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南京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必要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793195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 南京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必要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word】 南京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必要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word】 南京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必要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word】 南京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必要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word】 南京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必要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 南京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必要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 南京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必要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京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必要性、问题及对策研究南京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必要性,问题及对策研究沈仲丹(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关键词南京:创新;区域创新体系摘要近年来,南京积极建立区域创新体系,使南京在人才培养,产业集群,经济增长中获得了益处,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政府协调不力,企业技术创新乏力,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困难,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了南京区域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建设.也阻碍了南京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提出相应对策.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061(2007)05000503一,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源起创新理论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于1

2、912年在其着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及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后来人们又把其扩展到与经济,管理活动有关的因素.如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等.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是英国着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1987年提出的.是指由公共和私有部门的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涉及一国的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机构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制度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基本变量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最主要的是要在国家的指导下.合理配置有效资源.并注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3、等有关因素的结合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创新体系也随后被提出来.并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且被认为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一个延伸和发展,是一个更适合研究的范畴.同时.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如欧盟非常重视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价值.在许多地方进行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实施工作:美国硅谷的崛起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得到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区域产业集中可形成集聚效应.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90年代中期作者简介沈仲丹(1968一),女,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1992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G?多西等主编的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一书首次将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引

4、入中国.1997年底.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1999年8月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将完善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当作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提了出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更把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并列起来.从而使其具有了更为明确的经济政策内涵.随后.各地纷纷提出了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二,南京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必要性研究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人民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拥有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优

5、质人力资源丰富南京适时提出了建立南京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思路.为南京这一六朝古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首先.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推动南京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整合了南京智力资源,知识资源优势.加快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了知识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内生作用:提高了大中型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加快培养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了中介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促进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塑塑的经济增长效应;南京后进区域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发挥后发优势,跨越技术发展阶段,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赶超先进区域其次,南京区域创新体系是促使

6、南京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保障.满足了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等对特殊技术支撑的要求;加快了创新的扩散.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集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最终促使区域竞争力提升:促使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群的栖息地.黏附外部流动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塑造区域品牌.形成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再次.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聚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大量高素质人才聚集到南京.也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南京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因此.区域创新体系是

7、加快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形成人才高地必然的战略选择.三,南京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也看到,在运行过程中.南京区域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政府协调机制尚不到位.政府协调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保障.由于原有体制的惯性使创新技术的产生与使用涉及多环节,多部门,组织管理难以集成.影响了创新项目及时转化.如在许多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由于科研机构资金匮乏.企业也难以筹集到成果的试验费和市场开拓费而难产.部门分割导致计划重复,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政出多门.课题分散,不能集中优势兵力,遇到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难以

8、形成攻关能力的问题.其次.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创新政策体系还需完善.现行政策对创新促进的力度不够.不具备约束力和连续性.各部门主要通过项目管理调节创新.难于形成体系第三,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产权改革没有到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企业缺乏自发的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投入少,技术创新的组织机制不完善,造成技术开发能力弱.因此.如何解决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下一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第四,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仍然与实际相脱塑节.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与知识使用者企业之间联系薄弱.高校科研成果难以转化,许多课程的设置脱离

9、企业创新的需要.学生接受教育是知识灌输大于知识创造.这是高校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高校产业要加快产业化进程.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仍需要加大调整力度.以满足服务企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然.南京聚集的几十所高校,科研院所.是严重的知识资源的浪费四,对策分析对南京区域创新体系进行适时地问题研究.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完善南京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I,政府要主动转变管理职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作用.要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法规.以

10、消除一切制约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形成良好的有关研究开发的制度环境.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使科技资源得以发挥作用.提高使用的效率和效益.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环境和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文化氛围.2,加大培育产业集群力度,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产业集群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模式.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中.构成一个产业链,产业间相互支持与促进发展.获得报酬递增的效果.并且.产业间的紧密合作构成一种网络关系.一个产业或产业某种环节的技术突破,就会带来整个区域产业的群体技术进步.形成其他区域不可复制的创新优势.为此.要根据产业

11、集群的形成规律,找准南京的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建立健全产业服务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集聚环境,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分工合理,联系紧密,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形成.最终实现南京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如IT产业和化工产业在南京已经有了较好的产业集群基础.要进一步加强整合,提升.制造品牌效应.3,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南京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一般企业缺乏对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宁高校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且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充

12、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利用其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特别要相信地方高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且往往贴近地方建设需要.要很好地加以推广和利用4,南京区域创新体系要紧跟国家创新体系子系统作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承担着系统要求或赋予的功能.要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原则指导下建设适合本区域特点的,能够迅速有效提升本区域创新能力的创新体系5,创建长三角”超区域创新体系”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组织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互动可以在远距离完成.从而有人提出物理距离已经不再是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系统相互作用的前提条件但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技术和知识的产生具有相当强的地方

13、性.地理距离仍是影响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相近,地理距离适中.在轻工业,电子业等多个产业上优势互补.要积极建立长三角”超区域创新体系”.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成为又一个经济发展特区.参考文献1王春法.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5,(12).2区域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日报N.2003,5,21.3李洋,柴中达.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职能定位N.人民日报,2004,5,7.4路甬祥.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N.光明日报,2004,2,15.责任编辑:周一鸣投稿须知一,请作者遵守出版法规,请勿一稿多投,并在稿件上注明.二,编辑部在接到稿件后将在1个月内向作者发出用稿通知.若逾期,作者可自行处理三,本刊来稿较多,打印稿,复印稿均不退还.四,来稿请统一用小4号宋体打印,标明总字数和具体联系地址,电话.五,来稿中的内容,图片均须符合国家着作权法.责任自负.本刊不负连带责任.六,对文稿和图片,本刊有权审改.七,本刊不接受电子投稿本刊编辑部塑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