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开题报告(新).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7520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师生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开题报告(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师生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开题报告(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师生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开题报告(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师生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开题报告(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师生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开题报告(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师生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开题报告(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师生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开题报告(新).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师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文化构建研究”开题报告 连云港市连云中学 邱心远一、课题选题的背景“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采,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现代社会要求的人的个性,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多种多样的个性,是在能全面承担多种社会责任基础上的丰富多采的个性。”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个性观,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要求学校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多样

2、化、个性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制”。新课程标准也将“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但当目前学校教育,普遍“重学业”而“轻素质”、“重统一模式”而“轻个性发展”;同时,我国目前学校文化建设过于形式化、表征化,缺乏对学校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追问。 基于存在的这两个问题,本课题尝试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如何发挥学校文化对师生的作用,通过构建学校文化的自主性、内源性和独特性等品质,以“学校文化”为手段,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从而全面促进支撑师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师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选题的实践意义: 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基础教育管理的需要,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教

3、育的期望,目前各地普遍推行“模式化教学”。但过度的模式化教学往往要求统一“教”与“学”,要求学校教育制度化、人才的培养具有计划性、批量性和统一性,广人教师受这种教学思想影响,往往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框定在升学标准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这必然忽视了个人的成长需要。促进师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才是对教育终极目标的回归,本课题通过从“学校文化”系统构建层面促进师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克服过度模式化教学,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 怎样的学校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人才?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育思考,但不是本课题所能解决的,但本课题尝试从小处切入,研究“学校文化”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学校文化”

4、和“个性发展”本质上看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但它们之间具有:(l)过程的同一性,学校文化构建支持和个体内化构成了个性发展的过程;(2)目的的一致性,它们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相同的,师生遵守学校行为文化,恰恰是个体立身社会,成事立业的基石:(3)内容的相关性,在学校文化浸润和个体内化下,学校文化的内容促使师生形成了不同的个性;(4)条件的依存性,学校文化是展示个性的舞台和空间,师生个性是在学校文化许可的范围下存在、表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 “学校文化”与“个性发展”两者是可以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本课题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价值。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在国外,关注师生个性发

5、展问题最早始于20世纪初,著名的学者有美国的杜威、前苏联的赞科夫、阿莫什维利等。近代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到1990年发表的学会关心,都无不把促进个人的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使命和追求的目标。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解放出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通过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教学形式的改变等,来探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在国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个性发展问题成为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专家、学者、教师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关注和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理论,就提倡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主张让学

6、生自主、白由地发展,使其个性得到张扬。 另外,通过检索,很多文献与本课题的研究有相近之处,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代表性的有: 刘彦文、袁桂林所撰写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浅析一文中,分析了哲学意义上的“个性”定义、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定义,并提出了教育学意义上的“个性”定义,他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有优良个性的人,即摒弃不适合个体自身与社会的特质,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主体判断、主体选择和主体行为的能力。 李永森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的学生个性化教育策略一文中指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模式化和一元化教育事实的批判,从而为个性化教育和主体分层教育在心理学层面提供了理论观照。以此为理论依据,探究了多元智能理论视阈

7、下的个性化的教育策略,但他主要采用教与学的优化来发展师生个性推进素质教育。 葛亚莎在个性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一文中指出:标准化的模式教育存在严重弊端。他提出实施个性教育必须改革与完善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素养、培养教师个性,建立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估方法,并在理念上强调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梁胜在中国高校学生个性发展研究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一文中指出:为什么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仍步履缓慢,停滞不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的观念与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禁锢着人们的观念与思维,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大学生个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8、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做一探讨。本课题研究重点是对“师生个性发展”基于 “学校文化”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强调“过程性”和“操作性”,形成学校管理风格和品味的更高水平提升。三、核心概念的界定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人格。本课题

9、所指个性是个人品格的各个方面,如智慧、气质、技能和德行的特长。本文“个性发展”是指个人品格的各个方面,如智慧、气质、技能和德行的近一步成长与健全,构建适合师生自己丰富个性特长的发展。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无处不在的空气,学校成员共同默认的解释,终身相识的味道。学校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学校建筑设计、学校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这也正是本课题中“学校文化”的含义。本课题基于师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文化构建研究,是以创设包容、

10、丰富多样、形式多彩的学校教育氛围,渗透师生的教育教学环境与过程中,尊重与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促进其成长与发展。四、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 (一)研究目标1研究“学校文化”对“师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为课题打下理论基础; 2通过开展对我校“常青藤”文化节活动策划、收集、整理、编撰成功案例,发展师生个性,积淀学校文化内涵; 3在学校文化反思和创造的过程后,针对“学校文化构建”,师生共同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开展文化实践活动,交互发展“学生文化”和“师生个性”; 4.探索学校“师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内容与维度。(二)研究内容 1研究“学校文化”对“师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2. 研究关于“教师文化、学生

11、文化、行为文化构建” 对“学习型的教师文化”、“多元的学生文化”和“师生行为文化”的构建。3构建“常青藤”文化为主轴的学校文化,开展系列活动,以多元型的学校文化浸润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个性发展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4改良、完善学校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师生的个性发展。五、研究过程与方法、思路(一)研究思路在文化反省、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 技术路线:调查分析(成功案例、现状分析)理论研究(学校文化理论、师生个性发展、学校文化促进下师生个性发展)模型建构+实践研究(学习型教师文化、课堂教学文化、校本课程文化、师生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

12、评估完善继续实践。 (二)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借鉴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借鉴己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走访、回忆的形式,积累成功案例并编著成案例汇编;调查课题研究前后师生个性发展变化情况,为学校文化构建效果的评估以及实践研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强调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文化实践和教学实践,借助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文化的功能。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4实证研究法:就是通过名师、骨干教师的试点与实验而不断地完善、扩大、推广课题实践的面,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地实践、交流、总结、反思、提高

13、、再实践,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5案例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从“师生行为文化与师生个性发展”、“弘毅精神浸润下历届师生个性发展”、“学习型教师文化”、“多元的学生文化”等不同视角,撰写成功和失败案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完善理论,最终形成“学校文化浸润师生个性发展”的案例研究报告。(三)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组长:邱心远1.负责课题的总设计;2.统筹课题的运作;3.编写课题的实施方案;4.组织课题的教研活动;5.撰写课题的学期报告、结题报告;6.撰写相关论文。组员:刘进利、顾金光、陈孝现、刘宏1.负责课题的调研;2.负责校史等资料的收集、整理;3.学校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完善;4.撰写相关论文

14、。组员:张国函、王杭州、王志好、张颖、郑义1.开展系列活动;2.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3.课题会议记录;4.撰写相关论文。(四)实施步骤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 1成立课题组,理论学习,设计、准备材料; 2调查研究目前师生个性发展现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比较研究学校文化和师生个性的内涵,研究“学校文化内涵”、“师生的个性发展”,撰写论文,构建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理论与实践阶段(2014年元月至2014年12月) l开展文化反省,撰写关于“学校常青藤精神促进师生个性发展”的理论研究论文;调查研究历届师生个性发展成功条例。 2开展文化创造,在调查研究和行

15、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创意设计大赛、案例评比大赛和实践大赛,撰写关于“学习型的教师文化、多元的学生文化”的理论研究论文,并根据研究的成果,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进行总结与完善。 3开展文化实践,完善德育体系和综合素质校本评价,完善学校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行为诊断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进行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开展实践大赛、撰写案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元月2016年4月) 本阶段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汇总,进行成果总结。撰写课题论文、研究报告、案例和专著。准备课题结题资料,完成结题工作。六、研究的预期成果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阶段成果(限5项)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汇

16、编手册201309 “学校文化”和“师生个性”的内涵比较研究文案汇编201406关于学校文化浸润与师生个性发展的理论研究研究论文201409关于师生行为文化与师生个性发展的研究研究论文201410最终成果(限3项)“构建学习型教师文化,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的研究调查报告 案例汇编201510“构建多元的学生文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研究研究论文 案例汇编201602结题报告:学校文化浸润下师生个性发展的研究研究论文201604七、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一)学校文化建设有基础。我校的“常青藤文化“是以“发展学生个性、厚重学校文化”的为核心,倡导“顽强拼搏,自我超越”,近年来学校在课题“促进师生心理

17、和谐的途径方法研究”的引领下开展教研活动,每年举行一次课题论文评比,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其中邱心远、刘进利、顾金光等老师的论文在教学与管理、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中国教育报、班主任之友、中学物理等刊物发展。参加省市级论文评比老师获奖50多项。 (二)文化课题研究有经验。在“十一五”期间,连云中学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引领学校发展,本课题组在负责人邱心远的主持下参加了两个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726项目实验校,课题研究积累了经验,有能力独立申报和研究。 (三)促进师生个性发展有成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在省市的各级各类的比赛项目中,我校学生捷报频传。近三年来,我校在各项竞赛

18、中取得丰硕成果,共有80人次荣获市级以上一等奖,连云区教育局在我校召开“常青藤精神”研讨会,对我校个性教育实施情况给予充分肯定。 (四)课题主持人有能力。课题主持人邱心远现任连云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连云港市骨干老师,连云港市“521高层次才人”培养对象,“、十和十一五”期间,主持参与多项省级及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组织研究的经验。(五)其他成员有条件。课题组年龄层次合理,各子课题均由分管科研、德育、教学的副校长负责,课题组中高级教师4名,刘进利和顾金光两位成员连云港市骨干教师,可以带动来自连云区各大名校的教研骨干共同参与研究,教研资源丰富。(六)基础条件有保障

19、。本课题研究过程贯穿于实际工作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研究时间有保障。能够确保课题研究所需的必要经费。学校拥有完善的中学计算机网络系统,图书馆资料丰富,软硬件条件优良,这些可以为课题研究提供物质保障。八、主要参考文献 1卢克拉斯特(lukelassiter),人类学的邀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2刘彦文、袁桂林.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浅析J.教育评论.2000(4) 3吴庆麟.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4史密斯(atriciaL.Smith)等.教学设计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5彭刚.学校文化建设:一种生存和发展战略J.江苏教育.2007(1) 6朱春艳.透视学校文化J.河南教育,2005(2). 7谢翌.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5(4) 8王道军.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方式问题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11(1) 9李永森.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的学生个性化教育策略J.甘肃科技第26卷(14).2010,(7). 10 杨九俊.学校课程能力建设-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文化转型的研究 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