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3345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观点,它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之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有以下原因:(1)社会信息具有物理载体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社会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说,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引起反馈。因此说,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2)社会信息具有精神内容社

2、会信息及其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自然信息的传播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和反作用,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反应,而社会信息则不同: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与其他自然信息不同的特殊规律。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传播的含义

3、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把握这个定义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2)传播的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一个将但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意味着社会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同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者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在广义上,共同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

5、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理解这一观点是理解传播的前提,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6、。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人类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它只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没有社会关系也就不会有人类的传播活动。(2)传播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答: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的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的传播,同样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传播学通常把社

7、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类型既相互区别,具有独自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又作为社会传播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衔接和交织,其总体运行构成了社会传播系统的大运行。(1)人内传播具有典型的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它既有接收装置(感观系统),又有传递装置(神经系统);既有处理装置(记忆、思维系统),又有输出装置(语言、动作、表情等)。人内传播正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组成部分所构成,执行个人信息处理功能的有机整体。(2)人际传播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接受,保持

8、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3)群体传播是更大的系统。这里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则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组织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传播系统。(5)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大众传播指的是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的信息传播。综上所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答

9、: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对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有其他一般系统所具有的共性,又有一般系统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其特点是:(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子系统如果根据信息类型加以分类,可分为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系统等等。如果根据传播类型分类,则有个人信息系统、人际信息系

10、统、群体信息系统、组织信息系统、大众信息系统等等。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3)社会信息系统具有双重偶然性,比一般系统更为复杂。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能够通过人的主体活动实现自身调节和发展。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

11、的机体。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作为社会系统之组成部分的社会信息系统也具有相同的性质。有了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人类就能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因素和传播隔阂,使之不断走向完善。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答:“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

12、和传播隔阂。7什么是“传播隔阂”?答:传播隔阂是指传播主体之间的无意误解以及有意曲解,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传播隔阂的存在是妨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通过克服传播隔阂来服务于社会发展。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答: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交往”的定义是:第一,交往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二,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马恩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传播观的重要出发

13、点。原因在于以下方面:(1)“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有多大差异。(2)精神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我国学者陈力丹在考察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后指出,事实上,他们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同时也大量使用了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communication,这个词在德文原文中写作Kommunikation。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播观,并不是一种牵强附会的理解。(3)精

14、神交往理论把传播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能孤立、抽象地考察传播,而应将传播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带来的重要启发,也是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它为唯物主义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原则。(4)精神交往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这种传播观就是,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9试述精

15、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答: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包含以下两个基本观点:(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这里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2)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对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还说明,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并不是简单的物质

16、决定精神的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辩证的相互作用,意味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自身的特殊运动规律。在考察现代社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之际,在考虑到他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它作为人类精神和心理互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

17、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表现在:(1)行为主义传播学孤立的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交往的大系统中考察。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2)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从精神生产与精

18、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考察传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精神生产既然属于一种生产,必须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因此,人们的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上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首先要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序的制约;其次,还要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提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3)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从信息生产过程和结构中研究信息产品倾向性的原因。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信息也是一种产品,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信息又有与物质产品不同的个性,这就是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是其本身,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物质产品的消费大多是一次性的,而信息产品的消费则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然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这些倾向产生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