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6224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 东 区 域 创 新 体 系 建 设研 究 报 告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四年五月目录第一章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进展2一、实施“科教兴粤”战略推动广东科技和经济发展,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2(一)科技进步已作为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一项关键措施2(二)科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3(三)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3二、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3(一)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3(二)知识创新体系逐步形成5(三)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6(四)创新政府的科技管理理念和调控方式7三、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7(一)获得一批带动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技术7(二)高新

2、技术产业迅猛发展8第二章 广东与其他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的比较与分析8一、知识创造的能力分析9二、知识流动的能力分析10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10四、创新的环境分析10五、创新的经济效益分析11第三章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11一、广东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国内外形势分析11(一)国际竞争性质和形式产生新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11(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13(三)“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和“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建对广东的发展形成新的合作与竞争态势15二、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6(一)科技人力资源缺乏,

3、结构失衡16(二)科技投入不足,企业投入增幅下降17(三)发明专利比例偏少,自主创新促进核心竞争力提升不足17(四)OEM生产方式比例过大,“地域性生产者”角色明显17(五)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总体偏低17(六)广东名牌规模优势不明显18(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度偏高,区域发展不平衡18(八)创新环境仍不完善,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在粤设立R&D机构的优势不明显18第四章 广东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9一、指导思想19二、基本原则19(一)资源整合19(二)开放流动19(三)协调互动19(四)运作高效20(五)共同发展20三、发展目标20(一)总体目标20(二)具体目标(至201

4、0年)21第五章广东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22一、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22(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22(二)构建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重点的知识创新体系,增强发展后劲28(三)构建以高新科技园区为核心的成果孵化体系及科技产业化基地,促进产业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30(四)构建以中国(华南)技术交易中心为重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33二、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38三、 “大珠江三角洲”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39(一)“大珠三角”科技发展的区域合作39(二)“大珠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的对接机制40(三)“大珠三角”科技

5、创新体系的框架要点及政策措施43四、泛珠江三角洲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46第六章广东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50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协调50二、深化改革,建立创新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51三实施“人才、专利、标准”三大发展战略,强化激励机制51四、强化科技投入,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系53五树立“以人为本,创新文化建设54六加强职业道德,建立科技信用体系54七、抓好示范试点,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55八、制定政策扶持,完善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56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这里讲的创新是指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

6、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既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又包括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它涉及多个部门和组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等等,由这些部门形成一个创新体系,才能达到“促进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体系(Systen of Innovation)的实质内容是指不同地区层次(国家或区域)内不同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机构之间围绕着科学家的发展及其商业应用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Systen of Innovatio

7、n)这个概念是1987年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SPRU)新熊波特学派代表人物克佛里曼(Chirstopher Freeman)在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体系一书中最先提出来的。它是创新理论的倡导者、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熊特企业家创新模式和大企业创新模式的发展和延伸。这种模型强调了R&D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因之被称为“技术推动模型”,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技术推动模型,而不是网络式的。C佛里曼在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之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用几十年时间便成为工业大国,说明政府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佛里曼把这种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公私部门的机构组成

8、的网络,他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成、引进、修改和扩散了各种新技术。”从线性推进到网络机制,这是对创新认识的一次飞跃。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创新体系问题是国际经济科技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但多数学者研究的角度都是着眼于创新体系在一个国家内发生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区域积极的崛起,创新的作用和关联,已不仅仅是个别国家和地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制约和影响日益显著。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ME波特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体系,把创新体系的微观机制同宏观运行实践联系起来,国家或区域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技术创新的企业的基础上的。他提出的钻石理论被认为是在经济全

9、球化的条件分析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作用的实用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知识经济特征越来越显著,创新体系也必须与之相适应。1997年OECD发表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认为:“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生产、分配和应用各种知识的各角色间一整套复杂关系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创新实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角色如何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知识创新和使用的集合体。这些角色主要是私营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以及在这些角色中工作的人们。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采取合作研究、人员交流、专利共享、设备购买等形式以及其他各种渠道”。很显然,OECD对创新体系的作用,更重视各角色间的知识流动,注重“知识创新和使用”。这

10、是符合知识经济的特点的。从创新到创新体系的发展,既反映了知识的客观发展规律,也反映了知识和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广东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发展规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党中央确定的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将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夯实了基础。我们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下,逐步形成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有关政策法规。形成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研究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

11、新体系;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政府宏观管理调控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社会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提高区域技术创新的能力,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第一章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进展一、实施“科教兴粤”战略推动广东科技和经济发展,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一)科技进步已作为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一项关键措施广东省委、省政府把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发展的模式作为推动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陆续颁布了6个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12、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到广东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广东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和发挥人才效应不断增创新优势。张德江书记在全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讲话精神大会上提出:我们要依托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全省动员,营造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围绕增强综合实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贯彻实施“科教兴粤”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科技强省。“十五”科技计划全面实施三年多来,科技进步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二)科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根据科技部2000

13、年以来公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广东的科技综合实力在上海、北京之后,已连续三年在全国排第三位。前阶段公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2年)认为广东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在十个综合指标中,企业创新能力、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产业国际竞争力三个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出口额已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我省已储备了较强的科技力量,在粤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44位,科技人力综合指数位居全国12位。累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累计达211536件和141108件,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其中发明专利增长较快,2003年申请量达到6160件,位居全国第二。科技对经济贡献

14、率从1995年的39.62%增加到2003年的47.1%。(三)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2002年,我省的国内生产总值首先跨越1万亿元,同时广东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突破1万亿元。实实在在的“双跨万亿”显示了我省强大的经济实力。目前我省是经济总量占全国1/9,财政收入占全国1/7的经济大省,这为建设好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一)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1、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近七成的研发机构,七成多的科技人员在企业,九成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六成多的高新技术产品以企业为主开发。全省1453家研究开发机构中有979家设在企业,占67.4%;全

15、省26.74万科技人员中78.8%分别分布在企业。2003年我省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6家,目前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累计已达299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3家,已完成省重点发展的50家大型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组建工作;一批进入企业的技术开发类的省直科研机构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试点累计已达71个;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累计已达18家。大批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应用、转化能力也不断增强,这些为我省新型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专业镇簇群经济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搭建专

16、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把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根扎在基层镇区。我省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目前已累计在全省71个镇开展专业镇技术创新。覆盖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建筑材料、五金制品、玩具、花卉等行业。据统计,全省这批专业镇共建立了82个技术创新平台,90个中介服务机构。形成集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产业工程中心、孵化器、科技开发咨询机构、信息网站等多种形式的区域创新体系。三年来共为专业镇产业推广技术项目1000多项,推动了专业镇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截至2003年底,全省专业镇累计获得专利16339项,其中发明专利达1200多项。共获得国家发明商标28个

17、,省著名商标93个,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很大份额市场的名牌产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批镇2003年GDP达1400多亿元,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引擎。3、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最具创新和活力的群体。到目前为止,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共2128家,总产值达3500多亿元。这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上开始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走国际化道路,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已在计算机软件、电子通信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涌现出一批企业家、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是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主力军,已成为我省技术创新体系主体中的中坚力量。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增长

18、迅猛,带动民营科技经济发展壮大。到2003年,全省民营科技经济总产值达2720亿元。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592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有280多家,比去年增加90家,长期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民科企业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主力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数,民营科技企业占一半以上。我省民营科技企业开发的新产品达3000多个。在全省高新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占80%以上。民营科技园已成为民营企业创新服务的基地和聚集地,我们把建设民营科技园作为提高民科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措施。目前已建立了15家省民营科技园。2003年,15家省级民营科技园工业总产值达700多亿元。(二)知识创新体系逐

19、步形成1、以体现广东优势和特色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构建知识创新体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科研机构和大学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全省现有大专院校62所,省地两级研究所266个。我省1998年开始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 2003年省属科研机构争取到的科研项目经费共3.4亿元,是1998年的7倍,技工贸收入15亿元,比1998年的7.14亿元增加一倍多。近年来,国家、省加强了广东几所重点大学的支持,不仅在硬件设备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也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的人才,研究开发力量有了很大的加强。广东高校科技人力资源、专利、科技论文、科技著作数量均排在全国第5位。围绕着我省知识创新的

20、目标加强研究开发, 加速高校科研所、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我省重点支持50个左右科研团队开展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带动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聚集。2000年以来,我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79项,资助总经费2.8亿元,排全国第5位。高校采用各种形式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与我省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园区合作,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基地。2、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至2003年,累计在科研机构和大学共建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85家,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6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级重点点实验室5个。根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我们通过引进、重组,建立了一批符

21、合目前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机制灵活的科研机构,包括广州生命与健康研究院、广州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深圳光电子材料中心等。建设了华工、深圳两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建成广东软件研发技术平台。我省与中科院、广州市三家联合投资3亿元,共建华南植物园。(三)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1、科技园区成为成果转化基地。到目前为止,我省已建设了15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6个为国家级开发区)、10个国家“863”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3个省级民营科技园、20个省级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园、8个大学科技园和海洋与水产、林业、环保等一批专业高科技园区。这批园区总产值达5500多亿元,成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重

22、要基地。2、覆盖全省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科技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目前已基本建立起省、市、县逐级分布、种类齐全的各种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据统计,全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已达6700余家,包括各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00多家,技术贸易机构6250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华南技术交易中心的建设正在加快。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全省生产力促进机构已达56家。风险投资机构130多家,资金总额150亿元。省科技信息网(金科网)是省五大网络之一,已覆盖了全省21个地级市和130个县区以及60多个省直科研机构,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服务网络和全省性的

23、公共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省和各地市都建有科技情报信息机构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面向市场积极开展科技情报分析研究和科技咨询工作。我省的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都配套建立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或科技企业孵化器。还有相当数量的行业协会和学会、专利代理机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等都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科技情报所等服务于“三农”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占我省科技服务机构的三分之一强。 3、技术交易活动成效显著。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举办各种高规格、大规模、专业化的科技成果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为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活动和进行信息交流提供大舞台。“十五”以来,技术

24、交易额逐年增加,技术合同交易额已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三位。2002年全省经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项目数达8265项,成交金额达68.45亿元。我省已成为全国技术交易的重要集散地。按技术的地域流向统计,2002年我省吸纳技术的金额达72.20亿元,超过了我省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金额。深圳市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成功举办了四届,累计成交额达到439.56亿美元,成为目前中国最有影响的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广州举办的中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东莞举办的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以及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机构的合作,常设广东中科院技术转让洽谈会等,各种形式的科技交易会使科技服务机构有了用武之地。据

25、不完全统计,“十五”以来,全省转化、推广、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8000 项,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亿元。(四)创新政府的科技管理理念和调控方式科技行政部门要从主要管理科技项目,转变到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加强对涉及到大科技的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技进步的局面。实行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统一协调,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做好全省科技进步工作。科技管理不断创新,从小循环进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循环,有力地推进我省的科技进步工作。 “十五”以来,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创新百项工程等重大科技计划加强横向集成,主动组织提炼一批重大攻关课题,对制约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发挥了

26、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的支撑作用。2000年以来,省科技厅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对完善和优化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软硬件环境,山区科技发展,推动专业镇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发挥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的支撑作用等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实施了一系列上下联动、省、省市联动的重大项目。 “九五”以来,省科技厅与省计委、省经贸委、省财厅共同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0多个;与省外经贸城联合开展“科技兴贸行动计划”; 2003年,按照省政府的部署,省科技厅联合省经贸委、信息产业厅投入2.1亿元,对五大关键技术进行公开招标,共同加大对有自主知识关权的关键性共性技术专项攻关的投入。三、科技创新

27、能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一)获得一批带动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技术 “十五”以来,省科技经费集中了7亿多元,带动全社会投入800多亿元,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包括软件、集成电路、网络、智能交通、先进制造技术、生物技术药物、电子及纳米新材料、新能源、中药现代化、海洋资源开发、清洁生产、食品安全、农产品深加工与保鲜等,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自主研究开发出一批科技成果和新产品。共申请专利2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500多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1920项,获国家级奖励42项。通过成果转化开发出国家级新产品327个,这批名牌产品成为各地经济的新增长点。可计算新增经济效益达5000多

28、亿元。涌现出省农科院农业创新体系工程、南海电子政务示范工程、TCL集团科技创新系统、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技术等一批高水平的成果。(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重要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已成为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十五”以来,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32,大大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及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100亿元(快报数),约占全国的22.2%,比上年增长30%,占工业总产值的23,产值和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均居全国各省市首位,提前两年达到“十五”科技发展计划的有关目标。高新技术

29、产品出口额达481.7亿美元,占全国的48.1%,占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26.7%,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广东高新技术产品涉及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中的全部11种技术领域,但主要集中于广东重点发展的四大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广东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为5760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4.5%。全省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为核心,带动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2003年珠三角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占全省的94%,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广东的第一经济增长点。第二章 广东与其他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的比较与分析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

30、究小组把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根据科技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广东省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得分为44.53,排名仍保持第3位,排在广东前面的依次为:北京(59.79)、上海(54.72)。图2-1 广东省与其他主要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评价效果图(2002年)表2-2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前10位的省市(2002年)地区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经济效益平均得分2001年排序2002年排序北京85.0638.6362.1454.1360.8759.7921上海46.4453.1967.7550.9050.5554.72

31、12广东25.3855.5758.7136.9842.3144.5333江苏28.4951.6861.6240.4428.8343.3144山东23.8341.7354.9135.1923.9637.1555浙江19.0036.2150.8839.1434.3136.8576天津20.3736.1647.2825.2947.6836.1687辽宁25.0442.3750.1326.1425.3834.2568福建15.7732.6743.6022.8425.3328.9499陕西22.3913.1144.8728.7725.0628.751110资料数据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2

32、002)一、知识创造的能力分析知识创造能力取决于研究开发的投入水平、科技产出水平和过程管理水平,即科技的投入产出比。2002年广东知识创造得分为25.38,位居全国第4位,比2001年提高了2个位次,北京与上海这一综合指标排名仍然排全国第一和第二。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广东的知识创造基础不如北京和上海、江苏等省市,近年来,广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科研设施建设,激励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有实力的企业在粤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粤创业,为粤服务,使科技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但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差距较大,仍需加倍努力。 二、知识流动的能力分析知识流动综合指标主

33、要包括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外国直接投资等三项综合指标。2002年在知识流动综合指标中,广东以55.57排名全国第一。知识流动主要是通过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来完成,创新依赖于市场的推动,也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撑服务体系的支持和帮助。广东着力建设中国(华南)国际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发挥省科技信息网的功能,推行网上技术成果交易、建立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等,对加强知识流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核心。2002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中,广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为58.71,位居全国第4位。广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项分指标排名下降,综合导致

34、2002年广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名比2001年的第一位下降到第四位。从科研投入指标来看,我省科技投入的绝对量在各省市中排序居前列,但在相对量与科研经费投入密度上还有差距,这说明科研投入与广东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我省已经建立近181个国家和省级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0多个企业技术中心,我省的企业基本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企业制造和生产能力、技术创造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要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水平。四、创新的环境分析创新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市场需求水平、劳动者素质水平、技术创新基金、金融环境、创业水平等六个方面。2002年创新环境综合指标中,广东技术创新环境与管

35、理综合指标为36.98位,居全国第5位,综合指标排在广东前面的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劳动者素质排名、人均图书消费量、教育投资综合指标排名不佳,这说明我省的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需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投资的数量与质量,提高教育的效益和规模。我省要积极探索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与金融机构及企业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良好运行机制,促进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机构管理、各学科之间、国内外科技合作,尤其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多下功夫。五、创新的经济效益分析创新的经济绩效从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品国际竞争力、居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五个方面进行考察。2

36、002年广东创新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标为42.31,位居全国第4位。我省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但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仍然偏低。我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专业分工高度化和集中化为特征,但目前广东产业集群大多是规模密集型和供应商支配型,还没有成为制造基地,更没有成为产业中心。因此亟需把产业集群建设成创新发源地,要提高产业层次,要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要尽快构建共性技术研发新体制。 第三章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一、广东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国内外形势分析(一)国际竞争性质和形式产生新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1、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世界技术经济模式的

37、更迭使上世纪90年代的国际竞争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跨国企业兼并高潮迭起,各大企业集团纷纷瓜分世界市场。由于世界市场同质性程度的提高和各国企业之间相互渗透日趋加强,企业发展的名牌战略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3年以来以美国为中心的新一轮世界企业兼并浪潮促成了一些超级企业集团的建立,它们不仅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事务的真正主宰,而且对于世界政治事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国际竞争的战线明显前移,从产品销售阶段延伸到了研究开发阶段。国际竞争的战线已经前移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乃至基础研究阶段,国家或者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其研究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本身就在

38、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3)各国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集团加强了对知识资源的争夺。跨国企业之间签订的策略性技术联盟,实际上就是一种分享技术协议,是为了保持技术的垄断性和小范围的共享性,目的是通过这种协议提高产业进入的技术壁垒,将更多的企业拒之门外。2、进入新世纪前后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 (1)以IT技术为主导的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新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20年中,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和带动,特别是90年代从美国发端的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和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使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发挥到极致,各IT领域正在酝酿一批新的创新浪潮。

39、(2)一些技术领域正酝酿新的突破。一是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领域。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破译生命的人体基因研究计划结束后,以揭示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为目标的“后基因组时代”拉开了帷幕。“后基因组时代”研究重点是认请人体基因的功能和作用,将生物技术与IT相结合的生物信息学应用于诊断和制药,研究蛋白质芯片,用于诊断,有望成为技术浪潮的主流之一。二是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领域。纳米技术是被普遍认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技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估计,到2015年,其市场将达1万亿美元。纳米科学的发展,可能引发相关领域的产业革命。在材料方面,纳米技术可使材料性质发生变化,如硬的变软,导电的变成不导电

40、,无磁性的变成有磁性的,这些特性应用到微电子方面,可以制造更节能、更便宜的微处理器,使计算机效率提高百万倍,应用到生物和农业方面,可制造新的药品,改良动植物的基因等。三是新能源技术领域。2002年10月,由美国18位著名能源分析家组成的科学家小组研究报告指出,现在全球每年消耗能源,大约相当于12万亿瓦电能,其中85%为化石燃料,预测50年内,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将增加2倍。能源技术朝着清洁石化能源的方向发展。(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1、对广东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占广东经济规模总量80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进入以创新为主的发展阶段。国际比较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不

41、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科学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1000美元以下时,技术发展模式为引进、模仿为主。这并不奇怪,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至少有2025年的差距。为缩小差距走引进发达国家成熟的先进技术,产品以模仿为主,不失为一条节省人力、物力,争取时间的一条途径;这一时期的研究开发(R&D)经费投入,一般小于GDP的1%。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技术发展模式一般进入消化吸收、改进阶段,R&D经费的投入大于GDP的1。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技术发展模式进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R&D经费的投入占GDP的2以上。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

42、间,广东的经济、技术发展大体上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广东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即: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技术发展模式主要以引进、模仿为主。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科技革命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技术转移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也成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1991-2000年10年,除1997年外,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以平均增幅3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成为广东第一经济增长点。到90年代的中期,广东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进入消化、吸收、改进的技术发

43、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后,广东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从全省看,广东发展水平仍然处于世界银行规定的下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而珠三角地区早已进入上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从技术发展模式来讲,已进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按照美国战略管理学家、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ME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等四个阶段的阐释,珠三角地区目前正处于从技术进口型向技术创造型即创新驱动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才能使珠三角地区顺利实现这个转变,进入经济的稳定增长时期。2、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成为广东区域创新体系

44、建立的主要动力。按照结构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这在广东表现得也很明显,八五、九五以及进入十五这十多年间,广东经济之所以能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是密不可分的。广东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来讲有两个特点:一是从轻型、低有机构成、日用品型的产业向化工型、高有机构成、装备产品型的产业转变;二是从劳动密集型、低技术附加值的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较高技术附加值的产业转变,这突出表现在以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上。广东产业结构调整这两个特点,都对技术创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加了建立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经过十年左右的产业结构调整特

45、别是近5年(19982002年)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广东的产业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讲: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三大现代支柱产业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体,三大传统产业继续得到发展,三大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开始形成快速发展的势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直接的结果是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能支撑这些对广东经济发展起支柱、主导作用的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广东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从下表看出。表3-1 19982002年广东九大产业比重变化表 年 份项 目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绝对数(亿元)比重()绝对数(亿元)比重()绝对数(亿元)比重(

46、%)绝对数(亿元)比重(%)绝对数(亿元)比重()规模以上总产值9139100.0010538100.0012480.93100.0014035.35100.00163786.6100.00三大新兴产业366037.6418939.75409.9343.356373.4945.47794.1347.581、电子信息159916.4195018.52418.4219.43109.9122.24164.4225.432、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122912.6129212.31635.9813.11833.3513.12077.2312.683、石油及化学8328.59479.01355.5310.861430.2310.11552.479.47三大传统产业250325.7251423.92643.721.182762.5719.63048.5818.611、纺织服装116411.9114410.91226.649.831246.218.91372.698.382、食品饮料7727.97797.4799.116.4866.736.1968.215.913、建筑材料5675.85915.6617.954.95649.634.6707.684.32三大潜力产业841.316.741039.957.411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