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教育学小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研究生教育学小抄.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活动文化)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
2、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学科课程就是分别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课程计划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
3、体规划,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使儿童具备基础学力是课程改革首要的目标。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
4、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探究式学习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
5、代名词。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德育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班级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
6、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铄性的批判。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美育: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要能够把所教的内容放在更为深广的学术背景上,才能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把师生关系看作是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理解的太简单肤浅了。从教学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从社会学角度看,师
7、生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潜在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的结果表现为概念和原理的习得、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获得、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依据以下方面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本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接受水平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校与地方可提供的条件教学的时限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区别:
8、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联系:品德形成过程以德育过程为前提,德育过程以品德形成过程为依据。如何理解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答: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回答,历来存在分歧。在西方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起源”不同于“产生”和“出现”,仅说明某事物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不够的,还要说明该事物由何而生,从何演化而来,即教育的原型。能够成为教育原型的事物必须包含着教育的基本要素,而且要素间具有内在联系。在原始社会人类活动中具有这些条件的活动,就是人类相互非物质性的交往活动。当这类交往被意识到,并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较为
9、固定的教与学的关系时,教育活动就演化而生了。教育功能的演化进程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这些变化明显的表现在普及义务教育制和实现近代学制的行形成上。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如下变化:a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b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c面向未来d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崇尚人文回归、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的主旋律。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答: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
10、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答:我们应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前提下,发扬优良传统,摆脱传统中的消极因素。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的学生观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表现在哪?给教育提出哪些要求?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a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b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个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
11、型的、本质的特征,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的选择个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答: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教育对人潜能的发掘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答: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制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要素及其结构的规定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
12、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答: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答:性质a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b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特点a传道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管理者角色d示范者角色e父母与朋友的角色f研究者角色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答: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13、。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局限性答: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优势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体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关“授受关系”的提法是有局限性的,只是最初级的表述。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坚持以学科课程为主答: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a分科设置b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c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科课程
14、的优点a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b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c便于老师教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科课程也有它的局限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批评。它的局限性正是由它的优点所带来的,具体表现a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b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c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什么课程改革着重改革学科课程答:学科课程也有它的局限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批评。它的局限性正是由它的优点所带来的,具体表现a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b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c
15、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计划改革成果答:改变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给地方和学校开发和管理课程的权利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增设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改变只有必修课没有选修课的局面,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更好的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计划的变化答: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课程计划有了较大变化。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了综合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空间,鼓励
16、地方和学校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外课程改革理念及其在课程设计中的特点答:重视课程的总体功能强调加强基础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重视个别差异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取向是什么答:新一轮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了这些改革取向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即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7、,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鼓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答: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答: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答: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
18、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我国的教学原则答: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应注意答:作业内容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的例题或材料的照搬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作业应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给优生和差生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提
19、示和帮助。教学评价的功能答: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答: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功能:a改进学生的学习b为学生的学习定步c强化学生的学习d给教师提供反馈)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德育的意义答: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答:青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
20、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如何理解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为知情意行四因素构成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控制人类行为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由知
21、到行要由情来调节、意来促进。如何理解德育过程多端性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为知情意行四因素构成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控制人类行为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由知到行要由情来调节、意来促进。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情通理不通、理通情不通的情形,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对情通理不通者晓之以理,对理通情不通者动之以情,直到情通理
22、达。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系及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班级的教育作用答: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集体建设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班级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充实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答:活动要有明确的中心目标,认真设计
23、安排好每一次活动活动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参与活动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要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和帮助。课外活动的特点与如何组织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特点:灵活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a活动要有明确的中心目标,认真设计安排好每一次活动b活动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c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参与活动和获得成功的机会d要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和帮助。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产生答: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学思想:孔子性相近习
24、相远有教无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墨家认为获得知识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学记第一本教育著作“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苏格拉底 “问答法”三步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夸美纽斯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口号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代表作大教学论首创班级授课制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
25、展人的自然禀赋卢梭代表作爱弥儿,消极教育(挫折教育)洛克“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教育漫话古代教育两种体制:古代雅典教育(近水)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钟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近山)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近代西方教育两种类型: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刻板性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的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
26、,以法治教20世纪以后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民主化是本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a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b认识和改造自己c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产生答: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的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
27、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新科技革命与教育: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学形式个别化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和创新:教育与文化的承传。第一阶段文字出现之前,口耳相传;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之后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教育与文化的改造教育对文化的创新京剧进课堂:教育对文化的选择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如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文化要素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应用效率较高的文化要素。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学科、学生
28、。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课程的一般概念: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具体含义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德安排。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是对立的理论,分歧表现在a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b唯理论或经验论c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二者在知识教学与
29、能力发展两方面各执一端,都有其片面性。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a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的兴趣及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B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课程标准结构: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课程实施建议部分课程改革运动:美国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思想和以“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英语)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教学过程: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
30、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赫尔巴特对教学过程的分析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认为教学分为“情景问题观察解决应用”。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备课a钻研教材b了解学生c考虑教法上课a
31、目的明确b内容正确c方法恰当d组织得好e积极性高布置课外作业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a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b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德育过程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各要素主要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的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主要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品德修养指导法是在建立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学校课外活动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家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