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6945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 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

2、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2、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

3、内容、基本特征。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4)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5)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6)曾德昌中国传统

4、文化指要,四川巴蜀书社,2001年7月。(7)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5月。(8)李平中国文化散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9)施宣圆、李春元中国文化之谜,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1月。 绪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的研究现状。教学内容:一、什么是“文化”二、介绍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三、 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学时数:2学时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教学内容:一、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导入:分析地理环境对各地域文化的影响。2、

5、何谓中国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背景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学时数:4学时。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各阶段的重要成就及主要特征。教学内容:一、 上古时期的文化1、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2、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火的使用;陶器;生产方式。3、原始观念文化: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二、 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1、殷商文化:甲骨文、典籍、青铜器以及“殷”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殷人的“天命神权”思想。2、西周文化:宗法制的建立;制礼作乐;“天命靡常”、“敬德保民”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

6、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即肇始于西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西周。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春秋战国的历史文化背景 社会变革;文化重组;思想活跃;诸子纷起。2、“百家争鸣”及儒、道等主要学派及其思想。四、 秦汉时期的文化1、宏阔的文化精神 万里长城、阿房宫、兵马俑、汉赋、史记。2、思想与文化的统一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3、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玄学兴起。2、道教创立与佛教传播。3、两教两学相与激荡。六、 隋唐时期的文化1、隋唐历史文化背景 门阀

7、世族没落,庶族寒士登上历史舞台;科举制施行。2、“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教并行,兼容并包。3、辉煌的艺术成就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诗歌;张旭、怀素及欧、虞、颜、柳等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韩柳古文。两宋时期的文化1、理学的建构是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理学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2、精致典雅的士大夫文化 宋词、宋画、宋文。3、市民文化的勃兴 都市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勾栏瓦肆林立,文艺表演节目繁盛。4、科技成就 指南针、印刷术、火药;贾宪、秦九韶的数学成就;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沈括。八、辽金元时期的文化1、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2、元杂剧及其文化意

8、义。3、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九、 明清时期的文化1、文化专制空前严厉 文字狱;崇正宗,灭异道。2、启蒙思潮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对理学的批判。3、古典文化大总结 图书典籍的总结、古典科技的总结和学术文化的总结。4、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与转型。学时数:8学时。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教学目的: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特征和基本精神的真正内涵,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教学内容: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求稳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二、 中国传

9、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2、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学时数:4学时第四章 汉字教学目的: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了解汉字结构中蕴含的基本精神教学内容:一、汉字的产生二、现存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和金文石鼓文(1学时)汉字的结构-六书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汉字的改革和汉字现代化学时数:4学时第五章 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典籍概览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及古代书籍的分类。了解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典籍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教学内容:一、 中国古代书籍形成态的演变二、 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典籍1、经部2、史部3、子部4、集部5、类书与丛书学时数:4学时第六章 中国古代哲学教学目的:了解中

10、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演变及其思想,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教学内容:一、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述二、 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三、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点学时数:4学时第七章 中国古代教育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重要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一、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二、 中国古代教育的成就1、教育家 2、教育典籍 3、教育思想 学时数:4学时第八章 中国古代宗教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尤其是道、佛二教的基本内容;掌握古代宗教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内容: 一、 中国远古宗教二、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三、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四、中国古代宗教的共同特征学时

11、数:2学时第九章 中国古代史学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掌握古代史学的特点及其优良传统。教学内容: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学时数:2学时第十章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辉煌成就;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教学内容: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辉煌成就二、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学时数:2学时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掌握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基本精神及整体风貌。教学内容:一、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及其成就二、中国古代绘画艺

12、术的发展及成就学时数:2学时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伟大成就;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教学内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1、天文学2、数学3、医学4、技术二、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学时数:2学时第十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内容;掌握古代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今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教学内容:一、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二、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时数:4学时第十四章中国古代选举制和科举制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历代选举制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掌握隋唐到明清科举制的内容、形式及其演变。教学内容:一、 隋唐以前历代选举制二、 中国古代科举制学时数:4学时备注:期中考试需另占用2学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