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42873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 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北山愚公长息

2、曰。(列子汤问)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惊,形声字,繁体字“驚”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5沙鸥翔

3、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意思,为引申义。首,象形字,本义是头。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

4、思,为引申义。8盖本不足以记斯楼。(汪琬传是楼记)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引申出“本来”、“原来”等含义。这里是本来的意思,为引申义。七 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A)组: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间,参与。引申义。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间,暗地里,秘密地。引申义。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间,缝隙,空隙。本义。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传是楼记)间,隔些时候。引申义。6

5、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间,乘间,暗中。引申义。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间,秘密地,暗地里。引申义。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间,中间。引申义。(B)组1发使使燕。(史记韩信破赵之战)发,派遣。引申义。2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引申义。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发,射箭。本义。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6、战国策齐策四)发,启封。引申义。5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发,出发。引申义。6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发,开放。引申义。7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发,兴起。引申义。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发,发挥。引申义。9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发,发扬。引申义。10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第三十九章)发,震动,爆发。引申义。八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饮于河渭。(山海经夸父逐日)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

7、河流,词义范围扩大。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巫山、巫峡)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

8、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词义转移。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汪琬传是楼记)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汪琬传是楼记)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九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标点: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

9、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按:教材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译文:谢安和客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使者到了。谢安看完了书信,沉默无语,慢慢地把脸转向棋局。客人问淮上战局的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已经大破敌人。”意色举止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标点: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第八)译文:从前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齐国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

10、到了他,问他说:“人们都在那里,你为什么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标点: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閧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

11、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程敏政夜渡两关记)译文: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只走到这里就停下,问驿站里的官吏,官吏欺骗我说,到傍晚的时候,还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个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头。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

12、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练习二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肉食者鄙,

13、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

14、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15、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16、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1“于”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17、。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2“为”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3“为所”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

18、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4“见”字被动句式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5“见于”被动句式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6“被”字被动句式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

19、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

20、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

21、,“见”字式。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

22、,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

23、。“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

24、”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八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

25、(小丘)不好”。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

26、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

27、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 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 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4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6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

28、传) 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7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8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十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

29、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段文字中共有六个“以”字,分别解释如下: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2必以倦而归也。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以,介词,用、靠。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后“以”

30、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十一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2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 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

31、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5“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韩愈原道) 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 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 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十二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标点: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3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译文:陈康肃公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康肃公也以此自负。他曾经在家中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用眼睛斜视很久没有离去。看见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头。康肃公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技术不是很精湛吗?”老人说:“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人说:“根据我的舀油就知道。”于是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

33、用勺子舀了油滴进葫芦里,油从钱孔滴入而钱却没有湿。老人于是说道:“我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标点: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译文:晋平公射鴳没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没有抓到。平公很生气,把襄抓起来要杀了他。叔向听说了,晚上赶去拜见晋平公,晋平公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向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铠

34、甲,因此被封在晋。如今您继承我们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这件事是宣扬我君的耻辱啊。您一定要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事传扬出去。”晋平公很不自在,就赶快放了竖襄。标点: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

35、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慄。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后汉书酷吏列传)译文: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

36、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练习三九 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

37、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A)组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树:建立、树立,引申义。2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膑)树:树木,引申义。3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许行)树:种植,本义。(B)组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涉:进入,引申义。2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涉:趟水过河,本义。3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 涉:经历,引申义。(C)组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诚实,本义。2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信:相信,引申义。3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信:使者,引申义。十 阅

38、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姓名,给文中加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

39、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万石君的名字是石奋。河内,黄河从潼关向东经今河南省河段的北部地区。长安,古都城,名始于汉,在今西安市西北。孝文,即汉文帝。大中大夫,即太中大夫,汉代郎中令的属官之一,其职责是“掌议论”,即对朝政提出意见或建议。虽是散官性质,但能接近皇帝,提出意见。大:“太”的古字。九卿,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

40、(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有时改称大理),掌刑法,是最高法官;典客(汉景的时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鸿胪),掌管各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管理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诸侯相,即诸侯王的相。建元二年,“建元”是汉武帝使用的年号,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郎中令,九卿之一,掌管宫廷侍卫。译文:万石君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

41、赵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汉高祖攻打项羽,经过河内,那时石奋十五岁,做小衙吏,服侍高祖。高祖与他谈话,喜欢他的态度恭敬,问他说:“你家中有什么人?”他回答说:“我现在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失明。家里很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高祖说:“你能听从我吗?”他说:“愿竭尽全力。”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宫为美人,任命他为中涓官,处理文书和大臣进谒的事情,把他的家迁到长安中的戚里,那是因为她姐姐为美人的缘故。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累积功劳做到太中大夫。他不懂经学儒术,但恭敬谦谨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子太傅,被免去官职。文帝要选拔可以做太子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于是做了太子太傅。到孝景帝

42、时,又任命他九卿这样的官职。因他的职位太接近皇帝,景帝惧怕拘谨,又把他的官职改为诸侯相。石奋的长子名建,次子某、三子某,四子名庆,都因性情柔顺、孝敬谦谨,官位都达到俸禄二千石,于是汉景帝说:“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官位都做到二千石,人臣的尊贵光荣就集中在他们一家了。”就称石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儒术经学而犯了罪。皇太后认为读书的人多外在的气质而少内在的品质,现在万石君家不喜言谈但能亲身力行,就用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十一 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越 巫 方孝孺有一个越地的巫人,自己诈称擅长驱鬼。有人病了,他便设立起坛场,吹角摇铃,跳跃叫喊,并

43、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灾。如果病侥幸好了,他便享用一顿人家的酒饭,拿了人家给的财物离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别的原因来推托,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巫术是虚妄的。常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治鬼,鬼没有敢反抗我的。”有几个好搞恶作剧的少年,对他的欺妄非常恼火,就窥伺他夜里回家时,五六个人分开,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经过时,就往下投砂子石块打他。巫人以为是真鬼,马上吹起他的角来,边吹边跑。他心里非常害怕,被吓得脑袋胀闷,也似乎比平时沉重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里。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惊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可是树上又像开始那样往下落砂石。他又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声音了,于是跑得更快

44、。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样。吓得他两手发抖,连气也喘不过来了,更不能吹角了。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摇起他的铃。一会儿铃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一路上,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树叶的响声、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大声呼喊着向人求救,喊声非常悲凄。半夜才到了家,大声哭喊着敲门。他妻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被吓得舌头僵硬而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赶快扶我休息,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床上,他胆裂而死,肤色像蓝草的青色一样。这个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树间的响声并不是鬼。练习四二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解词:绝,动词,穿过。图,动词,计划、谋划。且,副词,将要。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