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思习行学习法.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1637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学思习行学习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孔子学思习行学习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孔子学思习行学习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孔子学思习行学习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孔子学思习行学习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学思习行学习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学思习行学习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子学思习行学习法孔子“学”“思”“习”“行”学习法 被世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其为人处事之道笔者略知一二,其它闻知甚少。今年初,笔者有幸在学校开展儒家校园文化建设中,承担了学校读经教学,借机系统研读了论语及有关孔子的书籍,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论语的博大精深,孔子的圣贤智慧。孔子一生倡导善“礼”的德化社会与崇“仁”的德化人生;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忠恕之道”;阐明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他提出了诸多的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学”“思”“习”“行”等学习方法给我留下诸多启示,笔者论

2、述如下: 一、“学”:博学多问 “学”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博学。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显然,孔子认为博学应包括多问、多闻、多见、多识。我们可以知道,这“四多” 就是孔子认为博学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善于从自己的感觉或前人的经验中去获得知识,才能达到博学的地步。 笔者统计过论语一书中提及“闻”字共有59处,论及“见”字共有67处,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个重视多闻、多见的人。他说的“博学于文”的“文”,在当时主要是指古代历史文献,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之文,按现

3、在的理解“文”就包括文学、历史、礼仪、音乐理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孔子认为这些知识分属于不同的学科,有区别,又有联系,倘若只知其一,不知其他,势必孤陋寡闻,难成学业与大事。我们从他不仅精通诗书礼乐,喜谈周易,而且对夏、商、周的天文历法等都有所研究,知道孔子是一个博学大师。 孔子坚信博学多问是求知的有效途径。他“入太庙,每事问”,处处留心学问,不仅虚心求教、态度诚恳、恭敬庄重,而且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国古代多问善思的典型不胜枚举,如 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著名诗人屈原就是一位勤察多问的学者,他在天问一书中,一口气提

4、出178个为什么,可见观察之细。明代学者黄宗羲则认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把学识与多疑多问的辩证关系讲得入木三分。 其实,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的横流,“博学多问” 在如今更具有现实意义。如果我们老师自身浅薄、胸无点墨、不学无术,岂不是床底下放风筝?很难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如果学生知识狭窄、见识短浅、话不成句,那么怎么继续学习,怎么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从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学习志气,再到人人仰视的李白“吾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奇书”的学习锐气,以及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5、“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的学习浩气,再一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博学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平时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左拉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仔细地品一品爱因斯坦的“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琢磨琢磨金庸先生说的“我一生最大的乐趣是读书”的话语,再读一读奥斯特洛夫斯基“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时,那么一定会挤出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多的时间来,让自己在博学多问中度过,让心灵得到滋养丰厚。 二、“思”:学思结合 “思”是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中的思维活动。学思结合,就是把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孔子强调

6、学思结合,就是通过博学、好问、多闻、广见获取大量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整理、归纳,提高到理性认识。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说,如果只学而不思考、囫囵吞枣,纵然是海阔天空,也难免一知半解,茫然困惑;反之,仅限于思考而不以所学为根据,那必将陷入空想无益的危险境地。所以他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在他看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学思结合就是力求学思“一以贯之”。这种“学、”“思”并重的学习方法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讲这样的故事:那时,孔子跟师襄学弹琴,先学了一支曲,反复练习了十几天还不停。师襄对他说:“这支曲子你已经学会了

7、,再学一支新的吧?”他答道:“还不行。我仅仅学会了弹这支曲子,还没有把握住技法呢!”于是又专心致志地练了几天,师襄对他说:“曲子的技法你已掌握得相当准了,可以学别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到曲子的志趣和神韵呢,还是让我再练几天吧。”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对他说:“你已经领会了志趣和神韵,可以学新的曲子了。”孔子又认真地说,“我还没有悟出作曲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于是仍旧弹练。师襄在旁边认真地听后说:“听你的琴声,我好像看见有个人在严肃地思考,快乐地抬头遥望而怀念着远方。”孔子兴奋地说:“我已经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黑黑地面孔,高高地身材,两眼仰望远方,一心想着以德服人,感化四方。除了周文王,还

8、有谁能作出这样旷达的曲子呢!”师襄听了,既吃惊,又钦佩,忙向孔子行了个礼,高兴地说道:“一点儿也不错。我的老师传授这支曲子时说过,此曲名叫文王操,你对音乐的理解太正确了!”为准确理解和把握琴曲的深邃内涵,孔子孜孜以求,此不为典型? 孔子认为,在“学”与“思”求取真知的过程中,切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不要主观臆想,不要作绝对化的断定,不要固执已见,不要自以为是。这种实事求是、充满辩证法的治学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只要谈及“思”便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学思结合已彰显出无穷的魅力。如在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中,积极倡导教师撰写教后反思,学生写学习心得体会等

9、,我认为都是在引领学习者走“在学中思,在思后学”,“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的路子。因为反思是一种真切的学习内需,一种真诚的学习要求,一种真爱的学习体现。在学习时,如能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态度,并及时调整,那么定会尝到学习的乐趣,享到反思的甜美。 记得有一学生曾向我讲述:过去他在学习中遇到难做题目时,总是没有耐心,自我安慰:这个知识点也许并不重要,算了算了。但是日积月累,不得了了。考场上的感受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经历过多次失败的教训,他对此感触颇深,所以现在时常提醒自己,要边学习边思考,把抽象的不理解的问题及时拉回,耐心询问,用心思考,切实做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

10、皆出于吾之心”,这样才有备无患,再遇之,游刃有余。 三、“习”:学习结合 “学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从阅读、听讲、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在我国古代,“学”与“习”一般分开使用,分别代表“学”与“习”两层含意,即人们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两种活动。“学”,是认知的过程,“习”是对认知的温习与重复过程。“学习”就是不断地认知和重复,以便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孔子把“学思并重”看作是求得知识的必要步骤,同时也主张“学”与“习”的结合。据记载,孔子是我国最早将“学”与“习”联系在一起,并作为巩固、检验所学知识的重要举措。他在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虽然没有将“学”和 “

11、习”直接联在一起组成一个复合词,但仍揭示了“学”与“习”之内在联系,即“学”是“习”的基础与前提,“习”是“学”的巩固与深化,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知行统一,以及由此所获得喜悦的情感体验。 记得那是在初中时,我对数学很感兴趣,为了开展与巩固教师后上内容,总会在第一时间内找到相关的习题进行练习,结果在多次反复的练习中,对教师所讲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当然相关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也越来越来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我虽然没有老师的授意与激励,但兴致依然浓厚,充满快乐,最后成效出色。也许很多人在不同的时期也碰到类似的学习过程,这不都印证了孔子所说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道理? 其实,上面找相关习题进行练习包

12、含了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做本课老师讲授的知识点是入于“故”而做同类而不同题是出于“新”的道理,它揭示了新旧知识的继承性与学习前知识成果的重要性。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可以“温故而知新”,其实质是将“学”、“习”、“知”三者相结合,融一体了。 在竞争激烈、知识更新瞬息万变的今天,各类学习、培训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只重“学”,而轻“习”,那很难感受到学习后的快乐。如近年来开展教师新课程的学习,组织单位通过邀请 专家教授名师来校讲座、授课,一场又一场,录像加投影,精彩无限,尽管听课者听得如痴如醉,但回到学校,面对简陋的教学设施,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很多教师很快又回到培训前状态。所以有人打趣到:“

13、在场听听很感动,回家想想很激动,回到学校原封不动”。我们想,这种只“学”不能“习”的活动中,并没有给学习者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帮助,那能让学习者产生兴趣吗?能让学习者继续坚持下去吗?不能。那只会产生质疑,甚至抵触。在学习中,大家只有时时注意“学”与“习”结合,学后及时复习、尝试、交流、探讨、分享,将所学知识融合到自己的实际体验中,那才可能事半功倍,乐此不疲。 四、“行”:学行结合 “行”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学行结合,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也就是学会知识的迁引,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孔子不仅提出“学思结合”,“学习结合”,而且强调“学行结合”。在他看来,“学思结合”和“学习结合”是

14、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实践前的准备,而对学习效果的验证并实现学习的目的则在于实践,因此,“学”必须与实践或行动相结合。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服务社会。在这一方面,孔子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他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意思是说在文献知识上自己大约和别人差不多,但在人生实践中做一个君子,自己还未达到。其实我认为这是孔子谦虚说法。我们知道孔子在讲学时,学习的外延是生活,讲礼、讲政事、讲做人,总是习惯结合当时的时事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领悟做人的道理。 孔子重德胜过重才,重实践胜过重知识。如子夏特别喜欢读书,他就时常提醒他,不要念成书呆子。又如有感情地朗

15、读教学,课堂上教师仅理论讲述怎么读,教师不示范,不引导,学生不练习,不体会,那么朗读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有人常说“要让学生学会游泳,必须要让学生先下水”,就是同样道理。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纳于言而敏于行” ,出言不妨迟缓些,但实行则要敏捷些。他不仅如此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学识品行,而且也以此标准品评自己的弟子。例如,他对颜回能安贫乐道,虽箪食瓢饮,居处陋巷,却依然攻读不止,“不改其乐”,就一再表扬“贤哉回也”;而到白天也作夜寝、平日能言而不能行的宰予则斥之为“朽木”、“粪土之墙”;并非常感慨地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可见,孔子是非常重视躬行实践的。 言行一致,学行结合,现在我们仍需强调。过去我们曾违背这一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高分低能”,“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出现“围学论”等现象都给我们留下惨痛地教训。如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世纪新人之际,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统一。现代教育专家研究表明:人一生所需的知识如果是100的话,在学校阶段所获得仅占10%-20%,其余的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实践取得。因此,转变学习观念、倡导“学行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当今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