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外语言学简史笔记.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3370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中外语言学简史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中外语言学简史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中外语言学简史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中外语言学简史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中外语言学简史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中外语言学简史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中外语言学简史笔记.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部分 重点章节知识点详解欧美语言学简史第一章 导论掌握欧美语言学发展的几个阶段:1,语文学这是希腊人从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就已开始的一种学术活动。语文学的产生是由于实际的需要。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语音、词汇、语法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人么渐渐对传抄下来的古书读不懂了,解释不通了,这时就需要有人对古籍作注释、考证,对传抄中的错误进行校勘,这就形成了语文学。2,传统语法制定规则,规定人们应该怎么说,不应该怎么说。特征是依赖逻辑范畴建立语法范畴。典型形式是法国的唯理语法。3,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亲属关系及演变过程的一种语言学。4,结构语言学以语言的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2、5生成语言学,这是一种以语言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言学。这5个阶段中的后3个阶段是本书阐述的重点。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本章作大致了解即可,一般不会出大题的。第三章 中世纪初至18世纪末的欧洲语言学1,思辨语法学派是经院派语言研究的结果,思辨语法就是哲学语法,它的产生和发展史跟当时经院哲学中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争论密切相关的。经院语法学家在哲学立场上是站在实在论一边的,他们脱离个别语言而研究语言的一般特点,一般采用思辨语法为研究题目,因此被称为思辨语法学派,也称为摩迪斯泰学派或方式派。把语言看成是思辨的对象,而不是观察的对象。不研究和描写任何一种具体语言,特别是不触及语音,而主要是从哲学角

3、度对语法体系作解释。2,经验语法研究各民族活语言,在英国发展较快,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否认拉丁语公式对建立各民族语言语法有普遍指导意义。经验语法的产生和发展,为现代科学的描写语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3唯理语法代表作普遍唯理语法,是专门从逻辑角度研究语法的专著,主要在法国发展,竭力证明在拉丁语中存在着适合全人类语言的语法公式。他们认为人类的理性和思维规律是一致的,而语言的结构式由理性决定的,因而所有语言的结构规律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在表面形式上的不同只是同一体系的变体而已。因此他们竭力想揭示隐藏在不同语言的语法背后的共同的东西,希望建立起适用于所有语言的一般原理。第四章 普通语

4、言学的奠基人洪堡特1洪堡特德国的杰出的政治家和语言学家,学术研究活动涉及政治学、美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好几个领域,跟同时代的语言学家相比,他的视野更为开阔。他极重视活语言的调查和分析,注意比较各种语言的结构特点,从而进行理论概括。2,洪堡特的语言理论(1),把语言看做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核心,他认为语言活动是一种创造能力,这种语言创造能力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基本特性,它使说话者能够无限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有限的语言手段。(2),认为语言活动的产生首先是由于精神发展的需要,在他看来,不是社会交际引出语言,而是语言根据某种内在的必然性产生了交际。(3),在深入探索语言创造活动的特征的

5、过程中,洪堡特提出了语言内部形式的概念。他指出“在把分节音转化思想表达的精神劳动中,存在着某种恒定不变的、同形的元素,而正是这些元素,就其全部的关系和整个系统而言,构成了语言的形式。”洪堡特的语言内部形式指的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系统。(4),关于语言的相关性原理,也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一个要点。他把语言视作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语言创造活动的基础毕竟是个人的创造。语言的相关性原理指的是这样的一种观点:说话者的语言通过语言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语法范畴和语义分类,决定着说话者的世界观,这种语言系统是说话者同他的本族文化一起继承下来的。(5),语言类型分类理论。他强调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6、,认为结构性是一切语言最一般、最深刻的特点,主张根据语言的结构类型为语言分类,他把语言分为三种类型:孤立型、黏着型、屈折型。把孤立型粘着型屈折型看做是一种发展顺序并且引出了语言类型优劣的看法。3,洪堡特的汉语观认为汉语没有词类也没有形态;认为汉语用来表示词的联系的两种手段,即虚词和词序,并非语法形式的标记;认为汉语的语法绝大部分是隐性的,对形式关系的表达采取非语音化的手段;认为汉语由于缺乏语法形式标志,迫使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精神操作;认为汉语既有特殊的优点又有明显的缺点;认为汉语离开了语言发展的常规道路,因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第五章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1,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

7、的前提18世纪队语言标本的大量搜集;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输入语言学;梵语的发现。2,拉斯克第一个进行语言的比较研究,并取得出色成绩的人,丹麦语言学家,代表作冰岛语入门3,葆朴德国语言学家,第一个将梵语用来和其他印欧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语言学家,他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原始语言。他的理论新意在于首先和同时代的语言学家相比,他是浪漫主义色彩较少的一个,其次是最早主张划清语言学和语文学的界限的学者之一。4,格力木语音演变规律(格力木定律)是格力木研究中最突出的成就。还提出了语言发展三阶段理论。5,施莱歇尔自然主义语言观:(1)“语言有机体理论”(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假说”(3)语言发展的阶段论(4)语

8、言谱系树理论6,历史比较语言学前期的成就和缺点:语言亲属关系得到确认;比较方法得到不断改进和运用;语言学和语文学的分化日益明显 缺点:缺乏可靠的理论基础;忽视对口语的考察和研究。第六章 青年语法学派1,青年语法学派学派的来历(p117);摒弃语言有机体理论,强调现代语言和方言的重要性,力求尽量精确地观察历史发展中的语言事实,坚持在分析语言现象时不超过已经证实材料的范围,拒绝对无文字记载的语言状况提出任何假设。2,语音规律和类推作用青年语法学派的重要观点,请认真阅读书。3,贡献和缺陷“语音规律”和“类推作用”的提出;改变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使之走向正确轨道;改变了对历史比较法的性质和作用的

9、认识。缺陷:个人生理心理主义的语言观;“原子主义”的研究方法;狭隘的研究范围。第七章 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索绪尔1,索绪尔语言理论的要点:(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2),语言和言语的区别;(3)共时和历时的区别;(4),语言的系统性和价值概念;(5),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6)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2,索绪尔与现代语言学(1),现代语言学区别于以往语言学的主要特征:注意系统性,把语言看做一个系统,一种结构;重视共时的研究;优先研究口语,对所有的语言一视同仁;认为语言学应该是描写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主张区分“语言”和“言语”,确定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此外,强调“独立自主性”也是现代语言学的一

10、个特点。(2)现代语言学与索绪尔的密切关系,不仅可以从现代语言学的产生过程及其基本特征看出,而且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索绪尔对各现代语言学派的影响上面。欧美两个研究倾向很不相同的学派,他们的主要理论都是来源于索绪尔的:社会心理学派接受了他的关于语言是社会心理现象的观点,主要是对语言现象进行社会学、心理学的解释。另一个是结构主义学派。欧美结构主义学派的三大分支中,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受索绪尔学说的影响很深,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第八章 布拉格语言学派1,布拉格学派这一称号的正式使用,始于1932年夏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语音科学会议。在这之前,“布拉格语言学会”早已成立,并积

11、极开展活动。布拉格语言学会的主要研究成果汇集于布拉格语言学会会刊。学会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即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音位学原理总结和概括了直至20世纪30年代末的音位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对音位定义、对立观念和辩义功能、区别性特征以及相关性概念等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从而形成了系统的音位理论。2,布拉格论纲(1) 认为应该把语言看做一种具有合目的特性的功能系统;(2)认为必须强调共时分析的优先地位,但又不能把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对立起来;(3)认为比较方法应该得到更广泛的运用;(4)认为“必须区分作为客观物理事实,即表达的语音,和作为功能系统的成分”;(5)认为语言研究应当考虑到语言功能的多样性

12、3,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理论首先是关于音位学与语音学的区别问题。语音学是研究言语声音的科学,而音位学是研究语言的声音的科学;语音学是关于语音的纯现象学的研究,而音位学则是关于语音的语言学功能的研究。特鲁别茨柯依音位理论的另一个重点是音位的定义问题,他认为,只有从功能角度给音位下定义,才可能摆脱含糊不清的状况,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特鲁别茨柯依音位理论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音位对立的分类问题,他认为音位对立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根据区别性对立与整个对立系统的关系,首先,可分为双边对立和多边对立,其次,按照上述同样的关系,还可以分为成比对立和孤立对立。(2)根据对立成分之间的关系,特鲁

13、别茨柯依把对立分为否定对立、程度对立和等值对立。(3)根据对立的区别能力大小,特鲁别茨柯依又把对立区分为恒定对立和可中和对立。4,布拉格学派的地位尽管经典时间并不长,但它在语言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却是不可忽视的。布拉格语言学家开拓了音位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使语言研究进一步走上了科学的轨道。他们的因为理论全面而深刻的体现了结构主义思想,这也使他们得出的一些原则具有了某种普遍的意义。第九章 哥本哈根语言学派1,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及其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初崛起,代表人物:布龙达尔,乌尔达勒和叶尔姆斯列夫。真正代表人物只有叶尔姆斯列夫一人,他是语符学理论的主要创始人。2,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理论:(1)

14、关于对象和方法:他认为,只有索绪尔所理解的那种纯粹相互关系的结构才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并且认为演绎法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方法,是最合理的分析方法,因为整体永远大于各部分的总和。(2)关于形式与实体:他强调形式与实体的绝对对立以及形式的绝对独立性。他避免对语言作心理的理解,而只作纯形式关系的分析。(3)关于功能:他认为语言学只应分析语言形式,而所谓“语言形式”,在他看来就是一系列关系,也就是功能。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语言符号系统中存在三种主要关系(决定关系、依存关系、并列关系)(4)关于两个平面:两个平面理论即表达平面和内容平面。(5)关于接换原则:接换关系式语言现象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是理解语

15、言的锁钥。接换原则指的是任何表达形式的差别必然会引起内容形式的差别,反之亦然。3,哥本哈根学派的功绩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功绩是在语言理论的形式化方面,在对语言进行形式化描写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语言的可计算和可度量的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对实体的绝对排斥,使语言研究失去了立足点;过分强调抽象、概括,使语符学理论很少有实际使用的价值。第十章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语言学1,美国语言学的特点:首先,在印第安语的研究中,形成了描写方法的专门化;其次,美国语言学跟人类学建立了特别密切的关系;再次,美国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联系十分紧密。2,萨丕尔的语言学说 萨丕尔的语言观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倾向,他十分强调语言

16、的文化意义,注意从交际的社会方面、个人言语创造的美学方面、文学方面、心理方面去观察语言现象,还特别强调预压纯粹是人类的和非本能的这一特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语言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就是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他的兴趣集中于探索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的关系,力求证实语言对思维的决定性影响。他和他的学生沃尔夫在这方面提出了不少看法,人们一般称之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揭示了不同语言的语义系统的差异,提出了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相关的论题,应该说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一个语言理论问题语言相关论:不同的语言模式影响人们的思维,从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世界有不同的认识。3,

17、布龙菲尔德和布龙菲尔德学派: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以及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主要是指布龙菲尔德及他的一些门徒,他对语言描写的方法和原则的阐述十分深刻。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中有关语言研究的两个问题:机械主义的立场和对意义的态度问题。布龙菲尔德在这两个方面的看法是他进行语言研究的指导原则,无疑是极有影响的,但却不能认为是他理论的核心部分。他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于确立语言结构的描写原则和严格的描写方法。这也是语言论的重点。在布龙菲尔德的继承人那里,语言描写的方法和技术不仅经过了很多改革,而且获得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确立了一种严格的发现程序;大大提高了分布和替换在语言分析中的重要地位。第十一章 转换生成语法

18、学派1, 乔姆斯基革命转换生成语法的开创者是乔姆斯基,他的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完整著作句法结构不仅成了乔姆斯基的成名作,而且在语言学领域里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乔姆斯基革命。“转换生成语法”这一名称本身告诉我们,这一理论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转换,其二是生成。他的理论革命性质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生成”语法是说这种语法能生成某一种语言里全部符合语法而且是仅仅符合语法的句子。转换理论,即认为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把一个语言结构或几个语言结构转变成另一个语言结构,从而使“同音结构”的歧义现象及不同类型的句子的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到充分的说明。2,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四个阶段:(1),在

19、以句法结构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的经典理论阶段,乔姆斯基认为语法是由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和语素音位规则这三部分组成的,根本没有把语义考虑在内。(2)1965年乔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他对第一阶段的理论作了较大的修改,提出了一种新的语法模式,称之为“标准理论”。这就是转换生成语法第二阶段的开始。(3)转换生成语法的第三阶段,即“扩充式标准理论”,承认句子的意义不只是由深层结构所决定,它与表层结构也密切相关。(4)转换生成理论的第四阶段。研究的重心已由规则系统转到原则系统,这是生成语法史上的又一大转折。3, 对转换生成理论的评价问题:近几十年来语言研究中的深刻变化,语言学的迅速发展,是跟

20、乔姆斯基的理论分不开的。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大大推动了句法理论与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从而激发了语言学各部门的研究工作。正是由于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学再一次被许多社会、人文学科承认为领先学科,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获得了普遍的意义。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中国现代语言学史这本书虽然很厚而且章节多,实际上只需要看前两章,后几章的内容一般是不会在复试中涉及到的,即使涉及到了也是最常见的名词解释,在准备复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同学们应做好取舍工作,合理安排复习的重点。本讲义只列出前两章的复习提纲,这两章要重点掌握,第一章 现代语文运动1,现代语文运动指清末开始的白话文运动、汉语拼音运动、国语统一运动。三大语文运动

21、的产生不仅在宏观上位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提出了许多新鲜的课题,而且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2,清末白话文运动的主要功绩动摇了文言文的正宗地位,为白话文的登台作了相当的舆论准备。弱点有二:一是没有把废文言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二是崇白话文还停留在造舆论上,没有产生像样的白话文作品。汉语拼音化无论是注音字母也好,国语罗马字也好,拉丁化新文字也好,都是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勇于探索,不断实践的产物,都为汉语拼音化的实践作出过积极贡献。陈望道的“三种统一”语言和文字统一;统一各地的土话;统一形式和内容。第二章 语法学1,20世纪上半世纪语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一般以王力中国文法学初探

22、或上海文法革新讨论作为分界线。此前为第一阶段,上限为1898年;此后为第二阶段,下限为1948年。.两个阶段的共同点:不论是马建忠、黎锦熙还是王力、吕叔湘、高名凯,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西方不同时期不同语法体系的影响,都进行过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模仿,也都出现过生搬硬套的毛病;.从1898年到1948年,整整50年间,国内出版的各种语法著作基本上是以传统语法体系为基础,重视意义,重视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析句方法采用印欧语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各家都没有解决词类划分的问题,有的以概念为标准,有的以句法功能为标准,有的主张划分词类要以形态为标准;比较方法的运用;还有一个共同点,我国的语法研究

23、总是同语文教育密切联系着的。2马氏文通结构宏伟,内容丰富,由三部分构成:首正名,次字类,次句读。正名,即给书中出现的语法术语下定义。字类,我们现在叫词类,这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字分虚实,实字五类:名、代、静、动、状,虚字四类:介、连、助、叹。句读是两个表示句法单位的术语。句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是独立的,读是不独立的,读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句相对的分句,一类是作为句子成分的词组。马氏文通的贡献:(1),第一次为汉语草创了一个完整的语法体系,表现在:组织结构,概念模式,语法观;(2)第一次系统的揭示古汉语语法的特点(3)第一次对古汉语的语法材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马氏文通的问题:(1),马氏

24、的语法理论欠完整:某些重要理论问题表述不清,某些定义与实际用例不符,某些内容重复,某些概念界限不清,某些问题机械地套用西方语法(2),资料方面的问题:因误解文意而导致语法分析失误,因资料掌握不全而导致判断失误,因理论混乱而造成资料处理上的不当。3新著国语文法的意义:首要意义在于新著二字,作者黎锦熙是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第一人;第二个意义是提出了句本位的语法思想;第三条意义是确立了句成分的语法观念。新著国语文法的缺点:(1)模仿英语语法(2)图解法有优点也有缺点(3)黎氏的词类理论也有问题(4)黎氏的句本位带有逻辑本位的性质,他强调的是给句子以逻辑的说明(5)把包孕句列入复句欠妥

25、(6)自相矛盾4中国现代语法.意义:在探索汉语句法特点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谓语三分法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肯定,八种单句句法结构特点的揭示对汉语句法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缺点:一是忽略词类划分的意义;二是不成功地运用了西方某些语法理论。5中国文法要略由词句论和表达论两大部分组成成就和价值:主要不是在体系方面,而是表现在对语法事实的详细描写和文白语法的精确比较这两点上。这两点是同时代其他语法著作所不能比拟的。存在问题:采纳了三品说;分析句子成分时设立了两套名目;没有对书中运用的名词术语进行界说;对文言与白话的比较多着重于具体语法事实的研究,着重于具体规律的比较,而整体性、系统

26、性似嫌不足;本身存在着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某些地方前后失去照应。6汉语语法论作者是高名凯,此书要点:阐述了研究汉语语法的新路径;汉语的实词不能分类;汉语用虚词表示语法范畴;词语与词语在句子中的结构关系;三种不同的句式;系词“是”的性质;同一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补充 :五种本位观一、“本位”的意义.提出“本位”的学者们的出发点主要是:以语法中的某一单位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该基础单位的研究来解释其它各级语法单位。其它各级语法单位的解释都建立在对基础单位研究的理论基础上。作为基础研究的单位就取得了研究“本体”的地位。作为“本体”的研究对象,在理论上要求应该尽可能地与其他研究对象保持内部结构的一致性,或

27、者该基础单位的某一属性或功能可以和其它语法单位保持一致,使得其它语法单位能够通过对该基础单位的解释而得到本质上的解释。不同的学者对“本体”有不同的选择,这主要取决于学者对现代汉语基本单位的认识角度以及各自不同的理论背景。二、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的几种本位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几种本位观及明确提出研究本位理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1)马建忠的“词本位”;2)黎锦熙的“句本位”;3)朱德熙的“词组本位”;4)徐通锵的“字本位”;5)邢福义的“小句本位”。其他语法学家没有提出本位的问题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的本位观,实际上,本位的问题或多或少、或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存在于语法学家的研究中。1 马建忠的

28、“词本位” 马建忠是中国历史上建立严格意义上的汉语语法理论的第一人。其马氏文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开创中国语法学理论的意义。称其为中国语法学之父也不为过。但是,马氏文通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模仿西方传统语法的理论模式建立起来的。而西方的传统语法是在研究拉丁语的基础上为适应教学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套理论系统。这一理论系统的基本特征便是词本位。 词本位的观念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产生,是相当自然的结果。拉丁语的基本特征便是,词在形态上有严格的标记或变化标记。首先所有的词类都可以根据是否有形态变化分为两类,有形态变化的是实词,没有形态变化的是虚词;再在有形态变化的词类中将能够变格的分为一类,将能够变位的分

29、为一类,既能变格又能变位分为一种。在能够变格的词类中,又可以根据其句法功能,分为名词和形容词。所有的这些有形态变化的词都有特定的句法功能,它们的句法功能就是通过它自身的形态变化来实现的。因此,在这些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只要了解词的形态变化规则,也就能了解它们的句法功能。所以,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中,“词法”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理论上来源于西方传统语法,因此在马建忠眼里“词类”就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马氏文通总共十卷,词法部分占八卷,“正名”一卷,“句读”一卷(句法)。可见词本位在马氏文通中的地位。他认为,句子是由词组成的,每个词在

30、句子中都有它特定的功能,每个词必须能够和句法成分相配,符合它的功能,弄清楚了词的功能和身份,才能讨论句法(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2 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如果严格根据“句本位”的观点进行操作,新著国语文法首先应该对现代汉语的句子作出充分的研究和解释,然后通过对现代汉语句子研究得出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汉语的其它语法单位。然而,新著国语文法并没有这样做,他的主要工作在于建立一套分析现代汉语句子的操作系统。这一操作系统主要包括“句子成分”系统、划分句子成分的操作系统、句子成分和词类的关系系统(虽然他的工作主要是在参考J.C.纳斯菲尔德的

31、英语语法和A.里德等人的图解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他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之后第一位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法的学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1年重版序言中,黎锦熙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因此,黎锦熙的“句本位”实际上是指研究对象以句子为中心,句子作为所有语法研究的核心,对句子分析的结果是能够得到一个句子的成分集,这些句子成分分别和词类挂钩,词类就是根据句子分析的结果“成

32、分”得到的。黎锦熙这样就把句子成分和词类挂起钩来,这就是“以句辨品,离句无品”。因此可以说,黎锦熙已经离开了西方传统语法原来的那种先有词类后有句法成分的传统。此外,新著国语文法也还没有将对句子成分分析的方法用到短语、词等其它单位上去,作进一步的、深入地分析,将这一理论方法贯穿到语法的各个平面,还没有用它来解释汉语的语法单位问题、短语的内部结构问题以及汉语在句子平面上的各种变化规则。3 朱德熙的“词组本位” 朱德熙1982年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

33、足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同年,朱德熙出版语法讲义,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朱德熙“词组本位”观念的具体实践,通过“词组本位”的枢纽核心作用,建立起了一个朱氏语法系统。朱德熙的思想在中国语法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词组本位将句子看作是词组的变化形式,句子的句法核心结构都可以在词组的层面上得到解释。句子最为基本的词组形式就是“主谓词组”,在主谓词组的层面上,可以解释各种主谓句。句子的其它各个部分也都可以通过“偏正结构”、“动宾结构”等词组得到解释。此外,词组的结构规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合成词的内部结构,后人在此基础上曾经有过不少研究,在合成词的平面上对各种合成词的内部结构作出

34、了类似词组结构的解释。这样,词组本位在“词、词组、句子”三级单位之间建立起了结构规则上的联系。朱德熙运用并修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向心结构”理论对词组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且还将这一解释扩展到了句子平面和词的平面。词组本位还根据静态的词组结构确定构成词组的各个成分的聚合类性质,在这一点上,词组本位也接受了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分布操作法。这一方法克服了“句本位”中“词无定类”的缺陷,也避免了过多的“词类转化”的牵强之说,建立了汉语词类和句法成之间“多对多”的交叉学说。这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语法学界的主流观点。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等不少学者等都是这一思想的重要实践者。4 徐通锵的“字本位”徐通锵19

35、94年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明确提出了他的“字本位”汉语言观。1996年在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上发表加强“字”的研究,推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1998年在语文研究第3期上发表说“字”附论语言基本结果单位的鉴别标准基本特征和它与语言理论建设的关系,1999年在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上发表“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机制,同年在商务印书馆的语法研究入门中发表“字”和汉语的语义句法,并在语文研究第4期上发表汉语的特点与语言共性的研究,200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中发表说“本位”字的研究和语言理论建设,2001年在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上发表字

36、和汉语语义句法的基本结构原理,2002年在华东师大举办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字的语法化的“阶”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对字本位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徐通锵七八年间先后对“字本位”研究的思路发表了十多篇论文系统阐述了他的字本位研究的思路。徐通锵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点就是一个音节关联一个概念,形成一个“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基础性结构格局。印欧语的结构格局是:“1个词n个音节1个概念”。两种不同的结构单位的差异导致两种语言语法结构的差异,汉语偏重于语义,是语义句法,印欧语偏重于语形,是形态语法。徐通锵还认为,汉语的语法单位分别是:字、辞(字组)、块(语块

37、)、读(小句)四级,“字”作为研究的本位,“字”在这些比自身大的三个单位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层层语法化的“阶”作用。“字”的语法化的基本方法是“借助于另一个字”。通过和另一个字的组合,(因字)而生辞、而生块、而生句(三个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字”的三个阶的语法化脉络提炼出汉语语法的规律。国内近年来支持汉语语法字本位思想的重要学者还有:复旦大学英语系程雨民、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潘文国等。5 邢福义的“小句本位”邢福义本人并没有提出“小句本位”的概念,1994年邢福义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说”,第二年发表了小句中枢说,第三年(1996)出版汉语语法学,他在导言中说“本书的

38、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语法系统”。邢福义采取“小句本位”,是因为他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这一点跟以往的词组作为中枢地位的观点不同。他还认为在诸语法单位中,小句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小句是语气、词和短语、复句和句群等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小句能够控制和约束其他所有的语法实体,是其他所有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语法实体。小句跟其它的语法实体都有直接联系,并且也是其它语法实体所依托的核心,通过它能够发现“短语常备因素”、“小句特有因素”、“小句联结因素”等。在此基础上,邢福义提出了小句成活律、小句包容律、小句联结律。小句本位的思想得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李宇明认为,小句中枢思想不仅符

39、合汉语语法的特点,而且也体现了语法研究从句法到超句法、从结构到话语的研究趋势。三、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研究本位的关系 语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语法形式和语法关系意义之间的条件关系,即,何种语法关系意义在何种条件下表现出何种语法形式;相反,何种语法形式在何种条件下表现何种语法关系意义。这种条件关系具有理论上的预测功能。一种好的语法理论还要求在这些条件关系之间建立一个统一的框架,这个统一的框架必须是简约的、内部一致的,因此它能够对各个平面上的语法现象、对各种语法形式作出统一的解释。 确立研究本位的作用在于在研究者的操作平台上建立一个基本出发点或参照系,通过这个基本出发点的研究来解释其它各个平面上的语法

40、现象。这一基本点最好能够具有下面几个特点,以满足研究者的需要:1)界线清楚,边界清晰;2)足够简单,内部稳定;3)能够连接起各级语法单位,在各级语法单位之间建立内在联系;4)其内部结构规则能够映射在该语言的各个平面上,或者通过其形式或意义上的推导能够解释该语言各个平面上的结构。确立一个理想的研究本位,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语言是一个多质体,它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除了语言本身的一部分制约之外(详下),还受到来自心理、社会、文化、历史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它们在不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语言结构的形成。要在这些不同质的对象之间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尚且不易,更不用说寻求一个研究单位作为典型

41、样本来解释其它研究对象了。因此,本位也只能在某一范围内有效,不能奢求它给研究者带来过多的贡献。其次,本位的确立受到理论追求的制约。不同的理论追求将选择不同的语言单位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并通过它来解释其它对象。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所追求的是一套分析句子的操作系统,因此,他选择了句子作为研究本体,并且将句子成分作为本体中的重点。朱德熙所要解释的是现代汉语的句法规则,他所选择的本位是词组。当代语言学中,生成语法要解释的是语言普遍的句法结构,解释“好的”(grammatical)结构规则(以及“不好的”(ungrammatical)结构规则),因此,生成语法的基本结构单位仍然是短语,短语作为最为基本的研究

42、对象,句子和合成词的内部结构的解释都建立在短语研究的基础上。与此相对,大部分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在于寻求“好的”话语的规则,以及“不好的”话语规则,因此,这些功能主义语法研究的基本单位主要是语篇,通过语篇来解释句子的各种变体。某一句法结构只可能出现于某一特定的语篇中,这种语篇对句法结构的约束力或约束条件成为功能主义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似乎也不存各种理论普遍适用的研究本位。本位的确立还受到语言自身特点的制约。某一语法单位的结构推动因素可能来自各个方面,就目前所观察到的可能就包括:语义、词汇、语用、节律、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三个平面的”思想就是在一问

43、题背景下提出来的。对于其它相对单纯的语言来说,语素、词、短语、句子、超句统一体等单位都可能相对简单明确。因此要在其中确定一个基本研究点并不太困难。但是汉语却不同,首先,汉语有很多的外语融合的痕迹,如本文稍前指出的一些类型学上的例外现象;其次,现代汉语中各地方言差异极大,且还在相互影响中,不少方言中的规则纯属不同的系统,现代汉语内部跨系统的相互影响屡见不鲜,现代汉语语法内部并不十分一致;再次,汉语各级语法单位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这也已经是几代研究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最后,语法单位从大到小不同等级之间的有时很难看出其中是否存在所谓普遍的一以贯穿始终的结构模式。所有这些都给确立一个“完美”的研究

44、本位带来了困难。因此要想通过某一级语法单位的研究来解释现代汉语从语素、词、短语、小句、句子、语篇的结构规则,实非易事。对外汉语2010年复试真题参考答案一、 名词解释1、 语言谱系树理论:施莱歇尔在描述印欧语系时,把整个印欧语系比作一棵树,树干就是他构拟的印欧母语,枝干是各种印欧语,细枝就是各种印欧语的现代方言,施莱歇尔把生物学中描绘生物进化类别的树形图引进语言研究领域,就变成了语言谱系树。2、 格力木定律语音演变规律通常称为格力木定律,是格力木研究中最突出的成就。格里姆对各种语言经过的语言演变提出了下列规则: 梵文保留了原始的发音;希腊文的浊松气塞音清化了,变成清松气塞音,不送气塞音不变 ;

45、拉丁文的浊松气塞音变成擦音,不送气塞音不变。格力木所确定的这一规律产生巨大影响,后来的学者在研究印欧语的关系时,都以这一规律作为分析的基础。3、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 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4、 释名东汉末年出现的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

46、的佳作,这就是释名。释名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5、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共13卷,总汇了从先秦到汉代两个时代的方言。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这些材料由于战乱而散失。扬雄的老师严君平收集了1000多字,扬雄的亲戚也有了解。扬雄对此很感兴趣,自己有搜集整理了很长时间,经过27年,写成了这部9000字的书(今本为12000字,为后人增补)。二、 简述题1、简述欧美语言学史发展的几个阶段1,语文学这是希腊人从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就

47、已开始的一种学术活动。语文学的产生是由于实际的需要。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语音、词汇、语法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人么渐渐对传抄下来的古书读不懂了,解释不通了,这时就需要有人对古籍作注释、考证,对传抄中的错误进行校勘,这就形成了语文学。2,传统语法制定规则,规定人们应该怎么说,不应该怎么说。特征是依赖逻辑范畴建立语法范畴。典型形式是法国的唯理语法。3,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亲属关系及演变过程的一种语言学。4,结构语言学以语言的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言学。5,生成语言学这是一种以语言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言学。(每一点可以结合书本展开回答)2、简述萨丕尔的理论探索体现在哪些方面

48、:(1)萨丕尔的语言观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倾向,他十分强调语言的文化意义,注意从交际的社会方面、个人言语创造的美学方面、文学方面、心理方面去观察语言现象,还特别强调预压纯粹是人类的和非本能的这一特点。(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语言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就是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他的兴趣集中于探索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的关系,力求证实语言对思维的决定性影响。他和他的学生沃尔夫在这方面提出了不少看法,人们一般称之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揭示了不同语言的语义系统的差异,提出了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相关的论题,应该说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一个语言理论问题(3)语言相关论:不同的语言模式影响人们的思维,从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