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书香校园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书香校园实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校书香校园实施方案学校书香校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镇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工作的意见,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长”的工作思路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鼓励创新、持之以恒”的工作要求,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创建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为教师搭建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为学校构建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把我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和谐学校,并以此为载体,影响和带动学生家长参与读书活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内容 1、营造书香校园。开展经典诵读、课外阅读等活动,师生同建书香校园;通过阅读,使他们从书籍中
2、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 2、构建和谐课堂。通过读书活动,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益,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师生共写随笔。师生积极写随笔,包括教后感,读书笔记等等,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让随笔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让随笔成为师生精神家园。 4、家校共建。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引导教师、家长一同参与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三、实施办法 全力营造书香校
3、园的氛围 1、让校园处处充满书香 (1)让图书“走出”图书室 学校每学年购置图书一次,充实更新图书室图书。在走廊、过道、宣传栏布置师生作品、名人名言、经典古诗等,在绿化区域布置富有人文气息的宣传标语,让阅读与陶冶随时随地发生,从小处着手,使学生能移步换景,沉浸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 (2)让每一个班级充满书香 通过“班级图书角”和教室布置,设计“书香班级”。教室里设置“读书台”,班级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作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书香,让每一个孩子随手能拿到书,随时有书读,让他们每天在这样的阅读中生活。 (3)让每一扇墙壁飘书香 加强文化橱窗的建设,记录学生的读书活动
4、和读书感言,使它成为“书香橱窗”,为师生展示读书成果提供一个平台。精心设计“书画长廊”,记录学生书法与绘画的成就,为校园增添书香气息。 (4)精心构建多元化的读书网络 建立“个人书橱”、“班级读书角”、“学校图书室”。学生在家中建个人的小书柜,可以在家中与父母共赏,也可以与小伙伴共读;每个教室建立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图书室,配备专职的图书管理员,负责教师和学生的图书借阅工作和图书推荐工作。 2、让网络打开师生眼界 通过校园网、学校主页,构建读书交流平台,网络相连,信息相通,让师生的目光投得更远。 积极开展师生读写活动 1、明确具体要求,使读书活动有的放矢。 对学生读书活动的具体要求: (
5、1)一条主线熟读经典诗词。 一二年级:熟读背诵比较简单、易理解的诗词30首; 三年级:熟读背诵经典诗词50首; 四五年级:熟读背诵有一定难度的经典诗词70首; (2)必读书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出推荐书目,组织学生开展“大阅读”活动。 一二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2本; 三四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4本; 五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6本; 对教师读书活动的具体要求: 每年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阅读2本教育专著。 2、落实有力措施,积极开展丰富的读写活动。 教师读写活动: 提供阅读条件,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学校图书室随时向教师开放。教师每年订阅教育教学报刊杂志1至3册。
6、 设立教师读书时间,要求教师每周不少于2课时读书时间。 每天在办公室翻一翻、看一看学校订阅的各类报刊杂志及下发的各类资料。 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期,静下心来,好好读点书,诵经典,品名著,充实自我。 每班开展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活动。 办好读书沙龙,每学期组织教师读书交流会1-2次,同时开展相关读书征文活动。 学生读写活动: 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 各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当中,要科学利用时间。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开展常规性活动如,利用班队会以“名人名言”、
7、“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各班的黑板报开设“格言栏”、“成语苑”、“诗歌园”。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背诵名人名言,学习名人的读书方法,感受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学生每天利用做完操、打扫卫生时等零碎时间背诵,化整为零,一步步引领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每个学生人手一本“读书笔记”,每周至少写2篇,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读书计划书、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感悟等记录下来。 每天第八节课外活动时间为学生自主读书时间。 学生写作的具体措施: 任课教师要
8、做好学生习作的指导与批阅工作。 任课教师及教导外要做好学生习作的推荐工作,定期在黑板报、学校的橱窗、红领巾广播、校园网等渠道展示、发表学生习作,给学生以创作的体验,感受成功创作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读书、学习、写作兴趣。 定期将学生优秀作品搜集整理,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或向报刊推荐发表。 通过精彩活动,促进读书活动的升华 活动能点燃兴趣的火花,学校应该成为学生的第一个舞台。我们将用“活动激发兴趣”,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1、举行“点燃读书激情 营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 为了充分激起全体师生的读书热情,在全校迅速掀起一股读书热潮,学校将召开“点燃读书激情 营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
9、仪式,通过校长讲话,全体师生进行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师生的读书热情,使全体师生积极地投身到“建设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中。 2、开展“捐书、献书表深情”活动 学年末,结合“文明离校”活动,在六年级开展“捐赠一本书,感念母校情”捐书活动。一至五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献一本看百本”献书建图书角活动。要求每个同学在捐书、献书的同时,制作一张图书卡,展示自己的才艺,卡上还要写上爱书格言,激励同学们爱护书,爱读书。学校将评选出一定数量的“最佳图书卡”设计奖,并在各年级橱窗内进行展示。 3、举办图书交换市场。 每学年举办一次学生图书“交换市场”,让学生进行图书交流,使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不想珍藏的图书带
10、到学校,交换给其他同学,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4、“我读书,我快乐”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设施的使用率和图书借阅率,为读书活动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号召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入到读书活动中,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活动,根据学校制定的优秀书目,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图书,加大学校图书的使用效率,使图书室的书更广泛地走进学生中间,伴着他们健康成长。 5、开展“建设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展评活动 学校将以班级为单位,适时举办组织读书知识竞赛、读后感交流、读书征文、经典篇章诵读、课本剧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树立起读书活动先进班级、优秀辅导教师和优秀学生典型,推动全校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6、开展“读书节”“书香校园
11、”成果展示活动 以学校实验课题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为主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分年段、定专题进行阅读,通过实践让读书走向生活化,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使传统美德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承。各班围绕计划,开展一系列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读书节活动,充分激发他们爱家乡、爱生活、爱校园等感情。 7、积极组织 开拓读书渠道,开展家庭读书系列活动 1、开展“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亲子共读活动,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行动中来。学校将结合“校园读书节”开展12次这一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活动基本要求如下: 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按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并
12、在家校联系本上签字。 为孩子购买一些文学书籍。 带孩子到有关图书馆、图书室、新华书店等开展读书活动。 有条件的家庭,可开展“网上读名著”等活动。 活动期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并与孩子共同写出读书体会。 2、辅助措施 印发书香校园行动告家长书,进行宣传发动。 围绕读书活动,充实家长会、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 注意发挥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我校书香行动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和直接参与者、建设者。 开展评比和参赛活动,促进“书香校园”形成 为了更好地促进书香行动的扩大,将在全校进行“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小明星”“阅读小学土、小硕土、小博士”等的评选。 1、营造书香教室:在全校开展“书香班级
13、”评比活动,通过对班级书香氛围的创设、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与使用、学生参加活动的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比,每个年级评比出优秀班级,给予表彰。 2、评选读书明星:各班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每个月都对学生进行读书笔记进行星级评比,日记星级评比,学期末进行“读书小明星”、的评比,并按比例评出读书明星,连同事迹材料上报学校,学校进行命名。 3、走进书香家庭:随着“书香校园”、“书香教室”的营造,学校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还将对部分学生家庭进行“书香家庭”的相片征集活动,向全校学生展示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让学生把书香带进家庭,并开展“书香家庭”的评比活动。 4、组织参加“共享阅读快乐,争当阅读之星”课外阅读比赛活动。 四、成果汇报形式 学生朗诵会、故事会、读后感集册、优秀读书笔记集、校刊、班级活动成果展。教师读后感、论文集、教育随笔等。 五、“书香校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组 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