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转化教育叙事故事.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8560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转化教育叙事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转化教育叙事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转化教育叙事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转化教育叙事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转化教育叙事故事.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转化教育叙事故事教育叙事故事 背景:时常听到几位老师上完课后的满腹牢骚,“哎,这课简直没法上了,X班XX等同学上课总说话”“我上课也是,安静不了一会儿准又开说,管不了”。回想起来,这些老师说的这几个同学还真存在这种现象。 描述故事过程:上课铃响了,几个男同学还在一起你推我搡,追逐打闹,看到老师进来了才慢吞吞地走到自己座位上,可嘴里还在嘟嘟囔囔地不知在说些什么,而且坐也没有坐相,课本也没有拿出来。朝他们看好久,他们才慢慢地拿出了书。开始讲课后,老师在前面讲,他们几个也不闲着,“老师,他打我”“老师,某某总说话”,结果授课被打断,老师不得不停下来进行教育。可过不了一会儿,“涛声依旧

2、”,屡禁不止,一节课下来,老师感觉特别累。通常出现上述情况时许多教师的第一反应便是将矛头指向学生, 并进行归因:这些学生都是所谓的“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自控能力太差、过于自私、厌学、不考虑自己对其他同学所造成的影响等等。于是,教师们“联合会诊”后一致通过,利用班会、早读等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在全班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情况下,富有经验的教师会抓住几个典型,重点教育,以示效尤。然而,无论你是苦口婆心,还是奖惩并用,教育效果往往不如事先期望的那样有效,隔三差五,课堂上随意讲话的现象又会出现。于是,教师们又继续苦口婆心,继续重点教育,然而收效依旧甚微。 反思:这种课堂“吵客”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且具体

3、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却涉及到对班级学生群体心理认识的大道理: “引起注意”。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他们破坏课堂纪律、捉弄老师、欺侮同学等,是想博得别人一笑、一惊,以此为满足,以吸引别人的注意为美,为乐趣,喜欢热闹的场面,直接影响教学秩序。 “对着干”的逆反心理。即你要我怎样,我偏那样。这往往是一种由于家长本身就有令人不能原谅的教育方法错误,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等的对抗情绪,从而常有违规违纪现象。 “显胜”。他们与别人交往时,欺软怕硬,对强者,委曲求全;对弱者,常常以欺凌侮辱别人为乐趣。他们与人交往时,总是表现出强烈的逞能、显胜的心理。 “厌学”,这是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产生的一种情绪。

4、有的是家庭教育不得法或缺乏管教,因而使孩子变得放荡不羁。有的是在校成绩差或缺乏学习兴趣,或者能力超常而求知欲在课堂上得不到满足,或者个性倔强与教师对立,或者在乱班生活养成了散漫习惯等。他们主观上缺乏明确的纪律观念与一定的自制力,从而厌学。 “学样”。从心理学上说,属于从众心理。即众人在做,也就跟着做,并不去想该不该做。它可以减轻个体来自群体的心理压力。 我觉得,广大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做法: 分化瓦解小群体 这样的做法,遵循群体关系的教育调节心理原理。及时发现 “领头羊”,并将其把他作为重点帮教对象,同时推荐其他同学参加班级活动,因为这些学生是偏离班级的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很大的心理影

5、响力,“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如果做好了他的教育转化工作,其他成员的工作往往迎刃而解了。但是教育转化核心人物的工作要细致而有条理,不可急躁,转化时要找准契机,消除其对立情绪,最好使他在成功的激励下顺利转变。 二)“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 赞扬和鼓励学生 由于我们对品德不良学生指责和惩办多于赞扬和鼓励,所以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认为教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误认为周围的人对他们都是抛弃的。甚至对待真心实意教育他们的老师,也常常持以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的反常态度。这样,教师的教诲在他们身上就很难生效。 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方能入心。要想转化,先要感化。要多方面地关心他们,诚意地帮助他们。要满腔热情地和他们交知心朋友,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使他们相信教师的善意,从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到教师的一片真诚之心,把教师当知心人,从而树立信心、力求上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