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学院244225244.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3393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科技学院24422524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苏州科技学院24422524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苏州科技学院24422524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苏州科技学院24422524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苏州科技学院24422524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科技学院24422524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科技学院244225244.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勇 教授1982年1月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士);1984年12月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硕士);1993年10月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在国内完成博士后研究。先后赴荷兰、美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开展研究、研修和访问交流。长期从事水和废水处理领域教学、科研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活性污泥系统动态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主持开展国家“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十五”重大专项社会发展项目及市社会发展项目等课题研究十余项。在废水生物处理理论、技术与过程模型化、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

2、领域有突出研究成果,其中1项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主持完成国家级教改课题1项、省部级教改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级教改课题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现任苏州科技学院副校长,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建设部高等教育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人民政府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暨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专家组专家,中国给水排水、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编委会主任委员。先后入选江苏省“333”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获建设部“有突出贡

3、献的中青年专家”、苏州市人民政府 “苏州市优秀知识分子”和建设部 “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沈耀良 教授1983 年 7 月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士);1986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1998年10月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2001 年9月河海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先后赴澳大利亚、美国、和新西兰等开展科研、研修和合作交流。长期从事水和废水处理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新工艺ABR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发表学术论文160 余篇,出版专著、教材 6 部,先后主持或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国

4、家重大科技(863)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十五”重大专项社会发展项目及市社会发展项目等课题研究十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或主持完成世行贷款及省级教改课题和课程建设项目多项,先后获省、部一类优秀课程、省精品课程、省精品教材、省优秀研究生课程及多项省、校级教学成果奖。现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被聘为江苏工业学院和江苏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江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历任环境工程、污染防治技术、江苏环境科技等杂志编委,为省“333工程”首批科学技术带头人、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省科技咨询专家库及高级职称评审组成员、苏州市发明奖、科学技术

5、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人民政府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暨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专家组专家、苏州市科技局专家。先后获建设部、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省、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2007年入选江苏省教学名师。李新 教授1982年2月毕业于新疆大学地理系陆地水文专业,之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从事水文地理和水资源研究。1999年3月在日本千叶大学理学部地球科学科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10月至2000年8月任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中心任客座教授,2000年10月至2001年3月任日本鸟取大学干旱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长期从事环境生态、环境规划、城镇化与环

6、境演变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尤其在环境生态规划、水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等方面为苏州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讲环境地学基础、环境经济学、专业英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本科生课程,环境生态工程、自然资源开发原理等硕士生课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现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总支书记,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市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对象、江苏

7、省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士、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苏州科技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张维佳 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材料专业(学士);1987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1999年12月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曾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土木工程系进修学习。长期从事流体力学、水力学以及市政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1982年至今一直在高校任教,主讲“水力学”、“环境流体力学”等十余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科学研究涉及到饮用水深度处理,水资源再生与利用,市政工程及环境工程中的流体力学等。主持或参与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

8、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重大(863)水专项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1项、市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主持省级和校级教改及课程建设重点项目多项,主编或参编教材4部,其中水力学为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省立项建设精品教材,流体力学为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讲的“水力学”课程获建设部一类优秀课程。现任苏州科技学院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市政工程专业学术带头人,江苏

9、省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市长联系专家。先后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苏州科技学院优秀教师以及学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袁铭 教授1982年至1993年在国家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工作,任高级工程师,中心研究室主任。曾在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所属国家大地测量局(NGS)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曾在美国加州大学萨克罗门托分校(CSUS)机械工程与计算机学院进修。长期从事测绘工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领域为地形变数据处理、城市地面沉降、GPS在测绘中的应用,为数字化苏州作出了突出成绩。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市厅级项目3项,省部级教改项目1项

10、,横向科研项目多项;苏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项目获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主持项目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参与项目获省、市厅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教材4部。目前主持苏州市高精度三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GPS连续运行网测试项目,为苏州市的“数字城市”建设工程提供系统基准。为本科和研究生主讲过5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现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测绘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获苏州市攻关杯奖并立

11、三等功。获1999、2000、2001,2008学年苏州科技学院优秀教师。2007年获得我校第一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提名奖。张占恩 教授1984年毕业于山东建材学院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7月到我院(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工作至今,其中1990年10月1991年九月在荷兰IHE学习,2001年4月2002年3月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分析化学与环境监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电分析化学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室内空气污染及评价

12、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研究。近年来参与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院科研基金项目,参与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项。在AnalyticalChemistry、JournalofElectroanalyticalChemistry、SpectrochimicaActaPartB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和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建设部和江苏省优秀建设课程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现任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方向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333”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和江苏省

13、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日本分析化学协会会员。马三剑 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学士),1985年7月毕业于上海化工研究院(硕士)。先后赴荷兰、马来西亚等国研修和技术合作交流。长期从事水和废水处理理论教学与科研和工程技术转化工作。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及高效厌氧工艺UASB反应器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方面成果卓著。先后主持完成了中英合作“江苏省环境技术支持项目”(JETS)厌氧中试试验项目、省环保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有机废水高负荷处理技术的开发研究”、省建设厅指导项目“城镇污水的低耗处理技术(A-TF)” 、苏州市社会发展项目“社区生活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的应用示范”

14、等科研项目数十项,十余项课题通过省部级鉴定,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励多次。在科研开发的同时,注重将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先后进行过丰原生化、维维集团等大、中、小型企业的数十项废水治理工程,所设计的高效厌氧UASB等装置在效果、数量、容积诸方面均列全国前茅,其中遵义市龙坑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被列为“贵州省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建设部试点工程”,并获省市优秀工程多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等近30项,获省厅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加国外学术研讨班、学术会议等10余次。现为苏州科技学院物联网研究所所长兼任环境物联网实验室主任、环保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

15、常务理事、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编委,苏州高新、虎丘区人大常务委员。1999年获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授予“江苏省高校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2年入选江苏省“333”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孙福生 教授196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理学硕士学位。曾赴挪威卑尔根大学、日本富山国立高等工业学院、加拿大国家研究院进行科研工作,并曾在英国格拉斯歌Strathclyde大学理论与应用化学系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工作。美国化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应用于环境监测方面的新方法和新技术、重金属的形态分析、环境样品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监测、大气和室内空气质量

16、监测、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刊登在MikrochimicaActa、SpectrochimicaActa、Talanta、AnalyticaChimicaActa、AppliedSpectroscopy、中国环境科学等国际国内权威期刊上,并被国际三大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美国科学会议摘要”(ASCA)以及世界上多种文摘检索。目前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陈亢利 教授1985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大气所,硕士学位。19881998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建委

17、(环保局)机关及下属单位从事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工作,19992000年在德国柏林工大、汉堡噪声研究所等处就“城市环保”课题进行访学。主要从事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物理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主持宝鸡市渭河地面水国控监测点位认证技术工作和宝鸡市噪声申报登记国家试点技术工作,主持十余项环境噪声治理工程设计,参与了德国汉堡市的噪声污染的调查计算分析工作。获陕西省环保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宝鸡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期主持编制了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建设方案,主持了建设部科研项目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光环境管理、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循环经济的文化建设和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项目光环境质

18、量评价与管理研究,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风险及环境管理研究等多项纵向项目,主持了20余项环境规划、10余项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和若干项环境影响评价编制。近期荣获中国照明学会教育与学术贡献三等奖,江苏省建设科技三等奖(2项)和江苏省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韦保仁 教授2001年毕业于瑞典Chalmers大学,获硕士学位。曾受聘于Chalmers大学,在CPM工作,后受聘于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中心,工作两年多。长期从事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家“六五”攻关项目,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19、中国高等环境教育战略研究”两个子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曾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省部级奖项三项,苏州市科研奖项一项。在国外工作期间,曾致力于二氧化碳的减排研究。完成了NICE模型在日本的应用、NICE模型在中国的应用和在中国钢铁业的应用等课题。在生命周期评价方面,在瑞典完成了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在SPINE数据库中的录入方法研究,GIS在生命周期评价数据库SPINE中的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等课题。参与了国内循环经济方面的相关课题,主持我校承担的日本国家环保署“废塑料回用生命周期评价”子课题的研究,主持瑞典的DfE在中国的推广等项目。在国际会议和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论文约40篇,其中Ei收录一篇,IST

20、P 收录一篇,CSSCI收录多篇;发表专著,合作论著、教材6部。施维林 教授1985年于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于兰州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曾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从事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演变等研究工作;在绍兴文理学院从事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绍兴市首批领军人物培育对象、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对

21、象;国际景观生态学学会会员,浙江省循环经济学会理事,浙江省生态学会会员,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湿地恢复与保护规划、生态建设与规划、循环经济及节能降耗、环境毒理学、生态环境演变、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应用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参与“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教育厅科研项目各1项,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3项,市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持完成循环经济规划、节能降耗规划及生态乡镇建设规划项目多项。先后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EI收录18篇,出版生态与环境教材1部;获市自然科学论文奖一、二等奖各1项,省林业厅科技兴林三等奖1项

22、。主要讲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物统计、环境科学概论、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学、旅游资源学等课程。石剑荣 教授1966年7月南京大学气象科学系毕业。1988年前从事气象科研,曾获省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与省计算机成果应用推广奖。1988年后从事环境科学教学与研究,讲授“环境系统分析”、“城市环境安全”等课程,主要从事环境数学模型、环境风险评价和城市环境安全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过危险品泄漏、爆炸对城市大气环境的成灾评估模式研究、城市人为环境灾害保险机制研究、公共安全政府管理理论与机制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与市厅级科研任务,完成的科研成果曾获省部级和市厅级优秀成果三等奖。撰写的“突发事

23、故概率估算研究”、“高斯扩散衍生公式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水体扩散衍生公式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等10多篇自然科学论文和“论环境安全立法与人为环境灾害责任保险”、“论环境安全及其研究范畴”等10多篇管理科学论文,在中国环境科学、中国安全科学、水科学进展、环境科学研究、保险研究、中国公共安全等杂志上发表,“城市环境安全预警机制研究”、“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环境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等论文还作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意见,为众多学术文集收集,开创了以保障公众基本人权人身安全为宗旨和目的的小尺度环境安全研究“城市环境安全研究”新领域。两篇论文获苏州市政府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三篇获二等奖。现任

24、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安全研究所所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分会)和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社理事,九.三学社社员。刘成刚 教授 1984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暖通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 2006在美国A&M大学进修,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供热、空调和建筑节能领域的教学、科研和能源管理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科研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获国家专利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成果奖3项,市级科技成果奖1项。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和优秀教学奖。目前主持两项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苏州市经贸委专家库成员。孙志高教授1991年东南大学动力系本科毕业,1

25、997年东南大学动力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2004年从江苏双良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出站。主要从事制冷与空调、节能与储能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涉及储能技术、分布式能源技术及气体水合物技术等。近年来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和苏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的研究。获得2005年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并获得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6 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计划。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 多篇,申请专利5 项。李勇 副教授1991年毕业于原苏

26、州城建环保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废水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等科研多项,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为数十家企业进行了废水、噪声治理工艺设计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讲“水污染控制工程”、“废水处理新技术”等课程,主持并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等教改课题多项,获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潘杨 副教授2001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为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系主任,主要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及科技咨询服务工

27、作,研究领域为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和地表水水质修复技术。为苏州市环境科学协会成员,环境工程学报通信审稿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苏州科技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和寒山(优秀教师)教育奖首届获得者。 主持住建部科技研究项目“活性污泥法的污泥转移技术研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城市水体复合污染的表观污染效应及其控制”和“硫酸盐型厌氧胺氧化反应机理及其条件控制研究”、国家“十一五”水专项课题“水体水质净化与保持综合技术与示范”子课题。主持完成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太湖水专项)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1项和苏州科技学院基金3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完成“

28、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市厅级科研课题3项;公开发表科研文章30余篇。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项(排名第7);建设部课题循环活性污泥法CAST工艺的机理和运行控制研究通过建设部鉴定(排名第3)。蒋京东 副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获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废水厌氧工艺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应用、城镇污水的低耗处理技术,烟气的脱硫等领域的研究。主讲“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英语”、“化工原理”等多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参与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项,出版教材1部;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近20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近20篇,先后获得省、

29、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赵丹 副教授1995年7月毕业于辽宁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微生物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11月芬兰环境学校研修学习。主要从事水与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参与省部科研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著出版专著、教材6部。2005年入选江苏省 “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田永静 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领域的教学和研

30、究。主讲“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科技与专业外语”等课程。参与省部级科研数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优秀学术论文奖4项。朱英存 副教授1987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二氧化氯水消毒、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领域的研究。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数项,发表论文15篇;参与环境分析化学课程建设被评为建设部一类优秀课程、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贰类课程和本院一类优秀课程。2003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第二期计划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31、培养人选。张丽君 副教授1988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分析化学与环境监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环境分析化学”、“水分析化学”、“普通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监测”等多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院科研基金项目数项,发表论文10余篇。倪翠芳1984 年 6月毕业于重庆大学应用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 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7 年 7月毕业于西北纺织工学院电分析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承担环境监测、环境监察专业课程及研究生课程等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电分析化学、环境监测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先后参加并主持院教学研究及课程建设项

32、目多项,发表专业论文6篇。获建设部一类优秀课程奖、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奖等。王学华 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从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及评价、废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科研及教学工作。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多项,完成大中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80余项、主持污水处理工程设计20余项,参加国家、省、市级专家评审工程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等1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2003年初任中国环境报理事。2003年任重庆大学兼职教授。2003年任苏州市政协委员。牟子平 副教授1997年7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

33、位。主要从事生态环境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主持和参与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各1项,获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次。焦锋 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地理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环境管理方向水环境及水资源利用及流域模型模拟/GIS应用的研究,承担太湖水环境预警研究(KZCX2-311)负责子课题流域水环境演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KZCX1-SW-12),参与国家基金项目“苏南地区城市化进

34、程中的生态安全研究”中模型研制、863“太湖梅粱湾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子项目区域基础数据库构建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6篇。宋吟玲 副教授 1985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曾赴荷兰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芬兰环境学校学习,并进行研究工作。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及科技咨询服务工作,主持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专项(863项目子课题)及院重点项目“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反应器生物活性监测方面的研究”(主持)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著出版专著固定化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1部。杨洁 副教授 2010年6月南京

35、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及环境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与社会咨询服务。先后主持省部级、市厅级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3篇,EI收录文章2篇,参编专著2部。主持项目获市厅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市级优秀论文奖3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次,省部级奖励1次,市厅级奖励2次,校级奖励2次。2010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 指导学生完成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获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指导学生完成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在第十一届“挑战杯”

36、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吴友谊 副教授2005年7月毕业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曾在香港浸会大学(HKBU)化学系进行合作研究。主要从事环境分析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分析新方法领域的研究。主讲“高等仪器分析”、“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地球化学”等课程。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出席国际和国内会议4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Talanta、JSS、Chin. J Chem.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10篇,其中6篇被SCI收录,合作撰写出版教辅书1部。徐乐中 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给排水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2年北京经贸大学中德培训中心进修1年

37、,19931994年德国CDG学院供水和水处理方向进修,高级研修生。主要从事供水安全和水处理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水质工程学”、“给排水管道工程”等课程,发表论文15篇,主编和参编教材2部。费忠民 讲师(双学位)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学士学位。从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和工作,主讲“给水工程”、“排水工程”、 “水处理新技术”等课程,参加国家“十五”重大(863)专项、省、市课题的研究多项,开展“给水排水工程本科教育体系及实施方案的研究”、“加强给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等教学改革课题多项,发表论文6篇

38、,参与专著编写2部。黄天寅 副教授1997年毕业于原重庆建筑大学给水与排水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原重庆建筑大学市政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东南大学市政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课题研究。主要从事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主讲“水质工程学”和“水工艺设备基础”等课程,获省多媒体课件竞赛优胜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多项,发表论文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王涌涛 副教授1991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系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3月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系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业,

39、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市政工程及环境工程中的流体力学等研究,主讲“流体力学”、“水力学”、“给排水管道工程”等课程。先后完成科研课题8项,参编通用教材1本,发表学术论文11篇。李翠梅 副教授1996年7月毕业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城建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4月毕业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与运行最优化的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及科技咨询服务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著出版教材、专著2部。曾获校优秀青年骨干教

40、师等荣誉。吴玮 副教授2000年7月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3月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以及市政工程与水利工程中的水动力学问题研究,先后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李大鹏副教授 2002年4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10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方面的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科技咨询服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

4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苏州市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2008年被选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韩世平 副教授 1995年7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2007至2008年,曾在加拿大多伦多进修。主要从事给排水施工、雨水资源化、城市排水管网等研究与教学工作。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6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参与编写教材一部。作为子课题负责人的科研项目苏州市污水截流工程技术研究及示范获2006年江苏省水利科技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苏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个人独立制作的施工排水课件获我院第二届课件竞赛优秀奖;获江苏省高校第二届“方正奥思杯”课件竞赛好课件奖。主持完成的给水排水施工实

42、例课件获我院第三届课件竞赛一等奖;获江苏省高校第三届“天空教室杯”课件竞赛三等奖。2006年在我院首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中,获提名奖。张序 副教授1983年毕业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工程测量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在同济大学测绘工程硕士学位课程班进修。主要从事“测量学”、“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地图学”、“GPS 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及精密工程测量和空间数据处理等科研工作。主持完成的测量学课程建设获建设部二类优秀课程。先后参与完成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获苏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4部。王跃 副教授

43、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在与瑞典LUND大学进修地理学。主要从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及GIS与遥感技术进行区域环境空间分析、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先后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参篇论著、教材3部。发表教研论文7篇。钱新强 副教授1983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获学士学位。1984-1985年北京大学遥感应用研究所进修;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地图学与遥感助教进修班结业。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环境遥感教学与研究。主讲“环境遥感”、“城市遥感分析”等课程。主持完成江苏省环保厅、教育厅以及苏州市指令性研究项目等多项;主编和参与编写著作环境遥感原理与

44、图像分析、土地信息系统、小城镇生态规划等,发表论文20余篇。杜景龙 副教授1992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与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学工作,先后承担地理信息系统专业5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华东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校课程重点建设项目以及苏州、张家港、常熟、昆山等城市的住房建设规划项目子课题的研究。王兆华 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先后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东南

45、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研修访学。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方法与实践的研究,开展基于GIS规划方法、空间决策支持系统、GIS在工程建设评估中的研究。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成果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发表各类论文11篇,主编学术专著一部。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多项教学研究与实践。曾获优秀教师称号。为苏州统计协会空间统计分会会员连达军 副教授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测量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和2008年分获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东南大学3S技术研发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GIS应用、资源环境信息与空间决策。发表论文

46、20余篇,其中Ei检索4篇;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教育部200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2/9)1项。主要讲授测量学、GIS原理和GPS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参编教材1部,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5)1项获第二届全国高校GPS导航定位技术及应用课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获得二等奖。周庆良 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区域经济地理专业,获博士学位。著有区域农业发展研究,发表论文“农业综合开发理论建设刍议”,“农业资源综合立法的几点体会”等多篇,主讲“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概论”等课程。陈德超 副教授 2000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遥感教育部开放实验室,获地

47、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获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赴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做环境规划专业高级访问学者。 2003年7月至今任教于苏州科技学院。2003年7月获得讲师资格,2007年7月获得副教授资格,2008年5月被遴选为苏州科技学院硕士生导师。现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苏州市环境科学学会会员。 承担水资源管理等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显著。近年来,主持建设部、省教育厅等纵向项目8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苏州生态城市建设规划(遥感专题)”、“苏州市/相城区/吴中区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等各类项目20余项

48、。目前在研课题有“ 环太湖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格局变迁及其水质相应的评价技术研究”、“溧阳市十二五环保规划”等。在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Geomorphology、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水文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ISTP收录各1篇。 2003年12月,参与完成的“长江与尼罗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10月,荣获08-09年度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单鹏飞 副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进修与访问。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