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则四依四不依.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1989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佛则四依四不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佛则四依四不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佛则四依四不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佛则四依四不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佛则四依四不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佛则四依四不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佛则四依四不依.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佛则四依四不依佛法正见八要(114) 正见八要之四:学佛学佛方式、准则及修证次第 二、学佛准则:四依四不依 末法时代“邪师邪说如恒河沙”之多,而我等众生根器陋劣,无法恰当辨别,那么有了学佛方式,该依什么样的准则来学习呢?智慧的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早有交代: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并说:“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说是四依。”以下结合当今状况,作个简要发挥: 1、依法不依人 法者,乃如来正法,依如来正法而建立正知见,而不是见谁的名气大,谁的道场大,谁的福报大,谁的弟子多,就依止谁。因为正法给你智慧,有了智慧之眼,才能正确抉择正与邪

2、、好与坏、优与劣、利与弊等等,而不会被他人的“光环”所迷惑,被其漂亮语言所忽悠。以下略示学佛人在依止师上所存在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名气大等于佛法修为高。混淆福报与修行的差别。喜欢博取名闻利养之人很会利用世间人喜欢“凑热闹”的心理,搞些“轰动效应”,特别是附佛外道之人。当然正当的名气大也不是别人的错,主要在于修学之人不可以此作为取舍的标准,及以此与他的修为划等号。 佛法正见八要(115) 正见八要之四:学佛学佛方式、准则及修证次第 二、学佛准则: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 误区二:说得漂亮等于做得漂亮,或等于知见高明。混淆知与行、口头与心态、口头与智慧之别。“说得漂亮”本身没错,重要的是“知行合一

3、”。闻其言,更要见其行。 误区三:世间学问高等于佛法知见高。混淆世间聪明与佛法智慧之别。如有人在世间某行业上学问较高,或职称是教授,又著作等身等等,这并不等于他的佛法见地及修证高深。因为学问是意识妄想中的事,而佛法智慧是破除妄想所得,是超越妄想的。如果佛法的真理只须要通过学习知识而获得,那么修行的意义何在?恰恰单纯的知识,在人生的烦恼与生死痛苦面前无能为力。 误区四:能吃苦等于知见高明。混淆毅力与智慧的不同。现在印度外道的吃苦精神还是令人“瞠目结舌”,但其结果呢?不能解脱。因为没有正知见。知见是智慧的事。我们赞赏别人能吃苦的毅力,但一定要在正知见的指导下来进行。正如僧那禅师说:“若契本心,发随

4、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若惟务苦行而不明本心,为憎爱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险道。” 佛法正见八要(115) 正见八要之四:学佛学佛方式、准则及修证次第 二、学佛准则: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 误区五:持戒好等于知见好,或功夫高,或等于智慧高。混淆戒与定、与慧的差别。戒、定、慧三学各有一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修学的过程中会有先后,及偏重的一面,所以须要分别对待。你想学戒,那就找戒律通达及戒行好的师父;你想学定,那就找定力有成就的师父;你想学慧,那就找智慧高超、教理通达的师父依止。某一阶段学什么,心中要有个数,三者之间不可简单地划等号。 误区六:人慈悲等于他知见高明。混淆善心与

5、智慧的区别。慈悲当然好,应该向他学习,但并不等于他智慧高,如世间中也有非常慈悲的好人,又如其它宗教中,我们也会看到有许多非常慈悲的宗教人士,做了许多利益他人的公益事业,影响也非常大,但其知见并非与佛教的知见等同。佛法重在智慧,这是扭转你生命方向的实质性问题。如果没有智慧的开发,只是一味善行,那也只是在你人生中添加了许多福报而已,生命的实质与轨迹并不会得到转变。 佛法正见八要(116) 正见八要之四:学佛学佛方式、准则及修证次第 二、学佛准则: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 误区七:有神通等于修为高,或知见高。混淆功夫与德行及智慧的区别。民间“仙道”及附佛外道的盛行不衰,主要就在于他们以“神通”惑世。而

6、可怜的世间人又喜欢这些“稀奇古怪”东西,与邪魔外道结下深厚的缘分,将来就会被妖魔鬼怪拉去“入伙”,做他的眷属。当然并不是说,不能有神通,一点也不能显。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会出现这些现象,具有这种能力,主要在于你是以什么的心态来看待,在什么样的情况运用,其目的是什么。 误区八:高则高到顶,低则全部低,对则全对,错则全错。混淆层次高低,及各人偏重、擅长的不齐等。只要你修行还不圆满,还不是大菩萨,就有会偏重的一面,有擅长的一面,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在某些枝节方面会有一定的瑕疵,或一些争论,这是很正常的,但在大方向上,在关键地方是不能错的。因此须要分别对待,而不一味地肯定或否定。 佛法正见八要(117)

7、正见八要之四:学佛学佛方式、准则及修证次第 二、学佛准则: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 误区九:一开悟就全到。不知悟境有大小,分证、圆证、果位、地地有差别等等。声闻人的修证有四果的差别,菩萨也有十地的高低位次,所以不是一开悟就什么都懂了,并非如此。没到八地大菩萨之前,都须要善知识的教导,所以修学的路上最怕得少为足。 误区十:一宗通透等于全部圆融。混淆通透与圆满的差别。通宗不一定通教,禅宗通达了,不一定就懂唯识,也不一定懂密宗等等,即使在教理上全部通达圆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在没有深入某宗内部进行深入了知与修学之时,而站在门外来论他宗好坏,往往就会落入一种偏见当中。 误区十一:人究竟则等于所说之

8、法全是究竟了义。不辨所对境的差别而法有差别。即使圆满的佛陀也有四悉檀教法,也有初、中、后三时说法,总是应机应缘而说,而不是一味地说一种法。所以对善知识的说法也要分个方便与究竟之说。 再一方面,许多人因为自己的好感而喜欢给某师戴高帽、套花环、封名号、评职称、定级别,“热心”地做了许多误导他人的工作,不明“一地不知二地事,二地不知三地事。” 说“依如来正法”,而“如来正法”又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分,这又是后面要说的内容了。 佛法正见八要(118) 正见八要之四:学佛学佛方式、准则及修证次第 二、学佛准则:四依四不依 2、依义不依语 打个比方,“火”这个词,就这个概念来说,是“语”,而我一说“火”字

9、,大家都知道我在说什么,指的是什么东西,这所指的实物,即是“义”。“语”上的“火”只是个概念,像是个标签,不能实际用来烧火做饭,而“义”上的“火”是实用的。佛所说的法所用的语言也是如此,是“标月指”,不能等同于“义”,而要体会“语”后面那个“义”。如“真如佛性”等词,你拿着这些概念去“琢磨”,就是依语了。要依此语之法义去行,得以亲证了,才能说“亲尝”实“义”。这样才能得到真实受用,才有力。当然同时也要知道,没有前面的“语”,你也无法学习、了知、实践后面那个“义”,二者是辩证的关系。正如古大德所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又比如赵州老和尚的一个公案。有僧问:狗子有佛性否?老和尚

10、答:无!后,又来一僧问:狗子有佛性否?老和尚答:有!老和尚对不同的人答不同话,有时对不同的人,又答同样的话。如一公案:“老和尚问新到僧人: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老和尚在禅宗大德中特别善用语,从来不把语执死了。这正是“活句”! 能够“依义不依语”,涉及到“智”与“识”的问题。有智者依于义,困于识者依于语,教条主义者往往如此。 佛法正见八要(119) 正见八要之四:学佛学佛方式、准则及修证次 第二、学佛准则:四依四不依 3、依智不依识智与识的内涵所涉及的范围较广

11、,这里我们仅就“对事物的了知”;这个方面作个比较。“识”是依根、缘尘而起识,如此了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智”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了知其内在实质与真相。识是“加法”的产物,智是“减法”的结果,如下所示: 如上图可知,“识”是建立在有相根尘上的,然而也是“光”的阴影而已,如果落于境界就陷在妄识当中了。识就是你心中的执著、挂碍、习性、污垢,虽也无形无相,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局限着你的自性光明、本性功德,使你痛苦烦恼。那么我们在未透云层,未见光明之时,起心动念皆是识,正如地藏经中所言:“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那我们如何能拔云见光呢?这就要先依圣言量立正知见,生起比量智,以此智

12、而转换识情,渐渐地就能采纳到一部分阳光,开一分智慧,虽与真智只是相似,然此智与真智之“照”相通,是“透而明了”,能起破识情之力用。所以,你学智慧的感觉是心里越来越“亮堂”,人越来越阳光,生命的冰块逐渐消融,乌云逐渐消散,心结逐渐解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挂碍自然越来越淡、越少,烦恼也越来越少,生命状态无形地发生着实质性转变,生命境界自然不断地得到提升,最终是“照见五蕴皆空”;而识性的东西,是“堵”的、黏滞的、阻碍的、堆积的、生情见烦恼的。你也可以此来衡量什么是智慧之言,什么是妄识之语。相对应来说,什么样的人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佛法正见八要(120) 正见八要之四:学佛学佛方式、准则及修

13、证次第 二、学佛准则:四依四不依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这一句牵涉面较广,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依什么来划分了义与不了义? 以佛陀四悉檀法来说,有四种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前三悉檀可谓方便法,是不了义,第一义悉檀是了义。 以五乘法来说,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最后是一佛乘。华严经中说:“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可见,前五乘是不了义,一佛乘是了义。 以法印来说,小乘四法印:诸受是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大乘一法印:一实相。小乘四法印是不了义,大乘一实相印是了义。如涅槃经中说:“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

14、,是名了义;若言如来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实,如是名为不了义也。”又说:“声闻缘觉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亦见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以是义故,不见佛性。”又如大宝积经中说:“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 以佛陀三时说法来说,有初、中、后三时说法,初说四谛法,中说空法,后说非空非有法。初、中二时为不了义,后时为了义。 佛法正见八要(121) 正见八要之四:学佛学佛方式、准则及修证次第 二、学佛准则:四依

15、四不依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了义的内涵是什么? 既然第一义悉檀、一佛乘、一实相印、非空非有为了义,那么其具体内涵有哪些呢?因为真心本性不是一句话能够完全概括的,大乘经典又有多种,所说也有所偏重。这里我们根据楞伽经和大般涅槃经所说,作个综合归纳,如下: 楞伽经中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依于此,我们定义真如内涵为:空、无生、不二、离自性。对应涅槃经中说的“佛性空而不空”,则定义佛性内涵为:空而不空、不二而二、无生而无不生、离自性而成就万法。此佛性的内涵,基本上把一乘法了义的内涵都包括了。是否“了义”,就可以此四义来衡量。 佛法正见八要(122) 正见八要之四:学佛学佛方式、准则及

16、修证次第 二、学佛准则:四依四不依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法与人的关系 了义与不了义是说法与法的关系,而在实际运用上,涉及到的是法与人的问题,在此问题上不讲了义不了义,而是讲“当机不当机”的问题,就此来说,是“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或者就个人的修行次第来说,可以有“从不了义到了义”的过程。比方说“千年人参”,我们单看这个“千年人参”,当然是非常名贵的中药,但是你如果说,这是最名贵的中药,治什么病都要添加,那会要有些病人的命,如重感冒的人。这倒不如几毛钱的草草药。这就是对机的问题,而不是了义不了义的问题。又比如说“毕竟空”,如果你对作恶多端之人说:万法皆空,不必执著。那他本来或许有点惭愧的,一听

17、你这话,反正一切都空嘛,做起恶事来就无所畏惧了。又如大多凡夫,你对他说“一切都是圆满的,时时圆满,处处圆满”,那好,他该怎么贪嗔痴,还是怎么贪嗔痴,一点不求转变,即使下三恶道,也“大圆满”。这样说的话,醍醐也被你用成毒药! 佛法是用来“治病救人”的,重在“对症下药”,最后是“病去药无”。如果只是一味地“了义”,那就成了某某不管对机不对机,一说法就是:“你已经成佛,你已经往生”,那成了什么?后果将是什么? 佛法正见八要(123) 正见八要之四:学佛学佛方式、准则及修证次第 二、学佛准则:四依四不依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了义与不了义的辩证关系 四依四不依中相对待的“法与人、语与义、识与智、了义与不了义”二者都是辩证的关系,不依人,又如何闻法呢?不依语,又如何借语会义呢?不依识,又如何转识成智呢?不经过不了义的过程,又如何进入到了义的境界呢?所以又不能偏于一边,完全割裂二者的关系。如小学是中学的基础,中学是大学的基础,你不能说,反正最后要读博士的,我一上学就直接学博士课程好了,那你还是要学112,还是小学的内容。学佛也是如此,你没有人天乘做人的基础,要说学佛,很难!往往学成邪魔外道,因为心术不正,学去学来不是学佛的品德,学佛的胸怀,学佛的慈悲,学佛的心,而是盯着“神通”、“法术”去了,并借此以求名闻利养。一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