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1988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导致他们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因素是各种各样的,一般可以分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一)生物学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的健康状况及其环境的影响,包括儿童出生后机体损伤、疾病(包括生化改变)等因素的影响。1遗传大量研究表明,遗传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期发育障碍和精神疾患,包括婴儿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症等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遗传有关,而且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儿童常伴有行为异常。如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早期死亡、智力低下的比例远比非

2、近亲结婚的高。2孕期状况孕妇的健康状况及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的心理健康,包括孕妇患病,用药、营养、情绪、烟酒、放射线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例如,妊娠早期患风疹,可引起胎儿畸形、智力低下;缺碘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可使儿童患呆小症;孕妇用药不慎可引起各种心理疾患,如用抗妊娠反应药“反应停”,可引起胎儿肢体、心脏、眼、耳等多处畸形;抗菌素药“链霉素”可引起先天性耳聋等;孕妇营养不良可导致胎儿为低体重儿、先天畸形等;孕妇情绪不好,使体内分泌的激素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孕妇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烟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有害化合物使胎儿缺氧,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和畸形;孕妇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

3、胎儿患“酒精中毒综合症”,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x放射线使胎儿发生严重畸形,身体、大脑发育迟缓;环境中汞、铅等有害元素的污染,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畸形、智力低下等。3意外伤害和疾病(1)出生时的状况婴儿出生时缺氧和早产、出生低体重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娩生产过程中如难产、胎盘过早剥离,脐带过长绕颈,可以导致胎儿出生时缺氧,损伤脑组织,可使婴幼儿时期智力和动作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多数儿童在人学后能够赶上正常的发展水平,只有缺氧极其严重的儿童仍继续保持落后状态,部分儿童因缺氧导致的脑损伤或肺功能缺陷,可能持续终身。大量研究表明,早产儿和出生低体重儿在身心发展方

4、面发生问题或存在困难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正常儿童,其中,出生时的体重与儿童出生后的健康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最为明显。多数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遭遇难以克服的困难,体重越低,困难越严重。出生低体重儿童在整个童年期常常疾病缠身、注意力分散、活动过度、动作不协调、学习困难。(2)意外伤害和疾病意外伤害和疾病引起的脑损伤可直接引起学前儿童失语、痴呆、昏迷、意识障碍等症状,从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此外,意外伤害和疾病造成的残疾、并发症和后遗症等,可以间接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如四肢残缺、失明、瘫痪、耳聋等,导致学前儿童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意外伤害和疾病影响儿童心理

5、健康的程度,取决于脑损伤的部位、范围、有无并发症、抢救治疗效果、疾病的种类、病情、疾病抢救处理是否及时、是否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加强安全和健康教育、预防意外伤害和疾病的发生是保护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二)心理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心理因素有动机、自我意识、情绪和气质。1动机动机是为满足个体的需要并促使其活动的诱因。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发展的一定的要求和欲望。如果食物、睡眠、空气、水、衣着、运动游戏、安全、爱抚,被赞赏等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甚至缺乏,容易造成学前儿童的动机冲突和需求受挫,从而产生消极、紧张的情绪,恐惧、冷漠、孤独的心态。学前儿童在活动中不断产生需要和满足需要,但也

6、有受挫的时候。所以,儿童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动机冲突的简单技巧,以协调动机需要与现实的反差,保持平衡的心态。2自我意识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虽不成熟、不稳定,但对其人格发展和行为适应影响很大。学前儿童通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和态度,通过与同伴的比较,通过在游戏与交往中的成败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行为与情绪。自我意识不强的学前儿童,对挫折、冲突缺乏预测性和处理技巧,往往造成任性执拗、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等情绪和行为障碍。所以,应该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保护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3情绪焦虑、恐惧的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起消极作用。焦虑使学前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夸大自己的失败,常处于紧张与不安之中。

7、有的儿童生怕失去父母的爱,担心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受人欢迎。恐惧常与焦虑联系在一起,许多学前儿童怕黑、怕老鼠、怕水、怕被丢失。恐惧会使学前儿童产生剧烈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如心跳加速或断续、呼吸短促或停顿,脸色苍白,记忆、思维、知觉发生障碍,行为失调,情绪失控等。过度的焦虑和恐惧严重损害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4气质气质主要是生物因素(遗传天赋)决定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心理特征,是行为的表现方式,体现为行为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动力特点。研究者从多个维度考究儿童的气质特点。这些维度主要包括儿童的活动水平、生活节律、注意力集中与分散程度、对新事物的反应(接近和退缩)、适应性、注意力的稳定性和坚持性、反应强度、

8、反应阈限、情绪状态、情绪的自我控制等。根据儿童上述各方面的具体特征,可以将儿童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易养型、难养型、启动缓慢型和中间偏易偏难型。儿童各方面的气质特点具有一定的年龄稳定性,婴儿时期的某些气质特点会持续到入学,甚至成年以后。但儿童的气质特点也并非一成不变。环境因素,尤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儿童某些方面的情绪反应模式。气质对儿童的行为、情绪、个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1)儿童在兴趣和坚持性等方面的气质特征与其学业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在2、3个月婴儿身上已有所体现,坚持性较好的婴儿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速度较快。儿童在出生头一年表现出的坚持性水平与学前

9、儿童时期智商成绩有明显的联系。入学以后,儿童较高的坚持性水平继续与其较高的智商、学业成绩、学习能力相关,而注意力分散、适应性差、对新环境消极逃避等气质特点则常常与低水平的学业成就相关。(2)儿童在情绪、交往方面的气质特点与其言语发展具有一定的联系。通常,情绪积极、外向、对人友好的儿童在2岁左右便表现出言语技能发展的优势。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学龄前期及儿童入学以后。(3)气质对儿童的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活动水平高的儿童与同伴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很高,但其攻击性行为,与同伴的冲突一般也比较多;羞涩、退缩的儿童经常静静地站在同伴旁边观看同伴游戏,很少主动与同伴交谈,常对同伴行为做出消极退缩的反应。

10、(4)儿童的气质通过对周围人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婴儿的气质特点对其抚养人的养育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父母总是倾向于采取与婴儿活动水平、生活节律相适应的喂养方式和亲子交往模式。此外,儿童的气质特点也影响着同伴对他们的反应方式,如活跃的儿童常常遭到同伴的反感和拒绝,较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指家庭、幼儿园(托儿所)、社会。1家庭家庭是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初级社会化场所,能满足儿童的多种需要。父母文化水平和基本素质较高,儿童的学习成绩就好,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低;民主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儿童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愉快的情绪和心境、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立性和自信心;和谐愉快的

11、家庭气氛,使儿童感到安全、舒适、心情愉快;父母经常吵架及悲观失望等不健康的家庭气氛,使儿童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独生子女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儿童容易发生任性、自私、恐惧、具有攻击性等多种心理问题。总之,父母的性格、文化、心理素质良好,家庭和睦、情感融洽、行为规范、教养方式得当,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起有效的促进作用;反之,父母的性情暴烈、文化和心理素质差、父母离异、虐待孩子等,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起破坏作用。2幼儿园(托儿所)是对学前儿童进行保育、教育和次级社会化的场所,幼儿园的园风、物质环境、人际关系、保育、教育的方法和特点对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重要的影响

12、。例如,师幼关系紧张,缺乏儿童化氛围,忽视学前儿童心理保健,教育方法单一、枯燥、粗暴等都可能使学前儿童发生情绪低落、恐惧、说谎、不愿意上幼儿园等心理问题。教师的性格、情绪、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教师脾气粗暴、情绪无常、偏执偏爱、冷漠无爱心、不公正、无同情心、对儿童要求过高或无要求等都会无形中损害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3社会社会主要是指家庭、幼儿园以外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社会经济、福利状况、风俗民情、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各种因素对于学前儿童内在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的形成都有影响。其中,大众传媒、社会风气和环境污染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电视、图书等大众传媒以直观、易于接受的形式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武打、恐惧片、一些不健康的电视广告、黄色书刊,使学前儿童产生恐惧、焦虑、攻击性行为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还如电游室、网吧,使学前儿童着迷上瘾;人们沉迷于赌博性的麻将,忽视学前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都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此外,物质环境中不适当的温度、湿度、照明、空间、噪音等,都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如高强度的噪音刺激会使学前儿童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产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头昏、心悸、失眠等现象,从而影响学前儿童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