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团队精神文化系统架构与建设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团队精神文化系统架构与建设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团队精神文化系统架构与建设研究 团队精神文化系统架构与建设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团队精神文化系统架构与建设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团队精神文化系统架构与建设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 要 团队精神文化是团队文化的核心,是团队文化建设的关键,如何建构团队精神文化成为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在明确团队精神文化内涵基础上阐明了团队精神文化的系统架构,并运
2、用该系统架构对团队精神文化体系建设进行研讨。关键词 团队精神文化 系统架构 建设一、团队精神文化的系统架构团队是指以任务为中心,为实现某一共同责任的使命、统一目标和标准,由一些技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共同目标而奉献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作为一个正式群体,团队既不同于非正式组织也不同于普通群体和工作团体,它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绩,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其核心是共同奉献,精髓是共同承诺,最显著特点是技能互补。团队精神文化是团队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影响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主要是由团队的愿景、价值观、精神、道德、理念、意识、作风等要素构成的意识形态体系。在这个体
3、系中,团队愿景是团队精神文化的根本追求和动力之源;团队价值观是最抽象最深刻的核心要素,它决定团队命运,支配和左右团队精神文化诸要素,是团队所推崇和信奉的基本行为准则;团队精神是团队精神文化的灵魂、提炼和结晶,是团队的精神支柱;团队道德是团队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延展,是团队制度文化的补充和完善,是团队精神文化的精髓;团队理念是团队一系列价值观的信奉和追求,是团队的思维框架和最高管理智慧;团队作风是团队精神文化的折射、行为指向和规范。这些要素除了本身自成体系外又因要素间的互动构成一个价值观体系产生扫描捡核功能、其他要素发生反馈作用的复合文化系统。总之,这个团队精神文化系统,作为团队文化的核心,对团队
4、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起统领与决定作用,是团队活力的源泉所在,对团队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团队精神文化的建构 团队精神文化是多要素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的复合系统,团队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抓住建设的关键与核心(即团队价值观、精神、道德建设),又要把握建设的系统框架和实际内容。1.团队愿景。阐明团队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团队存在理由的陈述,是团队动力的源泉。一般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关键因素分析法、战略要素评价矩阵等方法对团队及其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明确团队存在的理由、性质、前景和发展方向、核心理念、任务,弄清“团队为什么存在”、“我们的业务是什
5、么?”、“我们要成为什么?”等问题;然后根据现实性、关键性、协调性、权变性等原则,灵活运用相关分析法、决策矩阵法、博弈论法、模拟模型法等方法,确定团队愿景,制定科学的团队目标体系。2.团队价值观。团队或多数成员一致赞同的关于团队意义的终极判断。诚信、创新、品质、完美是团队价值观的核心。团队价值观是团队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左右团队成员的共同追求和行为规范,规定着团队的发展方向和运动轨迹。如何塑造团队价值观呢。第一,甑选、评估和提炼。深刻检讨团队或公司组织的宗旨、故事、传说、专门语言、书面以及其它正式演示,对良好价值观加以保留与改造,对腐朽没落的价值观坚决取缔。第二,建构。在对团队文化背景进行调
6、研、诊断、评估基础上,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价值观念,根据团队环境和实际情况,对团队原有价值观念进行批判继承、总括、融合、提炼和升华构建以社会奉献、自我实现、良好伦理道德、强烈社会归属感和成就感等追求为核心的科学团队价值观体系。第三,领导推动。团队领导积极倡导、宣传、教育、引导、推广并全面贯彻落实。第四,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奖惩、培训、组织、制度等保障机制,不断创新价值观模式,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功能,使价值观深入人心并成为行动的指南。3.团队精神。为了团队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作风和群体意识。主要包括强烈的归属感、一体感、协作、尽心尽力,集中表现为参与、协作、专注、务实、敬业、求精、
7、拼搏、开拓、创新、服务、奉献、时代、卓越精神,基础是公正公平公开的内部环境,核心、精髓是协作(协作的基础是信任),最高境界是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团队精神是整个团队的精神动力和支柱,是团队统一行动的灵魂,是团队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的折射。影响团队精神的因素主要有团队管理方法、成员数目、成员关系和目标融合度等。因此,团队精神修炼,首先,铸造团队精神。遵循共生原则、协作原则和创新原则,树立共同的目标、愿景和价值观,对团队美好意愿、良好作风和优秀主导意识进行取精存真,从企业文化母体中摄取营养,结合优秀的团队精神进行补充、完善、概括、提炼,构造出符合团队实际、满足时代要求的团队精神。其次,培养团队精神。密
8、切关注诸如领导方式、相容性、信息沟通等凝聚力影响因素,掌握行为诱导和控制、方向与作用点,避免禁忌等激发要领;激励团队需要的、对团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团队行为;通过参与、尊重、认可、分享等措施培养民主气氛,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形成团队整体搭配的团队默契,达成高度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帮助团员规划并发展其事业,鼓励全力投入工作,促使其不断追求卓越。最后,强化团队精神。运用有效的制度和精神激励机制,强化领导角色,加强团员间的信任与合作,活用正向激励方法,创建互尊互信的环境,通过宣传教育形成群体心理定势,转化成潜意识,建构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4.团队道德。团队基于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做出的评判事物的伦
9、理准则,是团队的统帅和灵魂,主要包括道德观念、信念、意志、价值、理想、准则、行为、规范、修养等。一般在了解道德的起源与发展,明确道德本质和特征,认识道德结构、功能、运行与流变机制基础上,通过塑造良好的团队领导道德观,培养优秀的团队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使命感,克服代理合谋、偷懒、搭便车等不良道德行为;通过道德规范、教育、修养、评价、选择、行为、建设等提高道德素养和道德境界;通过建立诸如锦标赛制度类的相对业绩评价体系来协调团队关系;运用内聚自约、均衡调节、导向激励等管理方式,培养良好的团队道德意识,制定科学的团队道德规划与建设战略,构建科学的团队道德体系。5.团队理念。是关于团队的观念和思维,是团队凝
10、聚力的源泉,是团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主要表现为学习、战略、权变、管理、竞争、责任、尊重、诚信、人本、客户、效益、合作、安全、优质、法制等理念。优秀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团队组织理念或传统是团队理念的源泉。关于团队理念建设,第一,设计。运用实践、差异、持久、系统等原则,通过设定团队远景、提炼团队哲学、确立团队核心价值观、指定团队宗旨、概括团队精神、确立团队道德、设计团队作风来构建出以人为本、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团队理念体系;第二,实践。通过体现亲情色彩、发挥激励作用、营造良好的团队环境等途径,运用反复法、翻译法、环境法、游戏法和英雄式领导法实现团队理念,用团队信念、口号、标语、守则、座右铭凸现团
11、队理念。6.团队作风。团队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一贯作法与风格。它是团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一般在团队意识和团队规范的作用下,通过培养、教育、引导形成脚踏实地、善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开拓、甘当配角、责任共担的工作作风;创建学习型团队,培养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良好学风;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通过环境、规章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建设提高法制意识。总之,应根据团队的工作性质、任务及团队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确定团队作风建设内容,如厦门航空公司根据现实需要构建了富于特色的“六勤、五心、四美、三不怕”团队作风。三、结束语团队精神文化是一个多元、动态
12、、内容丰富的复合系统,而它的建设只是团队文化核心要素系统的建设,离不开团队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配套建设和整个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在搞好团队的制度、行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努力做好团队精神文化的建设。这就需要深刻认识团队精神文化内涵,洞悉团队精神文化的构成要素,加强团队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团队的制度、行为、物质文化的配套建设,才能提升团队文化力,实现团队目标,推动团队的发展。参考文献:1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13、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4、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15、,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