较易排出,恢复期短,苏醒快。 第十二章 镇静催眠药 1、关于巴比妥类的特点,论述错误的是: A、可用于麻醉前给药;B、肝药酶抑制剂;C、久用可引起习惯性;D、缩短快动眼睡眠时间;F、有抗癫痫作用 2、苯二氮卓类药物过量中毒鉴别诊断可用: A、肾上腺素; B、氟马西尼; C、苯巴比妥;D、去甲肾上腺素; F、尼可刹米 3、苯二氮卓类药物能_诱导睡眠时间,_觉醒阈,_夜间觉醒次数,_睡眠时间。缩短、提高、减少、延长 4、简述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的分类和代表药。 (1)苯二氮类:如地西泮 (2)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鲁米那) (3)其他:如水合氯

16、醛 5、试述苯二氮卓类的作用机制。 地西泮与苯二氮卓受体(BDZ-R)结合调控蛋白变构GABAA-R与氯通道偶联当激活GABAA-R后Cl-通道开放,Cl-内流神经细胞超极化增强GABA的中枢抑制作用。 第十三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1、防治小发作的首选药,对其他惊厥无效的是:A、地西泮; B、丙戊酸钠; C、卡马西平; D、苯妥英钠; E、乙琥胺。 2、苯妥英钠的临床应用为_、_和_。抗癫痫、外周神经痛、抗心率失常。 3、硫酸镁过量中毒时可缓慢注射_或_加以对抗。氯化钙、葡萄糖酸钙。 第十四章 抗精神失常药 1、氯丙嗪不宜用于:A、精神分裂症; B、人工冬眠疗法;C、晕动症时的呕吐;D、顽固

17、性呃逆; E、躁狂症及其他精神病伴妄想症者。 2、氯丙嗪有强大的镇吐作用,小量可阻断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大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3、论述氯丙嗪的中枢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中枢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安定作用: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在安静环境中易诱导入睡,但易觉醒。易产生耐受性。 (2)抗精神病作用:可消除幻觉、妄想、躁狂等症状,生活自理,恢复理智。需长期服药,无耐受性。 (3)镇吐作用:有强大的镇吐作用。但对晕动症引起的呕吐无效。 (4)影响体温调节: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升降 。 ?2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1)-

18、R阻断作用:降低血压。 (2)阻断M-R作用:大剂量出现口干、便秘、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3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氯丙嗪阻断下丘脑垂体通路的D2受体,使垂体内分泌的调节受到抑制。 临床应用: 1. 各型的精神分裂症:有效率约70%以上,不能根治。对精神病患者,该药不产生耐受性。 2. 躁狂症:可消除兴奋、紧张、妄想、幻觉等症状。 3. 各种疾病及药物引起的呕吐和顽固性呃逆。 4. 人工冬眠及低温麻醉 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组成冬眠合剂。 具有镇静、催眠、降温、抗休克作用。 用于高热惊厥、感染性休克及严重感染辅助治疗。 临床上配合物理降温,用于低温麻醉。 5.神经官能症:小剂量可

19、治疗神经官能症。 第十五章 中枢兴奋药 1、判断与改错 中枢兴奋药都可引起惊厥。 尼可刹米选择性兴奋脊髓。 2、下述有关中枢兴奋药叙述错误的有: A、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B、主要用于抢救中枢性呼吸衰竭; C、适用于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呼吸抑制; D、用于中枢抑制药所致的急性中毒; E、作用时间较短,剂量过大易致惊厥。 第十六章 镇痛药 1、判断与改错: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麻痹。 吗啡中毒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针尖样瞳孔。 2、阿片类镇痛药的特点是: A、有镇痛、解热作用; B、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C、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D、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 3、吗

20、啡无下列哪种不良反应: A、引起腹泻; B、引起便秘; C、抑制呼吸中枢; D、抑制咳嗽中枢; E、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4、吗啡在临床上可用于_、 _、 _。镇痛心源性哮喘止泻 5、论述吗啡的药理作用(作业)。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镇静 特点:皮下注射5-10mg,即可明显减轻或消除疼痛,持续4-5h; 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多次用药产生欣快感。 机理:吗啡与阿片受体结合,兴奋阿片受体,抑制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阻断痛觉冲动传导,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 (5)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氯丙嗪可加强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及乙醇的作用。合用时,应适当减少后者的用量。 (2)抑制呼吸 机理:

21、直接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3)镇咳作用:作用强。抑制延脑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 (4)其他 缩瞳:针尖样瞳孔为吗啡中毒特征。催吐。 以上均可用吗啡拮抗剂纳洛酮对抗。 2外周作用 1)消化系统:止泻及致便秘的作用。 2)收缩胆道平滑肌:胆道平滑肌和括约肌收缩,胆道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力增加,诱发胆绞痛。阿托品可缓解。 3)心血管系统 (1)降压作用:扩张容量血管及阻力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释放组胺。 (2)升高颅内压:因抑制呼吸,引起CO2蓄积而致脑血管扩张。 4)其他:收缩平滑肌(支气管、膀胱括约肌);导致支哮、尿潴留。 第十七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风湿药 1、解

22、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 2、非甾体抗炎药的解热作用特点:能降低升高的体温,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3、阿司匹林作用的下述反应有一项是错的: A、解热作用;B、减少炎症组织PG生成;C、阿司匹林哮喘;D、减少出血倾向;E、瑞夷综合征。 4、判断与改错:对于阿司匹林所引起的出血倾向,可用维生素K防治;对于水杨酸反应,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加速其排泄。 5、麻醉性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及应用有何不同? 作用: 麻醉性镇痛药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抑制痛觉,而对其它感觉无影响,并保持意识清醒的药物。大多数此类药物极易成瘾,属麻醉药品管理范围。如吗啡、可待因等。 解

23、热镇痛药是一类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镇痛作用主要在外周神经,对轻、中度、慢性钝痛效果显著,如头痛、关节痛等。属此类药品范围的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 应用: 麻醉性镇痛药应用: l.各种急性剧痛: 如严重创伤、癌症晚期、术后及烧伤;胆绞痛、肾绞痛宜合用阿托品。 2.心源性哮喘: iv 吗啡 3.用于消耗性腹泻,选用阿片酊或复方樟脑酊。 4. 麻醉前给药:可消除患者手术前紧张、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 5. 人工冬眠: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于人工冬眠疗法。 解热镇痛药应用: 1.解热、镇痛 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常与其他解热药配成复方,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N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 2抗炎抗风湿

24、 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应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监测患者血药浓度确定给药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血药浓度比一般解热镇痛用量大12倍。 3抗血栓形成 6、简述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影响的不同。 .作用机制不同,解热镇痛抗炎药抑制中枢PG的生物合成,而氯丙嗪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解热镇痛抗炎药用于解热时不需配合物理降温,而氯丙嗪须配合物理降温。解热镇痛抗炎药仅使发热者的体温下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几乎影响,而氯丙嗪配合物理降温,可使发热者和正常体温下降。 第十八章 1、判断与改错 心衰或低血压患者可用奎尼丁。(禁用)胺碘酮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2、强心苷中

25、毒所致的快型心律失常的最佳治疗药物是:A、奎尼丁; B、胺碘酮; C、普罗帕酮; D、苯妥英钠 3、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室性心动过速首选:A、奎尼丁; B、利多卡因; C、普罗帕酮; D、维拉帕米 4、长期应用引起角膜褐色微粒沉着的抗心律失常药是:A、奎尼丁; B、利多卡因; C、胺碘酮; D、维拉帕米 5、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首选药是:A、阿托品; B、肾上腺素; C、多巴胺; D、去甲肾上腺素 6、后除极有早后除极,迟后除极两种类型。 7、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是普鲁卡因胺,引起金鸡钠反应的药物是奎尼丁,引起甲状腺功能紊乱的药物是胺碘酮 8、简述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思考题 )

26、 1. 降低自律性 对快反应细胞:主要促进4相K+外流,如:苯妥英纳;或抑制Na+内流,如:奎尼丁。 对慢反应细胞:抑制4相Ca2+内流如:维拉帕米,降低4相舒张期自动除极速度。 2.改变膜反映性及传导性而消除折返 加快传导,取消单向传导阻滞 如利多卡因等促k外流; 减慢传导,使单向传导阻滞变为双向传导阻滞 如奎尼丁等抑制Na内流 3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钙拮抗药阻断Ca2+内流,减少后除极,钙拮抗药与钠通道阻滞药分别降低细胞内Na和Ca2+内流,减少触发活动。 4、改变ERP和APD,减少折返 绝对延长ERP 如奎尼丁抑制3相K+外流 ; 相对延长ERP,利多卡因促进3相K+外流。 第十九章

27、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ACEI逆转心血管重构或心肌肥厚的机制是: A、促进Ca2+内流; B、减小血管紧张素II生成; C、抑制Na+-K+-ATP酶; D、阻断受体 2、强心苷中毒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可选用:A、氯化钾; B、阿托品; C、利多卡因; D、肾上腺素; E、吗啡 3、强心苷疗效最好的适应证是:A、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衰; B、严重二尖瓣病引起的心衰; C、严重贫血引起的心衰; D、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衰; E、高血压性心衰伴有房颤 第二十章 1、硝酸甘油没有下列哪一种作用:A、扩张静脉;B、减小回心血量;C、加快心率; D、增加室壁肌张力; E、降低前负荷 2、硝酸酯类舒张

28、血管的机制是:A、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B、阻断受体;C、促进前列环素生成; D、释放NO; E、阻滞Ca+通道 ?3、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的机制是什么? 第二十一章 抗高血压药 1、治疗高血压危象时首选药为: A、利血平; B、胍乙啶; C、硝普钠; D、甲基多巴; E、呋塞米 2、可作为吗啡成瘾者戒毒的抗高血压药物是:A、利血平; B、胍乙啶; C、克罗卡林; D、甲基多巴; E、可乐定 3、下列抗高血压药物中,易引起刺激性干咳的是: A、维拉帕米; B、卡托普利; C、氯沙坦; D、硝苯地平; E、普萘洛尔 4、试述抗高血压药物按其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例代表药。 (1)利尿

29、降压药:氢氯噻嗪 钙通道阻滞药: 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 (3)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R阻断药:哌唑嗪、特拉唑嗪等。 -R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R阻断药:拉贝洛尔等。 :卡托普利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氯沙坦 肾素抑制药:雷米吉林 (5)交感神经抑制药 中枢性交感神经抑制药:可乐定、甲基多巴等。 神经节阻断药:美加明、樟磺咪吩等。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利血平、胍乙啶等。 (6)血管扩张药 直接扩张血管药:硝普钠、肼屈嗪 钾通道开放药:吡那地尔 其他血管舒张药:吲达帕胺、酮色林 5、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是什么? 试述抗高血压药物按其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例

30、代表药。 答: 利尿降压药:如氯丙嗪; 交感N抑制药: A.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利美尼定;B.N节阻断药:如樟磺咪芬; C.去甲肾上腺素能N末梢阻滞药:如利舍平;D.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如普萘洛尔。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如卡托普利;B.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药:如氯沙坦。 肾素抑制药:如雷米克林; 钙拮抗药:如硝苯地平; 血管扩张药:如肼屈嗪和硝普钠等。 二十二章 1、下列哪种药物与呋塞咪合用可增强耳毒性: A、四环素; B、红霉素; C、链霉素; D、青霉素; E、氯霉素 2、可用于治疗尿崩症的利尿药是: A、呋塞咪; B、氢氯噻嗪; C、螺内酯; D

31、、氨苯蝶啶; E、乙酰唑胺 3、慢性心功能不全者禁用: A、呋塞咪; B、氢氯噻嗪; C、螺内酯; D、氨苯蝶啶; E、甘露醇 4、呋塞咪的应用和不良反应有哪些? 应用1.严重水肿2.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治疗急性肺水肿机理: 舒张血管外周阻力心脏负荷 利尿血容量回心血量左室舒张末期压 3.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4.加速毒物排出 5.高血钾症和高血钙症:增加钾排出,抑制Ca2+的重吸收,降低血钾和血钙。 不良反应1. 水与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氯血症、低血镁等。 2. 耳毒性:大剂量时可引起听力下降,或暂时性耳聋甚至永久性耳聋。应避免与对听N有损害的氨基甙类抗生素合用。3.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大剂量可出现胃肠道出血。 4.高尿酸血症:与体内尿酸竞争排泄系统。5.过敏反应:皮疹、嗜酸性细胞增多,偶有间质性肾炎。偶致骨髓抑制 。 5、脱水药应具备哪些特点? 特点:i.V后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经肾小球滤过,但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可在肾小管形成高渗透压而具有渗透利尿作用。在体内不易被代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