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66766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爱联小学个案研究 中文摘要 本文以东莞市石龙爱联学校为个案,借鉴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对惩罚教育研究的成果,对小学生惩罚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调节器查分析。文章对惩罚教育进行了界定;对学联学校小学生惩罚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访谈;对小学生进行惩罚教育的意义,理论依据和培养的原则,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试图从观念上引发人们对小学生进行良性惩罚教育的关注,认清对小学生进行良性惩罚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明确惩罚教育的基本理念,从实践上引导教育者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惩罚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手段的效果。 全文共分

2、五部分。引言部分对本课题的缘起、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现状和目的、方法、思路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第一部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生的惩罚教育的含义及必要性进行了探讨。惩罚教育是一定个体。 第二部分结合爱联小学学生现状对惩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小学生 第三部分从伦理学、心理学视角探讨了责任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从伦理学来看, 第四部分提出了对小学生惩罚教育的几点建议。小学生惩罚教育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层级性原则。在实施措施上,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他们提供自主选择、扑克我体验的机会和条件;其次,要求整合教育资源,将惩罚教育、自我教育的培养渗透到学

3、生生活的每一领域;第三,遵循层级性原则的要求,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 惩罚教育是 关键词:惩罚教育、良性惩罚、自我教育 引 言 一、 研究的缘起 当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时,学生听到的是不 绝于耳的表扬、鼓励。有人说:“新课改是为了使他人的身体或灵魂吃苦头,是在遇到过失下的教育应让学生像田园里的幼功一样,能够沐浴明媚阳光,骄弯取正。否定过失。所以惩罚的实质就在于享受阳光雨露,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自由自在地尽情“使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开花结果,使用惩罚粗暴的是教师无能和失败的表现。 特别是当“发主、平等、权利”等口号成为各大新闻媒体造势之工具时,教

4、育惩罚似乎成了“过街老鼠”,而教育者更是“惩”色变,他们一味地摒弃教育惩戒,一味于对学生的关怀爱护,不侮辱学生人格和不损害学生,过度地使用表扬、鼓励时,教师们猛然发现面对许多新出现的身心健康、学生改正过失等教育问题束手无策,家长们也惊异地发现孩子们似乎越来越“娇纵”了,于是乎,理论界开始了一场关于“教育惩戒”的讨论,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对“教育很大程度上在于把教育惩戒或与体罚、变相体罚为一谈”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民主、儿童人权的呼声日益高涨,“赏识教育”1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从带有惩戒色彩的传统教育过度到从赏识为鲜明特征的新型教育,充分体现了

5、“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和管理理念。可遗憾的是,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却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难免矫枉过正。尽管在中小学教育中不谈惩戒,在对待教师惩戒权2上还存在着各种误解和忧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惩戒是客观存在并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使我们无法简单地予以否定并将这一权力置于视野之外而不予考虑。怎样认识教育惩戒并正确行使教师的惩戒权,充分发挥教育意义,实际上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法规领域中重点研究和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也是现代社会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其一,任何事物的存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法律是否明文规定,而主要在于其对现实是否必要。教师惩戒权虽然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

6、规中模糊不清,但这不意味着它在教育实践中不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强大反差迫使我们必须关注教师惩戒权。 其二,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惩戒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使许多社会成员对小学教师惩戒权有种种误解,认为教师的惩戒权是教师天然拥有并超越于家长的教育权和学生自身人权之上的无约束权力,或反教师的惩戒权等同于体罚学生的权力,断然否定教师拥有此种权力;另一方面在学校的教育中,已往的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都认为:奖励比惩罚好,表扬比批评好,因而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极力推崇“赏识”摒弃“惩戒”,甚至有人提出终止惩戒的观点。 其三,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处于严重的无度状态,违法惩戒屡有发生。中小学未成

7、年的特性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分别处于权力的两个极端,加之惩戒学生的监督3机制和学生权利救济渠道4的缺乏,致使惩戒教育的实践是在盲目、自发、无序和个人经验的状态下进行。 教师违法惩戒学生的事件屡有发生,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往往是以行政管理方式出现,由于惩戒双方的权益不对等,更加深了中小学生在惩戒中的弱势地位和无力状态,结果本是以教育为目的惩戒权被大量滥用,失去了惩戒的教育意义。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缺乏有效的惩戒措施,使得学校和教师经常陷于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教师一方面要面对越来越大胆调皮、越来越难管束的学生;另一方面要面对各种惩戒学生的

8、“禁令”和社会舆论的呵责。处于这种境地的教师往往走了两个极端;有的教师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学生实行体罚,把体罚当作发泄私愤的手段,导致体罚、变相体罚等反教育性惩戒屡禁不止。 其四,当前中小学生群体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是在长辈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受爱过度以达极至,在学校、家庭中按受过多的“赏识”,已无法接受惩戒性的心理打击。呵护过度赏识滥用的负面影响已经超过惩罚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稍加严格管理就会闹得惊天动地。尤其随着教育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和公民权利方面法律意识的觉醒,学生及其家长往往难以把握一个合理合法的尺度,以为什么都可以告、什么都可以索赔、什么都是教师的不对,加之新闻媒体不诚实炒作和现行教育

9、政策法规没有为教师惩戒权和行使提供明确的依据,更加助长了学生及其父母在权利觉醒初期的非理性和无序状态,法治原本的理性、秩序很容易产生倾斜,最终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做出有损教师的错误行为。 面对教育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不管理论界还是教育行政部门,都应该给惩戒教育的研究留下一定的空间,不能一棒子打死。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小学惩戒教育问题重新客观地予以审视和评价,并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澄清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惩戒教育的内涵,恰当地提出合理实施教育性惩戒的对策和建议,遵循教育规律办事,对加快依法教5步伐,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这样对理清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

10、意义。 笔者之所以关注东莞市石龙爱联小学生的惩戒教育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对东莞市小学生惩罚教育发展现状的思考。东莞市是一个位于珠江口东岸的经济发达地区处于东南沿海地带,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观念都比较先进,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对小学生进良性惩罚的问题尚未给予足能的重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在延续。在这种背景下,过度惩罚和不敢惩罚的现象都有非常突出,根据我们的访谈与调查,东莞市关于小学生惩罚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量的小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薄弱,对家庭的依赖性严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第二,在本地小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优越感,我行我

11、素,过着“小皇帝”的生活。第三,小学生意志薄弱,抗挫能力有待提高。形成了“4-2-1”的家庭模式,即上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中有爸妈,小学生处于金字塔的顶端,一旦遇到麻烦,缺乏抗挫能力去克服它,努力去战胜困难。上述是本地小学生惩罚教育中比较典型的几个方面,从本地的个案扩展开去,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教育现实,不愿或不敢实施惩罚教育是一种带有普遍性质的问题,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小学生必须学会承担责任,小学生犯错以后勇敢地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培养这种思维习惯,这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关于小学生惩罚教育的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忧虑和深思。 随着惩罚教育问题的凸显,良性惩罚教育问题引

12、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对惩罚及惩罚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纵观近十年的研究可以看到,研究的热点主要思路是以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伦理的角度探讨人的惩罚持涵义,从教育学和德育的角度探讨学校惩罚教育。其中,对中学生惩罚教育问题的研究数量众多,关于小学生惩罚教育的研究较小,无论是研究的数量还是质量均无法达到教育实践的要求。 综合现有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惩罚教育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从研究焦点和目的来看,现有的研究多以惩罚和惩罚教育为主,对小学生良性惩罚的研究比较薄弱,大约只占总数的1/10的左右,对小学生良性惩罚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现有的研究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提出的教育

13、策略和方法难以彻底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巢窠,工具色彩较为浓厚。 其次,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看,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伦理学、教育学以及德育理论。惩罚教育是人们对特定社会关系的主体性反映,所以,惩罚教育的研究必然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支持,借助心理学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究责任意识的基本结构,了解惩罚教育的生存机制,寻找良性惩罚的有效方法,在这一方面是有待加强的, 第三,从研究方法,研究水平看,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理论推演。但是,现有的研究未能有效的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即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因而,研究的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急待提高。现有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很

14、多方面仍需要发展完善。 根据笔者的调查,迄今为止,在东莞的地方性研究中,尚未有关于小学生良性惩罚的研究。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抛砖引玉,带动东莞市良性惩罚教育的研究,促进本地基础教育的发展。 二、 研究现状 在惩罚教育的研究方面,绝大多数研究者是伦理学的视角探讨惩 罚教育的内涵的,对其内涵的界定也是基本一致的。 国外的研究现状 古代的惩罚亳无限制,体罚是常用的手段,学生经常被毒打甚至 打晕、打死。比如埃及记载教师教训学生:“我要捆起你的腿,如果你在去街上游荡,你还会遭到河马皮皮鞭的抽打”,“用心念书,不要把白天玩掉,否则你的身体就要吃苦”。当时学校的纪律很严,体罚被当作合理的手段。再如古印度

15、禁止体罚,公元二世纪,教育法典规定:“良好的教学必须不给儿童带来任何不愉快的感觉,尊重品德的教师必须使用甜美而仁慈的语言”,但在种姓制度和宗教教育密切相关联系的学校教育中,严酷的体罚教育仍很盛行。进入十四世纪下半叶至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强烈抨击体罚、反对过分的依赖体罚,要求尊重儿童。如蒙田的推崇无惩戒,无眼泪教育,对体罚表示深恶习痛绝。又如伊拉斯漠指出:“惩罚应当以人为善,而不是打击报复”。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但也不排除惩罚,他在名著大教学论中专章论述过纪律问题。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他一方面不

16、希望“学校充满呼号与鞭哒的声音”;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我们不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管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他们日后不再犯”。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对惩罚也作了精辟的论述。一方面,他反对给儿童过重的惩罚,另一方面,洛克也认为不能放弃惩罚。他认为“善与恶,奖励与惩罚是理性动物的唯一行为动机,是一切人类因之去工作,由之受指引的激励物和约束物,所以也应用于儿童”。十七世纪后,以赫尔巴和康德为代表主张惩罚,但应力避体罚。 如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与管理本身是密切结合的,如果不教不管会徒劳无益,管理是教师的一要缰绳,教

17、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才可以使存在儿童身上不驯服的烈性“盲目冲动的种子”以及“率真的欲望”得到束缚,特别是在教育开始阶段不可能作到以教育代管理,这时期对学行采取“惩罚性威胁”是完全必要的。康德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要能服从社会的既定规定,如果儿童出现不服从的行为,就要受到惩戒,惩戒目的是要消除儿童的野性,从惩戒儿童的方式上讲可为身体和道德的惩戒,但体罚必须小心对待,务必不使因体罚而打伤儿童的心灵,使其成为奴隶性格道德。惩罚指对儿童行为予道德上的评价,从性质上看可分自然和人为的惩戒,自然的惩戒犹如卢梭所主张的自然惩戒论,人为惩罚就是教育者对儿童所使用的各种不甘落后惩罚,惩罚应注意应该不要

18、面带怒色,否则会使儿童觉得你之所以惩罚他,是因为你在发怒,因此儿童不会心悦诚服的接受惩戒的,而是应使儿童知道你之所以惩罚他完全是为了他的进步。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卢梭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思想推倒了极致。在其名著爱弥儿中,他提出对儿童的过失,应靠“自然后果法”去惩罚。“对儿童的惩罚永远是他们的过失的自然结果”。卢梭极力反对人为惩罚,但他并没有完全不要惩罚,而且自然惩罚要在教师的密切监控之下。19世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共产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对惩罚教育作了深入全面的论述。他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

19、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和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马卡连柯不仅将惩罚学生的尊严联系起来论述这一命题,而且在实践中也成功的实现了惩罚与尊重的统一。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20世纪早期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是以主张尊重儿童而著称的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仍然认为,“儿童是一个人,他必须或者象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或者忍受失败和引起磨擦“:“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育学院的鲍里奇博士在他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强

20、调“惩罚不能确保理想反应”,但是同时指出,我们可以“用惩罚来减少某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倾向性。”鲍里奇博士还在该书中列举了20种针对轻微、中等和严重的违规行为的惩罚方式。在美国的特殊教育中,除了增加经费问题以外,扩大残疾儿童的权利,对残障学生的纪律惩罚是近年来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美国的国会议员们认为儿童行为与他们残障无关,对残疾儿童的惩戒不应该有不同的标准。特殊教育的法律专家认为对残疾儿童的政策应该符合联邦宪法的要求,以及根据州法律制定的程序性保护措施。美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如果残疾儿童的不当行为与残疾无关,则与正常的儿童予以一样的纪律惩罚,如果残疾儿童的不当行为与残疾有关,在对

21、残疾儿童作惩罚前,在遵循实质性的和程序性的正法律程序,注重他们对程序性保护。 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专制集权主义、父权主义和夫权主义极盛的封建主义中,教育 作为政治的附庸,师道尊严被推向极至。在教育教学中,对毫无要权利的学生而言,体罚被当成达到教学的目的手段,十分的盛行。如古代的“教”甲骨文字型分析上看,左边是儿童头上的两本书,右边是成人手拿一根鞭子,意思是说儿童在成人执鞭监控下进行学习。私熟先生的戒尺也似乎成了不打不成材的铁证。造成了“自古黄金棍棒出好人”、“严师出高徒”的教育名言。在禅宗的教育思想中,“学字棒喝”对人的惊醒教育作用曾以得到过特别的强调。我国古代教育著作礼记学记中记载:“夏楚二物

22、,收其威也”,“夏”、“楚”就是古代用以惩戒学生的树条。宋代苏东坡有言:“惟教之不改,而后诛之”;“诛”指的就是惩罚,苏东坡非常赞同行使教育惩戒权,如果教育之后仍然不改,可以进行惩戒。可封建社会惩戒教育的历史就是一部体罚学生的历史。明末清初,一大批具有改良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洪仁玕、王国维、郑观应、梁启超等人提倡平等,反对体罚。梁启超对儿童教育中的体罚和教育中男女不平等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中国之人,有二大厄。男女罹毒,俱在髻年;女者缠足,毁其肢体,男者扑头,伤其脑气教匪之风,但凭棒喝”清末XX年,在奏定初小学堂中规定“夏楚不只可示威,不可轻施,尤以不用为善”。奏定初小学

23、堂中规定:“学童至十三岁以上,夏楚万不可用,有时只可罚直立,禁假,禁止出游,罚去体面之诸事足以示敬”。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教育法令中对体罚作出的明确规定。教育家蔡元培本着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自然个性的原则,对体罚作了坚决的批判。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国*于XX年颁布的小学法令中明令反对体罚,“小学校长教员,认为教育上不得已时,得加儆戒于儿童,但不得用体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多次明令禁止体罚学生,当代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思想教育方式应该启发学生发觉,而不单从外面灌输,更不应该惩戒,他说,对于破坏纪律的同学不是惩戒而是说服,说服的方法不是由教育方面注入而是双方讨论研究。不是压下学生的坚强意志,而是增加对问

24、题的进一步了解,以正确知识来说服无知的盲动,同时坚决反对体罚。他认为这是严重封建残余,应该对教师及所有教育工作者进行民主补课,促进其改进教育方法,从要根本上废除体罚。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明确提出“禁止体罚学生”,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人保护法、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又将其扩充为“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对于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规定:学校纪律、教育法应适应学生的身体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体形、年龄、性别采取不同方式

25、。注重性格因素,惩戒学生更应谨慎,以言语为主,个别学生以不公开为原则,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既要达到惩戒目的,又要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惩戒的原则和方式提出了要求。总之,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儿童的权益保护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惩戒法教育再也不是过去那种肆无忌惮的随意性惩戒,教师惩戒权已经引起了有关国家和地区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惩戒行为。本研究试图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具教育目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从教育实际出发,为当前小学惩罚教育的正确发展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三、 研究的意义 讨论教育中的惩罚有利于惩

26、罚在教育意义上的理论澄清。惩罚之 于教育,不是能不能存在,而在于如何存在与运用。惩罚在现实中存在的,避而不谈惩罚的结果一是使教师不敢惩罚,导致教师在该惩罚时不作为,教育软弱无力;二是教师不会惩罚,滥用惩罚,导致许多问题学生的出现,教育在育人上失败。不敢使用惩罚的方式,一味的宽容,这并不说明每个教师能自觉地与体罚教育划清界限,彻底摒弃它,相反,教育中惩罚正以一种背离其原有科学性的形式时常出现在一些教师的教育过程中,超出其合理的使用范围,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给学生造成身心损害。在实践中,为了惩罚学生,有的教师不让学生上课,随意将犯错误的学生赶出课堂,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体罚,变相体罚,摧残学

27、生的身心健康,严重的出现过用刀子割全班学生的手掌,在学生脸上刻字等不法行为。这是对学生滥用惩罚,这种惩罚不但与教育本质不相符,并且已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我们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出现这种不合法不合教育规律的惩罚,不是废除惩罚的理由,恰恰相反,这更需要我们正确地对待惩罚,为惩罚进行合理的定位,摒弃恶性惩罚,善于利用良性惩罚。 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教师们却滥用了民主教育的方式,失去了教育应有的立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无原则的迁就,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而愈益严重化、畸形化。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父母和祖父母正以愚味的爱心养成一批“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常随着孩子的好恶行事,使社会出现许多乖张

28、任性的孩子。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物欲的横流,青少年犯罪事件自然也就层出不穷,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人开始指责学校教育的低效或无效,而一些开明人士纷纷主张恢复过去的严格教育。正确认识教育中的“惩罚”教育,对矫正今天片面强调教育中的赏识教育,矫正将正面教育与严格要求相对应的倾向有重要意义。 从我国基础教育实践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逐步深入,基础教育的理念不断发展与完善。在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后,基础教育开始更多的关注人的生命和存在,更多的追求一种健康的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和精神状态,追求一种坚定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长过程。这种存在教育的理念替代了生存教育的理念。将惩戒教育和修

29、正学生错误倾向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小学生进行惩戒教育的研究,可以使每一位教师意识到惩戒教育的必要性,从思想上进一步提高对惩戒教育的认识和关注。帮助教育提高责任意识的科学性,寻找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小学生良性惩戒教育的研究还可以唤起社会各个方面对小学生矫枉过正的关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 四、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在当前的理论研究中,惩戒及惩戒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 大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良性惩戒教育提供了坚定的理论基础。本课题就是希望能借助现代的理论为基础,对小学生惩戒教育的内涵与结构进行进一步探索,全面了解小学生惩戒教育

30、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问题成因的分析和理论探索,为小学生惩罚及自我教育提出积极性的建议。 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 通过对惩戒教育相关文献的搜集集理,明确小学生良性惩戒 教育的内涵、外延等基本理论问题,从中寻找研究惩戒教育的基本思路和研究维度,根据相关的文献研究的成果,笔者主要选取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和自然四个维度,从对过失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对小学生惩戒教育进行研究,同时,在每个维度设计了不同的观测点。以此为依据,设计了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调查问卷以及对家长、教师的访谈提纲,为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进一文献研究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小学生良性惩戒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 在文

31、献整理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年龄特色和犯错的特点设计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在本地选择调查,获取了小学生对惩戒教育现状的原始资料,进行简单的统计处理,获得对爱联小学生惩戒教育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全面了解,以问卷调查的结果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基础。 3、访谈 随机选择一部分家长和老师,就小学生在家庭、学校中犯错误以后的表现以及原因进行访谈,访谈的目的是为文献梳理的结果提供必要的补充,并力求发现造成惩戒的原因。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案,进行简单的个案研究,更好的探究小学生因要改正错误受到惩戒的原因。 五、 研究思路 本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爱联小学的调查访谈, 发现当前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

32、其成因,以伦理学、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探索改进小学生知错就改的良好习惯。所以,本论文首先阐述了笔者选题的原因、研究现状、意义;然后论述了小学生良性惩戒教育的必要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爱联小学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小学生惩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最后,以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提出改进小学生惩罚教育的原则、措施等方面的建议,为本地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一部分,小学生良性惩戒教育的必要性 讨论小学生良性惩戒教育,首先必须要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什么是良性?什么是良性惩戒?小学生的良性惩戒是指什么?小学生良性惩戒包括哪些方面?小学生良性惩戒教育与恶性惩戒教育的区别何在?小学生惩戒

33、教育生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探究如何实施小学生良性惩戒教育的理论前提。缺乏理论的引导,对小学生良性惩戒的探讨必将徒劳无益的行为。 一、 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的涵义 惩罚与良性惩罚 在研究这些概念时,首先,我们要界定清楚“良性”,何谓“良性”呢?它是与“恶性”相对而言的。在辞海上是这样阐述的。良: 良好,美好。如良药;良田;良辰。 善良。诗陈风墓门:“夫也不良”。5 所谓惩罚,是指对违犯法律法规或某种约定者施以某种痛苦 及剥夺某种权利或需要,以示惩戒,达到维护大众权益、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而教育上的惩罚,是指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以达到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健康发展

34、,有效地遏止其不良行为蔓延的作用。 受实施惩罚的教师个体的素质及对惩罚的认识和把握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产生了过激或不良的惩罚方式和惩罚行为,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对受教育的身心造成一些不同程度的伤害,这就违背了教育上的惩罚的初衷,是一种恶性惩罚。而教育上的“良性惩罚”,是一种以爱作基础,以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底线,以法律法规作准绳,以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健康发展、有效地遏止不良行为的蔓延为目标,与“赏识”相一致的一种教育方式。为澄清一提惩罚就是恶性体罚或心罚的误区,我们就把它称之为“良性惩罚”6。 二、 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孙云晓先生曾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

35、的教育,没有惩 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1、 必要性一: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多布森说:“许多犯罪的人,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的结果。”他主张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惩罚。 其实,惩罚与奖赏一样,也是教育者教育行为中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其基本出发点是帮助学生勇敢地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打好基础。 我们经常埋怨,现在的孩子自立、自理、自律的能力低,“走不出家门,经不起风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

36、种,有社会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因,有学校和教师的原因,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一个学生连承受批评和承担责任的勇气都没有,能与他人正常交往、长大后正常地融入社会吗? 2、必要性二,从小学生班级管理的现状来看, 新课改倡导“民主与平等”,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也随之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也随之变得微妙起来。面对各类报刊对“教育事件”的口诛笔伐,以及各级行政领导大会小会的谆谆教导,广大教师真是“草木皆兵”,任何教育行为都得“三思而后行”。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潜在危险”,让教师“如履薄冰”,担心一时不慎触及“雷区”,成为“摧残孩子幼小心灵的黑手”。 面对现实,大多数教师“明哲保身”,在教

37、育中主动放弃了惩罚,宁肯学生“违规”,也不让自己“违纪”。于是各种表扬“泛滥成灾”,在非观念变得模糊虚无,学生也似乎比以前变得“可爱”起来。可实际上学生的不良行为仍然存在,如果教师各种方式的激励、多次耐心恳切的谈话都没有成效,那是不是只能祈求学生自己“浪子回头”了。 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失衡现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两条线一明一暗,一硬一软,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一个班级也是一个群体,也同样需要制度约束和精神倡导两手抓。简单粗暴地批评惩罚不对,一味地表扬纵容也不对,两者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广义的真挚的爱,既需要和风细雨的关怀,也需要重锤敲击式的批评。那种狭义

38、的片面的溺爱,会使学生“营养不良”,并最终害了学生。“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接受适当的惩罚和磨难,同样是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 3、必要性三:从提高管理水平的角度来看, 近些年来,教育界一直倡导“激励”和“赏识”,却很少有人研究“批评”和“惩罚”,更没有一套完善的教育惩罚制度。“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一日常规”明确规定,学生不应干什么,但却没有明确,如果学生违犯了怎么办?虽然我们避谈惩罚,但在教育行为中,惩罚却始终存在。不少教师由于对惩罚缺乏科学的认识,经常滥用惩罚,各种“教育事件”时有发生,教师被学生“赶下课”、教师被家长闹到学校的事情也频频发生。我们与其讳莫

39、如深,不如正面面对、正面探讨,让教育中的惩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和明确,让学生的发展更加健康。 有人说,惩罚会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灵。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伤害与否关键要看学生的心理认同度。如果学生认为应该有奖有罚,他就有心理准备,就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有错,应该受罚,他就会认同自己的惩罚,促进自身积极发展。反之,如果他对惩罚不认同,自然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因此,惩罚本身并没有过错,错的是我们没有把握住惩罚的主旨,实施惩罚的方式还不够科学和合理,没有发挥良性惩罚应有的功效。 第二部分 爱联小学学生惩罚教育的现状 根据以小学生惩罚教育问题的文献整理,笔者认为小学生惩罚教育主要由四个部分

40、构成,即自我惩罚教育、师长的惩罚教育、对学校的惩罚教育和社会惩罚以分为两大类: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这个研究思路,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东莞市爱联小学生进行了个案研究。共向二、四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16份,收回216份,有效问卷208份,并对23位家长和老师进行访谈。本次调查访谈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爱联小学小学生惩罚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因此对调查数据采用了较为简单的百分比统计,为了保证调查的客观有效,笔者特别邀请部分教师予以协助。 根据调查访谈,爱联小学的良性惩罚教育的整体是健康的。这主要表现在:在自我惩罚教育,具有强烈的有错必纠的积极向上的意识,非独生子女尤其突出,师长的惩罚教育,对同

41、学同伴团结友爱,尊敬老师,乐于接收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对学校的惩罚教育方面,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希望成为学校大集体中的一员,成为学校中真正的主人,改正不是以后迅速融入学校。在社会的惩罚教育上,由于受到社会环境良好教育的熏陶,加之中国举办奥运会和东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社会氛围,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更强。在上述四个方面中,对师长、学校的惩罚教育认识得较好,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较为滞后。在这两大人群,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发展状况又不同,前者比后者更为积极有效。 1、在自我批评惩罚教育方面,我们调查了违犯纪律情绪,被老师惩罚会改正自己的错误以及愿意接受惩罚等三个方面。二年级被调查中,30.2

42、7%认为内心会感到内疚和不安,四年级的比例41.27%,六年级57.6%,这说明小学生随年龄的增加,自我批评教育的能力越强,也就是俗话说的孩子越大越“懂事”,自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越强。 二年级 四年级 六年级 违犯纪律内疚和不安 会 改正错误 会 愿意改正错误 会 2、在老师、家长的惩罚教育中,笔者选取了同学、老师、家长等三个观测点 同学 家长 教师 同学犯错应该受罚 应该 学生犯错应该适当惩罚 应该 觉得惩罚有益 有益 从上表可以看出同学、家长、教师的比例是在逐渐降低,惩罚对态度超向冷淡。学生天真无邪,具有一颗天真善良的心,家长期盼能得教师良好的教育,赞成适当的惩罚纠正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而

43、执行惩罚教育的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却有所顾忌,不敢轻易惩罚学生。 3、在学校的惩罚教育中,小学生惩罚教育主要表现在对班级、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在班级的惩罚教育中,无论是低年级还中高年级的学生,班级集体荣誉都比较强,都不愿受到批评。如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能努力为班集体争取荣誉,远离受到惩罚。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该校小学生惩罚教育的实施中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过分的自我中心,对家长和家庭的教育的缺失。 三、 小学生良性惩罚教育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东莞市爱联小学的个案分析及其现状,在小学教育中为什 么会出现惩罚教育?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概括地说大致有以下: 1、社会观、人性观和宗教观是惩罚形成

44、的基础 人们所具有的社会观、人性观和宗教观深刻地影响着儿童观。在 人们长期形成的社会观中,通常都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成人总是根据成年人固有的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规范来塑造和规范儿童。由于成年人与儿童之间所固有的差距,儿童在接受成年人的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规范方面往往达不到成年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成年人就往往借助惩罚来使儿童服从。这种成年人所固有的儿童观,深刻地影响了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流行。 惩罚的形成还与人们长期所持的“性恶观”有很大的关联。我国的荀子是持“性恶观”的典型代表。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他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

45、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荀子的“性恶论”对惩罚,特别是体罚在我国学校中的盛行有很大的影响。学记就建议学校教育中要“夏楚二物,以收其威。”在我国的私塾中,夫子总是板着脸,手拿戒尺的。 宗教观对教育中使用惩罚也有极大的影响。在旧约全书中不仅证明体罚是对的,而且反复推荐使用体罚。“我的孩子,不要藐视主对你的鞭打,也不要介意主对你的惩罚。”“放下棍子的父亲,是憎恨他的儿子,如果他爱他,就要不时地鞭打他。”“不要拒绝去挽救孩子,因为你用棍子打他,你是从地狱中拯救他的灵魂。”“因为上帝爱他,才要鞭打他,鞭打爱他的每个孩子。”在中世纪,圣奥古斯汀提出“原罪说”。他认为人天生就犯

46、有原罪,所以人只有不断地惩罚自己来向上帝赎罪,才能到达天国享幸福。圣奥古斯汀的“原罪说”使得中世纪的人们相互鞭挞,甚至自我鞭挞,这也使得学校教育中体罚盛行。 综上所述,惩罚的形成,从动机上来说,是想通过惩罚这种教育手段来达到个体的社会化,使个体拥有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社会观和道德规范;从伦理上来说,由于“人性恶”和人犯有“原罪”,所以通过惩罚来改造人性和赎罪,在伦理上来说是被认为正确的。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惩罚形成的动机和伦理是否正确,但当时人们所持的动机观和伦理观确实是惩罚形成和盛行的根源。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儿童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现在,人们更多地把儿童作为儿童来看

47、待,而不是把儿童看作成年人的雏形。人们更多地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人们开始相信可以通过爱和兴趣,强调更能接受的教学手段以及一个吸引人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孩子的动机去获得更高的成绩和更好的行为,于是体罚在学校中逐渐减少。在当今的英国、德国及我国都有通过立法来禁止体罚,但各国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除体罚之外的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2、制度教育是惩罚存在的条件 从广义的教育发展到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这是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学校是建立在一定的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对对教师、学生、考试、教学内容、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师生言行等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制度教育的两个基本的特

48、征是纪律的管理。如果没有惩罚,就无法维持纪律和有效地实施管理。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一定的惩罚,才使得学校中的纪律得以发挥效力,管理得以实施,学校也才得以正常地运行。学校作为一种制度教育,是建立在一套严格的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之上的,而学校的纪律是各项规章制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所以每所学校都高度落实各项纪律的执行。对于违犯纪律的现象总是在所难免,而如果有学生违犯了纪律,没有相应地受到一定的惩罚,那纪律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怀疑,长此以往,大家都不遵守纪律了,那么校将不校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没有纪律就犹如磨盘里没有水。”同时,管理也是制度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学校中的管理制度才使得学校中各方面的工作得以正常运行。这正如赫尔巴特所说:“如果不坚强而又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的教学都是无法进行的。”而管理的有效实施并不排除借助惩罚这种教育手段,在管理中对于违纪者实行惩罚是制度教育的必然。 惩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维护公正,二是为了改变不良的言行。学校作为社会和国家的一个机构,它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个体社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