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文化——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传统文化——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结题报告.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走进传统文化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结题报告开发校本课程,是推进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校本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侧重满足学生多样性、差异性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努力开发的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等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一类课程。为此,在区教研室、区教科室的具体指导下,尝试开发校本课程,以“让爱传承”为核心,以“走进传统文化,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积极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全员参与建设,关注教育价值”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了“让爱传承锦绣校园天地宽”系列校本教材。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2、一)政策依据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纲要强调,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二)需求依据1.学校需求学校坚持走“继承、借鉴、创新、超越”发展之路,确立了 “高质量,有特色,塑名校,创品牌”的奋斗目标,以“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办学理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成长”,“让
3、爱传承”,力争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我们认为,有特色有文化的学校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全面性的成长,更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发展的根本利益。2.教师需求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要力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需要教师不仅会“教”书,还需要会编书。教师通过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可以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在校本教材开发和编写中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劣得失,从而使
4、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提升。根据调查来看,大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持肯定和欢迎态度,绝大多数老师有明显的认同感和期待感。3.学生需求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文化素养非常欠缺。仅靠学科课程很难满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完善使现代学生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道德修养不足,对一些基本
5、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等等。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三)资源依据1.丰厚的传统文化溢满校园我校以“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格调高雅、寓意深远”为主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调,设计建设校园整体传统文化环境,使整个校园移步易景,景景相连,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做到校园无闲地,处处皆育人的效果,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
6、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学校积极创建“书香校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读书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全面提高素质。2.教育科研基础扎实长期以来,我校坚持走“科研兴教、科研强校”之路,把“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现为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省教学工作示范学校、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省创新教育、合作学习、科技教育、作文教学等重大课题实验基地。多年的教育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只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3.教师资源充沛我校现有教师142人。其
7、中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89人。教师队伍有以下特点:一是有一支兢兢业业、热心指导年轻教师的老教师群体,他们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二是有一支占全体教师三分之二的青年教师队伍,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三是非本地教师多,约占全体教师的三分之一,他们来自各县区,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有着为学校奉献热血和智慧的共同意愿。四是我校有一支业务精湛、数量可观的音(7人)体(8人)美(7人)等专业学科教师队伍。这些都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4.孔子雕像的隐性价值在孔子诞辰2560周年之际,我们把孔子雕像植入校园。这更给了我们重要的灵感,激发了我们丰富
8、的联想和想象。孔子,已不仅仅是两千年前的思想家的名字,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一座瑰丽辉煌的文化殿宇。孔子也当然不仅仅属于七小,而且属于全中国以至全世界。但我们在孔子雕像前,我们深深地感到他与我们是那样亲近,那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孔子以及后代学者的儒家思想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基于以上各方面的背景,我们经过充分论证,决定以校园传统文化为依托,以“让爱传承”为核心,以“走进传统文化,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为主题,开发建设“让爱传承,锦绣校园天地宽”校本教材,全套教材共分为华夏文明、国学经典、魅力校园、关爱生命、艺体教育、七彩课堂七大类,20余门
9、校本教材。二、课程管理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不流于形式,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必须予以保证。因此,我们建立了教科研管一体的组织机构体系。1.成立“校本课程”领导组织(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牵扯到很多政策上的问题,课程设置,校长不拍板,也难以落实,更重要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宗旨。因此,我校陈校长亲自上马,亲自负责。为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我们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跟踪指导组和开发实施组。(1)领导小组。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和制度,对校本课程进行宏观调控。(2)跟踪指导小组。是以教学
10、副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主要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与设想,着重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业务指导,操作过程和调控管理,承担教师相关的业务培训。(3)成立开发实施小组。我们成立了以20多名教师为主的校本课程实施小组,负责撰写课程案例,执行校本课程计划,实施校本教学。2.成立“校本课程”学科教研组(教研)校本课程设置以后,许多的教学问题需要研究,而其研究的内容又有特殊性,学校必须要设置相应的教研组。由于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门类多,涉及范围广,因此我们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学科教研组。根据课程类别,共设置了“七个”校本学科教研组。校本学科组隶属于教学副校长直接领导,平时由学科组长组织活动,每学期校长还
11、不定期地组织开展一些重要的研究活动。3.成立“校本课程”课题组(科研)作为全新的课程,要研究的,不单纯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将校本课纳入课堂研究的范畴。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课题组,各门校本课程的主要负责人是课题组核心成员。课题组围绕“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开展研究,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校本课课堂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探索。4.建立校本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制度保障)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注重对教师管理,制定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用以推动教师专业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12、、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校本课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拟定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书,编排了校本课程授课表,保证了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和正常教学秩序。 三、课程特色(一)照顾差异,满足需求“校本课程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特殊需要与兴趣”。(这也就是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但是在单一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教师点什么菜,学生就得吃什么菜,自己没有点菜的权利,因而很难有自己的的独立追求。而在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下,学生成了“点菜者”,“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修改菜单的权利”。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1.学习内容可以选择我们首先做的是
13、同一门课程中,让学生自选学习内容。比如:国学经典诵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背诵内容。再比如,教材中的“变迁寻根”主题探究活动,选择的课题就可以有“服饰的变迁”、“交通的变迁”、“沂河的变迁”等等;不仅一个班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子课题,学生还可以跨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例如养成教育中的开展爱校系列探究活动,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认领学校楼道装饰的某一部分内容,或人或事或物,通过搜集材料,采访,搞清楚所涵盖的历史、文化,然后自己准备演讲稿,自行排练,向师生介绍我们自己的学校。2.学习科目可以选择为了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除了规定必修课之外,为学生提供了部分选修课,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
14、行自主选择。例如我们在美术学科方面所开设的泥塑、剪纸、简笔画、篆刻、书法、国画等六门课程,每三到四个班级同时排。学生可以三选一(或四选一),进行自主选择。轮到上这些课的时候,三个班(或四个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分别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去上课。假如学生希望三选二、四选二,则可以在课后到兴趣班得到满足。3.学习层次可以选择学习层次可选择作为课程设置,是政策性最强的。目前我们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主要是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课外兴趣小组、课外专业队的互补。比如乒乓球课,校本课程“乒乓球课”学习的是最基本的(1-3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乒乓球课),乒乓球兴趣小组就更专业一些,而乒乓球长训队则对乒乓球技术的要求
15、更高,是可以代表学校打比赛的,学生今后可能在这方面有特长发展。(二)注重整合,凸显特色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它与同一课程计划中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切联系。二者必须整合。1.学习目标上的互补例如,我们在数学类校本课程中自主开发的生活数学,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开放题的教学构建学生主动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
16、是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接触大量感性的语文材料的过程,也是自主地能动地建构文化意义的过程。这种接触和建构,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因此,语文课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基于此,我们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引入课堂,开设了三字经、论语、国学活用、中华成语千句文、儒家箴言等校本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2.学习方式上的补充新课
17、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门课程都要在学习方式上进行改革。有些校本课程可以更突出地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比如华夏文明类、蒙山沂水类教材内容都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中的课后延伸探访家乡的英雄人物,寻访家乡变迁等。这些都需要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整理筛选资料,得出结论,写出报告,进行不同方式的汇报。生活数学、七巧科技、剪纸等动手实践课,就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改革凸现出来。同时,在这些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提升。3.道德品质教育的补充在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18、中,人格教育与培养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和不可代替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成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素养非常欠缺。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完善使现代学生正义感、责任感淡化,道德修养不足,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因此,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必须从小抓起。而我们开发的国学经典系列课程,正是利用中
19、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成树立优良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校本课程国学活用,就选用了国学精神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常”和“五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作为切入点,给学生展示经典、讲述史学故事,并联系今天的生活指导他们的行为,做到学以致用。我校青年教师分年级开发的养成教育系列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体现了年龄特点,根据1-6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养成教育与培养。六册书内容: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
20、层递进,螺旋上升。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教育引导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再比如:目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的倾向,对家庭长辈和社会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而由此衍生的是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和对弱势群体的漠不关心。“传统孝道教育的缺失是他们产生种种偏差心理的源头”。社会和家长都普遍呼唤着孝道在孩子身上的回归,而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却恰恰缺少系统的孝道教育。为此我们开设了中华孝道这门课程。四、硕果初成,品尝甘甜(课程开发成效)(一)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校本课程的确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能力以及思想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1、和实践能力比如中的变迁寻根活动的开展,为了研究家乡的变迁,了解它的过去,孩子们走访街道、社区和居民家中,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现场拍摄,还要整理筛选资料。在此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同时对社区、街道的发展提出一些良策,并开展了“畅想未来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制定了街道、社区发展规划,设计了一份份像模像样的规划图,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的。2.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1)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了学生综合文学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校本课中设计了很多实践探究活动,为学生提高了丰富的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就要调查访问、搜集
22、资料、写调研报告等。而调查采访,要听,要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动态交际。搜集资料就要阅读:精读、略读、浏览、默读等,各种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调查报告的写作,平时的课题日记、笔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2)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了健全的人格通过好习惯伴我行、国学活用、中华经典、天之骄子等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华夏文明、国学经典系列课程的开设,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
23、爱祖国的情感。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促成树立优良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启发学生优质的思维,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静化学生浮燥的心灵,滋养学生活泼的性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3)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艺术素养比如我们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孩子们喜欢上了乒乓球,全校50%的学生会打乒乓球,这有利于课外体育锻炼的进行,有利于学生正常课外活动的开展,我校在全区小学乒乓球比赛中,连续多年囊括男团、女团冠军和男单、女单冠军。我们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4、培养了学生更广泛的艺术爱好。在今年的全区艺术节中,我校被评为“艺术教育先进单位”。(4)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校本课的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向别人请教,与大人交流。同学间的合作研究,及在艺术类课程中的动手操作等内容,使同学们知道了要相互包容、谦让,要分工合作等等,这些都为他们将来终身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5)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提高了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大大提高,他们学会了上网搜寻、排版、打印、设计等;学会了摄影等。3.培养了学生对某些知识的强烈兴趣和顽强的痴迷成功者都具有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痴迷。这种兴趣和痴迷只能产生于主体的实践体验。校本课程的开放性、可
25、选择性,使学生得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对某些知识的强烈兴趣和顽强的痴迷。这是为学生走向成功,为今后健康成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肥沃的土壤。(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因素。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中蕴涵的教学思想与国家课程大有异趣,课程内容也更贴近生活。“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学思想的变化与教学内容的变化,其结果自然就是引发教师专业成长。1.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都需要教师自己确定。教师从课程的“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
26、要通过研究,自己编写课程纲要,自己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确定评价方案,有的还要自己编写课程指导用书。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老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逐渐提升。从刚开始时仅有少数一两个人具有课程开发能力,只得单打独斗,已经发展到现在十余人的团队。2.提升了教师研究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老师们在承担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学习、实践、反思,逐渐提升了自己的研究水平。五、存在的问题目前,我们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还需要努力。1.校本课程的评价目前还比较浅,需要深入研究,才能保持校本课程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学生校本课程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校本课程的评价。2.各门
27、课程的逐渐完善有些课程在设置上,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很不完善,需要下大力气。3.教学设施的保证部分课程实施起来还有困难,缺少足够的教学设施设备,需要逐渐配置。4.课时和师资的保证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人力支持,尤其是开设校本课之后,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在现行体制下,教师负担过于繁重。这样不利于教师的学习、研究。课时问题,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条件下,如何来保证校本课教学时间。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凝聚着教师们的智慧,洒满教师的汗水,饱含着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满腔热情。我们相信,有了学校的科学管理,周密规制,有了教师们的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