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与反思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9章第1节的内容,共需两个课时完成。本课要研究的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1课时的内容:教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而今天的学生才开始八年级上册学习的,他们刚刚学过三角形的全等,这之间还有轴对称、勾股定理等章节没学过,所以从知识储备到认知水平都还欠一些火候,但我之所以没选择九年级的学生,是因为,想要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而不是为了做课而做课。另外,本来在八年级下册对于三角形的全等已不再要求些大括号,对应顶点也不要求写在对应的位置上,但考虑到学生刚学过三角形全等,为了巩固和强化,这里
2、我对书写格式做了要求。 一,突出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为接下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矩形、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均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少,完全可以与下节课一起讲。但正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本节课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启发、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细心探究。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探求的乐趣,成功地喜悦,合作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能很好的突出重点,把性质的探索设计为三个环节:猜一猜、量一量、证一证。这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采用大胆猜想,实验验证,直观演示、设疑诱导等教
3、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二突破教学难点 由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即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采用层次化的分步探究方法.在一开始上课就安排拼图活动,目的是:在引出课题得同时为下面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把四边形问题向三角形问题转化做铺垫,然后在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后又设计了一个证明题,这个题与前面的拼图活动呼应,为接下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做了又一层铺垫。有了前面的经历和体会学生就有了一个跳跃的台阶,在性质的证明时更容易联想到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性质证明后教
4、师启发学生平行四边形问题通常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解决,使转化思想的渗透水到渠成。 三,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解决问题3 数学思考 4情感与态度 从拼图活动开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复习,在展示拼图时,三个同学共同完成,体现了合作精神。拼图活动的设计还为了起到衔接作用,把刚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和本节课联系起来。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
5、学习兴趣,体现本课的情感目标。 把文字语言表述为几何语言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述能力。 接下来是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点环节由“猜一猜、量一量、证一证”组成,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测量以及推理研究了平行四边形对角、对边的性质,本环节的设置使同学们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另外从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归纳,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勇于发现。 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现自主-合作
6、-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环节让学生仿照三角形的学习方法类比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渗透了类比的思想,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是这一节课中比较重要的环节。 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 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是遵循从猜想到实验验证到证明的方法。 学生的测量结果与结论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若不符合说明有误差,测量是不可靠的;若符合,也要让学生知道我们不可能一一测量所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测量是不足以让人信服
7、的,所以可见推理论证的重要性,这是本节课的灵魂,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中,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学生写完后与同桌交流,互改,最后教师展示学生书写过程体现了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多元评价。 这个习题运用和巩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课标所说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在找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的有序性。 该题运用和巩固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但是设置这个环节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埋下伏笔,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本课设计成一节探究课,是为了
8、体现新课程理念,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将教材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活动完全开放,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力图构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的探索者、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 师生互动很好,从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积极的参入问题的讨论课堂气氛很好,课堂上多数同学完成了课堂练习,表明该课教学已顺利完成。,整节课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师生互动这些环节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本课教学与学生练习时间
9、恰当,但总觉得教学中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不够,由于担心时间,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主探索,这是这节课最不理想的地方。今后改进,前面老师讲课可再精练些,留多些时间给学生讨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会有帮助。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用定义证明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的是平行四边形,可是这个证明题放在那里一直,犹豫不定,最后放在定义学习的后面也仍然觉得有缺陷,因为接下来并不是性质证明而是性质的猜想和测量,所以衔接的不好。 2、教学重点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为接下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矩形、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均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因此我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作为本课的教
10、学重点。 1、教学难点 知识掌握上,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平行四边形,在感性上对其有所认识;而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在七年级的学习已经积累了按边和角学习三角形的方法,固而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技能。 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具有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 由以上所述的学生认知水平,学习本节课的难点是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过程,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即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结合综上所述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力求在教法上体现探究、启发式。改变以往讲
11、授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采用大胆猜想,实验验证为主,直观演示、设疑诱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标准,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2解决问题 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渗透“猜想实验验证”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性质的证明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的能力。 3 数学思考 类比的
12、数学思想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要类比三角形的研究方法,从角和边入手进行探索。 转化的数学思想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论证要通过将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 4情感与态度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 重要性质,同时也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 平行四边形的依据之一。 通过该题运用和巩固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但是设置这个环节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下节课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埋下伏笔,使前后知识 融会贯通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教学反思: 教材处理: 基于“
1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真正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内化、整合 首先,打破了原教材的知识结构,构建成一个新的教学体系,分为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这样两部分,本节课是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安排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然后,最后,把一道命题证明的练习题改编成实验操作型问题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教具制作成模型,让图形动起来 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去发现其中不变的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 总之,教材处理力求在深挖概念内涵;拓展性质外延;深化练习效用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能够
14、促进理解,提高认识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这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浓缩知识要点,突出内容本质,渗透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使他们有足够的的机会显示灵性、展示个性教师成为课堂问题的激发者、有序探究的组织者、学生错误的澄清者、多角度思考的促进者,使师生成为“数学学习的共同体” 一、创设情
15、境,把学生置于问题的建模过程 本节课以学生习以为常的“平行光线在室内的投影”为情境引出课题,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入数学王国,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 二、实践探究,把学生置于结论的发现过程 首先,将枯燥的概念教学赋予有趣的实际背景,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鲜活.通过拼图游戏,让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探究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对拼出的四边形分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其次,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加工,将教材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活动完全开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
16、维驰骋的空间,激发了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 三、变式训练,把学生置于创新思维的深入培养过程 把书中一道命题证明的练习题改编成有趣的实验操作型问题,做到源于教材,活于教材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发散性、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四、反思小结,把学生置于知识系统建立的过程中 这节课的结尾,既有对课堂知识的系统小结,又有对思想方法的高度凝炼,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板书设计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记忆 一、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 1本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实
17、例,学生听课轻松,课堂活跃,绝大多数同学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通过数例的分析,不但体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而且了解了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寻找数量关系,提高了数学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老师讲解及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用了20分钟,留有学生较多的练习时间,改变了“满堂灌” 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2二、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1教好课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全章的教学目标及知识的整体安排思路。第三章整式的加减从数到式,首先介绍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在知识的呈现上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用字母表示数,是人类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是代数与算术的一个重要区别,它使我们可以更
18、一般地去研究和解决许多数量关系问题,它是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认识这一节课在整章的地位,不能认为内容简单,马虎对待。随意删除例题,甚至于不讲,直接就介绍代数式,学生缺乏从数到字母的思维适应过程,将给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2教好课要熟悉自已的学生知识水准。我所任教班的学生基础较差,许多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对课本练习中学生可能感到有困难的题,比如,第1填空第题进行改编,作为例题和同学讨论,为差生能顺利完成练习作好准备。 3教好课尽量多使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有些题不好解释,比如,求; 1 + 2 + 3 + + n = , 制作电脑课件用图形来进行说明,学生就一目然了,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 4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恰当处理教材。课本为本章的引入安排了一个导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导图的学习,了解本章将要展开的主要知识,体验到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整式的加减是贴近生活的,激发学生对本章知识强烈求知欲。然而,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用字母表示数还不够了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列代数式以前,立即提出用X来表示所需材料的长度问题,学生困难很大,另外,时间也不充许。因此,我把课本中测试测试球的弹起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作为引例,把导图作为课堂练习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完成,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