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 孙膑.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1717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膑兵法 孙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孙膑兵法 孙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孙膑兵法 孙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孙膑兵法 孙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孙膑兵法 孙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孙膑兵法 孙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膑兵法 孙膑.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孙膑兵法 孙膑孙膑兵法 孙膑 - 草堂文学网一、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前四篇记孙膑擒庞涓事迹以及孙膑与齐威王、田忌的问答。其它各篇篇首都称“孙子曰”,但内容书体都与银雀山汉墓所出孙武兵法佚篇不相类,所以可以肯定是孙膑兵法。下编各篇没有提到孙子,今据内容、文例及书体定为孙膑兵法。由于竹简残断散乱,而孙膑兵法又早巳亡佚,无从核对,整理工作中肯定会有错误。本书中可能有一些本来不属于孙膑兵法的内容搀杂在内,请读者指正。 二、每篇释文前标出篇题。凡由编者补加的篇题,外加号以示区别。 三、一篇中所收各简,凡文字相连的,或其间虽有缺字、缺简,但确知其属于同一段文字的,释文都连成一段写。简文提行分段时,释文也分

2、段。 四、有的简虽然可以确定属于某篇,但不能确定它在篇中的位置。有的简很象是属于某篇的,但又不能十分肯定。释文把这些简分别附于各篇之末,加三个 * 号与成段释文隔开。这类简除去彼此文字相连的以外,每简释文都提行写。 五、不能辨识的字以及由于竹简残断而缺去的字用号表示,但字数超过五个或字数无法确定时(包括中间缺整简的情况),则用号表示。与号相连约号一般省去。 六、根据上下文补出的缺文或简文原来脱字,外加号。 七、简文原来的各种标号,释文一律略去,另加标点符号。 八、如果简文中引语的开头或结尾处正在残缺部分,释文就只标下引号或上引号。 九、为了便利广大读者,简文中的异体字和假借字多改写为通行字,如

3、“月豊”改作“体”,“宭”改作“窘”,“亓”改作“其”,“亻啇”“適”改作“敌”,“陳”改作“阵”,“侍”改作“待”,“埶”改作“势”,“請”改作“情”,“兑”改作“锐”等。 擒庞涓 本篇记述孙膑在“围魏救赵”之战中,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等办法,在桂陵大破魏军,俘获庞涓。这是孙膑运用他的军事思想取得胜利的一个著名战例。 擒庞涓(1) 昔者,梁君将攻邯郸(2),使将军庞涓、带甲(3)八万至于茬丘(4)。齐君(5)闻之,使将军忌子(6)、带甲八万至竞。庞子攻卫(7),将军忌子卫,救与曰:“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8)。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9),难攻也。吾

4、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10),北有卫,当途有市丘(11),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于是徒舍而走平陵(12)。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13)?”曰:“齐城、高唐(14)。”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减都横卷四达环涂(15)横卷所阵也。环涂车皮甲(16)之所处也。吾未甲劲,本甲不断(17)。环涂击柀(18)其后,二大夫可杀也(19)。”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20),直将蚁附(21)平陵。挟艹世(22)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23)。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乎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24)。事将何为?”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

5、郊(25),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26)。”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27),兼趣舍(28)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29),而擒庞涓(30)。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31)。 四百六(32) * * * 子曰:“吾 孙子曰:“毋待三日”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庞涓,战国时人,早年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被魏惠王任为将军。简文中庞涓又称庞子。 (2) 梁君,指魏国国君惠王 (公元前三六九-前三一九年在位)。魏国在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邯郸,赵国国都,今河北邯郸。 (3) 带甲,穿有铠甲的士卒,此处泛指军队。 (4) 茬丘,地名,其地末详。 (5) 齐君

6、,指齐威王(公元前三五六-前三二年在位)。 (6) 忌子,即田忌,齐国的将军,曾荐孙膑于齐威王。 (7) 卫,国名,原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春秋时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 (8) 平陵,地名。据下文“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则此平陵应在宋、卫之间。 (9) 东阳,地区名。战邑,指平陵。意谓平陵是东阳地区军事上的重要城邑。 (10) 宋,国名,原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战国初期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11) 市丘,地名,在魏国。 (12) 徙舍,拔营。走,急趋。 (13) 都,齐国称大城邑为都。都大夫,治理“都”的长官。这里似指那些率领自己都邑军队跟从田忌参加战争的都大夫。孰,谁。 (

7、14) 齐城、高唐,齐国的两个都邑。齐城,疑即齐都临淄,在今山东临淄。高唐,在今山东高唐、禹城之间。 (15) 环涂,下文屡见,疑是魏军驻地或将领之名。一说“环涂”即“环途”,迂回的意思。 (16) 车皮,疑借为彼此之彼。 (17) 末甲,前锋部队。本甲,后续部队。 (18) 柀,疑借为破。 (19) 孙膑的意思似是要牺牲“不识事”的二大夫,使魏军产生齐军软弱无能的错觉。 (20) 段,借为断。意谓把齐城、高唐二大夫带领的军队分成两部。 (21) 蚁附,指攻城,形容军士攻城时攀登城墙,如蚂蚁附壁而上。 (22) 挟艹世,疑是魏军驻地或将领之名。一说借为浃渫,形容军队相连不断。 (23) 术,道

8、路。意谓齐城和高唐二大夫的军队在行军的道路上大败。 (24) 厥,借为蹶(jue绝),摔倒,败。 (25) 请派遣轻快的战车向西直趋魏国国都大梁城郊。 (26) 以上两句意谓把队伍分散,让敌人觉得我方兵力单薄。 (27) 辎(zi资)重,军用物资器材。 (28) 趣,行进。舍,止息。趣舍,指行军。“兼趣舍”就是急行军,昼夜不停。 (29) 弗息,不停息。桂陵,地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 (30) 史记魏世家记魏惠王十八年(据竹书纪年当为十七年,公元前三五三年)齐、魏桂陵之战,没有提到庞涓;记后十三年(据竹书纪中当为后十二年)的马陵之战时,说庞涓被杀,太子申被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记略同,但谓庞涓

9、自杀)。简文记庞涓于桂陵之役被擒,与史记所记不同。 (31) 尽,终极。意思是称赞孙膑的作为尽善尽美。 (32) 此数字为本篇字数总计。 见威王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记孙膑初见齐威王时,陈述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孙膑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禁止争夺,对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所鼓吹的以“仁义”去战的说教,作了有力的批判。 见威王 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势也(1)。此先王之傅道也(2)。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3)。战不胜,则所以削地面危社稷(4)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5)者亡,而利胜(6)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7)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8)也;卒寡而兵强者,

10、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尧有天下之时,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9)有二,中国(10)四,素佚而致利也(11)。战胜而强立,效天下服矣。昔者,神戎战斧遂(12);黄帝战蜀禄(13);尧伐共工(14);舜伐劂而并三苗(15),管;汤放桀(16);武王伐纣(17);帝奄(18)反,故周公浅之(19)。故曰,德不若五帝(20),而能不及三王(21),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22)仁义,式(23)礼乐,垂衣裳(24),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效举兵绳(25)之。” (1) 士,借为恃。意谓军事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有利形势可以依赖。 (2) 傅,借为敷,布,施。意谓这是先王所

11、传布的道理。一说“傅”为“传”宇之误。 (3) 在,存。孙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争的胜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孔丘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兴灭国,继绝世”的含义不同。 (4) 社,士神。稷(ji既),谷神。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 (5) 乐兵,好战。 (6) 利胜,贪图胜利。 (7) 事备,做好战争的准备。 (8) 委,委积,即物资储备。 (9) 夷,指古代我国东方地区的部族。 (10) 中国,指中原地区。 (11) 此句上文残缺,原文大概是说帝王不能无所作为而致利。佚,同逸,安闲。 (12) 神戎,即神农。斧遂,或作补遂。战国策秦策:“昔者神农伐补遂。” (13) 蜀禄,即涿鹿,地名。战国策秦策:“

12、黄帝伐涿鹿而禽蚩(chi痴)尤。” (14)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15) 并,借为屏,屏除,放逐。传说舜曾征伐过南方部落三苗。 (16) 汤,商朝开国国君。桀,夏朝最后的国君。放,流放。 (17) 武王指周武王,周王朝的建立者。纣,即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个王。 (18) 帝,疑是商宇之误。奄,商的同盟国,在今山东曲阜东。 (19) 周公,周武王弟。武王死,子成王年幼,周公辅政。浅,借为践,毁、灭之意。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灭商后,被封的纣王之子武庚又联合奄、徐等国叛周,被周公征服。 (20) 关于五帝,历来说法不一。据史记,指黄帝、颛顼(zhuanxu专恤)、帝喾(ku酷)、尧、舜。简文似

13、以神农为五帝之一。 (21)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的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22) 责,借为积。 (23) 式,用。 (24) 譬喻雍容礼让,不进行战争。 (25) 绳,纠正。意谓以战争解决问题。 威王问 本篇记述孙膑与齐威王、田忌关于用兵的问答。前一部分就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作战方法。后一部分主要指出用兵最重要的是“必攻不守”。 威王问(1)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2),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3),皆坚而固,莫敢先举(4),为之奈何?”孙子答曰:“以轻卒尝(5)之,贱而勇者将(6)之,期于北(7),毋期于得(8)。为之微阵以触其侧(9)。是谓大得。”威王曰

14、:“用众用寡有道乎?”孙子曰:“有”。威王曰:“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孙子再拜曰:“明王之问。夫众且强,犹问用之,则安国之道也。命(10)之曰赞师。毁卒乱行(11),以顺其志,则必战矣。”威王曰:“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孙子曰:“命曰让威。必臧其尾,令之能归(12)。长兵(13)在前,短兵(14)在,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15)。毋动,以待敌能(16)。”威王曰:“我出敌出,未知众少,用之奈何?”孙子曰(17):“命曰威王曰:“击穷寇奈何?”孙子曰可以待生计矣。”威王曰:“击均(18)奈何?”孙子曰:“营而离之(19),我并卒(20)而击之,毋令敌知之。然而不离(21),按

15、而止(22)。毋击疑。”威王曰:“以一击十,有道乎?”孙子曰:“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23)。”威王曰:“地平卒齐(24),合(25)而北者,何也?”孙子曰:“其阵无锋也。”威王曰:“令民素听(26),奈何?”孙子曰:“素信(27)。”威王曰:“善哉!言兵势不穷(28)。” 田忌问孙子曰:“患兵者何也?困敌者何也?壁延不得者何也?失天者何也?失地者何也?失人者何也?请问此六者有道乎?”孙子曰:“有。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故曰,三里氵籍洳将患军(29)涉将留大甲(30)。故曰,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壁延不得者洰虫寒(31)也,奈何?”(32)孙子曰:“鼓而坐之(33),十而揄之(34)。”

16、田忌曰:“行阵已定,动而令士必听,奈何?”孙子曰:“严而示之利(35)。”田忌曰:“赏罚者,兵之急者(36)耶?”孙子曰:“非。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37),令民畏上(38)也。可以益胜(39),非其急者也。”田忌曰:“权、势、谋、诈,兵之急者耶?”孙子曰:“非也。夫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40)所用,而子大夫(41)曰非其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孙子曰:“料敌计险(42),必察远近,将之道也。必攻不守(43),兵之急者也。骨也。”田忌问孙子曰:“张军(44

17、)毋战有道?”孙子曰:“有。倅险增垒(45),诤戒(46)毋动,毋可毋可怒。”田忌曰:“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孙子曰:“有。埤垒广志(47),严正辑众(48),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49)。”田忌问孙子曰:“锥行者何也?雁行者何也(50)?篡卒(51)为士者何也?劲弩趋发(52)者何也?飘风之阵者何也?众卒(53)者何也?”孙子曰:“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54)也。劲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飘风之阵者,所以回也。众卒者,所以分功有胜也。”孙子曰:“明主、知道(55)之将,不以众卒几(56)功。”孙子出而弟子问曰:

18、“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57),几(58)知兵矣,而未达于道(59)也。吾闻素信者昌,立义用兵无备者伤,穷兵(60)者亡。齐三世其忧矣(61)。” * * * 善则敌为之备矣。”孙子曰 孙子曰:“八阵已陈 孙子 险成,险成敌将为正,出为三阵, 倍人也,按而止之,盈而待之,然而不 无备者困于地,不者 士死而傅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2) 齐威王问用兵的道理于孙膑。 (3) 相望,对峙。 (4) 先举,先采取行动。 (5) 尝,试探。 (6) 将,率领。 (7) 期,预期。北,败北。 (8) 得,得胜。 (9) 微,隐蔽的。意谓以一部分隐蔽的兵

19、力袭击敌军的侧面。 (10) 命,名。 (11) 卒,古代军队组织的一种单位。行,指队列。意谓故意使阵列显得混乱,以诱惑敌人。 (12) 臧,疑借为藏。意谓隐蔽好后面的部队,以便撤退。 (13) 长兵,长柄兵器,如戈矛。 (14) 短兵,短柄兵器,如刀剑。 (15) 弩,用机械发箭的弓。流弩,即机动的弩兵。意谓在危急的时候,以机动的弩兵救应。 (16) 通典卷一百五十九引孙子佚文:“敌鼓噪不进,以观吾能。”“能”宇用法与此相近。 (17) “曰”宇原简写脱,据文义补。 (18) 击均,攻击势均力敌的敌人。 (19) 营,迷惑。离,分离。意谓迷惑敌人,使之分散兵力。 (20) 并卒,集中兵力。

20、(21) 不离,谓敌人不分散兵力。 (22) 指我方按兵不动。 (23) 此二句见于孙子计。 (24) 平,平敞。齐,严整。此句意谓地形和士卒条件都很好,却打败仗。 (25) 合,交战。 (26) 素,平时,一贯。听,听从命令。 (27) 信,守信用。 (28) 一说此句应读作:“善哉言!兵势不穷”此简与下一简之间尚有缺简。 (29) 氵籍洳,即沮洳(ju ru巨入),沼泽泥泞地区。意谓周围若有三里沼泽泥泞地带,则将为军队的患害。 (30) 大甲,疑指全副武装、铠甲坚厚的兵卒。 (31) 洰虫寒,疑借为渠幰,即渠巾詹,亦称渠答,张在城上防矢石的设备。一说渠答就是蒺藜。关于蒺藜,参看陈忌问垒注(

21、4)。 (32) 此处下引号与前一上引号无关。 “壁延不得者洰虫寒也”是孙膑的话,“奈何?”应是田忌的话,其间有脱简。 (33) 鼓,击鼓。古代用鼓指挥进攻。坐,疑借为挫。此句可能是说用进攻来挫败敌人。 (34) 揄,引。疑此句意谓以多种办法引诱敌人。 (35) 意谓要有严明的法纪,又要有奖励。 (36) 急者,最要紧的事情。 (37) 正乱,整饬军纪。 (38) 畏上,敬畏上级。 (39) 益胜,有助于取胜。 (40) 善者,指善战者。 (41) 子大夫,敬称,此处指孙膑。 (42) 分析敌情,审察地形。 (43) 指以进攻为主,而不是以防御为主的战略。 (44) 张军,即陈兵。 (45)

22、倅,借为萃,居止的意思。意谓凭据险要,增高壁垒。 (46) 诤(zheng证),借为静。戒,戒备。意谓加强戒备,按兵不动。 (47) 埤,同卑。广志,发扬士气。意谓修筑低垒,表示无所畏惧,以激励士气。 (48) 正,疑借为政。辑,团结。意谓严明法令,以团结士卒。 (49) 意谓必须持久。 (50) 锥行、雁行,皆阵名,参看十阵。 (51) 篡,借为选。选卒,经过挑选的善战的士卒。 (52) 劲弩,强弩。趋发,利箭。 (53) 众卒,与选卒相对,指一般士卒。 (54) 绝阵取将,破敌阵、擒敌将。 (55) 道,法则,规律。 (56) 几,这里作指望讲。 (57) 九和七疑指威王与田忌所问问题的数

23、目。据上文,威王所问有“两军相当”、“我强敌弱”、“敌众我寡”、“我出敌出”、“击穷寇”、“击均”、“以一击十”、“地平卒齐”、“令民素听”等九个问题,田忌所问有“患兵者何也”、“奈何”、“行阵已定”、“兵之急者”、“张军毋战”、“敌众且武必战”、“锥行者何也”等七个问题,与此处所说的数字正相符合。 (58) 几,这里作接近讲。 (59) 未达于道,意谓还没能达到掌握战争规律的境地。 (60) 穷兵,指穷兵黩(du读)武。 (61) 齐国在威王、宣王时,国势很强,至湣王末年为燕国所败之后,国势遂衰。自威王至湣王,恰为三世。由此看来,孙膑兵法有可能是孙膑后学在湣王以后写定的。 陈忌问垒 本篇记田

24、忌与孙膑之间的问答。简文残缺,现存部分主要说明在未能构筑壁垒时,如何组织配备各种兵力来进行作战。 陈忌问垒(1) 田忌问孙子曰:“吾卒不禁,为之奈何?”孙子曰:“明将之问也。此者人之所过而不急也。此之所以疾志也。”田忌曰:“可得闻乎?”曰:“可。用此者,所以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2)。是吾所以取庞而擒太子申也(3)。”田忌曰:“善。事已往而形不见。”孙子日:“蒺藜者,所以当沟池也(4)。车者,所以当垒也。者,所以当堞(5)也。发(6)者,所以当埤堄也(7)。长兵次之,所以救其隋也(8)。鏦(9)次之者,所以为长兵也。短兵次之者,所以难其归而檄其衰也(10)。弩次之者,所以当投机也(11)。中

25、央无人,故盈之以卒已定,乃具其法。制曰:以弩次蒺藜,然后以其法射之。垒上弩戟分(12)。法曰:见使世木来言而动去守五里置候(13),令相见也。高则方之,下则圆之(14)。夜则举鼓,昼则举旗。” * * * 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15)之将荀息(16)、孙轸(17)之于兵也,未(18) 无以军恐不守。”忌子曰:“善。”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荀息、孙轸 也,劲将之阵也。”孙子曰:“士卒 田忌曰:“善。独行之将也。 言而后中。”田忌请问 人。”田忌请问兵情奈何? 见弗取。”田忌服问孙 橐焉。”孙子曰:“兵之 应之。”孙子曰:“伍 孙子曰: 见之。”孙子 以也。”孙 将战书柧(19),所以哀

26、正也。诛规旗,所以严后也。善为阵者,必贤 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孙氏者(20) 求其道,国故长久。”孙子 问知道奈何。”孙子 而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战而知其所 所以知敌,所以曰智,故兵无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陈忌即田忌,陈、田二字古代音近通用。 (2) 应猝,应付突然发生的事变。这句的意思可能是说:这种方法是用来应付处于隘塞死地之中的紧急情况的。 (3) “庞”下所缺之字当为“子”或“涓”字。太子申,魏惠王的长子,参看擒庞涓注(30)。 (4) 蒺藜,古代用木或金属制成的带刺的障碍物,布在地面以阻碍敌军前进。因与蒺藜果实形似,故名蒺藜。池,护城河。此

27、句意谓蒺藜的作用相当于沟池; (5) 堞(die碟),城墙上的矮墙。 (6) 发,疑借为瞂(fa伐),即盾。 (7) 埤堄(bi ni闭逆),城墙上有孔的矮墙。意谓瞂的作用相当于埤堄。 (8) 隋,疑借为隳(hui灰),危也。 (9) 鏦(cong葱),小矛。 (10) 徼,通“邀”,截击。衰,疲惫。意谓截断敌军的归路,阻击疲惫的敌人。 (11) 投机,抛石机。意谓弩的作用相当于抛石机。 (12) 分,半。意谓壁垒上弩和戟各占一半。 (13) 候,即斥候。意谓距守望之处五里设置哨所。 (14) 方和圆疑指哨所的外形。 (15) 晋邦,晋国。 (16) 荀息,春秋时晋国名将。 (17) 孙轸(z

28、hen诊),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有孙轸五篇、图二卷。疑孙轸即先轸,春秋时晋国名将。 (18) 自此以下各简,字体与本篇前面的简文相似,其中有的简似不属于本篇,但由于残缺过甚,不能单独成篇,姑附于此。 (19) 柧,或作觚(gu姑),古人在上面写字用的多棱的木条。 (20) 这里大概是把孙武、孙膑的军事理论作为一家的学说看待。“明之吴越”,是说孙武运用此种军事理论于吴越。“言之于齐”,是说孙膑以此种军事理论言之于齐威王。由于兼包两个孙子而言,所以称“孙氏”,不称“孙子”。 篡卒 本篇论述关系战争胜负的一些重要因素。 孙子曰:兵之胜在于篡卒(2),其勇在于制(3),其巧在于势(4),其利在于信(5)

29、,其德在于道(6),其富在于亟归(7),其强在于休民(8),其伤在于数战(9)。孙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积也(10)。信者,兵之(11)明赏也。恶战者,兵之王器也(12)。取众者,胜也。孙子曰: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13)。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孙子曰: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14)。不知道,不胜。乖将,不胜(15)。不用间(16),不胜。不得众,不胜。孙子曰:胜在尽,明赏,选卒,乘敌之。是谓泰武之葆。孙子曰:不得主弗将也 * * * 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17)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

30、畏。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篡借为选,篡卒即选卒,参看威王问注(51)。 (2) 军队打胜仗在于选用强卒。 (3) 士卒作战勇敢在于军法严明。 (4) 军队作战机动灵活,在于利用形势。 (5) 利,锐。意谓军队战斗力强,在于将帅言而有信。一说“利”即利害之利,此句意谓将帅有信,为军队的利之所在。 (6) 军队具有好的素质,在于将帅明白用兵的道理。 (7) 军用不绌,在于速战速决。亟(ji及),急。 (8) 军队战斗力强,在于养精蓄锐。 (9) 军队战斗力挫伤,在于频繁作战。 (10) 厚积,丰富的储备。意谓德行是军队的凭藉。 (11) “之”字原简写脱,据文义补。 (12) 恶

31、(wu勿),厌恶。恶战,不好战。王器,王者之器。意谓不好战才是用兵的根本。 (13) 将帅得到君主信任,有指挥作战的全权,可以胜利。 (14) 御,驾驭,控制。意谓将帅受君主牵制,不能自主,就不能胜利。 (15) 乖,离异。意谓将帅不和,不能胜利。 (16) 间,间谍。 (17) 安,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哪里”。 月战 本篇谈到战争胜败与日、月、星的关系。古人认为月主阴,象征刑杀,所以用兵宜在月盛之时。篇中虽然涉及此类流行于当时的迷信说法,但篇首指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特别强调了人的作用。 月战(1) 孙子曰:间于天地之间(2),莫贵于人。战不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

32、有殃。是以必付与而战,不得巳而后战。故抚时而战,不复使其众。无方而战者小胜以付磿者也。孙子曰:十战而六胜,以星也。十战而七胜,以日者也。十战而八胜,以月者也。十战而九胜,月有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过者也(3)。一单 * * * 所不胜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胜。故战之道,有多杀人而不得(4)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军者,有覆军杀将者。故得其道,则虽欲生不可得也。 八十(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2) 犹言介于天地之间。(3) 过,疑借为祸。古代军事家多认为屡次打胜仗并不一定是好事,如吴子图国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4) 得

33、,疑是俘获之意。 八阵 本篇前一段说明所谓“王者之将”应具备的条件。后一段论述用“八阵”作战,要根据敌情和地形确定战法,配备兵力。 八阵(1) 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夫安万乘国(2),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3),此王者之将也。 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4),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5)。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6)乱,先其选卒以乘之(7)。敌强以治(8),先其下卒(9)以诱之。车骑

34、与(10)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11)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12)则多其弩。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13)。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古人讲布阵之法多称“八阵”。“八阵”不是指八种不同的阵。 (2) 万乘国,指可以出兵车万乘的大国。 (3) 诤(zheng证),借为静。意谓没有取胜的把握就按兵不动。 (4) 诲,疑借为每。锋,先锋部队。后,后续部队。 (5) 意谓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与敌交战,以三分之二的兵力等待时机。 (6) 以,犹言“而”。下文“敌强以治”同。 (7) 乘,凌犯。意谓先以精兵攻击敌人。 (8) 治,严整。意谓敌人战斗力强,阵容

35、严整。 (9) 下卒,战斗力弱的士卒。 (10) 与,参与。 (11) 易,地形平坦。 (12) 厄(e饿),指两边高峻的狭窄的地形。 (13) 生、死,指生地、死地。 地葆 本篇从军事上论述各种地形的优劣。篇题原写在篇末。 孙子曰: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1),直者为纲,术(2)者为纪。纪纲则得,阵乃不惑。直者毛产(3),术者半死。凡战地也,日其精也,八风(4)将来,必勿忘也。绝水(5)、迎陵(6)、逆流(7)、居杀地(8)、迎众树(9)者,钧举也,五者皆不胜。南阵之山,生山也。东阵之山,死山也。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五地之胜(10)曰: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丘,

36、陈丘胜林平地。五草之胜曰:藩、棘、椐、茅、莎。五壤之胜:青胜黄,黄胜黑,黑胜赤,赤胜白,白胜青。五地之败(11)曰:谿、川、泽、斥。五地之杀(12)曰:天井、天宛、天离、天隙、天柖(13)。五墓(14),杀地也,勿居也,勿也。春毋降,秋毋登。军与阵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15)。 地葆 二百 (1) 阳,疑指高亢明敞的地形。阴,疑指低洼幽暗的地形。 (2) 术,疑借为屈。 (3) 毛和产都有生长的意思,“毛产”与下文“半死”相对。 (4) 八风,八方之风。古人认为风的方向、大小、疾徐都与战争胜负相关。 (5) 绝水,渡水。 (6) 迎陵,面向高陵。 (7) 逆流,军阵处于河流下游。 (8) 杀

37、地,极不利的地形。 (9) 迎众树,面向树林。 (10) 五种地形的优劣。 (11) 五地之败,五种败地。此下简文仅列举四地,疑漏抄一字。 (12) 五地之杀,五种杀地。 (13) 孙子行军言险地种类有天井、天牢、天罗、天隙、天陷五类。天井,指四边高中间低洼之地。天离即孙子天罗(离、罗二宇古代音近通用),指草木茂密如罗网之地。天隙,指出道少而狭的地形。天宛,疑与孙子天牢相当。孙子“天陷”,银雀山竹简本孙子兵法作“天尧召”,本篇“天柖”当为“天尧召”的异文。 (14) 五墓,疑即指天井、天宛等五种杀地。 (15) 周,周匝环绕。左周、右周,疑指山陵高地在军阵的左侧或右侧。古兵书多认为军阵右背山陵

38、为有利。 势备 本篇以剑、弓弩、舟车、长兵为比喻,说明阵、势、变、权四者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势备(1) 孙子曰:夫陷齿戴角,前爪后距(2),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无天兵者(3)自为备,圣人之事也。黄帝作(4)剑,以阵象(5)之。羿(6)作弓弩,以势象之。禹(7)作舟车,以变象之。汤、武(8)作长兵,以权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何以知剑之为阵也?旦暮服(9)之,未必用也。故曰,阵而不战,剑之为阵也。剑无锋,虽孟贲(10)之勇不敢。阵无锋,非孟贲之勇也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至也。剑无首铤(11),虽巧士不能进。阵无后,非巧士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情者。故有锋有后,相信不动,敌人必走

39、(12)。无锋无后,劵不道。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13)。故曰,弓弩也。何以知舟车之为变也?高则何以知长兵之为(14)权也?击非高下非卢毁肩,故曰,长兵权也。凡此四中之近也,视之近,中之远。权者,昼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战也。凡此四者,兵之用也。皆以为用,而莫彻(15)其道。功。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16)。 * * * 之有锋者,选阵也。爵 得四者生,失四者死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2) 陷,借为含。“含齿戴角、前爪后距”,指有牙、角、爪、距的禽兽。 (3) 天兵,指自然赋予动物的武器,如

40、齿、角、爪、距等。无天兵者,指人。 (4) 作,创造,发明。 (5) 象,象征。 (6) 羿(yi意),后羿,夏代有穷国的君主。 (7) 禹,夏朝的建立者。 (8) 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 (9) 服,佩带。 (10) 孟贲(ben奔),古代著名的勇士。 (11) 首铤(ting挺),剑的把柄。 (12) 走,败走。 (13) 道,由。意谓不知从何而来。 (14) “为”字原简写脱,据文义补。 (15) 彻,通达,明白。 (16) 自“功。凡兵之道四”至此为一残简。这一简的位置也有可能在上文“凡此四”与中之近”之间。 兵情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以矢、弩、发者分别比喻士卒、将帅和君主,认为只

41、有三方面都合乎要求,才能胜敌。此篇字体与势备篇相同,文章思路也近似,有可能就是势备篇的后半。 孙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1)。矢,金在前,羽在后(2),故犀而善走(3)。前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阵之则辨,趣之敌则不听(4),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柄(5)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6),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招也将之用心不和得,犹不胜敌也。矢轻重得,前后适,而弩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7)。卒轻重得,前兵犹不胜敌也(8)。故曰,弩之中彀(9)合于四,兵有功将也,卒也,也。故曰,兵胜敌也,不异于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

42、。 * * * 所循以成道也。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1) 发者,指发射的人。主,君主。 (2) 金,箭簇。羽,箭羽。 (3) 犀,犀利。走,疾行。 (4) 辨,同办。以上两句意谓使之列阵,虽能办到,但使其进攻敌人,则不听命。 (5) 柄,指弩臂。 (6) 洋,疑借为翔。两翔,两翼。此句意谓由于弩臂不正,弩弓两翼发矢的力量就不一致。 (7) 招,箭靶。犹,仍然。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弩和箭都合标准,但发射的人有错误,仍不能射中箭靶。 (8) 本句残缺,大意似谓将与卒都合标准,君主不能善用,也不能胜敌。 (9) 彀(gou够),箭靶。 行篡 本篇论述如何使士卒和百姓在战争中为统治者尽力。篇中有

43、“篡贤取良”语,故以“行篡”为篇名。 行篡(1)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2)。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聚众合敌也(3)。正衡再纍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4),虽(5)其宜也。私公之财壹也。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6),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7),唯明王、圣人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8),夺者不愠(9)。此无穷民皆尽力,近者弗(10)则远者无能。货多则辨(11),辨则民不德其上。货少则,则天下以为尊。然则为民赇也,吾所以为赇也(12),此兵之久也。用兵之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篡借为选。下文“篡贤取良”即“选贤取良”。 (2) 此句意谓:用兵和使民,如同

44、用天平称东西一样。 (3) 聚众,集结兵力。合敌,同敌人交战。 (4) 称,举。乡,同向。县,同悬。衡,天平。称向,定方向。悬衡,衡量轻重利弊。 (5) 虽,疑借为唯。 (6) 指富有而贪生的人。 (7) 指因贫困而轻生的人。 (8) 毒,痛恨。 (9) 愠(yun韵),抱怨。 (10) 弗字下疑脱漏一宇。 (11) 辨,疑借为便,安逸。 (12) 赇,此处疑指积聚财富。 杀士 “杀士”意谓善于用兵的将帅能使士卒为之效死。尉缭子兵令下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与本篇主旨相近。 杀士(1) 孙子曰:明爵禄而 * * * 杀士则士 知之。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必

45、胜乃战,毋令人知之。当战毋忘旁毋 必审而行之,士死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延气 本篇列举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五事,反复强调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的重要性。 延气(1) 孙子曰:合军聚众,务在激气(2)。复徒(3)合军,务在治兵利气(4)。临境近敌,务在厉气(5)。战日有期,务在断气(6)。今日将饯,务在延气(7)。以威三军之士,所以激气也。将军令其令,所以利气也。将军乃短衣絜裘(8),以劝(9)士志,所以厉气也。将军令,令军人人为三日粮,国人家为所以断气也。将军召将卫人者而告之曰:“饮食毋所以延气也。 延气 * * * 营也。以易营之,众而贵武,敌必败。气不利则拙,拙则不及,不及则失利,失利 气不厉则慑,慑则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