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1626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 文献综述 08汉语言文学一班 林玉巧 08105011035林格 08105011061 黄志超 08105011069李晓云 08105011089 摘要:孔子和孟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体系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如今风行的终身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以及自我教育模式都受孔孟教育思想精髓的影响。当今对孔孟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人多不胜数,其中得到丰硕成果的亦不在少数。本文主要将现代学术界普遍盛行的对孔孟教育思想的理解进行系统分析,挖掘孔孟思想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渊源地位,展示对于孔孟教育思想的精彩的现代理解。 关

2、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 现代理解 现代教育事业 儒学思想自西汉开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教育的许多理念都可以从孔孟教育思想中找到原型或痕迹。孔孟教育思想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对现代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孔孟教育思想一直都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古有儒学继承人董仲舒,朱熹等人弘扬孔孟教育理念,今有如雨后春笋般的专家学者纷纷针对孔孟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并将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这个课题不断丰富和完善着。本文将其中的一些观点经过整理并作系统的分析,希望可以给现代教育的突破一些启发。 一、 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1. 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3、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的习染和教育不同才渐渐有了差距而已。孔子的这一思想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任何一种力求满足高度的道德要求和人的一般精神需求的实践活动,就已经是艺术了。就这个意义来讲,教育当然就成为了最高级的一种艺术了,因为它力求满足人类最伟大的要求人的本性的完善。”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一直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孔子从事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他的政治理想,培养宰辅人才,所以他对弟子的品德、才能的要求很高。在孔子看来,他的政治思想只能由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来推行,孔子把具备他的

4、理想人格的人,称为“君子”。孔子的教学内容是: 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此“六艺”包括了道德教育、科学文学教育和技能训练等内容。就其意义来看,已明确提出了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育”中的“四育”,并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孟子在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基础上还提出教育的一个作用是“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是建立在性善论意义上的教育思想。人性本善,但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受到污染,但是丧失了善心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其心而不知求”。因此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教导人们如何把丧失的善心寻找回来。这种“求放心”的教育之道不是向外寻求,而主要是向自己的内心寻

5、求,也就是启发人们对自己内心所固有的善的萌芽加以精心培养,使之能够抵御恶劣环境的侵袭,不受外界物欲的诱惑,不断地茁壮成长,最终形成完美的道德。孟子更是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系,包括:亲亲为仁,敬长为义;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进贤、尊贤;尽心、知性、知天。 2.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孟子还把办教育的目的具体规定为“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可以明人伦也。”夏商周三代学校的名称虽有不同,但办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明人伦”。所谓“明人伦”,就是把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观念作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准则,并通过教育让人人都明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6、夫妇有制,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理,孟子认为:“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只要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能按照封建伦理关系行事,那么阶级矛盾就能得到缓和,社会就能趋于安定,封建统治也就能得到巩固。可见,孟子的“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完全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的,有明确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4 3“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着密 切的关系。”“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在孔子看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为什么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孟子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

7、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矣。”“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教育是治国治民不可缺少的因素,甚至比政治更加重要。就是说,要建设治理国家,管理好社会事务,使社会安定,民富国泰,政通人和,天下太平,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把教育放在首位。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才能促进和保证一个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如今我国倡导科教兴国,不能不说是与这种儒家教育目的论是同出一辙的,这也可以反映出儒家思想在千百年来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 5二、教育原则与方法 1.终身教育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一生好

8、学,他用精炼的语言总结了自己一生治学的过程和感受。他十五岁时有志于学问,明确了治学的目的。学到三十岁,才树立了对道的自觉信仰,具有了君子的立身之本。四十岁时对道有了基本的理解,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不被外界虚假现象所迷惑。学到五十岁时,已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六十岁时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能耐心听取对自己的各种批评。七十岁已是古稀年龄,但孔子仍好学不止,学习境界也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程度:一切随心所欲而没有过错。孔子的经历告诉我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人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6 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展望一文中指出:“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

9、应该是继续的。教育必须以这样的做法,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连续性要求。”尤其在现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必须要以终身教育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种终身教育的雏形,真正意识到了学习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现代终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打破传统学校教育注重单一的抽象知识的学习模式,给受教育者以理智、情感、审美、政治、身体等多种教育,并从整体上寻求具体的联系, 同时,还要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教育 活动与文化活动的分离隔绝,谋求各种教育之间的一体化,以促进受教育者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

10、同样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论语述而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可以说是孔子制定的教学大纲,这说明孔子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给弟子,而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又具备外在的气质,内外要统一,要全面和谐发展。 终身教育理论反对把教育变成筛选人的工具,认为人在未成熟期进行一次性选择是 无益的和有害的,人一生的各个阶段都应获得充分地发挥其内在潜质的机会。这与孔子 主张的“有教无类”(卫灵公)有着一脉相承的理念。 2有教无类平等教育思想及情感教学理念 子曰

11、:“有教无类。”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不受其类别限制。 关于教育对象,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陈规,创立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标志。他的这一思想也体现了当今的平等教育思想,对我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扩招、“希望工程”等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是鼓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孩子接受教育的指导思想

12、。8 在今天的中国,“有教无类”已基本实现,人们不但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受教育的义务。我们今天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像孔子那样,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9 北京师范大学的郭齐家教授说:“孔子对教育事业抱着一种积极的热诚的态度,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那种炙热的情感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而高尚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真善美的合一。孔子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与转化,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的一项艺术。他关于情感教学的思想和时间是开创性的,对于我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发生了积极的影响。” 孔子注重情感教学,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有教无类”,既是孔子扩到教育对象的主张

13、,也可以说是他对学生钟情的表露。孔门弟子,有“箪食瓢饮身居陋室”的颜回,贫病难辨的原宪,也有“衣敝縕袍”的仲由,有躬耕瓜圃的曾参,也有父为“贱人”的仲弓等等。孔子对于这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总是怀着极大的教师热情来进行教育,因此孔门出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才济济的昌盛局面。10 3.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和其他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组织 进行教学、教育工作。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教学原则,但是他关于“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的论述,已经有了“因材施教”的思想。程颐曾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

14、德入者。”。11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的教育工作主要按照学生性格的个别差异来施行,贯彻着因材施教的规则。反观现代教育方法,也是在教学中贯彻着因材施教的方法的:按照学生的智能水平进行教学;注意学习专长,分科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采用问答的教学方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予以回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2 孟子认为,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善质”、善性,但是由于后天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同,

15、人们的兴趣、志向、德才、学识、智能、主观努力的程度等方面不同,从而很自然地形成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他首先把人分成六种类型:善、信、美、大、圣、神,进而又7提出了“教亦多术”,具体说就是:“君子之所以教者王:犹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13也就是说,教育者应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分别给以不同的教育。有的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悟性很高,你只要稍加指点,就会像及时的雨露化育万物一样,使之很快就成长起来,有的学生悟性差一点,德才学识平平,则可以采用有问必答的问答方式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疑难问题,如此等等。 孔子在教学

16、中体现的因材施教和现在的因材施教的客观历史背景不同,分别是在个别教学条件下的因材施教和集体教学条件下的因材施教。尽管如此,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以受教育着的个性作为教育的依据之一,体现了人文关怀,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地发展;教学效果也是一样的,都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15 4. 中庸的教学之道 “中庸”就是“用中”。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正是孔子以至于整个儒家学派的辩证法 思想的基本特征。在其教育思想中的体现主要有: 第一,“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任何事物都有两端,执其一端,往往失败。“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通过反问其阴暗两可

17、之点,以求中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在教育、教学上应当文、质兼顾,做到文质彬彬。 第二,“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就是把握适当的“度”,就要寻找合理的界限,“过”和“不及”都是各执一端,立于一偏的结果。16 礼记学记在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偏颇时指出:“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即有的好高骛远,所系贪多,不求甚解;有的以少为快,所习甚少,知识面狭窄;有的学不专一,浅尝辄止;有的望难却步,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这些都是“过”或“不及”,都违背了学习的中庸之道,自然就难以获得成就。17 5.“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育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强调教学过程主要是对学

18、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第二,强调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第三强调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意义。1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个人求学,求知欲不强烈的时候就不去开导他,每到心有所得而无法表达的时候就不去诱导他,达不到举一隅而即可类推其他三隅的境地,也就不再对这个问题进行讲解了。19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问题要通过启发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学会积极地思考和善于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孟子也有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即是说,教师如同射手,引满了弓却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姿态,以启发和诱导学生开动脑筋

19、,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苦心探求而获得知识。所以,他特别提倡怀疑精神,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提倡“深造自得”。学记对启发式教学进一步发挥:“君子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就是启发诱导,引导而不是牵着走,勉励而不强使其屈从,讲解透彻而不告以全部现成结论,这就是“善喻”,亦即启发诱导的最优化。这种教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此后历代教育家,成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中的精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处理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

20、,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在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下,孔子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勇于表达20 14 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正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孔子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谓是开创了我国启发式教育事业的先河。但“启发式”教育在我国现今的教育上应用得却未如理想,本应是素质教育却陷入了误区,变成了应试教育。这正正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尴尬,如何能够跳出这种尴尬的氛围,除了在制度上更加完善之外,还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才能找到最适合启发学生思维,使之爱学习,会学习的方法。6.知行结合,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21、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 感到迷惑不解;只一味空想而不付诸行动就会一无所得,只有把学与思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效果。他总结出了深入思考与学习的九个方面,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聪,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德思义”。学生学习的过程时时离不开思。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知,情,意,行”之说,都强调学与思的结合法,任何孤立的教学都是违背教学发展规律的。孔子的学生子夏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深有体会,他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王夫之认为:“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只有学思结合才能走得更远! 知与行是教学过程中另一个对立统一

22、关系。知而不行,行而不知,都是片面的,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学生达到有知能行。子曰:“诵诗三百,受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学不能用,这就失去了学的意义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也是我国古代教学思想的优良传统之一。古代教学思想的发展正是在反对知而不行,以行代知的片面观点的反复斗争中发展的,到王夫之达到新的高度格物致知!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认识和处理学与思,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时强调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同时更侧重于学与行,似乎已意识到学生的人设活动是以接受前人知识为主,以间接经验为主,所以在学与思的矛盾中,首先是学;在知与行的矛盾中,关键是行。 学与思、知与行的矛盾在当今的教

23、学论中同样是继续探讨的课题,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就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有人提出以发展智力为主导,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似乎是比较妥当的,但是在理论和时间的结合上如何恰当地加以解决,仍然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重大难题。23 7.教学相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又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人尊圣人,尚且如此的谦逊,还往往要向任何一个人学习,包括自己的学生在内。孔子一方面强调教师要乐教、善教,要“诲人不倦”;另一方面又强调学生要乐学、善24 22 21 学,要“敏而好学”。教师乐教善教可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乐学、善学又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颜渊赞叹孔子教学的一段话,正是生

24、动地反映了教与学,师与生的高度积极性,“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偱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总之,教与学,师与生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又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但教与学、师与生的区别和界限又不可混淆。在教育史上,有的教育家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有得教育家特别重视学生的学,直到近代仍有各强调一个侧面的倾向,前者坚持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甚至主张师云亦云,束缚或限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后者却对学生采用放任自由的态度,从而陷入儿童中心主义的泥坑。当前在教育理论界仍在探讨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

25、体地位的有机结合或辩证统一的问题。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此不无好处。25 孔子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辩证关系的论述,如德与智、性与习、博与约、述与作等,都对现代教育理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探寻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试着从孔子教育思想中获取启发也是很好的方法。 三、 现今孔孟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 如今学术界对于儒家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说是如牛毛细雨,但是还是存在一些让人惋惜的地方。最显著的就是对孔子思想研究掩盖了对孟子思想的关注。 在各类文献中我们都可以轻易地发现这种对比。虽然孟子教育思想很多都是直接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但是孟子其实也有很多创新的地方,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比如他认为学习成绩不决定于天子的高

26、低,而决定于学习的态度,他用生动的故事作比喻,告诫学生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应该“揠苗助长”。他又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教亦多术”,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育目标,都要因人而异。孟子又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26 因此,对现代教育思想的探究很应该首先对这些伟大的思想遗产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之处,并对当今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511141720解构与传承孔子、儒家及其现代价值研究苗润田 齐鲁出版社 XX年3月 B222 2 8论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王言红 祁阳师范学

27、院 大学时代论坛XX年03 34 孟子研究 董洪利 江苏古籍出版社 XX年10月 B222.55 6 导读杨树增 中华书局 XX年1月 B222.22 P26 7 终身教育理念的拥有与人文关怀的亟需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论刘柄范 孔子研究XX年第六期 B222 P27-34 9 孔子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当代意义赵静 哈尔滨工程大学 活力2006.3 P77 10 论孔子情感教学的思想和实践 郭齐家 北京师范大学 孔子研究论文集中华孔子研究所 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XX年11月第一版 B222.1 P353-354 12 孔子的差异心理学思想 燕国材 上海师大 孔子研究论文集 中华孔子研

28、究所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XX年11月第一版 P269 13 孟子研究 董洪利 江苏古籍出版社 XX年10月 B222.55 15 谈孔子的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周振微 湖南农业大学 当代教育论坛XX年第10期下半月刊 162325 试论孔子教学思想中辩证法因素 王炳照 北京师范大学 孔子研究论文集 中华孔子研究所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XX年11月第一版 18 论孔子“启发式”教育的现实意义刘鄂培 清华大学孔子研究论文集 中华孔子研究所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XX年11月第一版 P330 19 论语类读 胡文正 编著 山西古籍出版社 B222.1 P154 21 从浅探孔子的教育思想 宁林冰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XX年第3期 P1-3 2224 新课程下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再认识黎明 中宁县第五中学 宁夏教育2005.11 P18 26 孟子全译 鲁国强 马志强 江苏古籍出版社 XX年10月第一版 B222.1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