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案2汉朝到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37356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学案2汉朝到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标学案2汉朝到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标学案2汉朝到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标学案2汉朝到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标学案2汉朝到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学案2汉朝到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学案2汉朝到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学案2】汉朝到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编写 张书林 审订 杨文楠 肖爱华【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汉武帝设中朝、设刺史、实行察举制、解决王国问题,曹魏九品中正制,南北朝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北宋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元朝行省制度,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三司,清朝设军机处。2过程与方法:史料分析,图表归纳知识框架结构,分析背景与影响。比较中西君主制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举制是中国对人类的主要贡献之一,具有公平公正公开

2、开放性等特点,是现代文官制度的起源。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但主体上阻碍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自主学习】考点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初期,_并行。武帝颁布“_”,中央集权得到强化。(2)唐中期: 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局面。(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4)元朝:实行_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_进行管理。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_。(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_的管理

3、体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4)北宋: 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和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 _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 _。(3)隋唐:_。考点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置内阁: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_时,“内阁”出现。后来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脾大奏章

4、的_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2清朝(1)背景:清初的_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2)措施:康熙帝时,设_,中央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设_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重难讲述】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全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分配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

5、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2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时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4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二、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不同点:(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

6、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3)

7、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

8、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巩固练习】1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2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 )A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B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C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D取消宰相,加强皇

9、帝权力3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4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5下列是在某电视剧中出现的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电视剧甲:“三公”坐着议事,对自己所管辖的事务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

10、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电视剧乙:皇帝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便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电视剧丙:皇帝在一个房间中处理军国大事,几个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执行。 按甲、乙、丙顺序排列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应是( ) A汉朝、唐朝、明朝 B明朝、唐朝、清朝 C汉朝、唐朝、清朝 D唐朝、元朝、明朝6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最能体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

11、A天坛 B太庙 C颐和园 D太和殿7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完全剥夺了六部的权力 C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D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8隋唐时期,我国宰相制度的最大变化是( )A“掌呈天子,助理万机” B“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C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监督 D“部权尽归内阁”9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清 B明 C汉 D秦10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 行政权 C

12、军政权 D财政权11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12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13(2010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

13、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4(2010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15(2010山东卷)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6(2010江苏卷)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14、:“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7(2009浙江卷)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18(2009浙江卷)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19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

15、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20下列关于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它的产生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封建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它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积极作用是主流 它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衰落于明清 A B C D21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

16、王大臣会议决定2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23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24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 “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

17、拔依据正确的是( )A绩孝廉门第才 B才孝廉门第绩C才门第绩孝廉 D孝廉绩才门第2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6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27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治安策”主要体现为( )A采纳董仲舒建议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刺史官职28(2010上海卷)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

18、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10分)(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29.阅读下列材料,分析问题:朕膺天命,君主华夷,当即位之初,召集群臣,讲求官制,远嵇汉、唐,略有损益,亦参以宋朝之典。所以内置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六部;外列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都转运盐使司、提刑按察司和府、州、县,纲维庶务,以安兆民。朕尝发施号令,责任中书,使刑赏务当。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广洋、御史大夫陈宁昼夜淫昏,酣歌肆乐,各不率职,坐视兴废,以致胡

19、惟庸私构群小,夤缘为奸,或枉法以惠罪,或挠政以诬贤,因是发露,人各伏诛。特诏天下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使知更官之制,行移各有所归,庶不口烦。于戏!周职六卿,康庶民于宇内,汉命肖、曹,肇四百年之洪业,今命五府六部详审其事,务称厥职,故兹诏谕。洪武实录卷129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诏 概括“洪武”的核心主张。为实行该主张,他自己列举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自主学习】考点1 1郡国 推恩令 节度使 藩镇割据 禁军 通判 行省 宣慰司2三省体制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中书省3察举制 举孝廉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考点2 1皇帝 政治 经济 军事 皇位世袭 君主专制 皇权

20、至上 2丞相 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 票拟 议政王大臣 南书房 军机处【巩固练习】1A 2A 3B 4B 5C 6D 7D 8C 9A 10B 11C 12B13D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14B 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15C 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

21、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16C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17B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图片中的“知州”、“通判”可知该图反映的是宋代地方机构示意图。18B 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

22、实。19A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20D这也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整体掌握。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是专制制度的特征表现;是对中央集权在整体发展中的肯定;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全程勾勒。21B。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D 选项的前半部分“明出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例外。2B 23A 24A25D 26B27C28(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加强皇帝权力;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削弱相权。 29.1】主张废丞相,升六部;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2】原因丞相汪广洋、胡惟庸等不称职或谋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