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绩效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6943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绩效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绩效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绩效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绩效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绩效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绩效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绩效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在全球跨国并购浪潮的影响下,中国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海外并购的摸索,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如中信、中化、首钢、华润等,现都已发展为集多行业经营于一体、投资许多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入和中国企业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放眼全球、进军海外市场,通过跨国经营和海外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寻找新的战略发展空间,加快国际化步伐。然而,中海油高价竞购尤尼科的失败,可以看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并非想象的一帆风顺,在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情况下,海外并购的步伐开始受到了种种阻碍。宏观上,国内外市场的差异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滞后,限制了海外并购的发展;微观上

2、,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文化整合风险、人才问题和法律风险制约并购的实现。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选用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个案例,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绩效进行分析。分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原因,衡量企业并购过程中的风险,评价企业海外并购的绩效,指出并购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借鉴。本文在对案例进行绩效分析时,分别运用了杜邦分析、单项指标分析、以及其他宏观因素分析。通过构建财务指标体系来弥补单一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并购后企业综合绩效的缺陷,综合多个财务指标来评价上市公司绩效。同时,重点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在整体中突出重点,提高分析结论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本文共包括以下四

3、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吉利并购沃尔沃事件的简要回顾。第二部分,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背景和动因分析。第三部分,吉利并购过程前、中、后的绩效分析。第四部分,对此次并购做出总结,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关键词:上市公司 海外并购 动因 绩效分析ABSTRACTFollowing the trend of transnational merger around the world, Chinese corporations have been undertaking the exploration of overseas merger since 1980s. Among them some represent

4、ative companies like CITIC Group, Sinochem Group, Shougang Group and China Resources have developed into large-size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covering businesses of diverse industries and countries.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Chinas opening degree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Chinese corporations develop

5、mental strength, more and more domestic corporations set out to take an global view and march forward into foreign market. Thus they speed up their pa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exploit new strategic developmental space through various ways such as transnational business and direct overseas inves

6、tment. However,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s abortion to merge Unocal Corporation at a high price reveals the predicament that domestic corporations have to face under the appearing brilliant forecast.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factors like the differences among markets home an

7、d abroad, the asymmetry of information and backwardness of domestic finance market all constraint the pace of merger overseas. And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domestic corporations have to deal with problems like the risks concerning finance, law and business culture, as well as the restriction of t

8、alents. Directed at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elect Geely as example of case and analyzes it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so as to have an analytic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orporations agent, risk and performance in merger overseas. In the end,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9、the process are pointed out for other corporations to draw some lessons from.This thesis adopts methods like du pont analysis, monomial indicator analysis and other macro factors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ample of case. To make up the defect of monomial indicator,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b

10、uild a fiscal indicator system to get a comprehensive acquaintance of corporations performance after merger and evaluate the listed company with a couple of fiscal indicators. In order to assure the scientific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is thesis, the focus is laid upon the corporations solvency,

11、 operation ability and profitability.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is as follows:Part One: a brief retrospect of Geelys merger of VolvoPart Two: an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of Geelys merger Part Three: an analysis of Geelys performance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mergerPart Four: a conc

12、lusion of the merger about its problems and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 listed companies, merger overseas, motiva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目 录一、案例回顾1(一)并购双方简介1(二)并购过程回顾1二、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背景和动因分析2(一)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背景2(二)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动因分析3三、吉利并购沃尔沃的绩效分析4(一)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的选择及原因4(二)综合分析5(三)单项财务指标分析7(四)其它宏观因素分析9四、结论10主要参考文献12后 记13

1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绩效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海外并购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指母国企业(并购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目标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其实质实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所做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一、 案例回顾中国吉利控股集团于2010年8月2日在伦敦完成对沃尔沃轿车公司全部股权的收购,并宣布了董事会成员。至此,这起中国最大的收购海外整车资产案画上句号。(一)并购双方简介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汽车行业十强中唯一一家民营轿车生产经营企业,始建于1986年,经过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

14、在汽车、摩托车、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电气及汽车零部件方面取得辉煌业绩。特别是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资产总值超过100亿元,连续四年进入全国企业500强,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总部设在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汽车公司,在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设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拥有2,400多个销售点。自1927年第一辆沃尔沃汽车下线,80余年来,安全、环保、品质作为品牌的核心价值,始终贯穿在沃尔沃汽车发展的历程之中,成为沃尔沃不懈追求的目标。(二)并购过程回顾瑞典当地时间2010年3月28日,吉利和福特签署了最

15、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金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全部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吉利将100%拥有沃尔沃品牌,收购内容包括沃尔沃轿车的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2000多个全球网络以及相关的人才和重要的供应商体系。让我们简单回顾下,吉利并购沃尔沃的一些细节:2008年,福特传出欲将沃尔沃出售的消息。吉利立刻成立相关项目组,对目标公司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研究,制定收购总体战略。2008年9月,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变成金融危机。李书福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长。认识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吉利面临的一次全局性历史机遇,并将收购吉利真正提上日程2008年年底,福特明确

16、出售沃尔沃计划,吉利第一次向福特提交竞购建议书。2009年3月12日,吉利向福特公司提交第一轮标书。同时,吉利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排他性支持信函。2009年7月30日吉利向福特公司提交第二轮标书。福特公司于10月28日正式宣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沃尔沃首选方。2010年3月28日,李书福在哥德堡与福特签署协议,整个收购过程结束。二、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背景和动因分析从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来看,我们不难看到吉利长远的战略眼光,缜密的规划,纵横捭阖的操作,最终上演“蛇吞象”传奇。然而,双方达成收购协议,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吞象”后的消化吸收,将是一个长期且艰苦的过程。(一)吉利并购沃尔沃的

17、背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欧美汽车市场的急速下滑,许多国外企业的资产价值被低估,世界汽车巨头纷纷变卖资产换取现金。这对吉利,乃至中国汽车业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收购机会。借助海外并购这一捷径,吉利汽车实施国际化成长战略会减少很多阻力。以下将对吉利并购沃尔沃进行SWOT分析,见表1。表1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SOWT分析优势S劣势W(1) 吉利汽车,发展迅速,跻身于国内汽车行业十强。(2) 吉利汽车拥有30多个品种的轿车,拥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跟知识产权(3) 吉利汽车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现拥有近400个4S店和近600家服务站。(4) 吉利汽车,对收购沃尔沃做好了充足准备。并累积3年的利润,有充足的

18、并购资金。(5) 政府政策的支持。(1)吉利汽车的品牌价值远不及沃尔沃。(2)吉利汽车的市场定位与沃尔沃相差甚远。(3)中国汽车业海外并购缺乏经验(4)吉利虽一直在进行自主技术研发,但与欧美等汽车品牌,还是存在一定差距。(5)我国对海外并购法律,并不是十分完善。机会O威胁T(1)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欧美汽车市场的急速下滑,世界汽车巨头纷纷变卖资产换取现金。(2) 沃尔沃近几年的销售规模,以及盈利能力一直在减少。(3) 我国的轿车普及率低,汽车消费的增长空间大,国内市场广阔。(4) 政府政策的导向,以及我国汽车业的发展要求。(1) 来自汽车业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威胁。(2) 海外并购自身存在的风

19、险。(3) 外国政府对本国企业的保护。(4) 同行业的其他竞争者。(5) 吉利原有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正在消失。(二)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动因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国内的广阔市场和国家有力的政策导向将成为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有力支持。而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设计营销能力较弱的现状,要求吉利实现国际化的成长战略,也是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内驱动因。1.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规模经济是由于某种资源的不可分行而存在的,由于并购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从而某种不可分隔的资源

20、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利用实现共享,达到成本的更大范围的分摊。吉利通过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也称水平式并购,指同产业中两家从事相同或相近业务的公司合并。沃尔沃,可以增强企业实力,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图1 吉利汽车销售图2.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竞争优势。此次吉利并购沃尔沃,获得的不仅仅是沃尔沃轿车系列产品。更重要的是沃尔沃的3个最新平台、2000多个全球网络以及相关的人才和重要的供应商体系。这显然,对正要走向国际的吉利汽车更具有诱惑力。吉利汽车,乃至我国的汽车产业在总体上都存在专业人才不足,自主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并且在汽车生产的整个供应链并不是十分完善,生产相对分散。吉

21、利并购沃尔沃,可以利用沃尔沃汽车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优化配置人才队伍,以及丰富的上游供应商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整体价值大于并购前各个企业价值之和。3.绕过贸易壁垒,打开国际市场。我国的汽车行业,由于技术的相对落后,许多节能减排的指标未能达到标准,在出口时,时常会收到贸易壁垒,造成我国汽车出口难。吉利通过并购沃尔沃,获得沃尔沃在海外的销售平台及网络,可以打开吉利汽车的国际市场,并且可以绕过贸易壁垒,减少关税,也可将国际贸易内部化 内部化:指在并购前,两企业的资本,技术流动是属于国际贸易范畴,是要支付一定的税款利息,然后再并购后,这些资本,技术流动变为企业内部的财务活

22、动,显然会降低交易成本。即为国际贸易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4.提升行业地位,创造品牌增值。吉利并购沃尔沃,显然会提升吉利在世界汽车业的行业地位,在过去大家对吉利的印象就是低端、不够安全,此次如果能够成功地吸收沃尔沃的核心技术,将它的技术、产品、市场全部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将重塑吉利在大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吉利过去的定位主要是中低档车,通过并购沃尔沃,吉利在中高汽车市场中也会有所建树。并且一个名不见经传民营的汽车品牌,通过并购沃尔沃,等于在世界宣传了自己。并且通过品牌整合,沃尔沃固有的品牌文化熏陶,显然会提升吉利的品牌价值。三、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绩效分析绩效分析,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特

23、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绩效分析不等同于财务分析,但可以利用财务分析的方法手段进行绩效分析。(一) 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的选择及原因并购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实现规模扩张的有效途径,同时企业并购也有助于产业产权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依据企业不同的并购动因,最终导致在绩效方面的关注点也不一样。目前,并购绩效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超常收益法、经营业绩评价法、成本收益法、因子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等。1.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的评估超额收益法是以资本市场理论中的有效市场假设为应用前提。这意味着只有

24、在一个成熟、完善、有效的资本市场中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我国资本市场的微观运行是弱势有效的,存在较多行政干预和信用危机,并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导致股票市场无法充分反映并购产生的所有信息,而使超额收益法在评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时受到限制。经营业绩评价法由于选用历史数据忽略了当前市场价值,造成经济意义的不准确。因子分析法不具备统一的标准,而是主观决定加权计算中权重的分配,使指标缺乏科学依据。并且盈利能力只是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方面,仅考察盈利能力的变化不足以反映出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对企业带来的全方位影响。成本收益法,思路简单清晰,只有当并购的协同效应大于并购溢价时,并购行为才是理性的。但对于

25、并购效应和并购溢价的量化缺少一个统一的操作规范。财务指标分析法,依赖单一的财务指标只能反映部分绩效信息;若综合多个指标形成体系评价,虽然全面,但在确定指标权重的问题上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2.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的确定由于并购动因的不同,最终导致在绩效分析的关注点也不同,绩效评价应从动因出发,揭示出隐藏在并购活动背后的真实动因即对绩效产生的影响。其次,企业并购虽然是一种微观主体的行为,但其最终的行为效果不止表现在微观层面上。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必将调控并购市场向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方向发展。根据以上两点,结合对个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的综合评估,在对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的

26、绩效分析中,将会针对并购动因,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并注重从宏观角度分析的方法。(二) 综合分析1.杜邦分析系统方法的介绍及原理杜邦分析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指标,通过财务指标的内在联系,系统、综合的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是典型的利用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对企业财务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使用,故名杜邦分析法。杜邦模型最显著的特点是将若干个用以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和财务状况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最终通过权益收益率来综合反映。采用这一方法,可使财务比率分析的层次更清晰、条理更突出,为报表分析者全面仔细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和盈利状况提供方便。杜

27、邦分析法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更加清晰地看到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决定因素,以及销售净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给管理层提供了一张明晰的考察公司资产管理效率和是否最大化股东投资回报的路线图。2.杜邦分析法中的几种主要的财务指标关系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是净收入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权益乘数权益乘数:表示公司的负债程度,反映了公司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活动的程度。 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 即:净资产收益率(ROE)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3.构建杜邦分析体系吉利公司从2006年至2010年的财务数据,经过整理修正汇总后如表2所示。表2 吉利汽车财务数据

28、单位:千元年度项目20062007200820092010总资产1 844 068 2 920 351 10 150 96918 802 189 24 303 600 股东权益1 030 157 2 343 8454 197 862 6 375 613 9 077 680 净利润151 425247 044893 1691 174 9661 198 179营业收入127 006137 2094 863 46015 978 41920 099 388根据表2的数据,便可以计算构建杜邦分析体系的几个主要的财务指标,如表3所示。表3 吉利汽车财务指标 单位:千元年度项目200620072008200

29、92010净资产收益率0.147 0.105 0.213 0.184 0.132 资产净利率0.082 0.085 0.088 0.062 0.049 权益乘数1.790 1.246 2.418 2.949 2.677 销售净利率1.192 1.800 0.184 0.074 0.060资产周转率0.069 0.047 0.479 0.850 0.827 从表3数据来看,吉利在并购沃尔沃之后,财务指标显示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波动,但波动不大,短期来看前景并不是十分好。从资产周转率这个指标来看06、07、08年比较异常,资产周转率较低,总资产的运营效率。这是由于吉利在06年就已开始着手并购沃尔沃的准

30、备工作,将3年的利润累积起来用于筹措并购资金,所以导致资产周转率低的情况。因此在完成并购后的09、10年的资产周转率增幅明显,并购扩大了吉利的生产规模,资产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从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来看,3个指标的数据在 08年后都呈下降态势。这是由于并购后的整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财务上并没有迅速的表现出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虽然这两年,吉利的营业收入快速增长,但是成本费用并没有下降,规模经济的效应很低,这也是造成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下降的根本原因。从权益乘数这个指标来看,指标增长明显。这说明公司负债程度高,公司会有较多的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总的来说,吉利

31、在并购沃尔沃后的第二年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虽然吉利在并购沃尔沃后扩大了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但并购整合吸收过程艰难重重,显然在短时间内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并没有发挥的十分明显。扩大了生产规模,生产的成本费用并没有降低,因此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因并购而获得增长。同时公司的权益乘数在上升,一方面公司的杠杆效益在增加,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公司的资本利用效率在提高,但另一方面公司的负债程度会加深公司的财务风险。(三) 单项财务指标分析在对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动因分析中,我们发现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关键动因是扩大规模、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发挥协同效应和提高市场份额。因此在单项财务指标分析中,本文

32、选用吉利可能会关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三个财务能力进行分析。1.偿债能力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有无支付现金的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偿债能力,静态的讲,就是用企业资产清偿企业债务的能力;动态的讲,就是用企业资产和经营过程创造的收益偿还债务的能力。企业有无现金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是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选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长期负债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表4所示。表4 吉利汽车偿债能力指标 单位:千元年度项目20062007200820092010流动比率1.471.1818.088.623.58速动比

33、率1.371.117.648.513.54长期负债比率0.267 0.096 0.048 0.072 0.291 资产负债率0.441 0.197 0.586 0.661 0.626 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在2008年出现极值。2009年和2010年该指标呈下降趋势,这也是由于吉利汽车为并购沃尔沃累积利润,导致公司流动资产增加的原因造成的,在并购完成后,该两个指标下降恢复至正常范围。然而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长期负债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的变化表明:吉利汽车的长期偿债能力在下降。并且资产负债率在2010年达到62.6%,这说明吉利汽车利用财务杠杆的程度在加深,但同时公司的财务风险在增大。

34、表5 吉利汽车与行业平均偿债能力分析 单位:千元年度项目20062007200820092010吉利汽车1.47 1.18 18.08 8.62 3.58 行业平均1.24 1.19 3.30 2.06 1.46 本文选用流动比率,将吉利汽车与行业平均 行业平均:本文选用汽车行业的十家上市公司的相应数据,计算平均,得到行业平均数据。偿债能力水平进行分析。从表5数据来看,吉利汽车的偿债能力基本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尤其在2008到2010年。这是由于吉利公司为并购沃尔沃累积利润,流动资产增加,相信在未来几年,吉利汽车的该指标会有所下降,并向行业平均水平靠拢。2.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就是指公司在一

35、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就越强。对于经营者来讲,通过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经营管理环节出现的问题。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就是对公司利润率的深层次分析。本文选用总资产回报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如图2所示。图2 吉利汽车盈利能力分析图从两个指标数据来看,总资产报酬率在09年的下降后,10年是上升明显。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在2010年有所增强。这是由于吉利在2010年,加大了负债融资的比例,公司的资本结构有所改变,资产负债率达到62.6% 资产负债率的具体数据见表4。企业资产的运

36、营效率提高,因此总资产报酬率有所回升。然而由于资本结构发生变化,权益资本比例下降,势必会降低吉利自有资金的投资收益水平,所以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降低。表6 吉利汽车与行业平均盈利能力分析 单位:千元年度项目20062007200820092010吉利汽车0.15 0.11 0.21 0.18 0.13 行业平均0.10 0.11 0.10 0.13 0.17 本文选用净资产收益率,通过与行业平均盈利能力分析,发现吉利汽车的盈利能力在减弱。并购并没有马上发挥它的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吉利汽车的盈利能力。从表6数据看,2010年吉利汽车的净资产收益率已经低

37、于行业平均水平。3.营运能力分析,就是要通过对反映企业资产营运效率与效益的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主要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益通常是指企业的产出额与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本文选用存货周转率和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如表5所示。表7 吉利汽车偿债能力指标 单位:千元年度项目20062007200820092010存货周转率0.10080.11180.03380.05550.0452总资产周转率0.069 0.047 0.479 0.850 0.827 从表5的数据分析来看,存

38、货周转率和资产周转率都在上升,其中在09年达到极值。这是由于在2009年,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运用了大量的资本,资产的运营效率提高。从总体上看,吉利公司的资产运营效率在提高。表8 吉利汽车与行业平均营运能力分析 单位:千元年度项目20062007200820092010吉利汽车0.07 0.05 0.48 0.85 0.83 行业平均1.04 1.13 1.14 1.35 1.37 本文选用总资产周转率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吉利汽车的总资产周转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这与吉利汽车的流动比例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遥相呼应。吉利并购沃尔沃准备了大量资金,导致了资产的闲置,使资产的营

39、运效率降低。然而,我们也发现吉利汽车的营运能力在逐年增加,相信在未来几年,吉利汽车的营运能力会慢慢向行业平均水平靠拢。(四) 其它宏观因素分析2009年3月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把推进汽车产业兼并重组作为八大任务之一。规划明确提出了兼并重组的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可以预见未来数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加上国内外汽车市场形势发生大的变化,产业重组将可能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旋律之一,而且这种重组不仅包括汽车整车、零部件去也,也包括汽车流通企业。从长期看,中国汽车企业在产能结构性过剩的情况下亟需提升自我品牌质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缩小与国际汽

40、车品牌差距,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吉利收购沃尔沃可能会代表我国制造业的一种趋势,对加快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将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吉利并购沃尔沃,一是可以帮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尽快走向国际市场。二是可以嫁接国际知名品牌为我所用。三是可以彰显中国汽车产业的实力。且吉利并购沃尔沃背后有国内银行、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吉利依托的是中国汽车市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的主场优势。我国政府一直倡导、鼓励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型,实现从数量型的增长方式转向以注重质量、注重效益的增长方式转变,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吉利从2007年确定战略转型以

41、来,到2008年李书福再提出教育行政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两会提案,再到2010年3月28日的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正式签约,吉利的发展道路成为了中国企业实现增长方式一种典型代表力量。吉利收购沃尔沃从形式上来看,是一种外延式的并购,但是从内涵上来讲,则是一种中国企业全面提升自己增长方式、提高国际市场管理水平的实际体验。这也是中国汽车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化以及全面提升转型的良好开端。四、 结论通过对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三点结论:1.从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的背景来看,现阶段是我过企业实现海外并购的好时机,实现国际化成长的好机遇。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许多国外企业的资产价值被低估,并有许多国

42、际知名品牌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被收购,这为中国企业实现海外并购创造机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取到梦寐以求的国际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营销渠道。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技术跨越的一个捷径,可以迅速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软实力。2.从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的并购动因来看,我国企业实行海外并购的动因主要有:扩大规模,实现规模效应;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竞争优势;绕过贸易壁垒,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行业地位,创造品牌增值。对于我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出口比较困难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品牌,技术,营销网络这些方面的动因显然占较大部分比例。3.从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的绩效分析来看,

43、收购成功与经营成功需用两个标准检验。历史上,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联姻、上汽对双龙的收购等案例都证明,收购、联盟成功只是开始,之后的经营成功才是更难的考验。中国汽车产业一直想“走出去”与国际上一流的汽车企业比肩。此次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一个好开头,但今后能否消化此次收购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汽车产业属于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能否吸收核心技术,要看吉利有没有准备好。虽然吉利此次收购团队比较强大,但主要还是吸纳了资本运作的人才,对于今后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等问题是否也在同步准备推进,还需要进一步地了解。买来的东西还是可以走掉的,只有消化变成自己的,那才是最重要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中失败

44、很多,吉利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沃尔沃的技术和品牌,特别是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如何实现转化。例如,联想收购个人电脑部门之后的年时间里,联想并没有能够保留住原有的客户,还不得不在今天依旧采用和的品牌进行宣传,联想自身的品牌并没有通过并购得到有效加强。沃尔沃作为福特旗下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具有很高声望的知名企业,有许多欧洲和美国的成分,能否完全被吉利消化吸收还是个悬念。特别在许多重大战略决策、未来品牌的运营等方面,能否与瑞典方面很好地沟通,这非常关键。因此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收购成功与经营成功需用两个标准检验。收购、联盟成功只是开始,之后的经营成功才是更难的考验。我国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国际化成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45、,海外并购是一个捷径。我国企业要有勇气走出去,实现国际化。但要实现并购成功,我国企业要做好充足的事前准备,以及价值评估,并要争取政府、银行的支持。严格控制并购过程中的风险,正确处理并购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更重的是在并购成功后的吸收整合过程,尤其是对被并购公司品牌、技术、管理、文化的整合。这样并购才能发挥协同效应,实现超额收益。总得来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前景光明,并发展迅速,但并购后的吸收整合,任重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参考文献1.陈小洪、李光熙,中国企业并购重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9月。2.廖运凤,中国企业并购前沿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8月1日。3.何志毅、柯银斌,

46、中国企业跨国并购10大案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1日。4.中国证监会,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3月1日。5.(美)帕利普、(美)希利、朱荣译,经营分析与评价(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1日。 6.周婧,银行业海外并购的绩效问题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7.James S.Ang, YingMei Cheng. Direct Evidence on the Market-Driven Acquisition Theory.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Vol.XX1X,NO.2,Summer 2006:19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