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三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5178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三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三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三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三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三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三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三规划纲要.doc(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三年规划纲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3年9月序“十五”期间,党中央确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国家要求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创新和科学管理。加快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促进业务流程再造、管理效率提高和企业素质增强,是中国移动可持续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提升“服务与业务领先”优势的重要支撑措施。为确保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集团公司聘请国际一流咨询公司,于2002年7月正式启动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三年规划研究项目,全面规划符合中国移动整体发展战略的企业

2、信息化发展架构与管理机制。该研究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现状分析、制定战略、设计实施计划,在对中国移动信息化现状和整体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电信运营业信息技术的最佳实践,提出了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的愿景,规划了未来信息技术管理体系、信息技术原则和标准、企业信息系统应用体系架构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架构,同时给出了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三年规划实施计划的建议。为更好地支撑中国移动“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战略的实现,努力提升“双领先”优势,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移动通信公司和集团公司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在企业信息化三年规划咨询研究结果基础上,现编制了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三年规

3、划纲要,以指导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目 录1规划背景21.1企业战略实现对信息化的要求21.2企业信息化三年规划项目目标22中国移动信息化现状23信息化愿景、目标及实现策略23.1信息化愿景23.2三年信息化建设目标23.3实现策略23.4信息化愿景、目标和实现策略之间的关系24信息化三年规划24.1信息技术管理体系24.1.1信息技术管理体系概述24.1.2中国移动的信息技术管控和组织模式24.1.3集团总部和省公司的IT 组织架构24.1.4信息技术管理流程24.1.5信息技术管理绩效评估体系24.2信息技术原则和标准24.3企业应用体系架构24.3.1企业应用体系架构定义24.3

4、.2关键应用系统的部署策略24.3.2.1MIS 系统的部署24.3.2.2企业员工信息门户系统的部署24.3.2.3企业级数据仓库的部署24.4基础设施架构24.5信息化实施规划24.5.1信息化实施策略概述24.5.2信息化战略性项目定义24.5.3应用系统架构建设策略24.5.3.1MIS系统建设策略24.5.3.2员工信息门户系统建设策略24.5.3.3企业级数据仓库实施策略24.5.4三年信息化里程碑和项目实施计划24.5.5信息技术部门行动计划24.5.6沟通计划24.5.7信息技术人员能力发展计划24.5.8三年信息化建设推动组织25信息化规划的调整及更新26信息化三年规划的落实

5、方式2附录:国际一流电信企业信息化最佳实践2国际电信行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典型进程2IT 管理设计原则和国际最佳做法2领先电信公司IT支出及标杆数据2应用系统实施和部署最佳策略2 1 规划背景1.1 企业战略实现对信息化的要求新世纪之初,集团公司确定以“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为长期战略目标,以“核心能力战略”为“十五”期间总体战略,实现企业信息化是中国移动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六大措施之一,是“双领先”战略及中国移动整体发展战略的支撑基础,是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的突破口。中国移动已是全球GSM网络规模最大、用户数最多的移动运营商。为从单一的语音服务向基于2.5G或3G的移动语音和数据业务方向发展,需要

6、建立支持新业务运营的完善、坚实的信息化支撑平台。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国移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支撑平台并起到推动作用: 企业信息化系统应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管理和决策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以客户为中心,推动客户管理模式和服务创新,保证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客户满意度。 中国移动的信息化管理应参照国际一流电信企业和先进企业的信息化实践,实现中国移动集团流程的信息化、数据的信息化、决策的信息化及信息技术管理的现代化,营造新的企业文化。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管理,推进企业内部改革、业务流程重组、管理流程再造和管理模式改进,使财务管理真

7、正成为中国移动企业管理的核心,完成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演进,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 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带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为企业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以利于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目前中国移动IT设施规划、建设和投入规模相对滞后,现有信息系统未能完整和有效地支持企业运作和竞争能力的提高,缺乏根据企业业务战略建立起来的IT整体战略及规划,尚没有建立集团范围内的IT组织和管理流程,缺乏IT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估和管理机制。面对市场压力,中国移动需要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建立一流的IT支撑环境来整合现有IT资源。建立可以配合“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战略实现的未来信

8、息化规划成为当务之急。1.2 企业信息化三年规划项目目标企业信息化三年规划项目目标如下: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可以提升中国移动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参与全球竞争并最终取胜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提高客户、员工满意度的行动见证,而完善的规划则是信息化成功的前提。信息化规划通过如下进程进行: 洞察信息技术能力对战略和业务的影响 建造可实施的信息系统架构 在动态环境中管理信息化战略和架构的投资和实现2 中国移动信息化现状基于对中国移动集团总部、上市公司总部以及31个省公司信息化现状的分析,中国移动在信息技术各个方面的总体评价结果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移动信息技术人员层次高、素质好,在网络架构及网络建

9、设方面较为出色,但在其他各个方面与行业最佳实践差距较大,最为薄弱的环节是信息技术战略的管理和组织结构。具体来讲: 战略方面- 中国移动有明确的业务战略,但缺乏支持业务战略的 IT 战略- 缺乏正式的 IT 战略制定和修订的流程- 缺乏正式的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对项目进行优先排序的流程- 缺乏对 IT 项目投资的绩效考核手段和机制- 各部门对于 IT 职能缺乏统一认识 服务方面- 中国移动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组织结构以实施整体 IT 规划- IT 服务职责定义不清晰- 数据结构及信息管理没有统一标准,给数据和信息共享带来困难- 项目管理缺乏统一标准- 外包服务及供应商的管理无统一规定,内部 IT 功能

10、和外部供应商的支持服务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 系统备份、灾难恢复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 技术方面- 中国移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较为领先,但缺乏总体的技术架构设计- 超过半数的省公司没有依据成本、收益和风险来选择技术- 许多省公司无明确的技术方向 人员方面- 缺乏规范一致的 IT 员工招聘标准- 大部分省公司能较好地利用外部机构对员工进行培训,但仅有少部分省公司有设备和设施进行内部培训- IT 人员分散在各部门,缺乏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 IT 部门及其它部门 IT 人员缺乏统一的考核指标 系统- 系统之间缺乏有效整合,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缺乏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缺乏对知识管理的统一认识3 信息化愿景

11、、目标及实现策略3.1 信息化愿景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需要支持核心竞争力的锻造和双领先战略的实现:中国移动信息化愿景是通过企业信息化: 有效地支持中国移动的业务和组织转型过程; 理顺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整个集团范围的跨体制、跨运营单位、跨业务部门的协作能力,最终跨越性地提高运营水平; 实现超一流的客户关系管理和高效的组织运营效率,建立和保持可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支持中国移动创造出别人无法效仿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信息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还是系统平台的建设,信息化愿景都将为我们提供相关的原则、方法和指导。3.2 三年信息化建设目标中国移动三年信息化建设

12、目标是: “以信息化支撑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战略的实现”它体现了中国移动将以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参与全球竞争,以信息化推动企业业务发展和进步的远大志向。如上图所示,中国移动将通过信息系统的集中化、标准化和集成化来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信息系统真正成为企业战略的支撑,即: 应用企业信息化支撑 “双领先”战略的实施,为市场、数据、网络、计费等专业提供科学高效的管理工具; 通过推进企业信息化支持企业内部改革、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流程再造,实现管理模式改进以及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管理将在三年内转型并定位于“合作伙伴型”,并积极向“推动型”发展,下图说明了这一转型过程。 技术型- 技术型

13、的业务驱动因素为成本,重视费用控制,在信息技术部门能提供业务部门所需要的技术能力的前提下保持成本最低;- 业务部门视信息技术部门为技术提供者,其价值以是否可以低成本提供所需的技术来衡量。对信息技术部门的满意度以在指定功能和性能范围内可以降低的成本来考核。不期望信息技术部门参与业务部门短期和长期的战略规划;- 从上图可见,此模式的信息技术管理能力较弱,重视成本而不是信息技术的价值。目前中国移动信息技术管理部门的状态基本处于此模式,需要尽快通过“应用型”转入“合作伙伴型”。 应用型- 应用型的业务驱动因素为业务部门绩效,信息技术部门的职责为通过提供信息技术来改善组织和流程的效率;- 业务部门视信息

14、技术部门为应用方案提供者, 其价值以能否通过应用系统提高运作效益来衡量。成本仍然是重要因素, 但业务部门更看重信息技术部门能否提供最优服务来改进流程效益;- 应用型是信息技术部门近期要达到的部门定位,它要求通过应用系统的建设和实施(如 MIS 系统)来提升流程和运作模式的效益,使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不仅成为技术专才、同时成为了解先进管理模式和流程实践的应用人才。 合作伙伴型- 合作伙伴型的业务驱动因素为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信息技术部门将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支撑,通过信息系统的战略性整合和灵活部署来支持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 业务部门视信息技术部门为合作伙伴, 信息技术部门具备展示并支持业务目标

15、实现的能力,其价值将通过能否在信息技术项目中展示技术、应用技能、支撑平台和高质量服务来帮助业务部门提高竞争力衡量,信息技术部门将积极参与业务战略的理解,提供配合业务战略的信息技术项目规划,并以此作为对信息技术部门满意度衡量的重要指标;- 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在三年内转型为“合作伙伴型”,它要求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在成为了解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实践的应用人才的同时,还需具备对企业战略的理解,并按对战略的理解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能力。 推动型- 推动型的业务驱动因素为行业领导,信息技术部门将是企业着眼于发展的推动伙伴- 业务部门视信息技术部门为推动伙伴并要求其参与业务战略规划,其价值通过能否建议和实施可

16、以推动创新举措和战略举措实现的信息技术方案来衡量。- 中国移动信息技术部门的最终定位是“推动型”,它要求信息技术部门的管理人员具备相当的企业营运知识,洞察信息技术对市场和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对企业运作模式转型的推动和创新作用,并运用这些知识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企业创新和领先的推动力。3.3 实现策略以集中化、标准化、集成化为完成三年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技术原则,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突出不同阶段的重点来实现信息化战略愿景:图中表示通过建立、促进和拓展三个重要里程来实现从现状到未来愿景的转变,其中: 关键的第一步是建立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标准、管理和控制模式,并集成主要应用系统; 第二

17、步是确定如何结合业务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技术环境在企业范围的应用集成和区域集中; 最后,在实现三年规划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管理组织和运营变革,最终建立起中国移动共同的信息技术文化。配合中国移动的企业战略规划和举措,中国移动信息化愿景的实现进程如下图所示: “建立”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环境建立中国移动企业共同的信息化组织和流程、标准和规范、共同的应用和基础设施,并建立中国移动IT沟通文化。 “促进”中国移动的企业信息化应用促进中国移动充分利用已建立的信息化环境,使管理层、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获得信息化收益。 “拓展”中国移动的信息化成果拓展中国移动的信息化成果以保持持续的服务和业务领先地位

18、。其中“建立”和“促进”阶段将在信息化三年规划内完成。3.4 信息化愿景、目标和实现策略之间的关系信息化愿景、三年目标及实现策略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4 信息化三年规划中国移动总体流程模型如下图所示:正确理解企业整体战略以及如何运用和部署业务流程来实现企业战略是信息化规划的基础。企业信息化三年规划在定义流程对信息化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包含下图所示的六部分内容:各部分的主要规划内容为: 信息化愿景定义中国移动信息化所要达到的宏伟蓝图。 信息技术管理体系定义中国移动的信息技术管理策略和信息技术管理实践的范围,包含两大部分,涵盖六大要素(参见下节的信息技术管理体系示意图)。这些要素组成了中国移动信息化

19、建设和管理的总体框架。在本部分,对所有的要素进行了规划并对其中一些要素(IT管理控制、组织结构、技能等)作了详细定义。 信息技术原则和标准定义中国移动信息技术原则,规划信息技术管理体系中 “IT 管理控制”要素中的“IT 管理政策、规范”和“信息安全政策和标准”部分。 企业应用体系架构定义和规划信息技术管理体系中 “IT 体系架构”要素中的“企业应用体系架构”部分。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架构定义和规划信息技术管理体系中“IT 体系架构”要素中的“基础设施架构”部分。 信息化实施规划规划和定义为达到信息技术管理体系各个要素的目标设计所需要的信息化项目以及相应的建设和实施步骤。信息化愿景部分已在前章叙

20、述,下列各节中将分别描述规划中的其余部分。4.1 信息技术管理体系4.1.1 信息技术管理体系概述信息技术管理体系包含两大部分,涵盖六大要素,详见下图。这些要素构成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总体框架,用于明确信息技术管理策略的范围和信息技术管理实践的范围。信息技术管理实践(组织结构与管理流程部分)依据信息技术管理策略而制定,同时对信息技术管理策略有一定影响和反作用。本章以下各节将进一步描述信息技术管理体系中已重点定义的要素。4.1.2 中国移动的信息技术管控和组织模式根据对国际最佳实践及中国移动信息化现状的研究,目标信息系统组织将采取相对集中的管理模式,称为集中管控模式。集中管控式及其他模式的特点参

21、见下图:基于集中管控式的原则,信息技术管理的组织架构将具有如下特点: 集团总部与省公司均配置信息技术力量; 集团总部信息技术组织的主要职责集中在集团范围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各项管理及技术规范/政策的制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总体项目管理,以及各项规范/政策落实及执行状况的稽核与质量保证,并提供共享的应用和支持服务。 在符合集团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的各项规范、标准和政策的前提下,省公司负责省公司范围内的信息化规划细化,省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和维护管理,以及省公司应用系统和平台的支持,提供本地的基本信息技术系统服务,协调与共享服务部门间的服务需求和质量保证。集中管控式的信息技术组织架构模型

22、如下所示。在集团总部和省公司均设有规划和决策管理职能、信息技术管理职能、开发和实施职能及信息系统运行和支持职能,但管理的侧重点不同。集团总部负责总体的信息技术战略和规划,管理规范和标准的制定,项目管理的指导,以及集中的开发;省公司的职能则集中在对本地信息技术的管理和支持上。由于中国移动各省公司均经营相似的业务,并具有类似的经营和管理模式,采用集中管控式的信息技术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充分体现规模经济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集团的共享中心对各省公司提供规范的应用系统、应用体系的管理以及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支持和服务,同时又可以避免应用系统完全集中所带来的不灵活性。共享服务中心可以视情形采用由中国移动自行

23、管理的运作模式,也可以采用由第三方提供的运作模式。在这样的组织模型中: 信息化领导小组、主管副总、信息部部长、信息技术专家组形成集团范围的信息化转型及建设规划的决策班子。其中,信息技术专家组由总部和各省公司的信息技术专家、业界信息技术专家或咨询公司的资深信息技术顾问组成,其职能是为信息化领导小组通报最新信息技术状况及对企业战略和发展的影响和含义,提供信息化转型及建设规划和决策建议,以及对各项信息技术规划、决策、规范和标准进行评估和质量把关。 信息技术部门配备规划和决策管理、IT 技术及应用管理、信息化工程管理以系统运行支持和应用推进四种职能。- 规划和决策管理的职能主要是负责信息系统规划、规范

24、和标准的制定,职能集中在集团总部。省公司信息技术部门需要贯彻集团的信息技术规划,执行集团的规范和政策,并依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关信息系统管理流程。- 集团总部和省公司均集中提供系统运行支持和应用推进服务,但省公司主要负责本地日常支持,集团负责对省公司的信息技术支持、人员的支持及疑难问题的解决。作为集中化的转型,这样的支持模式将逐步转型到共享服务的支持模式。- 信息化工程管理在集团总部层面由项目管理办公室和信息化建设联合工作组负责,在省公司层面则由相应的项目小组负责。信息化建设联合工作组是一个动态的推动机构,并不完全属于信息技术组织(参见信息化推进体系)。信息化建设联合工作组在信息化的不同时期由不同

25、部门的高层人员组成,负责集团范围的信息化项目实施,为省公司信息化项目提供实施管理和指导,并协调各信息化建设项目间的优先级、资金、资源、进度等方面的问题和安排。系统开发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集团总部建立集中的IT开发中心,负责整个集团的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省公司的开发需求可以通过开发管理的协调由共享开发中心完成。这样的开发机制可以更好地保证建设质量和避免重复建设。- IT 技术及应用管理功能在集团层面主要负责协调各项信息技术制度和规范的实施,并确保制度和规范的有效执行。在省公司层面则面向信息技术制度和规范执行的有效性和对信息技术规范的符合性。 信息技术管理的四项职能中,规划和决策职能、IT 技

26、术及应用管理职能需要在集团的指导下由各省公司履行。对于集团和省公司来说,信息化工程管理和服务支持职能则是建立在服务提供的基础上,以服务的模式履行。4.1.3 集团总部和省公司的IT 组织架构根据中国移动 IT组织模型,集团总部和省公司IT组织架构分别如下: 集团总部目标 IT 组织架构 省公司的目标信息技术组织架构4.1.4 信息技术管理流程信息技术组织和管理流程必须配合,需要通过实施规范化的信息技术管理流程来保证信息技术的专业化运作。目标信息技术管理流程包括:0.提供企业信息技术管理体系1.管理信息技术业务价值2.管理信息技术业务和资产3.满足客户管理4.管理项目(实施和部署解决方案)5.实

27、现业务解决方案6.支持应用和基础设施7.提供信息技术营运服务下图说明信息技术管理流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技术组织模型中各功能所对应的流程。近期将实施其中的基础管理流程,并在三年内完成所有流程的设计和部署。具体流程实施策略如下: “建立”阶段 管理信息技术业务和资产、实施运行和维护流程及项目管理,实现以专业化的方法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促进”阶段 实施信息技术价值管理和客户满意度管理流程,建立信息技术合作伙伴模式,实现信息技术管理的转型。4.1.5 信息技术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体系是实现三年信息化目标的保证和监督手段,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体系提供如下的绩效衡量手段: 以信息化价值管理,

28、衡量中国移动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通过评估财务贡献、客户、信息化流程和创新/学习这四个各有侧重、互相影响的关键领域,以平衡的方式评价信息化目标、信息化战略管理和信息化应用及支持的绩效,即以平衡的方式全面衡量信息化所带来的价值。 以服务指标体系,衡量中国移动信息化运作的有效性即根据设立的信息技术运作流程和运作绩效指标来评估信息技术流程运作的有效性和绩效。对于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设立项目绩效绩效指标,采用项目稽核、评审和健康检查体系来评估项目实施绩效。 以信息化稽核机制,保证信息化三年规划落实和信息技术运作的规范化建立信息化稽核机制来确保信息化三年规划的实施有效性和评估各信息技术部门对信息技术规范和

29、标准的符合性。 以“项目效益实现”管理流程,管理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效益回报过程通过流程化方式追踪、评估和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有效性以及在业务运作中的效益体现,保证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效益回报。上述信息技术管理绩效衡量方式中,前三项适用于信息技术部门,需要在信息化三年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落实以保证信息化基础建设和标准化贯彻。“项目效益实现”管理流程的实施则需要按照具体项目进行。下图展示了根据中国移动信息化价值管理指标体系设计的2003-2005年指标体系:4.2 信息技术原则和标准评价中国移动信息化现状,建立统一和可实施的有效的信息技术指导原则是促进中国移动实现战略愿景的重要保障。目前信息化现状是: 系

30、统比较分散系统建设的需求定义、系统设计和实施分散在省公司,有些甚至在地市公司。 非标准化规范和标准的定义不全面、不详细、不专业,缺乏对业务需求定义和技术应用的指导,导致无标准或标准无法充分实施和监督管理。 系统间集成不充分大多数系统是按部门应用建设,缺乏业务需求和业务系统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原则是实现信息化愿景所必须遵从的理念和实践方式,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每一步都是朝愿景方向正确迈进。中国移动的信息技术原则是集中化、标准化和集成化,它们在企业应用体系架构、组织和管理、基础设施架构方面具体体现如下: 企业应用体系架构- 集中化 企业级应用系统至少需要在省级集中管理 关键应用系统的开发应当集中在集

31、团公司层面管理- 标准化 通用软件必须标准化 标准化企业共同的应用 尽可能使用成熟的商品化软件,而不是自行定制、开发 尽可能改进业务流程,而不是修改成熟的软件 使用应用系统实施的标准方法论- 集成化 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需统一定义 各类企业级应用系统至少需要在省级集成 不同企业级应用系统的相同数据必须至少在省级保持同步 组织和管理- 集中化 集团负责信息技术策略的集中规划以保持与集团战略目标一致 共享的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需要集中管理 省公司负责本地信息技术职能和支持 集团项目管理体系负责集团范围的项目指导和支持- 标准化 集团负责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和标准的制定 对信息管理要赋予明确的职责 集团需要

32、负责信息安全标准定义和安全稽核 省公司负责标准和规范的实施 信息系统的实施要标准化- 集成化 系统间的集成规范需要统一标准和管理 基础设施架构- 集中化 内部网络连接需要集中管理 基础设施服务需要统一提供- 标准化 技术基础设施需要标准化 终端(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配置需要标准化 标准化网络连接- 集成化 必须有集成化的备份和灾难恢复标准 内部信息化网络与运作网络必须隔离中国移动信息化指导原则从宏观层面指导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标准和指南则进一步以可实施和执行的方式规范了应用系统的建设/开发和支持、基础设施的部署和管理以及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所必须遵循和建议遵循的准则。同时,为更加全

33、面地以流程化和专业化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管理,也必须统一信息技术管理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以统一的信息技术管理政策和技术标准作为信息化三年规划实施的切入点之一,在“建立”阶段完成目标信息技术管理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的定义并进行基本部分的实施。信息技术管理标准和指南的内容包括: 建立基本信息技术管理流程和安全政策,初步规范信息技术运作; 对数据结构及信息管理制定统一标准,保证数据和信息共享; 统一系统备份、灾难恢复等标准和流程以保证系统稳定性和业务连续性; 统一和标准化项目管理方法以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并保证项目成功率; 以规范化的外包服务及供应商管理来优化外部信息技术资源的应用。中国移动的信息技术管理

34、标准和指南体系如下表示:信息技术管理标准和指南体系IT 管理规范IT 技术政策标准信息安全政策标准 项目管理规范 开发规范 容灾备份规范 系统分发规范 风险管理规范 系统配置规范 信息共享规范 系统接口规范 系统管理规范 系统测试规范 基础设施管理规范 项目管理方法 软件开发标准 系统运行管理标准 应用服务标准 平台配置标准 外围设备标准 管理工具标准 测试标准 网络设备标准 系统操作说明 命名标准 数据库标准 技术架构标准 防御病毒和防御攻击 网络和系统操作和管理 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 硬件设备和物理安全 网站、电子邮件 商业软件的购买和维护 数据和文档管理 开发维护内部软件 员工信息安全管理

35、 安全事件监测和响应集团公司信息技术部门将在近期对其中的基本部分予以定义并实施。4.3 企业应用体系架构为了满足业务需求,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必须采用统一的应用系统架构以支持中国移动的业务战略的实现,这样既有利于系统整合和互联互通,又便于系统开发,同时又能利用规模经济节省投资。企业应用体系架构定义了中国移动企业范围的应用系统框架,为关键和战略性的应用系统和数据集成项目提供了标准和共用的设计方向,确保所建设的各项应用系统可以支持中国移动“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从用户角度看,中国移动信息系统总体概念结构如下图所示。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重要应用包括 MIS、BOSS

36、、NMS。MIS支持管理流程,BOSS支持业务流程,NMS 支持资源管理及网络管理,其中网络管理通过网元管理系统来控制各业务网络。BOSS 中的客户服务和客户交互系统可以通过集成的交互渠道为中国移动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合作伙伴则可以通过合作伙伴门户与中国移动以协作的方式进行供应链管理和企业间的集成。企业级数据仓库则通过对数据按主题的集成存储和管理,为决策支持和商业智能提供数据资源。所有中国移动领导和员工将通过员工信息门户这一新型工作平台,按角色和职责的不同授权来访问业务功能、数据资源和决策信息。4.3.1 企业应用体系架构定义从技术和逻辑角度看,中国移动的企业应用体系架构自上

37、而下分为6个层次:交互渠道层、门户/展示层、整合层、应用层、数据安全层、网络层和网络管理组件层,下图给出了应用体系架构逻辑结构示意。在该逻辑结构中,各层次所担负功能如下: 交互渠道通过提供和集成不同方式的接入(如电脑,电话,移动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等)、将用户连接至各种不同的信息技术服务,形成集成的交互渠道。 门户/展示层为客户、合作伙伴和公司员工提供用户和展示界面,对外通过客户门户和合作伙伴门户提供,对内通过统一的员工信息门户提供。 整合层在各种相关的应用服务间,发送、接收和传送需要集成和同步的业务事件和数据,整合和实现体系架构各层次间的通讯。 应用层采用成熟的商业应用系统或自行开发的应用系

38、统为企业业务应用提供成套的信息技术服务,提供收集、汇总和管理跨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和商业智能服务(包括企业级数据仓库应用等)。 数据安全层数据安全层保护应用系统间以及用户与应用系统间(内部和外部的)的数据访问和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层必须建立在共同认可的标准之上。 网络和网络管理系统组件层应用必要的网络元素(如集线器、网桥、路由器、交换器和网关等),为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及系统间提供IP访问,并提供话音网络、数据网络和信息技术网络间的连接,比如GSM网络与计费网关之间的连接等。企业应用体系架构的完整逻辑结构如下图所示。4.3.2 关键应用系统的部署策略4.3.2.1 MIS 系统的部署MIS 系统采

39、用“逻辑分省集中、物理分区集中”的部署策略。- 应用系统以省公司为单元进行逻辑上集中部署逻辑部署是指一个应用系统数据库运行环境所包含的组织范围,该环境可以运行在一台或多台服务器上,也可以在一台服务器运行多个应用系统数据库环境。对于中国移动,除了网间结算和财务汇总外,各省公司的运作相对独立,采用以省公司为单元进行逻辑上集中部署可以提高省公司内应用系统运作的集成性,方便省内应用系统与应用系统间的集成,并避免跨省逻辑集中所带来的维护和支持上的不便。- 应用系统按区域为单元进行物理上集中部署物理上集中部署是指多个应用系统数据库运行环境部署在同一物理地点进行集中和统一管理。对于一些较小省公司试行应用系统

40、集中管理,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可提高信息系统管理的有效性和先进性,降低管理成本。MIS 系统部署的逻辑示意图如下:4.3.2.2 企业员工信息门户系统的部署企业员工信息门户系统采用“分省部署,共享集中”的部署策略。当前中国移动的企业员工信息门户系统采用分省部署方案,即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各拥有自己的企业员工信息门户系统。原因是:- 与门户相关的主要应用系统,如 MIS、BOSS、网管等,已采用分省集中方案,基于跨网络负载、用户请求的反应时间和集成性等考虑,企业员工信息门户系统应采用类似方案,以保障日后系统的效能。- 中国移动是两级法人制度,集团公司和省公司维持高度独立运作,相关业务人员分布也是分省

41、集中,这有利于企业员工信息门户系统在省级层面进行维护、管理和运作。- 同时,对于可以共享的服务采用集中的方式由集团统一提供,比如:网上采购服务、网上教育服务等。- 员工目录(LDAP)由集团统一规划部署,确保全集团的同步一致。员工目录(LDAP)存储着员工的身份、系统登录和权限等资料,是企业员工信息门户系统进行单一登录的主要支持系统之一。为确保员工在集团范围对应用系统统一和一致的访问,员工目录(LDAP)采用集团统一规划并与 MIS 系统(HR系统)集成的策略。各省公司可以通过 MIS 的人力资源系统维护其员工的用户目录。下图进一步说明员工信息门户主要关键部分的部署方法:4.3.2.3 企业级

42、数据仓库的部署鉴于中国移动目前业务以省为单位进行经营管理,相关信息系统也大多数以省为单位进行设计建设并运营,企业级数据仓库宜采用集团及省公司两级分布结构部署,以更好地支持相应的业务需求。从图中可见:- 省级数据仓库在省一级集中建设和部署各省公司将按照统一的数据仓库架构和规范建立省级数据仓库,对省公司内部数据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并为各省公司决策提供支持服务。- 集团范围的数据仓库在集团总部建设和部署中国移动集团总部的数据仓库将涵盖两部分功能,即处理集团总部自身业务及管理数据,汇总管理各省SDS(汇总数据存储)中的数据,最终产生全集团的总体指标,并对省公司进行绩效管理。数据仓库逻辑结构如下图所示:其

43、中:- 详细数据存储(DDS)存贮经过清洗整合的详细数据,数据按照中国移动企业数据模型中确定的11个信息主题进行组织,为SDS及ADS等其它数据存储进行加载。- 汇总数据存储(SDS)存贮汇总后的数据,支持某一特定的部门或业务流程的信息需求。- 应用数据存储(ADS)亦称为数据集市,按特定的分析模型需求或专业需求存储数据,为具体的应用或业务功能服务。- 分析系统为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提供分析咨询和工具,包括:内置报表、数据挖掘及模拟分析,用户可以通过员工信息门户灵活地查询数据仓库中的信息。4.4 基础设施架构基础设施架构定义了中国移动企业范围内支持应用系统运行所需的平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

44、工作站和外设 数据库 服务器和操作系统 网络 数据中心和数据存储 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 信息安全 企业系统管理其中工作站和外设、数据库、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网络、数据中心和数据存储、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等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中相对独立的模块,而信息安全和企业系统管理则是横跨所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重要共享部分,与很多独立的模块相互关联。在信息基础设施设计时同样必须遵从一定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将指导并作用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各个基本组件的设计,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设计将不但有助于解决信息基础设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有助于信息基础设施取得成本与性能的平衡,保证为应用系统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与支持。集中化、标准化和集

45、成化原则在基础设施架构中的具体体现是: 集中化- 网络连接集中管理- 基础设施服务统一提供 标准化- 标准化各公司网络架构- 标准化软硬件平台- 标准化客户端电脑配置 集成化- 安全管理体系集成化- 系统管理体系集成化- 数据备份、灾难恢复体系集成化中国移动未来基础设施目标架构定义如下:针对未来的目标基础设施架构的每一组成部分,中国移动将按照下列方式进行建设和改善: 工作站与外设- 评估购买、租赁模式,统一采购- 使用标准统一的工作站软件- 定期升级或淘汰工作站- 自动分发软件或升级程序- 使用网络化外设 数据库- 对新规划的系统,采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 对已有系统,保留现有数据库平台 企业系统管理- 建成以集团为中心覆盖各职能单位、部门的系统管理网 - 集中管理IT基础设施,改善提高中国移动IT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性能,降低支持维护成本 - 分布实施,逐步推广 灾难恢复- 制定相应手工操作流程,最大程度保证业务的持续进行 - NMS 和 BOSS 系统对于容灾优先级更高,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容灾方案,建立综合容灾中心 - 有条件的省公司可根据自身情况采用自行容灾、外包容灾、相互容灾、集中容灾等方式 - 对于容灾方案应定期进行演习测试,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