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4.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文化的建构.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6691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34.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文化的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534.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文化的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534.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文化的建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534.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文化的建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534.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文化的建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34.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文化的建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34.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文化的建构.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文化的建构摘要:“信息文化”构建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被反复地强调,本人在多次研习课标时对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为了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研读了一些与文化有关的论著和课标实施的系列读物,在此基础上反思以往的教学经历,对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文化构建的重要性、方法等问题作出了较肤浅的探讨。关键词:文化 信息文化 人文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标准 大众化研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有关“信息文化”或“人文素养”等与“文化”有关的词语一共出现了8次。例如:在课标的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第(一)点提及“感受信息文化”;在其第(五)点中提及“共同构建健康的信

2、息文化”;在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的设计思路”的第(一)小部分叙述课程设计体现的三个特点之一:“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在介绍必修模块的设计思路有这样一段“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在阐明五个选修模块的设计思路时说到:“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在课标的第三部分“课程目标”的第(三)项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目标的第9小点)中提出“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在课程的评价建议的第2点、在教科书编写建议的第(五)点中两次提及与“人文”精神培养相关的建议或主题。在信息技术教育史上,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的 “

3、信息文化”构建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既是该学科继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其存在下去的必然选择。“技术与文化”结合将会赋予信息技术教育强盛的生命力,必将引领这门课程走向生机勃勃的明天。以下就来探讨与信息文化建设有关的话题。一、文化与信息文化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解释有很多。文化是生活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再思考方式的总称。文化是人们已然形成的食、思、做、乐等等的内在习惯方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下了一个较经典性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的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给文

4、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这一文化的综合定义基本为现代东西方的学术界所认可,有着广泛的影响。信息文化是文化的分支。由以上对文化的定义,不难判别信息文化的涵义。究竟什么是信息文化呢?国外学者大约在20世纪70到80年代开始有这方面的专题研究,我国很多学者也有这方面的论著,有很多解释。随着信息技术的大众化,信息文化的广义解释得到

5、了普遍认同,即信息文化 李艺:信息课程设计与建设 2003.9是人们利用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活动中创造的不同于自然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信息活动中人们的生活样式。信息文化是伴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大众化而催生的一种新文化,可以理解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是信息时代的主流文化。当前,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成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信息文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浸润在人们的心田、弥漫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内化为每个公民在信息社会的生活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入应用,信息文化正深刻地冲击、重塑、革新千百年来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已形成

6、的各种旧有文化体系。二、信息文化与信息技术教育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信息文化催生于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信息技术大众化的应用促使了人们必须尽快掌握大众化的信息技术,由此强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加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首先是对信息文化的不断发展的需求的满足。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文化正在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重塑,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已从星星点灯式的小范围生根播种,到现在的大面积开花结果,她已迎来了生命力旺盛的春天。回顾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曲折发展轨迹(由计算机文化教

7、育发展到单纯的技术教育再到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催生脱胎于各种信息活动中的信息文化由羞羞答答很少被关照的嫩芽发育成为现在开枝散叶众人培扶的小树。信息文化已超越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大众信息技术成为更上位的概念,大众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基本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焦点转到了关注对学生进行信息文化的濡染和熏陶,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所强调的。纵观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只有信息文化才能引领信息技术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赋予信息技术教育持久强盛的生命力。信息技术教育又反过来推进信息文化的蓬勃发展,丰富着信息文化的内涵。信息文化和信息技术教育之间构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对这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的认识,是经过

8、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存在的二十多年的历史所论证。只有文化引领的技术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技术。任何教育又是文化延续传递的桥梁。三、用心打造信息技术教育,深入挖掘和建构信息文化现代信息技术既是理性的技术工具,同时又是人类在信息科学等领域发展到今天的传承,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在掌握工具的同时,应该包含文化渗透,即信息技术的文化内化过程。参考文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信息课程设计与建设 互联网相关网站 信息文化的建构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意识,其二是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价值观,其三是在信息交流中形成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所遵循的法律

9、法规。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习得生活中必须的信息技能之外,在对各种信息工具、各种软件的功用进行介绍的同时,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工具产品背后的技术思想、技术方法及其发展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和领略人类信息文明发展的过程。应当说每种信息工具或产品都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到目前最新或最具生命力的技术成果,追循技术的足迹不难发现其背后固有的发展规律,也可体会前人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领会凝结在工具产品中的思想、价值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思自己的教学或培训经历,在以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是有一些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老师,我的文件不知保存在哪里?我需要的某工具在窗口中没有?网页中的文字为什么不能直接粘

10、贴在文件夹中?”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是自己当初没有教?学生没认真听?其实都不是。学生前学后忘,究其原因都是单纯重机械的技术操作教育惹的祸。学生的技术能力可以看作是零散的铜币,这些铜币缺少一根能串在一起的绳索。这根绳索去哪里找呢?信息文化就是这唯一且强有力的绳索。在教学以上问题时,请同学总结平时生活中是怎样保管自己的物品,怎样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物件?现在标准的信息软件产品都是用视窗的结构来展示信息操作使用的环境。视窗这个环境可以类比成学生的家。学生家中平时哪些物品摆在随处可见随手可及之处,哪些物品暂时收起来需要时再摆出来。文件和文件夹也可在现实办公产品中找到同样的影子。信息产品不是凭空而来,

11、它的发明和使用只不过是对前人传统操作技术基础上手段和效率等的革新,两者包含的功能总体上大致相同。技术过程与文化生活一体化,学生今后再遇有更新的同类功能的技术产品出现时就不会手足无措。老师们经常为学生缺少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头痛,我想治疗的良方就是深入挖掘隐藏在信息技术背后的文化因素,彰显文化之魅力,从而达到知识、技能的高效迁移。总结以往的教学经历,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相当数量的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但是这种技能却不能转化为创造力。碰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感到手足无措。随便举个例子,学了文字处理工具,做个电子小报却捉襟见肘。学了电子表格工具,编个成绩统计分析报告还是怯生生的

12、。更不用说做个像样的多媒体作品。以上问题曾在重技能的教学年代广泛存在。这些问题,单靠信息技能是解决不了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意识,思考学到的技术将在什么情况下用?怎样用?为什么要运用该技术,还有没有其他的技术可用?平时要让学生多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了一定的经历,再引导学生对其自身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能力产生判断,对用到的信息工具和所处信息环境多思考多分析。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怎么做?经过不断的总结、对比达到能力的提升,下次解决问题就自如很多。信息问题可以比作现实生活中的工程问题。做一个工程先得有细致的分析,再规划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了方案再按一定的工艺流

13、程运用技术工具一步一步解决。很高兴看到在课标指导下的教材很好地处理了这种深层次的问题。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时有一定的指引和依据。另外,在谈及创造力时,有个学者介绍了一个相当有趣的信息文化现象,说中国的学生是先拼命学习很多知识待到有了解决问题的把握时再去解决问题;而美国的学生却是先探究问题,遇到了想解决的问题时再去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看似漫不经心的美国学生总能解决当初我们看似不太可能解决的复杂问题。这种文化现象值得我们的教育作深刻的思考。要重视用健康的信息文化引领信息时代青少年的顺利成长。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有这样的描述:“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

14、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当前与信息技术教育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少数学生对主流的信息技术不感兴趣,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交友,还有些学生迷恋于网上的黄色信息等。个别学生对正规的信息应用技术不闻不问,说起“打机”头头是道,其家用电脑成为高级游戏机。因此有些家长反对给子女购置家用电脑,害怕子女上网、玩游戏耽搁学习。的确,伴随信息技术的大众化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东西。如果不慎重对待这些问题,不研究解决问题的良方,这些消极的文化现象有可能像传染病那样贻害不浅。社会文化本身就是个大染缸。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阴暗的。要让健康的主流信息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大环境。

15、在这一点上要求学科教学、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相互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信息技术教育要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导学生把精力投向主流、健康且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学校要想办法开放课余的信息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健康的环境自由学习;社区也要多提供信息技术实践的机会;政府要下力气规范外面的黑网吧等有害信息场所。在进行技术教育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和对信息环境的接触,获得对信息环境中社会、伦理、文化的一般性了解和认识,能鉴别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使其个人的信息运动成为自然而然的需求,信息技术内化为个人的自然意识。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