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课程解读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学科课程解读 文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学科课程解读 文档课程简介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作为教师必须要学会研究课程标准。本专题的主要课程目标是要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明确课程标准的特点,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能够意识到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意义;对小学数学、小学语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课程标准,能够掌握其学科性质、设计理念、内容构成,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学科教学设计中。 基于以上目标,本专题的内容包括如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特点,从总体上介绍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内涵、特点、内容构成以及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标准的内容构成、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数
2、学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的分析。第三部分,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包括语文课程标准的构成、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第四部分,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分析,包括综合实践活课程开设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内容构成以及操作模式与原则。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专题课程主要特色之一是理论与案例的结合。在课程中从总体上介绍了课程标准的内涵、特点、内容构成等相关理论,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学科,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其中结合了大量的学科的案例,使学员能够深入浅出的理解学科的性质、理念、内容构成等。为了促进学员对本专题课程的理解与运用,还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相关学习资源。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
3、解读 唐丽芳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特点 什么是课程标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课程标准: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针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后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第二,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第三,课程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的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达到的、可以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即的。 第四,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要求。 课程标准的特点与内容 1.课程标准的特点 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从课程标准的构成来看,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
4、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都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 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的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的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课程标准改善了学习方式 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以记忆
5、为主、接受、模仿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标准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发展性评价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例如,成长记录与分析;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集体评议。 课程标准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这是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之处。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某一个学段学生所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对知识的前后顺序、学生在某个年级达到的标准没有硬性的规定,这为教师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更大
6、的空间。 2.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 理解了总的课程标准精神后,要能够准确把握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如下: 国家课程标准总体结构框架 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的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的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内容领域惯用语行为目标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附录 术语解释 案例 前言 对课程的性质、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作定性描述,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进行说明。 课程目标部分 明确了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该达到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的划分大致是按照13,46,79。
7、 内容标准部分 这一部分按照学习领域、主题或目标要素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该实现的具体的学习目标。 课程实施建议 这里的建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调整,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 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意义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在整个课程改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有利于从整体上了解所教学
8、科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可以通观全局,理清主线,从整体结构出发,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各个章节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从而正确把握章节的概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照顾一般。 有利于研究每一课的教材,了解学生过去学了什么,有计划的做好下一步的安排,增强备课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 掌握和了解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以便能够正确的选择教学方法,恰当安排评价方式、课程资源的运用等。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认识 1.内容构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分总体
9、目标和学段目标进行了介绍; 第三部分是内容标准,分三个学段,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分别进行了阐述;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分学段提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部分就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2.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反映出这样一种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从以往的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为首先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10、: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的价值: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它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学习的内容: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
11、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 数学教学的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
12、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重视运用现代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数学课程目标简析 在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阐述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学段目标。其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
13、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的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
14、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老师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都要引起重视。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2.数学思考目标 数学思考是通过尝试、归纳、类比、猜想、演绎等方法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的数学思维活动,是得出判断并做出论证的过程。主要包括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定量刻画和空间想象等。标准在数学思考目标中,强调建立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及推理能力,强调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 3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
15、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4.“情感与态度” 情感与态度目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学的认识,包括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是对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包括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在数学学习中,情感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数学内容标准简析 “数与代数”、
16、“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考虑到时代的进步、数学的发展及义务教育的性质,标准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学生对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同时,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对繁杂数字的运算、代数式运算、几何证明的要求;淡化了某些非数学本质的术语和概念,如乘数与被乘数。与此同时,标准还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等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内容,并设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7、”做好了铺垫。 在数与代数领域,强调数的意义,借助数字表达和交流信息;删减繁琐的计算,将运算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加强估算和心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提倡用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运算并探索规律 空间与图形领域,本次课程改革,加大了测量改革的力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通过实际活动,体会测量的意义;测量工具的选择;估测。 统计与概率部分,初步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一些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体会不确定事件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重视与其它领域的联系以及概率与统计之间的联系。 教学建议简析 标准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
18、及解决其它问题的多样化;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并且针对每一个学段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简析 从评价的功能、评价主体、评级方法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 第一部分“前言”。阐述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语文课程观点设计思路。这些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反映了当前对语文教学的理性的、前瞻性的思考。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目标是语文课程的出发点,是语文课程实施的调节者,也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目标贯穿语文课程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对课程建设和发展起导向作用。根据课程改革的
19、指导思想,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合并在一起,分为四个学段,并对每个学段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把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和分段设计、分类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课程目标设计的新思路。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建议以及评价建议。 第四部分是“附录”。语文课程标准专设三个附录,旨在明确重要问题的操作性问题。包括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0、;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关于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和水平。是一种语文教育结果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以往教学大纲的“语言能力”。 语文素养的内涵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热爱祖国语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提升思维水平;养成良好的个性;完善健全的人格。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学生认识的多元性。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包括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语文课堂内的其他
21、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 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是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其意义不仅强调语文学习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认了学生在课程、教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三种学习方式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首先,学生是一个自主的能动体,语文学习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主体上。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无法开展。其次,现代语文学习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没有合作精神,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第三,
22、语文学习是一种探究性活动,缺乏探究,只是继承传袭,语文学习就无所谓创新和发展。 学习方式和讲授方式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是针对传统教学“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语文课程只有解除封闭状态,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既关注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关注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置的一门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23、,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也符合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目的与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周围的生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
24、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彰显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2.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式的改变 发展教师多方面的能力 丰富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注重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对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了学科界限,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其作用与价值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课程
25、体系中的点缀与附庸,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等价性和互补性。与其他学科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有如下特点。 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统整了多学科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知识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既包含了自然世界也包含了社会生活,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对任何研究主题的探究都需要个人与集体、社会交往与合作,体现个人与社会的整合。 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也可以称作体验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研究主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
26、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在目标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依学生兴趣点的不同而有多种活动形式,在过程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结果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用学生认为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在结果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建立学生个人活动的小档案,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评价标准具有开放性。 自主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所需要的教师、家长或社会的帮助
27、。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动性。教师和家长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不能起决定作用。 合作性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但更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宽泛的,繁杂的,学生大多数时间里需要合作完成问题和项目,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共享资源和信息,共同体验发现和成功的喜悦。合作性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特点也是其重要的意义。 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领域的理解 从纲要的规定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大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非指定领域: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等。指定领域与非指
28、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读写能力,信息分辨、运用与处理能力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获得必要的信息,更要增强其辨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信息观。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自主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运用所知识为所在社区解决面临的实践问题,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在这一
29、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目标的学习领域。这一学生领域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技能,养成学生爱劳动的品质。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也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不是一定要以这四个领域分别进行,可以以整合的方式进行。 综合实施活动的实施 1.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模式 主题确立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目标确立有价值的、科学的研究问题。 主题探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
30、过程。主要是制定活动计划及运用恰当的探究方法落实计划。 总结发表 学生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总结、展示探究的结果 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统筹规划,集中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校本课程,没有固定、统一的实施的模式与样本,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统筹设计“年间活动计划”、“学期活动计划”、“单元活动计划”,以便综合实践活动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式的,学校向社区开放,学校内部各个年级、班级之间也要相互开放
31、,因而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实行集中管理。专门研究和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方案、实施和指导方式、评价方式;协调与校内、家庭、社区社会的关系,开发社区社会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社会的文化资源。 转变观念,注重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培养方式、生活存在的方式的角度出发,要求恢复学生们学习过程的体验性,重视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师师合作,有效指导 所谓“师师合作”就是强调教师团队集体的合作。教师团队集体的合作包含着横向与纵向两种基本形式,横向合作主要体现在学年内教师不同学科教师校内与校外人员的有机合作,纵向合作主要体现在不同学年间教师的有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