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效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线效应.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天线效应Antenna Effect 天线效应: 当大面积的金属1直接与栅极相连,在金属腐蚀过程中,其周围聚集的离子会增加其电势,进而使栅电压增加,导致氧化层击穿。大面积的多晶硅也有可能出现天线效应。 打个简单的比方,在宏观世界里,广播、电视的信号,都是靠天线收集的,在我们芯片里,一条条长的金属线或者多晶硅(polysilicon)等导体,就象是一根根天线,当有游离的电荷时,这些“天线”便会将它们收集起来,天线越长,收集的电荷也就越多,当电荷足够多时,就会放电。 那么,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游离电荷呢?IC现代制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离子刻蚀,这种方法就是将物质高度电离并保持一定的能量,然后将这种
2、物质刻蚀在wafer上,从而形成某一层。理论上,打入wafer的离子总的对外电性应该是呈现中性的,也就是说正离子和负离子是成对出现,但在实际中,打入wafer的离子并不成对,这样,就产生了游离电荷。另外,离子注入也可能导致电荷的聚集。可见,这种由工艺带来的影响我们是无法彻底消除的,但是,这种影响却是可以尽量减小的。 这些电要放到哪里去呢?我们知道,在CMOS工艺中,P型衬底是要接地的,如果这些收集了电荷的导体和衬底间有电气通路的话,那么这些电荷就会跑到衬底上去,将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如果这条通路不存在,这些电荷还是要放掉的,那么,在哪放电就会对哪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一般来讲,最容易遭到伤害的地
3、方就是gate oxide。通常,我们用“antenna ratio”来衡量一颗芯片能发生“antenna effect”的几率。“antenna ratio”的定义是:构成所谓“天线”的导体的面积与所相连的gate oxide的面积的比率。这个比率越大,就越容易发生antenna effect。这个值的界定与工艺和生产线有关,经验值是300:1。我们可以通过DRC来保证这个值。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gate的尺寸越来越小,metal的层数越来越多,发生antenna effect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在0.4um/DMSP/TMSP以上工艺,我们一般不大会考虑antenna effect,而在0.25um以下工艺,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了。 避免措施: 减小与栅连接的多晶硅和金属一面积,令其在所接栅面积的100倍以下: 采用第二层金属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