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5423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广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广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广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广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公众意见稿)2011年11月为贯彻落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有力地支撑智慧广州、低碳广州、幸福广州建设,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是广州市信息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化全面融合发展,实现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信息广州”战略,推动广州市信息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广州市信息化发展指数(IDI)达到0.927,跨入全球中高水平城市行列。

2、 (一)国民经济信息化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入全面渗透阶段。通过国家、省重大专项资金、地方辅助配套资金、各类启动资金等,扶持200多项信息技术应用与产品创新项目和一批两化融合项目和产品,在数字化技术改造、产业链服务创新和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数字化、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普及等领域全方位夯实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基础。电子商务应用全面普及,“十一五”期间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率达20%,2010年全市重点企业网上采购和销售总额达5095.62亿元。服务业信息化建设进展显著,现代物流业和大规模金融信息处理服务业初见规模。信息富民惠及乡村,以“广州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和枢纽的

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农村应用服务平台体系逐渐完善,为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电子政务应用和资源整合不断深入电子政务进入深化应用、资源整合新阶段。信息化渗透到政务公开、公共服务、网上办公、业务管理等各个领域,“五横两纵”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框架基本形成。1751万自然人、98万多法人基础信息库基本建成,市数据中心累计交换数据超过12.8亿条。建设590多个业务应用系统,覆盖了80%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业务,实现143项面向企业和市民的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e证卡”工程建设初具规模,发放181万张市民卡,12万个数字证书,开通207万个电子邮箱,为居民和企业提供

4、多样化电子服务。建设26.8万个视频监控摄像点,全面覆盖广州市区道路及各类公共场所,有效地提升公共安全。 (三)社会信息化助力“和谐广州”建设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社保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并实现与广佛同城就业信息系统对接。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有力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初步构建了集资源、应用、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的广州“数字教育城”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不断扩大。医疗卫生迈入全流程信息化。重点医院实现了门诊、住院全流程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信息平

5、台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诊疗信息区域共享、双向转诊、社区药品库区级统一管理等功能。文化领域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市场管理平台和文物保护信息化工程完成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断推进。 (四)城市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国际信息港”建设成效显著。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567GB/s,占全国总出口带宽的58%。铺设光纤907万纤芯公里,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和97的自然村,提前实现所有社区和大部分农村能够便利获得上网服务的目标。建成无线移动宽带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达98.6。WLAN接入点达33063个,覆盖政府对外办公场

6、所、公共服务和繁华商务区域。 (五)“科技亚运”展现最先进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组织实施“信息亚运”工程,建成集视频、信息、会议于一体的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指挥调度系统和运动会信息网络系统,出色完成亚运信息技术和通信保障工作。科技和信息化成果应用开创多个亚运之最。采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VS编解码标准,建立了国内首个3D电视频道试验系统,开创国际大型体育综合赛事3D电视技术应用的先河。组建了目前业界最大的TD-LTE试验网,首次推出TD-LTE即摄即传、3D高清视频传输等大数据流业务,全面展示了TD LTE作为准4G(3.9G)技术的高带宽和可靠性。亚运期间,全面实施广州市LED路灯照明、城

7、市亮化、公共照明等工程,LED应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六)信息产业规模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信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产业战略地位稳固。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802.75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21.2%。平板显示、宽带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核心芯片设计等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培育了一批核心骨干企业,其中百亿级企业1家,50亿以上企业5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2010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达14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约为5.5%。软件产业集聚与整合速度加快,围绕若干核心企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产业群体。截至20

8、10年底,全市认定软件企业926家,其中总收入超10亿元企业5家,超亿元企业超过50家。 (七)全方位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制和机制,基本形成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和以数字证书为核心的网络信任体系。积极推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并开展国家互联网信息安全标准试点。在市广播电视系统初步建立了卫星、线、有线安全监控系统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人防技防相结合的防范体系。 (八)信息化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国务院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广州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市委、市政府出

9、台了关于加快“信息广州”建设的意见,市人大颁布了广州市信息化促进条例,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明确加快建设“信息广州”是构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战略,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有力推动了广州信息化建设步伐。与此同时,广州信息化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以自我为主进行规划和建设的现象,信息孤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影响科学决策水平提升;二是信息化服务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电子政府建设中业务

10、流程创新、制度创新不足,存在“单向型服务”多,“互动型服务”少,“单一型服务”多,“协同型服务”少,“信息共享型协同”多,“流程整合型协同”少的现象;三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广度和力度不足,在社会管理、人口、交通等领域的建设仍需深化,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进一步加强;四是信息产业自主核心技术匮乏,产业整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龙头企业较少,对整体收入贡献率仍然偏低,同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发展形势当前信息化发展正步入加速深化、深度集成、融合转型的新阶段。从全球看,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发展战略,建设新设施、发展新应用,创新新技术,催生新产业,不断确立信息化在推动数字化、网络

11、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重塑竞争优势,引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十二五”将是广州市从建设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信息广州”,跃升到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智慧广州”的关键时期,发展转型进入历史快车道。 (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加速深化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向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不断加速深入渗透,创造出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工艺、新服务、新产业和新市场,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手段。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等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

12、个性化制造和规模化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加速推动产业升级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 (二)信息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重构现代产业体系信息产业在复苏中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产业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新兴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数字内容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和应用电子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将推动信息产业持续做大。信息技术与能源、材料、生物和空间技术日益交叉,不断融合,形成群体集聚,协调进化,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加速重构现代产业体系。 (三)宽带、泛在、融合的信息网络快速发展演进光纤宽带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创新发展构建无缝连接的高速网络环境。电信网、广播电

13、视网和互联网迈向网络融合统一、终端智能集成、业务变革创新的新阶段。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加快部署,网络基础关键资源和新型网络架构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物联网研发应用加速推进,极大地拓展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感知和精准管理能力,推动更广泛的关键基础设施智慧升级,支撑经济运行和承载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和拓展。 (四)新型智能信息应用创造全新生活体验通过智能信息终端设备和整合高效、互联互通、无所不在的新型信息通信网络,教育、医疗、社会管理和服务、娱乐、社交等实现从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从单向扩散向参与互动、从单点服务向统一接入的方向转变,更大范围、更加智能、更好体验的数字化生活方式让人

14、们触手可及。 (五)智慧城市建设将助力城市智慧发展智慧城市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所确立的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是信息化与城市化、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新趋势。建设智慧城市就是通过全面感知推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一体化,促进城市安全和高效运转;就是通过多系统整合互通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精确性和人性化,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就是通过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段实施参与互动,丰富城市幸福生活体验;就是通过知识创新和应用促进经济发展高端化,驱动经济发展转型;就是通过构建高质量的居民终身学习、人才聚集和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提升居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城市持续繁荣发展提供不竭智

15、力资源。 (六)网络与信息安全挑战日益严峻随着信息网络逐步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信息安全事件影响领域将更大,波及范围将更广,对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当前,信息安全面临威胁的种类和形式正在以几何级数速度增长,威胁的性质和技术含量远远超过以往,并与安全防御技术形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及应用将带来新型安全挑战,亟需加大相关安全评测、风险评估等基础工作,不断提升网络攻防水平。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

16、主题,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切实增强信息基础设施承载力,深化信息应用转型升级支撑力,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力,提升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强国际区域开放协作力,全面支撑“智慧广州”战略实施,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向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总体规划,协调发展。适应“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国家创新城市的要求,做好全市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推进信息技术、网络、应用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均衡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由“单一驱动”向“多元驱动”转变。突出重点,创新发展。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17、核心问题,主攻信息化发展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坚持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通过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立足应用,智慧发展。以提升产业、服务民生为重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器”、“转换器”、“放大器”作用,深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各行业、各群体中的普遍应用,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模式,创造惠及全民的信息化发展环境。拓展空间,开放发展。以世界眼光谋划创新型城市建设,探索国际化的资源集聚和配置机制,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充分利用珠三角一体化的区域与政策优势,着力在穗港澳信息化合作和引进高端科研机构、跨国公司总部上取得突破,形成信息化建设“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整体格

18、局,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在经济发展、政务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领域继续深度融合渗透,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助力广州向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智慧城市不断演进,成为“智慧广东”发展的先行示范城市。到“十二五”期末,广州市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力争达到1.082,迈入全球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城市行列。信息网络高速、泛在、融合、绿色。基本建成新一代网络和宽带移动无线网络,在重点领域建成透彻感知、泛在互联、高度智能的感知网络,建成1个10万万亿次/秒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和若干个云计算中心,成为汇聚华南、辐射全国的信息资源中心。互联网国

19、际出口带宽达到2500Gbit/s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以上,企业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Mb/s,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30Mb/s,无线局域网接入点突破30万个,传感器节点数量超过2000万个。信息应用智能普及。智慧政府云服务模式广泛应用,80%以上的成年居民和企业拥有个性化政府服务网页,拥有大容量的云存储空间,各级政府核心职能100%实现业务系统支撑,90%以上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全流程在线办理。建成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和一批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城市运行管理协同化能力明显提高。集聚3-5个1000亿元以上交易额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超过90%,企业网上采购额超过采购总量的8

20、0%,网络商都基本建成。信息服务高效便捷。社保卡覆盖所有参保人群,实现在医保、就诊、图书馆、公共交通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一卡多用。所有街道部署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使区内群众“足不出街”就可享受各种公共服务。为全市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的诊疗信息连续、动态管理和共享共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多元、公平、均衡发展,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校园,促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充分共享。信息产业高端转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智能基础产业产值超过7000亿元,基于数据和知识的智能服务业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强大动力。其中,以高端电子和智能产品占主导的电子信息产品产值达到40

21、00亿元,以创意设计、网游动漫和企业信息服务为增长龙头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物联网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信息技术创新突破。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高端软件、智能终端、智能处理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形成相关发明专利申请和技术标准超过2000项。重点电子信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5%,信息化投资占企业投资总额的比例超过13%。 四、经济领域智能发展 (一)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综合集成应用。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装备、生产、经营管理和商务各环节的集成应用,促进研发设计创新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22、大幅度提升。大力发展智能装备,综合利用网络、软件、嵌入式系统和智能控制识别等技术,促进核电、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一批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的基础上,向计算机辅助工程、虚拟仿真和数字模型方向发展,促进研发流程革命,实现跨专业的协同创新。加快生产过程智能化、集约化发展,建设分布式数字控制、柔性制造系统等信息化生产环境,强化生产过程中的在线监测、控制和辅助决策环节,综合运用生产过程的信息和知识,实现原材料工业集约化和消费品工业精准化生产方式。持续推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与经营管理系统的联动效应。以行

23、业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动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一企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专栏1 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工程做活存量。整合资源,重点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广州传统优势产业,培育30家以上试点示范企业,切实提高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做大增量。组织实施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重大专项,在电子信息、软件和现代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立一批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培育一批骨干创新型企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优化环境。完善政策机制、发展平台载体、支撑服务体系,调动企业主体和社会

24、资源,加大两化融合的投资,建好一批领先的公共支撑和服务平台,建设一批行业工程研发中心,集聚一批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探索建立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推广首席信息官制度,加大信息主管的培训力度。发展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促进绿色转型。在钢铁、电力、化工、服装、皮具、造纸和食品饮料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推广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对主要污染物排放进行检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进行管理,促进节能增效和减污控耗。通过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应用,逐步提高绿色研发设计能力,加大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25、发展。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总集成、工程总承包服务转型,面向重点行业推动专业领域的专有服务。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推动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业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进程,深化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鼓励制造企业通过信息化技术与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的有序外包。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 (二)加快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带动经济内生、绿色增长综合运用信息技术

26、改造传统服务业,提升信息技术在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旅游等传统优势行中的应用和创新水平,开展网上金融、商务会展在线服务、旅游产品电子交易等新服务和新业态。实施“网络商都”工程,深化电子商务整体发展环境。围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大宗货物电子交易中心发展,推动第三方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实现旅游业、金融业、商品信息服务业和其他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实施智能物流工程和智慧金融工程,促进基于物联网、互联网等综合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产业和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专栏2 “网络商都”工程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加快建设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三期,打造国际性移动门户。大力支持大

27、型企业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化改造和中小企业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化普及。重点推进旅游业、金融业、商品信息服务业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化发展。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商务业态,支持环球市场等一批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三方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以白云电子商务总部基地和一批优秀的本土电子商务网站等为核心,建设国际性、现代化、无线物联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基地。智能物流工程。推进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广州主节点建设,完善航运、空运、铁路、公路等行业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行业性、区域性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发展。鼓励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的有序外包。配合省主管

28、部门完成物品信息解析交换中心和搜索服务与国际互联中心建设,推动建立“多式联运”智能化供应链,把广州建设成为华南地区的区域物流信息中心。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物流园区、物流企业的应用。智慧金融工程。加快建设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广州国际金融信息中心、广州金融服务区、金融后台服务数据与灾备服务中心、基于物联网技术的ATM现金系统等。发挥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优势,建立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加快推进银行磁条卡向PBOC2.0金融IC卡迁移及受理终端改造,积极推动金融IC卡在各民生服务领域的普及应用,实现一卡通用。推动证券行情交易、金融资讯及数据智能化分析,发展手机金融等新型服务。智慧外经贸工程。通过运

29、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体系,面向外经贸企业提供智能、便捷、完善的智慧服务,面向外经贸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灵活、精准的智慧管理,面向信息系统管理者和用户提供高效、贴心的智慧运维,构建以互联、感知、智能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外经贸,最终实现创新智慧服务型电子政府。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区域服务体系,促进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发挥集群效应,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完善产业集群配套体系,搭建打造服务于工业经济运行的公共信息基础平台、跨区域跨行业协作共享平台、跨区集群创新网络系统,占据研发设计、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区域分布协作、资源流动共享、协同创新发展,带动一批新兴协作企业成长,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低成本规模

30、化发展。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网,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试验检测平台等向社会开放,加强广州技术产权交易所建设。 (四)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助力都市农业科技产业化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启动“智慧乡村”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无线及有线网络的覆盖,加快推进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及电子标签等在农业生产及监管中的应用;实现“以图管农,安全溯源”的现代数字农业生产体系。在花卉园艺、水产养殖、农林牧渔服务业、休闲观光及新农村建设等都市型现代农业中推广普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快整合涉农信息,建设权威的农业数据中心,应用手机、电脑网络等多种服务

31、方式向农业农村提供应用服务;综合农业与旅游信息资源,打造健康环保生态休闲的涉农旅游业;进一步加强农业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为农民生产增收服务。消除“数字鸿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专栏3 “智慧乡村”工程以北部山区镇发展为契机,开展智慧乡村示范。实施“一管、五通”工程,集约化、高标准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村通光纤、户接宽带、处处可上网。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大力推广移动手机应用,推动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建设,提高村民信息能力。实施“农户电子商务应用扶持工程”,培育壮大农民网商群体,实现农村与城市共享数字经济带来的便捷和商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网络化转型。示范

32、乡村建立社区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探索城乡互动的医疗协同应用新模式,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电子政府协同高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电子政务深度协同建设加强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顶层设计。加强政府部门信息化项目及业务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继续普及深化各部门业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应用全业务、全流程和全覆盖。加强统筹规划,整合各部门信息系统资源,促进系统建设简约化和集成化,降低成本。以突出服务成效为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催生公共管理和服务新模式,优化业务流程。 进一步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以业务协同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跨部门、跨层

33、级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政务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共享使用成效。围绕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优先推进财政管理、信用监管、综合治税、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城市管理、住房管理、电子监察和应急管理等一批需求迫切、效益明显的业务协同应用。 (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综合集成、协调推进”的原则,深入推进网上审批、网上服务、并联审批,优化流程,减少环节,打造以公众为中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络贯通、技术支撑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分析企业和居民需求,推动网上办事制度创新。重点围绕公众提供需求迫切、发生次数多、受益人群广

34、的事项,理顺部门内部、跨部门的工作机制,全面梳理、整合、精简、优化办事流程,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个性化、主动式的在线服务。推进信息公开和政民互动,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应用 适应新时期社会管理的新要求,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应用服务体系。推进实有人口的管理服务应用,支持“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新模式,提高人口动态、精确管理能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推进舆情分析信息系统建设,健全网上舆论动态引导机制,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加强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域的应用建设,实

35、现社会信息采集、综合研判和应对处置快捷高效。专栏4 便民高效的智慧政府打造工程建设全市网上办公系统。建立全市一体化、智能互联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推进电子公文交换、数字档案管理和信息智能处理,建设绿色低碳、协同高效的办公环境。广泛使用网络协同、移动办公、视频会议等工作方式,基本实现政府核心业务的跨部门协同,提高行政效能。建设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广州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制定电子政务云服务业务、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制定配套法规保障,逐步整合全市各个委局业务系统应用支撑平台。为全市40个委局12个区县提供统一用户实名身份认证平台、短信平台、电子表单支撑、网上支付平台、物流取件、呼叫中心、服

36、务总线等云服务平台。加快政府门户网站智能化升级,为居民和企业建立个性化政府服务网页,与各政府部门网上办事系统无缝对接,提供政府在线服务、主动服务、个性化服务和云计算服务。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电子政务服务渠道,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动电子政务延伸到街道和社区,推广电话热线、自助终端、移动终端和数字电视终端等云服务应用,为居民提供无处不在的公共服务。政民网上互动工程。加大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力度,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征集民众意见、汇集民众智慧、沟通社情民意,拓展政策法规与重大事项的民众参与渠道。完善网上百姓热线系统,建设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适时推动政府部门建立网

37、络直播、微博,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处理民生诉求。人口信息共享工程。以提高人口服务管理能力为目标,完善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各职能部门业务信息为补充的实有人口信息系统,拓展实有人口信息系统应用。建立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应对老龄化等方面的辅助决策系统,为广州功能布局调整、产业升级、政策制定、统计监控、控制人口总量和分布的宏观调控提供支撑。 六、城市管理精细智能 (一)大力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智能化,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管控水平。以全市统一的“数字广州”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持续更新、完善地理空间数据,全面提高城市资源规划、配置、综合利用、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建设城市设施动态感知网

38、和管理动态数据库,推进全市部件和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建设管线管网、道路交通、国土管理、房屋管理、市政管理等空间实体透明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和地上、地下空间实体的管理及服务水平。专栏5 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工程建设和完善数字广州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全尺度编码体系和一体化空间基础信息更新技术体系。建立完整的城市部件和设施数据库。建设城市井盖等公共部件的监管系统,实时感知部件的状态信息,实现部件设施问题的及时报警和快速处置。建立地下管线管网智能管理系统,利用地理空间平台汇集和共享煤气、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网信息,推动无线传感网络和远程控制技术在管网检测的应用。推动

39、城市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建设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宏观决策水平。围绕财政金融、工商税务、公共安全、综合治理、食品药品安全、城市规划、国土监管、房地产市场等关键领域,建立统一监管综合执法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协同监管能力。推进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覆盖全市,加强具有城市管理职能委办局的业务系统、相关公共服务企业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信息网络形成综合管理、执法、监督和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专栏6 城市网格化管理工程建立市、区、街三级联动的统一城市管理平台和城市综合执法平台。建设完善区县、街镇的网格化

40、管理信息系统,拓展网格化管理在城管、房管、水务、民防、质监、市容、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加强管理数据的分析和研判,健全发现问题和快速处理问题的工作机制。 (二)深入推进公共安全信息化,助力“平安广州”建设推进智能化监控、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整合优化公安、交通、金融、文化、安监等领域的监控信息资源,构建覆盖公交车辆、轨道交通、有限空间、餐饮企业等重点场所的监控体系,提升城市公共安全预警能力。建立全市设施设备安全监测系统,实现对重要市政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危险品以及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全面感知、动态监测和自动预警。建立食品、药品全程监测与追溯网络。构建应急综合管理处置系统,实现多部门联动和一

41、体化。专栏7 “平安广州”工程公共安全智能化工程。推进市区视频监控点的全面联网,全面提升城市视频监控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益。加强视频监控、智能卡门禁系统、智能定位终端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建设消防数字平台,实时掌握消防装备、消防车辆、应急救援设备等救援力量的分布、状态和数量信息。以肉类、乳制品等为重点领域,深化农业、商务、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和集成各部门涉及食品企业监管、食品安全追溯、食品检验和食品风险监测等信息,建设综合的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应急管理智能化工程。加快推进全市应急平台建设,推进全市实时监控系统资源的整合及各级各

42、类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多渠道信息报送和发布系统以及具有监测防控、预测预警、指挥调度、应急保障、模拟演练和空间辅助决策等功能的应急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收集、反馈、决策和指挥协调的智能化。 (三)推进智能环保和节能应用,实现城市生态全感知 加强对生态资源、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的动态监测,提升生态环境监控管理效能和预警能力。加快建立国土、环保、林业、气象、空气、噪声和电磁辐射等生态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实现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自然植被、水资源等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建设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全市重点污染源、危险废弃物和垃圾填埋场的监测网络。 七、社会应用便民惠民 (一)深入推进社

43、会保障信息化,显著加强服务能力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向社区和乡镇延伸,形成覆盖市-区-街(镇)-社区(村)所有经办机构、服务网点、定点医疗机构和银行的应用平台。加快完善整合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人力资源、就业管理服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立健全一体化劳动保障服务体系,促进充分就业。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卡在人口管理、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电子支付等领域的应用。专栏8 智慧就业和社保工程智慧就业工程。紧密围绕促进就业重点工作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和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监控平台。智慧社保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覆盖所有参保人群,深化和拓展“社会保障卡”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信息

44、集成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一卡多用。推动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相关系统全面整合、信息共享和智能化应用。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基础网络覆盖水平,使社保业务办理和信息查询更加便捷。 (二)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市医疗信息服务承载通行能力继续推进市区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提升市民健康服务能力。深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医药和综合管理的卫生信息化应用建设。探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双向转诊及远程医疗等区域协同医疗网络服务新模式,促进实现医疗资源服务均等化。推进全市医疗机构与社会保险部门实时结算

45、。探索和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和无线移动技术在我市医疗卫生行业的重点应用,逐步构筑广州基于“智慧医疗”的行业服务和管理体系。专栏9 智慧医疗工程建设医疗卫生信息专用网络,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疗卫生云计算中心,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建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逐步实现基于平台的应用。推广集约式预约挂号系统,建设门诊收费自助结算、医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集约式远程医疗、双向转诊等系统。开展数字化医院示范建设,推进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医院信息整合和物联网、无线技术应用。建设区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与智能决策系统,实现我市公共卫生实时、动态的高效管理

46、。 (三)构建生态型智慧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基础环境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建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整合共享全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积极应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新产品,实施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和创新网络教育应用,深化教育电子政务和学校电子校务。完善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云平台,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服务泛在化、对象全员化、应用个性化。建立社区学习交流中心,促进学习社会的建设。充分运用学校、科技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单位的培训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化培训,提高全民信息素养。专栏10 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应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改革和优化广州“数字教育城”

47、的环境、资源、应用、服务和管理模式,构建先进的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学生学习发展中心、教师学习发展中心、教育电子政务中心、社区学习交流中心的建设,让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享受一站式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 (四)创新完善社区信息化体系,提升街道社区服务水平以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推动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完善和推广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效能。构建政务服务网络,推动就业、社保、文化、体育、卫生、人口计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面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基本公共服务。开展“智慧社区”、“数字家庭建设应用”。依托信息网络,挖掘社区服务资源,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医疗

48、、远程教育、家政信息、在线支付、自动终端等社区服务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高清互动的家庭多媒体综合信息技术在智能家电、家居控制、家庭安防、家庭健康、家庭教育、节能住宅、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普及数字化生活方式,带动信息消费。专栏11 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工程社区信息服务云工程。建立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在街道、社区全面推行“收件受理多元化、事项办理一体化、结果发放便捷化”模式。建设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目录和社区服务管理共享数据库,构建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家庭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智慧社区工程。开展智能消防、停车场管理、社区安防、远程抄表等智能物业管理应用。推进以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和三网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家庭发展,构筑生活信息化服务体系。 (五)丰富文化信息服务资源和渠道,打造广州软实力充分发挥广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信息通信技术优势,加快文化资源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记录、保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