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分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47003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分析 中国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的眼中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国家,而现今随着全球飞速地一体化,更多的西方人将他们的眼光投向了中国这个美丽的过度,因此在相互了解和相互磨合的过程中两者文化上的差异就明显体现了出来。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不少这样的差异都影响着我们与来自西方国家的朋友的交往和相互了解,有时甚至会引起不小的误会。就比如说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一个来自西方的年轻人来中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可是他来了几天之后就逃了回去,为什么呢?原来他听朋友说中国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想法,而在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和化身,在比利时蒙斯市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

2、尔杀掉,特意搞打龙节庆贺除灾并感谢米歇尔。从上面的小故事中不难看出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所以我们就应该尽量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一些差异以及造成这些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这样一来对于以后我们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了解和分析中西放文化的差异就要从要分成几个主要的方面来下手,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差异。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第三家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让我们来看看一名中国著名记者所给我们讲述的故事:“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

3、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阿尔萨斯大区经社理事会的阿昂达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10道以上。阿昂达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你们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我们法国人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你们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其实从饮食文化上来

4、看中国人有时候更加注重形式,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这是中法饮食的主要差异,可能多少也能反映出一点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而从总体上来说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区别的主要部分就在这里,这就是为什么在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总觉得西方人花在吃饭上的精力很少,常常是几个面包就打发一顿正餐,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很片面的,西方人的观点就是只要有了每天所需要的营养就行了,而并不太注重食物的数量。而不像我们总觉得菜多才是吃得好,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中西方人生活观念的不同。 现

5、在在让我们来看看中西方文化中对于一些颜色这类小细节上的区别,首先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刚才那位记者在采访时的发现:“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科技总司的维也加斯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而西方领导人都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事,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了红色。我又问,红色和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红色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革命和动乱,而蓝色则代表冷静和沉着。普京也选择了蓝色

6、的衣服,所以虽然俄罗斯有时声称自己是欧亚国家,但从文化渊源上还是更加接近西方。”的确是这样,在中西方文化各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因素,产生这样的差异也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在中国,蛇是邪恶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蛇是健康的象征,药店的标志就是一条绿色的可爱小蛇。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而一个国家的作风也可从各个方面看出来:就想德国的BENZ和BMW体现了德国人的大气和严密;瑞典的NOKIA和IKEA体现了他们的简洁和干练;美国的NIKE和MICROSOFT也将他们的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7、。 上面说了这么多关于中西方文化不同之处,但是我认为在所有的差异当中最能够体现出两者不同的就是在思维上的不同。就比如像找钱定律这样的经典例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考虑第三是对象的实用价值。象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象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

8、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玻璃下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

9、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所以在这种差异的背后还是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的,只是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追根究底,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主要因素还是两者在教育上的不同理念。同样在模仿完同一幅画后,中国孩子会问老师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则会问好不好。其中的差异不止是一个字不同那么简单,反应出的是一个本质性的区别:西方要求的是创造,而中国的家长则喜欢一体化,所有的孩子都一样,我们的社会还会进步吗?这个问

10、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下面我将通过一个中国女生赴英读书一年的经历,管窥中西教育差异,以供老师一族、家长一族思考。 刘女士的丈夫要去英国进修一年,便携带13岁的女儿随往陪读。一年的时间虽不算长,但她却感受多多,因此回国后便将日记演绎成书。 他们为女儿选择了英格兰一所不错的中学就读。该校将学生分成四个“大家庭”,每个“大家庭”都由各年级学生组合而成,“家长”便是班主任。该校的学生都不背书包,因为课本、文具等全由学校提供并保管,但大部分书是用过几年的旧书。学生可以自带午餐或到学校餐厅就餐。校服不强求统一购置,但要求穿深色衣服。 英国的学校录属社区,社区公园便是学生课外活动的场所。女儿刚入学时,就碰

11、上连续三周的游泳课,而且是租用私人游泳池上课,这让女儿和她母亲都感到有些新奇。但更让刘女士感到新奇的是,她每次遇到校长,校长都是问“你的女儿快乐吗?”,从不问女儿的学习成绩什么的。于是她转而去问女儿,女儿重重地点了点头并说:“我觉得上课好像在玩游戏。前几天在上数学课时,我们就学习去买东西”。女儿一周只要做一次家庭作业,你说她快乐不快乐?这所中学不但不歧视差生,反而给差生“开小灶”,所以连差生也是快乐的。 中学的校长平均每周要给学生家长写封信,信的内容从工友的辞职、走廊的粉刷、教学计划、学校经费等无所不谈,让校务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家长会的气氛也热烈而融洽,老师对学生都是以肯定和鼓励为主,成绩单评

12、语也多为建设性的,从无中国式“排行榜”的尴尬,而且还尽可能满足家长的要求,具有较强的联动机制。 英格兰的中学,很多科目都可自由选修,家庭作业也多般要学生到图书馆找资料写报告,“社会学研究”一科还要做社区服务培养爱心,为将来顺利融入社会打基础。英语课要求活学活用,老师常带她们到超市去读商品,去邮局实地演练。 英国人喜爱戏剧,所以每周都有一堂戏剧课,而且有些教学活动也以戏剧的形式进行。英国中学有许多兴趣小组,任由学生选择。女儿喜欢音乐,在老师的力邀下参加了本地中学生组成的中学乐团。这个乐团是受本地农民捐助,交换条件是乐团成员帮他们捡垃圾。女儿所在的中学筹资修缮音乐教室,举办学生“跳蚤市场”,动员学

13、生将自己的旧书、旧玩具、旧制服等拿来卖,卖的钱和门票钱便是修缮经费。 女儿所在的班每天都有人缺课,大抵是陪父母去度假。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但英国校方却鼓励家长多带孩子见世面,仅要求一定得办请假手续,以免孩子钻空子旷课发生不测。英国的老师并不以诱导学生读书为己责,认为那是家长与孩子去沟通的问题。然而他们却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山野教育”,让学生经受磨练,训练学生的体能、冒险精神和生存能力。 英国学校都是九点钟才上课,所以从未出现中国中学生的常见景观:“大清早,家中就传出一阵杀猪似的惨叫,哇!妈,你干嘛不叫我?还有15分就上课,我死定了!说完,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学校奔去”。(摘自一位中学生习作)

14、。 鸡零狗碎地转述了一些,但也足见中西教育的差异。欧美的中学生多具原色性格,生活张力也较强。中国中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奥赛”成绩一级棒,“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说教也铸造了不少动脑高材生。两者相较孰优孰劣?笔者想起1998年克林顿访华期间,上海市市长徐匡迪陪同他到电台直播节目通过电波与市民交谈时,双方就教育问题建立的共识是: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同样是孩子,经过不同的教育,长大后的差异将会是非常非常巨大的,我们中过的教育机构和体制还是十分落后,实在是太有改变和优化的必要了! 从以上的所有例子都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学习别

15、人先进的地方,并发扬自己宝贵的地方,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强大起来,不然的话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最后在为大家送上一些有用的小常识,相信在以后的交际道路上一定可以用到。1握手 中国人通常见面时有相互握手的习惯;而西方人遇到正式场合才握手,多数情况下只是笑笑,说声“嗨!”或“喂!”。假如对方是女士,那么较为恰当的是由这位女士先伸手,男方不必主动伸手。按西方礼节,年长者应主动伸手同年轻者握手;主人应主动同客人握手。另外,握手时男士必须脱去手套,而女士则不必。此外,西方人在宴会或商谈事情的场所中想离开时,通常不必作正式的告辞,也不必一一握手,而只需对大家挥挥手表示再见。 2致谢

16、在中国,亲戚、熟人之间一般不说“谢谢”;你要这样讲,对方会觉得被当作外人而缺少亲切感。而西方人则从早到晚谢不离口,如:服务员送来咖啡时说一声“谢谢您”;收回找头时也会谢谢收款员;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要说“谢谢你”;在家里,丈夫谢谢妻子为他倒了一杯水,而妻子又谢谢丈夫帮她就座。正因为如此中国学生在国外有时就会显得不够那么彬彬有礼。在别人为他们做了一些琐事后,他们经常忽视这些小小的恩惠而不表示感谢。 3表示谦虚 中国人习惯于“自贬”。恰恰相反,当别人赞扬一个美国人时,他往往会说“谢谢”以表示接受。 4进食习惯 西方人认为:一再问客人要不要添加食物或强塞食物给客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美国人遵循“诚实是上策”的原则。而中国人却正好相反,热情的主人会在客人碗里不断添加菜肴,以示盛情。另外在餐桌上“避而不说实情”在中国是有礼貌的表现,而西方人对此却感到难以理解。 5接受礼物 在中国,朋友、亲戚间相互送礼,人们一般是先要推辞,只有在对方坚持以后才能接受;收下礼物后一般不当面打开以免给人以“贪婪”的印象。而西方人与我们的习惯恰恰相反,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且为了表示对对方的感激,往往当面打开礼物并称赞一番。 这份报告到这里就结束,当中可能有不少不恰当之处,但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