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音乐价值教学“三段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音乐价值教学“三段论”》.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还原一个具有价值支撑的道德课堂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音乐价值教学“三段论”在当前“高效课堂”研究风生水起之际,我却始终迷失在自己的思考中:在攫取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过程中,我们离教育本质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呢?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这是不同学科、不同课堂所应承担的理想价值,真正的课堂理应是关注学生学习的,在学生的兴趣、习惯与方法的获得中实现学生的发展。如果这样的假设可以被认可,那么,我们在面对教学时,是以效率的高为终点,还是以价值的善为目标呢?我希望是后者。我是一名音乐教师,音乐被认为是小学科,可是在育人中,它绝对不小,从音乐美学到音乐道德,最终成为音乐价值教学体系,我在努力寻找一个“目中有人”的音乐
2、大教学。我的音乐教学研究“三段论”由此而产生。一、教学的第一选择是道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经常用三句话来反思我的教学。中庸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是教师的思想境界。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这是教育的思想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是音乐教学的思想境界。从这三句话里我读出了什么呢?我先来说一说我的一次教学经历:那节
3、课,一年级的孩子正在我的带领下快乐地演唱着闪烁的小星:“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我说:同学们,夜深人静的夜晚,大地上的人们和小动物们都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可是小星星还高高的挂在天空照亮着大地,小星星多么了不起呀,让我们用歌声来夸夸他们好吗?(学生跟随教师的伴奏动情地唱着)这时,有一个小男孩却没有唱歌,呆呆地在想着什么,于是,我就把他叫了起来,小男孩很不好意思地说:“我想起了妈妈的眼睛”,这时,很多小朋友哄堂大笑,也有的小朋友问:为什么呀?其实,小男孩的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于是,我让大家停了下来,听这个小男孩继续说下去。结果,小男孩的话让同学们都感动了:我的妈妈再也不
4、回来了,在我小的时候,妈妈晚上都陪我一起睡觉,妈妈的眼睛就是那样那样一闪一闪亮晶晶的这时,课堂上一张张小脸出奇地安静了下来,大家显然被这个小男孩的话感染了,这时,我却不能再这样安静了。于是,我走到这个小男孩的身边,轻轻地拥抱了他。告诉他,音乐会伴随他的一生,就像妈妈的爱抚,就像妈妈的眼睛,在歌声里,可以找到爱,可以找到我们自己。于是,我让大家把这首闪烁的小星献给了这个小男孩,当我们再次回到歌曲中,孩子们也从这首简单的法国民歌中唱出了连我都始料不及的爱。老师们,让我们一起“等一等”,教学要慢慢来,从表象来看,效率好像降低了,然而,对于学生发展的促进却丝毫没有削弱,因为学生成长的路也要慢慢走,“高
5、效”不得!关于我珍藏的这三句话首先,我愿意把中庸里的这句话倒过来领会,也就是说,在思考修身之道,教育之道之前,我们应当经历一个从“天道”到“人道”再到“孝道”的思维过程。要想领悟师道,明白教师的使命,是要有天、地、人、孝的情感与胸怀的,师道并不仅仅在书本、课堂,名师成长的境界何尝不是如此?其次,我从雅斯贝尔斯那里读出了人的自由发展,“自由生成”和“自有天性”是学生发展的根本状态,教育禁锢不得,我们不能代替学生发展,我们也不可能牵着学生的手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理解与信任的情怀,这就是教师感受教育、理解教学的理论前提,音乐教学不也是如此吗?第三点,苏霍姆林斯基所谓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则给了
6、我的研究更深更具体的教学理解,回到人,回到真实的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一切都会变得容易。所以,我常常想:我的音乐教学不仅仅要教得好,而且要教得善。为了道德需要,浪费点时间,漏掉一两个知识点,又有何妨?二、音乐价值承载教学道德人有社会性的需求和归属感,我们是不能把学生框在一个小小的教室里让学生发展音乐素养的。学生不仅未来属于社会,现在也属于社会。第一、音乐有实践性。所以我喜欢把学生放到大自然里去、放到社会大舞台上,在看似没有音乐,没有艺术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比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春天在哪里时,带领学生在春天到野外观察体验,然后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唱起了春天在哪里。然后,我又让学生结合歌曲的内容再次展开自
7、由创作,歌曲原来是这样几句歌词“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可很多学生创编出来的歌曲却变了味道“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漫天的黑烟里这里有臭水呀这里有垃圾没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有的学生干脆说,“春天来了,哪里美了,你看,柳树上都是灰尘,河沟里都是臭水”我没有把音乐课上成环保课的意思,但这一次外出的音乐实践无疑是带给了学生不同以往的体验,因为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了教室里所看不到的春天,唱出的是真情,表达出的是真情。当然,音乐是审美的艺术,我不能只让学生看到社会的黑暗面,于是,我带领学生结合“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一句,让学
8、生从繁乱的社会环境中发现美。于是,一个不同于“红花绿草”的新的春天之美来到了。清风、麦田、劳动者,一个新的审美视角诞生了,学生对这样的音乐课有了价值的领悟。第二,音乐有经典性。所以在我的音乐课上,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唱一唱教材上的歌,而是回到民族音乐的经典中,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我们的“精神食粮”。让古典音乐走进课堂,不是对现行快乐、活泼、纯真为主导的音乐教学的补充或否定,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小学生既要会唱“小燕子,真美丽,我们大家,都爱你。”又能听黄河的旋律,能够体会苦难的黄河儿女与其激扬的奋争情怀。正如绚丽的钻石建立在其坚硬的内在结构基础上,才有夺目的光彩。快乐、活泼、纯真的儿童音乐也只有在
9、深厚的民族古典音乐的基础上才有其快乐、活泼、纯真的理由。于是,夕阳西下,渔人载歌晚归,落日、欢舟、收获,霞映水波,湖畔晚景古筝曲渔舟唱晚给我们祥和欢乐;悲怆凄凉,哀怨愁肠滔滔江河水催人泪下,二胡的旋律打动的是世世代代的人;阳春三月,春回大地,生命在悄然萌动阳春白雪让琵琶弹奏出轻松活泼与希望;“力拔山兮气盖世”,悲歌壮别,意气风发,感天动地十面埋伏告诉我们什么是英雄,什么是不可磨灭的气节;琴萧牵引思绪到了平沙落雁心儿也悠扬,思绪也翩跹,我们跳出烦琐到空际盘旋,到生命的灵动处顾盼走进这样的音乐的空际,纯净的是心灵、坚定的是意志、打动的是情感、放飞的是思绪、牵挂的是同情、收获的是智慧、教化的是德性三
10、、我的音乐价值教学研究我深知,名师成长与教学改革必须有依据,不是凭空的设想。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关于音乐教学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就是依据。自然而然地有了我基于音乐教学价值的研究历程。我从2002年开始的第一个四年,进行了音乐教学的“美学化研究”,着力进行课堂内的音乐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流程与结构,关注教学细节的教育作用,以美为核心,实现学生的艺术发展;从2006年起的第二个四年,我承担了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子课题“文化道德教育视野下的审美德育研究”,开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实现知识与道德的同步建构;从2010年开始,我的音乐教学研究进入第三个
11、四年,构建我自己的音乐学科“师本课程”(我不知道用师本课程这个概念对不对?)通过课程引领实践,将单薄的音乐教科书变厚,将单一的音乐教学变丰盈。我和学生的音乐课堂不再单一:有时,它是体现“审美体验价值”的“音乐美学化教学范式”。至美、至善才是音乐传递的语言,学生对美与善的理解是不能用程度来衡量的,学生走进美、走进善,才能生成美与善,才能生成生命发展的积极动力。由于音乐情感与审美心理的密切关系,学生的生命体验便具备了审美性的特征,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教学,我构建并完善“音乐美学化教学范式”,与学生一起经历音乐的审美之旅。有时,它是体现“创造性发展价值”的“活动创意音乐教学范式”。音乐学科具有创
12、造性发展的价值,这是一般课堂里失去了的教学选择。“活动创意音乐教学范式”就是师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音乐“活动”,把“活动”看作是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基础。我们所说的音乐活动,既包括心理活动,也包括身体活动;既包括精神实践活动,也包括物质实践活动。但是鉴于传统音乐教学中,片面重视以师生口耳相传为主要形式的心理的、精神的活动,应更加重视身体的、物质的外部音乐操作性实践活动。有时,它是体现“社会交往价值”的“社区(乡村)大音乐教学网范式。”从课堂教学的场所看,它是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统一,是大课堂教学观的充分体现。我把“社区(乡村)大音乐教学网范式”定义为:基于音乐实践活动之上的社
13、区(乡村)拓展性课堂教学过程,从学校“教室”这个小课堂,走向家庭、社会、自然这个大课堂,实现音乐间接知识与音乐直接知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知识掌握与全面发展的统一,让学生以音乐为载体实现自身的社会交往的发展。有时,它是体现构建“文化传承价值”的“诗情画意音乐教学范式”。以多元文化的整合、审美与道德的整合、艺术与生活的整合等策略,强调音乐教学的多元文化语境,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和艺术形式的整合,形成我的“四大类”“师本课程”,并转化、活化为师本课程,从而与学生一起经历有文化品位的综合的音乐课。这就是我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我的教学实践选择。最后,我想用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话来结束我的发言:“如果我们考究人类心灵,我们将发现,就情感而论,心灵并不如管乐器似的,在依次吹出各个音调时,吹气一停,响声就停顿了;心灵倒像一具弦乐器,在每次弹过之后,弦的震动仍然保留某种声音,那个声音是不知不觉地逐渐消逝下去的。”打动心灵,让教育的声音不息,我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