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骑楼文化的延续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73086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骑楼文化的延续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统骑楼文化的延续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统骑楼文化的延续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传统骑楼文化的延续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传统骑楼文化的延续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骑楼文化的延续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骑楼文化的延续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郭 湘 闽(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 广州 510641) 摘要 针对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这一典型的案例 ,从宏观的城市发展政策到具体的建筑本身型制进行了多层次的综合分析 ,并从功能转型 、规划模式革新 、配套政策完善 、更新机制建构以及规划控制方式改革等方面较为全面 地论述了对于实现骑楼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希望对传统骑楼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有所助益.关 键 词 : 亚热带 ;骑楼 ;传统 ;街区 ;可持续更新中图分类号 : TU2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 5900 ( 2004) 03 0132 06The Cont inu

2、ity Of The Tra dit ional Culture Of Arca deOn the susta ina ble rene wal of the commerc ial district along Yide Roa d , GuangzhouGU O X i ang m i n( Architect ure Depart ment ,So ut h China U 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Guangzho u 510641 China)【Abstract】 U nder t he impact of urban co nst

3、 ructio n and eco no mic develop ment , t he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oft he t raditio nal arcade is being challenged and co nf ro nting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co nduct s a synt hetic and co mp re2 hensive analysis of t his typical case , f ro m t he policy of t he macro develop ment of t he city

4、to t he specific scale and mode of buildings. Furt hermore , in t he hope of p roviding certain help to t he p rotectio n and p reservatio n of t he t raditio nal arcade cult ure , a plan for realizing t he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of arcade dist rict is p ut forward in t hispaper .Key words : subt

5、ropical ; arcade ; t raditio n ; dist rict ; sustainable renewal1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的历史与特色传统骑楼商业街是岭南城市广州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 它最早始于 20 世纪初 ,出现在一德路与圣心大教堂一带 . 其出现与流行主要得益于与当地亚热带气候的良好结合. 北回归线穿越的广州春季降雨量大 ,夏季日照强烈 ,秋季台风较迅猛 ,而骑楼在遮蔽风雨 、躲避烈日与强风方面具有天然的优越性 ,故 此它得以迅速盛行开来.从建筑形式上 ,骑楼汲取了西方敞廊式建筑的特征 (1) ,并与中国内地传统的“檐廊式”建筑形式相 融合 ,杂糅了中西建筑

6、各具特点的立面造型风格 ,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 它体现出岭南文化不拘 一格 、兼收并蓄的内在品质 ,堪称研究岭南文化特征的“活化石”.与许多传统建筑注重单体效果不同的是 , 骑楼 更为吸引人的是它们连续组合后形成的融丰富个性 与整体连续性于一体的街道景观 .“街道两侧骑楼式 建筑的首层柱廊通过建筑的拼接而串通 , 形成相对独立的连续线性步行空间 , 人在其中的活动得以连 续顺畅而不受车辆干扰”. 至 1930 年 ,骑楼街建设达 到高峰 ,市中心内结合当时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形成(2)了多条典型的骑楼商业街. 可以说骑楼街道的发图 1 一德路 1930 年代街景展见证了广州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7、 ,是浓缩了这段历史并承载着岭南文化的缩影 ,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是广州市最早 、最气派 、保存最完整的骑楼商业街 ( 图 1) ,它位于广州市 传统旧城区越秀区 ,毗邻珠江北岸 ,东西长 1250 m ,南北宽 600 m ,面积共 41 . 58 hm2 . 它集中了一德路 、 长堤大马路 、大新路 、海珠南路 、人民南路 、靖海路等数条各具特色的骑楼街道 ,根据广州市骑楼建筑的 风格分类 ,其风格跨越了从中国传统式 、古罗马券廊式 、仿哥特式 、仿巴洛克式 、南洋式和现代式的多种样式 ,是广州市内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骑楼街区.从商业经营上看 ,一德路有两大特色 ,一是

8、海味干果 ,二是玩具精品 . 它悠久的历史最早始于明清年 间 ,俗称”三栏”,即”果栏 、菜栏 、鱼栏”. 1940 年后 ,这里逐渐成为专营干果海味的商业街. 一德路最繁荣 的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据统计 ,广州 70 %的海味干果在这里销售 . 它还成为玩具 、精品 、饮料的批发 零售集散地 ,汇聚了全国东西南北中的副食品和杂货 ,在东南亚地区也享有盛誉 . 时至今日 ,以个体经营为载体的批发贸易已成为该地区主要的经营模式 .历史上传统骑楼建筑的形制迎合了这种以手工业和个体商业为主的小规模多元化经营的需要 : 其 体量尺度适宜 ,开间约在 3 . 4 . 5 m 之间 ,进深在 1020

9、 m 左右 ,首层高度为 4 . 55 . 5 m ,楼层层高介 于 3 . 23 . 6 m ,总体高度约为 1024 m ;骑楼街宽度一般为 1116 m ,骑楼高度与街道宽度之比在 0 . 91 . 5 之间 ;它充分利用人行道上部作为延伸的建筑空间 ,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被覆盖的人行道形成了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 ( Kisho Kuro kawa) 所述的“灰空间”效果 ,为商业活动和人际交往提供了积极 的场所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全天候进行 ;其前店后居或者上居下店的混合使用模式 ,使其能充分满足传 统商业集约灵活的运作特征 ,也使传统商业街洋溢着多样性的活力 ,正是 J aneJ

10、 aco bs 曾描述过的旧城 不可或缺的社会特征.传统骑楼商业街区面临的发展制约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环境的转变 ,一德路传统骑楼街区站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面临着众多制 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矛盾 :2 . 1 物质环境的衰落由于长期缺乏自发的维护修缮 ,街区内建筑质量陈旧 、密度高 ,缺乏足够的绿化 ,缺乏为市民服务的 开敞活动空间 ;市政配套与公共设施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停车场地与批发运输的需求相比差距较大 . 现代主义巨型的建筑体量与传统骑楼建筑混杂并存 ,侵蚀着致密平缓的旧城风貌 ; 城市道路的拓宽日益解构着传统的步行网络 ;土地的混合使用趋势正逐步丧失 ,而让位于纯粹的商业开发

11、(图 2) .2 . 2 商业经营优势受到挑战一德路传统的经营方式主要是租用沿街的 骑楼店面 ,实行小规模销售. 仓储空间的不足迫使大量内街民宅被租用为仓储 ,导致内街小巷环境的混乱无序 ,也带来了严重的消防安全隐 患 . 显著的仓铺分离现象造成大量货流要通过 一德路路面往返运输 ,同时路面被占用来违章停车卸货 ,人车货高度混杂 , 交通拥挤堵塞 . 商 业经营与旧城区紧张的用地空间之间尖锐的矛 盾使得无论是经营档次还是规模都远远不能适 应现代商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 随着水陆交通2图 2 一德路现代高层与骑楼混杂街景区位优势的退化和城市空间的扩大 , 周边新兴的批发市场也对一德路的经营构成了

12、威胁 现有的经营模式急需转型寻找新的出路.2 . 3骑楼文化的式微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需要修缮整饰 ,未能充分发掘出固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升华为该区域的标 志性景观 ;骑楼狭小的店面与现代化大型商业经营构成了尖锐矛盾 ,其界面连续性与传统天际轮廓线被不断插入的大型商厦所打破 ;狭窄的骑楼街道无法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 ,被列为道路拓宽改造的对象.针对矛盾的多层次综合分析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所面临的矛盾决非偶然 ,它代表了广州市内众多骑楼集中地段在可持续 发展中共同遇到的难题. 从宏观的城市发展政策到具体的建筑本身形制 ,都对其更新发展施加着有形无 形的影响. 试分析如下.3 . 1 城市空

13、间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变更多年来一德路商业街一直凭借毗邻珠江 、位于旧城中心的区位优势拓展大批量的贸易模式 ,然而近 年来随着广州城市向东 、向南方向拓展 ,城市空间结构从原来以老城区为单一中心向多中心跳跃式发展 ,周边地区以更为低廉的地价和运输成本 ,以及更为宽松的空间环境参与到批发市场竞争中来 ,令一德路地段以往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 同时 ,旧城区面临着产业结构的重组 ,工业 、仓储 、传统批发业等传 统产业需要逐渐淡出 ,这对于多年以此为生的一德路传统商业来说 ,无异于釜底抽薪 ,需要重新调整自 身的定位.以往分散经营的个体批发模式和以肩挑手推为标志的货运模式都日益受到大型现代批发商业形态

14、的冲击 ,然而骑楼这种适应于传统商业的建筑形式并不能很好的跟上新型商业模式的要求. 物质载体与 实际功能的错位就造成了现代商厦的取而代之以及传统骑楼商业街的逐渐没落.而实践证明大型商厦也并非是一德路传统地段的救世主 ,它们的出现摧毁了旧城原本丰富的多层 次商业结构 ,而且其过高的运营成本超越了旧城区的承托能力 ,许多商厦在此经营效益都不佳. 如果把复兴传统街区的希望寄托在它们身上 ,恐怕会带来新一轮的衰败而不是可持续的繁荣. 骑楼街区的功能 转型究竟该何去何从 ,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3 . 2 旧城更新策略的偏差长久以来旧城更新策略中的偏差也是造成骑楼保护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 其中经历了

15、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表现为有关部门在寻求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以骑楼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之间缺乏平衡的把 握 ,任由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市场力量对旧城具有历史价值的骑楼地段进行不受制约的蚕食 ,在城市 发展需要 (如道路交通建设) 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冲突时 ,宁愿以牺牲历史长久的积淀来换取短期可见的 利益 ,其后果是造成了高楼大厦参差林立于平缓的旧城中 ,历史建筑与街区的印痕逐渐消褪.目前正在发展中的第二阶段希望代之以较为温和的手段来带动旧城改造 ,借助旧城历史文化底蕴 浓厚的基础 ,发展传统商业和文化旅游 . 这样一来尽管情形有所改观 ,但对于骑楼建筑来说只是停留在 暂时性的表面粉饰与维修上 ,许多深层

16、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例如骑楼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并没有得 到法律意义上的确认与重视 ,更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和提供专项资金来促进其保护的规律化与程 序化 ;它只是作为商业旅游盛宴中一道吸引眼球的大餐 ,被展示在为谋求经济利益而暂时搭建的舞台之 上 .因此 ,目前以骑楼为亮点的商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对于它的保护来说很可能只是过眼云烟 ,并不具备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内涵.3 . 3 城市改造方式的失当目前广州市推行的仍然是以小面积 、高强度为主的旧城改造方式. 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它并不是对 街区进行整体的渐进式更新 ,而是采用抢占有利地块 (例如沿街位置) 的方式来谋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利润 (2) .

17、这种生硬的改造方式出现在以连续统一为特征的骑楼街道上 ,必然导致了传统骑楼的界面断裂 、 体量失衡以及天际线突兀 . 同时这种“挑肥拣瘦”的改造还造成了地块之间开发程度的极端不平衡 ,加剧了传统骑楼的衰落.在当前城市改造向新阶段转型之时 ,商业旅游规划作为新兴的手段从另一个层面推动了骑楼街区 的更新. 它们虽然有助于改善当地的功能结构 、提升经济效益 ,但往往易于与保护骑楼等历史建筑发生矛盾 ,也忽视了对复苏整个社区应当承当的责任 ,不自觉地存在完全商业化的倾向. 而传统的城市规划3手段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 ,固然对保护骑楼街区较为有利 ,但如果缺乏切实的经济可行性作为依托 ,将难以

18、对整个传统商业街区未来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与把握 (3) . 当前各种规划改造手段分 别存在的局限性 ,是制约骑楼街区可持续复兴的重要原因.另外为了适应城市交通量的增长而片面拓宽传统骑楼街也是一个危险的做法. 例如广州市久负盛 名的中山路骑楼商业街 ,就出于缓解交通的需要被拆除拓宽为城市主干道 . 尽管有关部门宣布将在拓宽 后在两侧重建骑楼街 ,并将严格的规定新建筑底层必须采用统一的骑楼尺度 ,如净高 、柱距 、开间等 ,但 这样做实质上无益于骑楼保护 ,还助长了以建设名义动辄拆除骑楼的短视行为.其弊端有四 :一是经验表明单靠拓路只会吸引更多的车流造成更大的拥堵 ,改善交通应当从更深层 面寻找

19、对策 ;二是凡交通干道必然不利于形成商业购物氛围 ,一条街道不可能同时承载这两种功能 ; 三 是用大拆大建方式建成的骑楼街必然丧失了多年沉淀累积的历史多样性特征 ,就连传统骑楼街道蜿蜒曲折的景观效果也不可能复现 ,在严格的控制下只会产生由近似“脸孔”连续克隆而出现的刻板立面 ;四是拓宽后的骑楼街道与两侧新建的高层建筑将完全失去了传统的尺度比例特征 ,不可能再唤起人们的 历史感和场所感.一德路骑楼街区也曾经被纳入了道路拓宽的范围 ,有的沿街新建商厦已经按照规划道路红线进行 了退缩 ,与历史形成的骑楼界面互不连续 ;而未退缩的传统骑楼或许受到道路拓宽的负面预期影响 ,自身的保护与维修也不再受到重视

20、. 可见这种规划方式对于骑楼街区的保护具有潜在的消极作用 .3 . 4 配套更新机制有待完善从整体上看广州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 ,关于历史建筑和街区的具体保护机制仍然阙如. 比如从法律 角度缺乏对骑楼历史价值和地位的肯定 ,没有对骑楼的保护作出专项规定 ;缺乏具有实权的领导机构负责对骑楼建筑的有关保护事宜进行指导 、审批和监督控制 ,管理权限分散下放在各区规划部门 ,使保护 工作处于零星乏力的状态 ;骑楼的修缮和整饰处于自发状态 ,完全由产权人自身决定 ,没有受到政府有 关部门引导与监督 产权为公有的骑楼由于承租人缺乏修缮保护的动力与意识 ,容易出现衰败现象 ,而产权私有的骑楼往往因为产权人缺乏

21、资金 ,又无法从有关部门处获得促进其更新保护的资金信贷支持 ,同样维护不足 . 可见 ,在法律 、政治 、经济多重配套政策方面的盲点是制约骑楼保护的深层原因 .3 . 5 规划控制方式的误区传统骑楼街道的主要特色在于它连续的空间与界面感受 ,附带有旧城高密度使用 ( 接近 100 %) 的 特征. 然而按照广州市现行的规划控制技术规定 ,更新重建的地块必须按规定距离退缩红线 ,而且地块中的建筑密度和绿地率等指标均控制在 30 %左右 ,与新区开发接近而与旧城实际相去甚远. 如果照此 更新 ,相当于将现代主义的空间形态移植来取代历史的风貌 ,许多与旧城空间格格不入的“蜡烛式”建筑 体量就是这种控

22、制规定下的产物.同时 ,小地块开发模式带来的是片断式的而非基于整体城市设计思想的更新 ,在各地块骑楼拆除和 复建过程中缺乏专门的控制规定保证新建筑与传统骑楼保持界面尺度和立面造型上的呼应 ,使得骑楼 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无法得到有效的延续.3 . 6 骑楼建筑自身局限性除了前文所述骑楼建筑格局与大型商业空间的发展不相适应之外 ,骑楼街道的狭窄也限制了其容 纳更多人流驻足选购的能力 ,与现代化商城所提供的大空间 、全方位的饮食 、娱乐与商业活动相比 ,显然 它的吸引力要有限得多. 另外历史上骑楼街道缺乏绿化的弊端就已为当时的广州市政当局所认识 ,随着旧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口密度的增长 ,这个问题愈显

23、突出.4对传统骑楼商业街可持续更新的设想4 . 1明确可持续发展目标 ,推动功能转型历史文化的复兴与社区经济的繁荣应当构成推动骑楼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两翼 ,只有善于平衡两者 的关系 ,它才能真正找到重新起飞的基点. 而这一基点 ,从目前来看 ,就是促进传统功能转型 ,借助骑楼文化的保留与延续开发新型的商业旅游产业 ,从而带动社区的整体发展 .以一德路为例 ,可以着重发展以展销贸易 、零售洽谈 、电子商务等以商流为主导型的经营模式 ,使它从传统的一级批发市场形态 ,向贸易中心这种高级形态发展 ,从而摆脱大量货流和交通流的聚集 ,走向 集约利用土地 、综合使用空间的道路. 同时注入新的功能 ,如发挥

24、传统骑楼街道的特色 ,开发休闲旅游 、 文化旅游和特色旅游商品销售等 ,这样骑楼建筑可以很好地结合新的经济形态找到用武之地 ,实现可持 续的发展.4 . 2 建立综合系统的更新规划模式实践证明单一的传统城市规划手段与商业旅游规划等都无法胜任骑楼街区全面更新的复杂任务 , 只有建立综合系统的规划模式 ,涵盖从经济开发可行性分析 、商业定位与旅游形象策划 、传统建筑保护 与历史文化传承 ,到功能转型与土地利用调整等多方面内容 ,才有可能顺利地转向预定发展方向 . 以前 所沿用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以及商业旅游规划等手段均可以作为子规划纳入到整体规划当中 ,从而取长补短 、各尽所能 ,共同为达

25、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服务.4 . 3 建立新型专门机构 ,探索市场化运作与多元合作模式与规划模式变革相配合的是建立新型的领导机构来整合资源 、推动开发. 在市场化条件下 ,政府应 当从对历史地段改造大包大揽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充分引导市场力量来为公共利益服务 ,在骑楼街区的 改造中实现多种利益实体的共赢局面 (郭湘闽 ,2003 ; 90) . 因此 ,可以设立由政府牵头的开发指挥机构 ,由策划公司 、开发公司和有关行政部门联合组成 ,政府负责政策制定与行政调控 ,资金和管理事宜则由 各经济实体具体负责. 在这样的组合下 ,可以摆脱过去保护资金长期不足的困扰 ,又保证了商业开发在 公共权力的

26、监督下有序进行 ,避免重蹈开发失控从而危害历史街区保护的覆辙 ,这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 的途径.4 . 4 完善配套政策 ,改革更新机制首先从立法上确立历史建筑及街区的重要地位 ,明确规定对其保护和再利用所应遵循的程序和原 则 ,例如规定承租人和产权人均有义务定期对其进行维修 ,并接受有关部门督导等. 同时结合金融体制 的建设 ,逐步完善民间信用制度和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资金信贷制度 ,以鼓励传统建筑的自我微量更新 , 而不再采用政府出资一次性全部更新 、过后又长期缺乏维护的做法 .应成立强有力的历史街区保护领导机构 ,最好由市长亲自挂帅 ,集中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 . 可以仿效欧美的成功经验 ,设立

27、专门的专家委员会 ,由来自不同领域包括历史文化保护 、法律 、管理部门 、房地 产开发的人士组成 ,共同确定有关的保护范围 、讨论保护的实施 、审议特殊的案例 、讨论开发可行性等 , 以推动历史街区更新的规范化运作 (4) .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尤其是调动民间团体和非营利机构 ( N GO) 的积极性 ,为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献计献策. 同时盘活历史文化资源 ,充分发掘其内在的经济潜力 ,例如 可以借鉴苏州的大胆尝试 ,将国家无力完全负担的非文物历史建筑出售给私人使用 ,但明确规定其保护 的责任与义务 .4 . 5 改革规划管理方式 ,明确骑楼保护要求规划部门应着重调整具体执行的方式 ,例如协

28、调现有各规划如道路交通规划 、商业旅游规划与历史 街区保护规划之间的矛盾 ,树立历史文化保护优先的观念 ,避免“建设性破坏”的再度重演.历史街区的更新与新区开发存在很大的差异 ,可以参考国外的特定区划法 (5) ,根据骑楼街区的实 际情况制定“特定地区保护更新条例”,充分考虑骑楼建筑的特殊情况与历史形成的城市肌理 ,从维护旧城空间特色的角度调整现行的规划控制要求和指标 ,以符合特定历史建筑保护区的保护需要. 禁止在非 必要情况下以大拆大建方式改造骑楼街区 ,在规划申报程序上 ,可参照国外经验建立必要的过渡期限与 程序 ,在骑楼面临拆除改造之际仍留有足够的时间供公众和专家评议并反诉 ,以阻止对历

29、史建筑改造操 之过急的现象 (理查科林斯等 ,76) .改变小地块高密度的旧城改造方式 ,在整体进行历史街区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推动渐进式有机更新的实现 ,并对与骑楼相连的地块明确规定应延续骑楼街道特色的城市设计要求. 针对骑楼建筑自身的不 足 ,可将有条件的路段改为步行街 ,以扩大人流与空间容量 ,改善绿化景观 ,营造更为舒适宜人的商业环 境 .结语5一种传统建筑形式要在现代社会继续延续其生命力 ,除了自身的历史价值之外 ,还必须与当代社会 、经济 、管理体制等保持高度的契合 . 像一德路这样的传统骑楼街区 ,它的保护与再生就不仅仅是建筑 维护修缮的问题 ,而是广泛涉及到城市发展 、社区复兴 、

30、政策环境 、经济形态的多层次话题. 在多元化的 复杂矛盾面前 ,如何既保护好骑楼这一富于传统魅力的景观 ,又有效地推动整个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就促使我们摸索一整套新的规划方式并从更广阔的社会 、政策 、法律 、经济等视野内寻求配合解决的 方案.相信在制度化 、程序化以及多管齐下的努力下 ,骑楼街区的保护必将摆脱困乏的现状而走上正轨 ,骑楼文化的传承也将指日可待.参考文献1吴庆洲. 广州建筑M . 广州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0 . 112 - 115 .Wu Qingzho u. Architect ure in guangzho uM . Guan gzho u : The map

31、 p ress of guangdo ng p rovince ,2000 ,112 - 115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广州市骑楼街保护与开发规划研究R . 广州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2002 . 4 - 30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 ute of Guangzho u. p reservatio n and develop ment planning of arcade in Guangzho uR . Guan gzho u ,2002 ,4 -30 .郭湘闽. 以商业旅游为动力的历史地段更新机制新探A . 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

32、议论文集C ,2003 :78 - 91 .Cuo Xiangmin . New explo ratio n into t he renewal mechanism of histo ric sites wit h t he motivatio n of business and to urismA . Collectio n ofPhD dissertatio n o n t he first natio nal academic fo rum of docto rsC ,2003 ,78 - 91 .理查科林斯 ,依莉莎白瓦特斯 ,布鲁斯道森 ,等. 旧城重生 美国都市成长政策与史迹保存M

33、 . 邱文杰 ,陈宇进译. 台北 : 台北 创新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1997 . 64 - 76 .Richard C Collins , Elizabet h B Waters ,Bruce A Dot so n ,et al . American Downtowns Growt h polities & p reservatio n M . Translated b yQiu Wenjie ,Chen Yujin . Chuan Hsing Publishing Co L t d ,1997 ,64 - 76 .阮仪三 ,王景慧 ,王林.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 . 上海 :同济大

34、学出版社 ,1999 ,55 .Ruan Yisan , Wang J inghui , Wang Lin . Preservatio n t heo ry and planning of cities of histo ric cult ural fame M . Shan ghai : To ngji U niversit yPress ,1999 ,55 .2345file:/D|/新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txtdf机及ov及ojxlkvjlkxcmvkmxclkjlk;jsdfljklem,.xmv/.,mzxlkjvolfdjiojvkldffile:/D|/新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txt2012/8/2 16:09: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