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职高专:助产专业建设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职高专:助产专业建设方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助产专业建设方案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原名上海职工医学院,1957年建校,直属于上海市卫生局。2010年2月,由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转制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同时更名。新学院的成功转型正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新一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布之时。我校作为一所全新的以“健康”冠名、并由卫生行业主管的职业技术类院校,肩负着为“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助产专业开设于2011年,作为新专业,
2、为使助产专业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对接上海的城市建设与人群健康对母婴保健的需要,助产专业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全新设计和建设,确保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提升专业服务行业发展能力,特制定助产专业建设方案。一、需求论证(一)社会需求“世界需要助产士现在比任何时候更迫切”,这是国际助产联盟2010年国际助产士节的主题。助产专业是一个传统专业,1928年杨崇瑞开办了我国第一个产婆培训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一批中专层次的助产专业学校,而高职大专层次助产专业的开设仅6-7年时间。20世纪90年代,卫生部取消了助产士的职称系列,导致绝大多数院校停办了助产专业,同时,十多年来,
3、中专学历的助产专业人员未有机会接受进一步技能培训,造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和继续教育需求。助产人员是从事临床助产和母婴保健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负责正常产妇接产,协助产科医师处理难产并负责计划生育、围产期保健和妇婴卫生的宣教及技术指导。近年来开展的导乐陪产和助产一对一全程陪产中,助产的人性化服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围产期的保健、护理和诊疗等医疗服务日益重视,发展“助产”专业势在必行,同时也符合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1、我国剖宫产居高与助产人才缺乏密切相关据研究表明,90%生育期健康的妇女需要的是生育助产护理,社会需要更多的助产士。虽然有少数院校开设了
4、高职助产专业,但远不能满足目前社会上对助产士的需求。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以42.6%的剖宫产率,成为剖宫产率居全球第一的国家,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5%剖宫产率。据调研发现,我国每年新生婴儿约为2000万,其中约一半为剖宫产儿。在我国部分地区三级医院剖宫产率平均在70%左右,在上海的少数医院甚至达90%以上。专家在原因分析中发现,目前我国帮助自然分娩的助产人才匮乏,是导致我国剖宫产率居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助产人员与生育妇女的比例为1:400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1:1000。2、上海亟需孕产期人群健康服务人才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
5、改革,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11年5月出台的上海新医改方案再次提出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的总体目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随着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上海市常住人口已突破2300万。其中,17岁-43岁生育年龄组中,外来人口与沪籍人口之比为6:5;总出生人口为15.9万/年。统计局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在近几年还会上升。若以上海年出生人口及上海市现有接产机构(医院)84所单位3200余张床位的现状综合计算,助产人员每年新增需求量约为800-1000名左右。因此,预计未来3年约需新增助产人才2400-3000人左右。目前上海
6、每年仅有高职及本科层次助产专业毕业生不足300人,数量上远未满足上海地区社会发展的需求。3、中国的助产专业特色领域亟需开辟和拓宽,助产专业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需要重建目前我国仅有少数学校尝试性地开设了高职层次助产专业教育,但对高职助产专业的人才规格、培养目标、岗位综合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等尚无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标准体系。国际助产士联盟将助产士定义为:一名可信赖的专业人士,通过与孕妇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妇女整个孕期、产时和产后必要的支持、护理和咨询,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助产接生、提供新生儿照护,为孕产妇提供全程连续性服务。此外,国际助产专业的服务理念在于崇尚自然分娩,倡导“助产士主导模式”,强调妊娠
7、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助产士(产科护士)是低危孕产妇的专业护理者。例如瑞士助产士在降低孕产妇病死率方面担任重要角色,并通过围产期护理、计划生育、妇科保健、为青少年提供性健康教育和为助产专业的研究发展开展工作等形式使其角色凸显了保障生殖健康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两大职能。香港助产士则在全力提倡母乳喂养、多元化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服务、出院后跟进等方面发挥了出色作用。而我国虽有少数助产士在孕期以健康教育者的角色渗入门诊或孕妇学校,但整个围产期缺乏有责任制助产士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的、个体化的连续性照护。相比之下,我国亟需开辟、拓宽助产专业特色领域,借鉴国外先进的助产服务理念和成功的助产服务模式,从助产士的教
8、育培训、人才队伍的建设、角色职能的拓展、工作实践范围等多角度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级助产人才培养新模式。4、高职助产专业毕业生具有比护理专业更广的就业适应面根据现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分类,助产专业属于护理类。助产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妇产科护理的特色专长,还要具备普通护士的基本条件。我国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前还可以参加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毕业时可获得毕业证、护士执业证和妇幼保健员或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等资格证书。此外,调研发现,大部分人认为助产士与普通护士工作性质有明显区别,特别是知识结构、服务态度、英语水平等。助产专业毕业生除掌握一般的护理知识外,还具有了妇产科、新生儿科的专业特长,不仅能
9、胜任综合性医院普通内、外科护理的工作,更能胜任妇、产、儿科的护理工作,因此,比护理专业具有更广的就业适应面。(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1、专业定位:按照现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分类,助产专业属于医药卫生大类下的护理类,其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产科护士。2、培养目标:以助产专业岗位需求为标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助产、妇女保健和护理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现代护理理念、人文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具有产科、妇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社区从事临床助产及母婴保健工作的高技能型、
10、应用型助产专业专门人才。(三)岗位证书及就业方向1、岗位证书: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证书;上海市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考核证书。 2、就业方向:妇产科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子护理中心、计划生育机构。(四)专业现状我院作为上海市卫生局直属院校,一直得到卫生行业领导的支持与关心。助产专业虽然为我校新开设的专业,但学院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和预防医学的既往资源为助产专业的设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该专业师资由护理专业师资发展而来,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于2001年举办,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护理专业为我院的重点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9名,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之比为9
11、:13:7,其中专职“双师型”教师占94%,持有护士或医师执业资格证书。临床专任兼职教师48人,兼职教师均为主管护师以上职称。近年来,发表教研、科研论文28篇;承担课题15项;主编及参编的专著、教材等21本。本院现代护理实训中心的仪器设备也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本院与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第五、第六、第八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为本专业的实训、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本专业首次招生人数为65人。此外,我院曾于90年代初开设助产专业,学制4年,首届招生30人。然而,由于受到当时相关的政策法规制约,该专业招收了
12、一届学生后即停止招生。尽管只招收了一届学生,但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安排及学生就业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本次助产专业的重新开设奠定了基础。(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根据助产专业人才为孕产妇提供全程连续性服务的角色职能及完成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需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助产专业课程体系。2、由于全国高职专科层次的助产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助产专业缺乏相应的配套教材,需开发适合助产专业的专业课程配套教材、实训教材及助产专业技能测试指标体系。3、目前护理系教师中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90%以上,医院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40%以上
13、,具有良好的教学团队基础。但助产专业带头人年龄偏大,教学团队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人数有待增加。4、母婴护理及产科专项技术的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待进一步拓展,产学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5、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二、建设目标(一)建设总目标:崇尚“以母婴健康为中心”的现代助产教育理念,构建校院(企)深度合作基础上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助产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网络教学,建立标准化助产模拟实训室,拓展社会培训功能,力争“十二五期间”把本专业建设成具有助产实践模式新理念的
14、特色专业。(二)建设分目标:1、构建校院(企)深度合作基础上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调研,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合于培养临床所需助产人才的课程体系。新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家左右,进一步完善校院(企)合作的双赢机制,开展合作办学。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机制,发挥其指导专业建设的作用。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编写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完成12门精品课程建设和34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构建高职助产专业技能测试指标体系和试题库,建立实践教学素材库,制定本专业核心技能操作标准,制作影视录像或影像软件1套。2、建设具
15、有国际视野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数量、结构、能力协调发展。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引进专业教师24人,培养骨干教师35人,培养优秀青年教师57人。聘请高素质行业兼职教师6-8人左右,“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国内外进修培训,拓宽专业教师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3、建立标准化助产模拟实训室建立符合临床实际,配备先进设备与助产理念的标准化助产模拟实训室。建立开放性实训室管理制度,构建开放运行模式。开拓实训室的社会服务功能,探索成为育婴师和母婴护理师的培训机构。三、建设思路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针对本专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科
16、学态度,坚持“追求卓越,育人为先,技能为本,注重内涵,夯实基础”的办学原则和“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的服务定位。坚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贴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推行“以母婴健康为中心”的现代助产教育理念,构建校院(企)深度合作基础上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助产人才培养模式。以改革和创新为主题推进专业建设,注重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性为目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标准化助产模拟实训室,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课内、课间见习、顶岗实习,编制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校
17、本教材和实训手册,制作专业核心技能标准操作影视录像或影像软件等,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四、专业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校院(企)深度合作基础上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助产人才培养模式。以“助产士是低危孕产妇的专业护理者”这一国际助产专业服务理念为基准,与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上海国际妇婴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密切合作,形成“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母婴健康为中心”的现代助产教育理念,强化技能、突出人文、体现助产特色,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构建校院(企)深度合作基础上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助产人才培养模式。以助产护士岗位需要和职业标
18、准为依据,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性为目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在工学结合中注重人文素养渗透,采用循序渐进、多层次立体化系统化培训学生的助产专业操作技能。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进行职业素养课程群和职业能力支撑课程群学习的同时,贯穿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初步的认识。第二学年,完成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群和职业能力临床课程群的学习,专业课程由临床助产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同步安排学生进行校内仿真实训室实训或临床见习,同样融入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熟练掌握助产的职业技能,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9、顶岗实习,其中12周在二甲以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综合实习,另24周分别进入儿科、新生儿室、妇产科、计划生育、母婴同室、产房等进行专门化方向的顶岗实习,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的专业实践技能。与此同时完成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学习,获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并为考取上海市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考核证书奠定基础,成为人文素养高、操作技能精的应用型助产专业专门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专业调研为依据,按照助产护士的工作任务、岗位能力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证要求,形成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和核心能力模块,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知识-技能-素质
20、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职业素质课程模块由职业素养课程群和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群组成,核心能力模块由职业能力支撑课程群和职业能力临床课程群构成。同时,根据相关能力和外围能力,精选人际沟通、护理礼仪、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文课程和涵盖德、智、体、美素养如艺术欣赏、形体训练等选修课。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助产专业课程标准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形成我校助产专业的特色化课程体系。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完善校院(企)合作的双赢机制,开展合作办学。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机制,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利用行业优势,本着“校院(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原则,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基地,并争取与母婴
21、专科医院合作办学,探索校院(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加强与各合作单位的联系,建立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管理,加强见习、实习的过程管理和重点教学环节管理,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临床见、实习效果,保证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产科护士岗位任务、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要求,在助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分析完成岗位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相关能力和外围能力,兼顾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思想政治方向、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应变能力等职业素质,设计相应的课程,重组课程内容。开展工作过程系统
22、化课程开发与资源库建设,通过一年建设,争取将母婴保健建成校级级精品课程,将基础护理、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和助产学及技术等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多元文化体验性项目课程单元设计。根据产科护士岗位工作需要,以全力提倡母乳喂养、多元化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服务、出院后跟进等产科护士的工作任务为引领,融合多学科的知识设计教学场景,利用先进的仪器、模型,设计体验性项目课程单元。建立助产实践模式教学素材与教学影像库。根据临床工作需要,校院(企)合作联手开发助产专业理论与实践校本教材和实训手册,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专业核心技能操作标准,制作现代助产主导实践模式的基本操作与指导的影视录像或影像。构建高职助产专业技能测试
23、指标体系和试题库。兼顾注重助产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循证思维能力培养,基于助产岗位能力的技能分析,构成高职助产技能模块的基本框架,建立助产专业技能测试指标体系,为准入实习和顶岗实习建立测量标准。将助产士的培养目标和执业护士考试要求相结合,编制考试题目,将不同类型的题目整理、归纳,形成模拟试卷。使学生能学中练,练中学,不断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紧密结合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特点,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支持探究式教学、自主性学习,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手段,支持资源库的各种共享方式和机制,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探索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
24、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并根据反馈信息,总结提高,不断完善、丰富资源库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二)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或通过内部筛选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具有临床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安排专业带头人赴境内外考察学习先进的助产教育理论、管理方法、及专业建设理念,拓宽专业带头人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提高专业建设能力和教学能力。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主持教研科研课题,提升专业带头人的教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使其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组建专兼共建型助产专业教学团队。引进专家引领机制,聘请课程
25、专家12人,行业资深专家23人,指导助产专业课程建设,融合最新助产护理的理念和技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临床见习,使团队的“双师型”师资比例超过95%。建立兼职教师聘用办法,从护理和助产行业中聘请68名左右专科护理专业技术能手和助产专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动态兼职教师人才库,并开展双方互动式培训,每学期安排2-4次专兼教师集体备课,一方面提高本校专业教师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优秀的专兼共建型教学团队。培养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依托校企合作医院或通过校内竞聘等途径,引进、选拔、培养骨干教师35人、优秀青年教师57人。通过建立导师带教制,提高骨干教师和
26、优秀青年教师的教研、科研水平,提升专业建设能力和引领团队的能力;通过选送优秀骨干教师或优秀青年教师进入上海产学研基地实践与进修或进入上海综合性医院和母婴保健机构参加临床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临床操作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通过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进一步拓宽骨干教师或优秀青年教师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培养新进教师。近几年,随着学院的快速发展及老教师退休高峰的到来,学院加快了人才引进步伐。近两年,将根据专业需要,引进专业教师24人,学院将根据新教师带教培养暂行办法,采取一对一的“导师制”带教培养模式对新教师进行带教培养,使新进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提高业务水平。(三)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构
27、建标准化助产模拟实训室。学院现有助产实训室1间,包括待产室、产房、婴儿沐浴室,助产护理技能实训设备包括各种女性生殖器官解剖模型,胎儿各期发育模型,孕妇检查模型,新生儿模型,分娩机制模型,产床,新生儿暖箱、蓝光箱等。在原有实训装备基础上,按标准化助产模拟实训室要求增添实训设备和材料,建立孕产妇宣教室、产前检查室、产房、母婴同室、待产室、仿真模拟病房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的理解产科护士的工作性质。建立助产实训室管理系统。建立开放性实训室管理制度,构建开放运行模式,为本专业学生提供更多技能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与行业专家合作,优化并构建助产与育婴护理技能专项实训内容及实训任务案例
28、库,完善专业实训室的实训装备标准。 开拓实训室的社会服务功能。根据目前上海助产护士多由普通护士转岗而来,其中85%学历偏低的助产队伍特点,设立现代助产实践模式及技能讲座项目,开展产科护士的继续教育。探索成为育婴师和母婴护理师的培训机构,为母婴保健机构提供母婴保健技能培训师资和培训场地,同时,为学院周边居民开展母婴健康保健知识讲座。 五、专业建设进度表建设大类建设子项建设进程20112012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内容建设内容通过与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国际妇婴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密切合作和专业调研,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助产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
29、培养方案的实践与反馈。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形成“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助产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初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2. 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建设内容专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预期目标预期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3.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探索合作办学机制。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
30、步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管理。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家,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8家左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规范。4. 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建设内容申请开发校内精品课程1门。继续开发或提升校级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预期目标预期目标校级精品课程1门获得立项。初步建成校级精品课程1门。5.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建设内容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内容重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内容重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开发优质核心课程2门。开发优质核心课程2门。建设大类建设子项建设进程20112012
3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6. 项目课程单元设计建设内容建设内容与行业专家共同讨论多元文化体验性项目课程单元设计的设计思路,开展项目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反馈,完善项目课程设计。预期目标预期目标确定项目课程内容与设计思路。开展公开课教学,优化项目课程内容。7. 教学影像库建设内容建设内容与行业专家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和实训手册,制定专业核心技能操作标准,设计录像或影像软件的目录与内容。继续与行业专家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和实训手册,制作部分专业性操作教学录像或影像。预期目标预期目标编写形成校本教材1本和全套实训手册的初稿,制定专业核心技能操作标准,部分录像或影像软件。校本教材和实训手册终稿、部分专业性操作
32、教学录像或影像资料。8. 试题库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建立助产专业技能测试指标体系,编制考试题目。完成试题库网络版框架设计,初步建设网络版试题库,在教学中试用。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助产专业技能测试指标体系和考试题目建成网络版试题库框架9.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内容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框架。资源库建设与共享平台内涵建设。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完成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框架设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内容更丰富,实用性更强。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带头人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引进或选拔专业带头人,国内外进修培训,提高专业水平、教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国内外进修培训,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教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导骨干
33、教师,引领专业建设。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引领专业建设发展。建设大类建设子项建设进程20112012师资队伍建设2.教学团队建设内容建设内容聘请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聘请行业兼职教师,组建教学团队,编写团队建设计划并实施。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开展工作,聘请行业兼职教师,开展双方互动式培训及集体备课,形成专兼共建型教学团队。预期目标预期目标聘请行业专家23人和课程专家12人,聘请行业兼职教师23人,组建教学团队,编写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团队建设计划,增聘行业兼职教师45人,团队整体水平提高,双师型师资超过95%。3. 骨干教师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提升职业教
34、育理念,提高专业建设能力,开展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参加临床实践,参加教研、科研活动。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拓宽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能力和专业水平。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培养骨干教师12人。新增培养骨干教师23人。4. 优秀青年教师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国内进修培训,提升职业教育理念,提高专业建设能力,开展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参加临床实践。参加国内进修培训,参加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和资源库建设,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能力和专业水平。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培养优秀青年教师23人。培养优秀青年教师34人。5. 新进教师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引进新教师,建立导师
35、带教制,制定培养计划并实施。引进新教师,建立导师带教制,制定培养计划并实施。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引进新教师12人,制定培养计划书。新增引进新教师12人,制定培养计划书。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1. 助产模拟实训室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外出参观考察,制定实训室建设计划,购买仪器设备。应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建立产前检查室、产房、母婴同室、待产室等助产模拟实训室。开课率100%,受益人数230人/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到提升。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2. 实训室管理系统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建立开放性实训室管理制度,构建开放运行模式。与行业专家合作,构建助产与育婴护理技能专项实训内容及实训任务案例库,实
36、训室开放运行。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实训室开放试运行。实训室开放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3.社会服务功能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建立技能培训模块,开展在岗人员培训,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申请成为育婴师和母婴护理师的培训机构,为相关人员提供培训服务。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建立技能培训模块,开展培训。申请成为育婴师和母婴护理师的培训机构,提供育婴师和母婴护理师的培训。六、子项任务分解表建设大类建设子项子项任务责任人经费(万元)完成期限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陈荣凤102012-12课程体系改革陈荣凤52012-1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张锡之152012-12精品课程母婴保健张锡之152012-12优质核
37、心课程成人护理林晓红32012-12基础护理蒋颖32012-12儿童护理陆为之32012-12助产学与技术王蕾32012-12情景体验项目课程单元设计母乳喂养谢卫12012-12多元文化健康教育李莹12012-12心理辅导服务张锡之12012-12出院后跟进王蕾12012-12教学资源库建设助产技能实训活页教材谢卫12012-12技能测试指标与评分标准李莹3.52012-12试题库王蕾3.22012-12基本技能实训指导陈荣凤2.52012-12专业核心技能操作标准及影视录像或影像软件张锡之11.82012-12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徐一新52012-12小计88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张锡之1020
38、12-12教学团队行业专家谢卫92012-12兼职教师李莹52012-12管理人员人事处52012-12产学研基地研修张锡之82012-12国内外短期研修陈荣凤82012-12骨干教师陈荣凤102012-12优秀青年教师陈荣凤62012-12新进教师陈荣凤12012-12小计62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助产实训室开放运行管理谢卫42012-12孕产妇宣教室张锡之222012-12产前检查室张锡之302012-12助产模拟流程实训室张锡之402012-12母婴急救技能实训室张锡之542012-12小计150合计300七、资金预算建设内容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合计(万元)申请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来源:
39、)(万元)行业企业(来源25:)(万元)其他(来源25:)(万元)总计(万元)300200100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886028师资队伍建设624022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15010050 拟购实验实训设备清单 (单位:万元)项 目实训室名称设 备预算资金标准化助产模拟实训室孕产妇宣教室孕产妇宣教器材22产前检查室产前检查模型30助产模拟流程实训室产程模拟模型40母婴急救技能实训室母婴急救护理设备54开放运行监控室管理监控设备4合 计150八、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构建学院三级工作网络:学院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监督建设过程;部系主任对本部门的专业建设发挥指导、协调作用;重点建设专业专兼
40、职带头人领衔项目建设实施,下设教学秘书(负责资料收集及联络工作)。2制度保障:建立项目负责制与绩效管理制度,明确每个子项目任务具体负责到人;建立中期汇报制度,对建设进度进行监督、跟踪;建立中期验收制度,以保证建设过程的规范性和建设质量;严格遵守招投标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3经费保障: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及上海市“085重点专业建设资金”,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执行项目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定期接受检查与监督,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完成。4. 人员保障:学校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项目。5验收方式: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每一个项目定期进行评估、评价,完成一个验收一个。对建设项目的执行情况实行绩效考核,出台相关管理文件,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重要指标。质量控制: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与监控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工作的推进,制定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中期验收、结题验收制度等相关质量控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