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中药学讲稿缕析批注.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1004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缕析批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缕析批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缕析批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缕析批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缕析批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缕析批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廷模中药学讲稿缕析批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张廷模中药学讲稿缕析批注张廷模中药学讲稿缕析 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第三组:用于咽喉肿痛的清热解毒药:山豆根、射干、马勃。还包括发散风热药中的牛蒡子,用于温热病的板蓝根、大青叶等,尤其板蓝根长于解毒利咽。 适用范围:热毒郁结于咽喉而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咽炎、喉炎。 山豆根 植物来源:一种豆科的小灌木,又叫越南槐,用它的根入药。它的地上部分和苦参很相似,和苦参实际上是近缘植物,只不过比苦参植株要矮小一点,这个根要细一点,其实也是非常苦的,山豆根和苦参一样的苦,而且它们含的很多化学成分都是相同的,当然也有不同的成分,主要的成分都相同。这种豆科植物的山豆根,是山豆根的正品,常常又把

2、它叫做广豆根,因为广西也是主产地,它是与北豆根相对而言。北豆根它不是豆科植物,它来源于防己科的植物,只是在北方的部分地区近年来使用,它有类似于山豆根的作用。 山豆根清热解毒,主要用于咽喉肿痛,在解毒利咽药中,它的苦寒的药性是比较强的,有的书上说它大苦大寒。它的苦味非常浓烈,和苦参的滋味可能不相上下,大苦是说它清热解毒的作用比较强。对于咽喉红肿疼痛,可单用,在古代,用它煎的汤,或者磨的,在碗里面,粗糙的碗,用山豆根来磨汁水,慢慢地咽下去,让它作用在局部,这样效果也是相当好,当然比较难受,因为很苦。还可配伍板蓝根、大青叶、牛蒡子,甚至于金银花、连翘,实际上都有一定的利咽作用,或者加上一些清肺热的药

3、,象黄芩这一类,其实在临床上是作用很强的。这是山豆根的基本应用。所以我们书上的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实际上强调了它的清热解毒,主要在于利咽消肿,它是一个功效。 近年来,山豆根的应用也有一定的扩大,除了咽喉肿痛,比如说牙龈肿痛、其它的疮痈肿痛,用它也可以促进红肿的消退,甚至对肺热咳嗽或者一些实热病证都可以用。 山豆根的药理学研究,和苦参有很多相同的药理作用,比如说升高白血球,抗心律失常,所以山豆根在这方面和这个苦参一样地使用。 要注意山豆根的用法和使用注意。山豆根的用量是比较小的,36克。不能过量,因为它大苦大寒,服用过量引起恶心呕吐、头昏头痛、腹泻腹痛、四肢乏力、心悸胸闷等等,有的还更严重的

4、一些中毒反应。这些反应,一个是消化道的,另外是一些神经系统的轻微的中毒反应为主体的。有的文章报道山豆根如果用6克左右,统计了214例患者,只有一例患者出现了轻微的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比如说有一点恶心这样的症状。统计了使用9克的53例当中,就有9例有反应,这个占的比例就要高一些了,就占了百分之十几,十五左右了。那么使用10克以上的46例,就有24例出现了不同的不良反应,那么就超过了百分之五十。所以这个明显的与用量的关系是相关的。所以我们这个量就这样定在一般不要超过6克,6克以上不但很苦,很难服用,更主要的是很容易产生这个不良反应。 射干 射干也能够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射干的消肿利咽的作用不如山豆根

5、,它的作用要缓和一些。但是射干有一个特殊性,它长于祛痰。所以这个咽喉肿痛,如果说热痰比较植物来源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药理作用 用量,36克。射干长于利咽祛痰 重的,或者热痰壅滞证的,它有利于祛痰,有利于咽喉的通畅,也有利于咽喉肿痛的消退。所以它的最佳适应证是热毒咽喉肿痛,兼有痰浊阻滞。它的清肺祛痰,可以专门用在咳喘痰多,治疗咳喘痰多不分寒热都可以用。如果是肺寒或者风寒,它可以配伍温肺或者发散风寒的,比如说张仲景的射干麻黄汤,它和麻黄配伍在一起,治寒性的咳喘痰多。如果是这个风热或者肺热的咳喘痰多,它本身就是清热药,有清肺的作用,当然更适合使用。 在使用注意当中,要注意孕妇慎用或忌用,在清热解毒

6、药中,很多药都没有提到,这是唯一提到的。因为在古方当中,把射干作为一个活血消癥的药在使用,认为它能够通月经,破癥结,它属于一个活血化瘀的药。这个作用不强,现在已经不强调,但是它有这方面的倾向性,有这方面的作用。金匮要略中的鳖甲煎丸,里面有一味药叫做乌扇,乌扇就是指的射干,在那个方中它就是属于活血消癥的,整个鳖甲煎丸就是治疗腹内的癥瘕结块,就是治肝脾肿大的,它是一个辅助的药物。既然它有活血消癥的作用,不管强弱,那孕妇一般不宜使用,这是个原则。量大的时候它也是能够滑肠,所以脾胃虚寒的不宜用。 射干的植物来源,鸢尾科,鸢就是鹰的意思。下面的叶片就象张开的鹰的尾部,所以它叫鸢尾。很多地方都把鸢尾科的一

7、些植物作为观赏的或者绿化的植物,有的绿化带里面开的花是紫色的或者蓝色的花,那就是鸢尾,有的叫蝴蝶花。有些地方,把它叫做土射干,它有类似于射干的清热解毒利咽喉的作用,最初是作为一种代用品,有类似的作用。近年来有的单位对这个射干准备进行研究,因为它有比较好的抗病毒的作用,准备扩大它的临床运用范围,把它治疗多种病毒性感染的疾病,试图在这方面找它的一些新的、潜在的用途,最后发现它里面含的这个苷类的成分鸢尾苷这一类的,确实有比较明显的抗病毒的作用。那个单位开始没有注意药材的品种,就用了土射干,就是鸢尾,而不是射干,结果一研究,后来才发现品种没有对,再和正品一对照,里面含的有效的成分比这个射干还要高,所以

8、后来就干脆用那种鸢尾,就是土射干来提取,提取的时候准备就作为一个抗病毒的药物,现在还分离出了单一的成分作为注射剂。刚好前不久就是这个“非典”流行的时候,好象是国家科技部,最早资助了几百万同意进行临床观察的,好象是在中药方面,因为它刚好申报临床,它又是作为一个抗病毒的中药的一个注射剂,有这么一个科研,现在可能开始进入了临床观察了,但是现在又没有“非典”了,当然只能观察其它的病毒类的病症。所以这个药,我们在下面的资料里面有,它有抗炎解热、抗病毒、抗菌。这个咽喉肿痛,它可能是细菌感染,也可能是病毒,它还可以用于其它一些病毒性疾病,可能还有潜在的一些利用价值。这是关于这个射干,相对来说,它比较安全一些

9、,运用也广泛,治咽喉肿痛。 马勃 马勃是一个菌类植物,在没有成熟的时候,采集起来作为药用,马勃的清热解毒作用非常平和,药性也是平性的,它治疗咽喉肿痛,一般用于轻证,或者作为辅助的药物。马勃止血,可以内服,更主要的就把这个马勃撕成片状,消毒了以后,局部,就象西药里面止血的海绵一样,放在局部加压,把它包扎起来,它也可以达到止血的效果。所以在止血方面,它外用有它的特色和优势。当然清肺热,一般的肺热咳嗽可以用。 用于咽喉肿痛的,主要就这么三个药。山豆根作用最强,主治证相对比较重一些,但是量不要太大。射干介于之中,虽然不是很强,但是能够祛痰,所以局部有痰浊阻滞的比较适合。马勃作用最为平和,一般适合于轻证

10、,或者作为一个辅助的药物来使用。射干能活血,孕妇忌用 射干的植物来源,土射干作用更强 马勃利咽且能止血。 三味利咽药的区别 它们在其它的热毒证方面现在应用还不广泛,所以它们的应用相对的局限一些。 清热解毒药第四组:主要用于热毒痢疾的清热解毒药: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对于热毒痢疾,清热燥湿药中的黄连,仍然是首先要考虑使用的,应该把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前后加以联系。 湿热痢疾,也称为热毒痢疾。痢疾治疗的时候有里急后重,可以配伍一点行气的药,比如说木香,或者枳壳、枳实,或者薤白,也可以配伍一点活血化瘀的,有利于脓血便的消除,常常配伍当归。 白头翁 植物来源:是毛茛科的草本植物,因为这种植物全身都有

11、白色的绒毛,尤其它花上面也有比较长的白的绒毛,好象一个白发老翁,所以根据这个特征来命名的。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是治疗痢疾的比较优良的一个药物。虽然白头翁凉血,但一般的温热病的热入血分根本不用,杂病当中的血热妄行也不用。这个凉血作用,主要治疗痢疾便血,它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凉血止痢,其它的血热证不考虑。所以它是一个治疗痢疾的专药。但它治疗热毒痢或者湿热痢,它的作用并不优于黄连,黄柏这些药,它不一定有那么强。在中医学当中,不管湿热痢或者热毒痢,大致就相当于西医学当中的细菌性痢疾,往往就有里急后重,便下脓血,发热,起病比较急,那么这个白头翁可以治,它通过清热解毒。那么在这方面,它可能不一定能赶

12、得上黄连和黄柏这一类,而且常常和黄柏、黄连配伍在一起作为一个辅助的药,它也是一味有效的药。但是这个痢疾当中还有另外一类,中医叫做慢性冷痢,也叫做休息痢,也叫做血痢,这个痢疾它没有里急后重,也没有便下脓血,没有脓,它整个大便都是咖啡色的,所以就是以便血为主的一种痢疾。时作时止,一段时间发生,然后又好了,过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叫休息痢,反反复复,断断续续的,这个就是现代医学西医学所说的原虫痢,阿米巴原虫,寄生在大肠里面所引起的一种特有的病原虫痢。前面的黄连、黄柏这一类的药,对这个原虫痢,冷痢、久痢,或者血痢,或者休息痢,主要指的这一类的痢疾,那一类的药,黄连这类药没有效,但是白头翁有一定的效果。这个

13、是黄连、黄柏这一类药所没有的优势,所以前人认为它是一个治痢疾的要药,又是一个良药,主要是从这一个角度来加以强调。它不但治菌痢,还治原虫痢。 所以在白头翁主治里面,我们先就说它能够治疗热毒湿热的痢疾,多为细菌性痢疾,便下脓血,里急后重。也可以用于休息痢,腹痛便血,屡发屡止,经久不愈,这就是阿米巴痢疾,阿米巴原虫寄生所引起的,这两种情况它都可以使用。 白头翁清热解毒,还可以用于疮痈,但是没有什么优势,因为治疗疮痈肿痛的清热解毒药太多了,临床上一般不会考虑到白头翁,因为白头翁局部用还有一定的刺激性。尤其是新鲜的,它那个气味,对于口腔、眼的粘膜有很强的刺激,如果捣新鲜的白头翁那个气味刺激了眼,那马上就

14、会流泪,也会使眼睛发红,局部皮肤也会痒痛,有的也会红肿,这刺激性是很强的。那么鲜的口服,对于胃粘膜也有很强的刺激,所以一般白头翁不用新鲜的,一般是用干品。干品的这种刺激性就比较小,或者没有明显的刺激性。所以这个外用于一般的疮痈可以用,但一般不会考虑。 另外白头翁还能治疗疟疾,滴虫性阴道炎。疟疾也是原虫引起的,滴虫性阴道炎也是原虫性的病,因为它本身阿米巴也是一种原虫,它对原虫看来还有比较广泛的作用。 白头翁是治痢要药,但治湿热痢较黄连弱,对休息痢有效果。 能治疗疮痈肿痛,但鲜品外用有刺激性,一般不用。 对原虫引起的疟疾、滴虫性阴道炎也有疗效。 马齿苋 马齿苋是一个肉质的草本植物,它来源于马齿苋科

15、。因为它这个叶片尖端稍稍有一点向里凹陷,象马的大牙,臼齿,所以叫做马齿苋。这又是一种大家喜欢食用的野菜,它是药食两用的,这个酸是本身的真实滋味,口尝的时候,或者作为蔬菜来食用的时候,它也可以煮粥或者煮汤,也带一点酸味,真实的滋味。 马齿苋清热解毒,主要是用于热毒痢疾,但不能用于原虫痢。它和前面黄连、黄芩一样。它作用比较缓和,一般作为一个辅助的药,作用不强。但是它有个优点,它可以作为食疗。比如说有的痢疾患者,食欲不振,把马齿苋煮粥,它既可以代替食品,又可以作为药物,可药可食。 另外它还可以用于其它的热毒证,疮痈这类。近年来,马齿苋的清热解毒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除了传统的治疗痢疾和疮痈以外,对

16、一些感染性疾病。 另外它可凉血止血,用于多种血热出血。马齿苋的凉血止血和前面的那个贯众的凉血止血有相似之处,它也是能够明显地收缩子宫,所以对妇科病的一些出血证有它一定的优势。这个药因为它本身是食品,用量比较大。所以在使用注意当中,它能收缩子宫,那么孕妇反过来就一定不能用。孕妇收缩子宫就容易引起流产,引起堕胎。 名称来源 用于湿热痢,作用缓和,药食两用。 凉血止血,能收缩子宫,孕妇忌用。 鸦胆子 鸦胆子是来源于苦木科的,鸦胆子这种乔木,小乔木,它成熟的果实,用它的整个果的果实。这个果实比女贞子干了稍大一点,它里面有一个硬壳,硬壳里面才是种仁。有的书上把鸦胆子又叫做苦参子,因为它非常苦,但不是苦参

17、的种子。有名的医药学家张锡纯就犯了一个错误,望文生义,因为本草文献有些说鸦胆子又名苦参子,张锡纯就在他的著作里面称,“乃苦参之种子也”,这个就错了,张冠李戴了,要把它区别开。 鸦胆子清热解毒,主要是治疗痢疾。鸦胆子治疗痢疾,只能用于原虫痢,对于细菌性痢疾,没有效果。休息痢就是原虫痢,它没有里急后重,也不是便下脓血,它就是便血,整个的排泄物就是咖啡色的。我们明确提出来,它用于休息痢,实际上就是回避了原虫痢。其实应该说不要回避,就是明确的根据西医的诊断,就是用于阿米巴原虫引起的痢疾,腹痛便血,时作时止。在本草学当中,前人认识非常准确。鸦胆子是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首先收载的。本草纲目拾遗里面收载这个

18、鸦胆子是治疗冷痢久泻,这个冷痢久泻就相当于休息痢,实际它已经有诊断,很明确。冷痢久泻,外无烦热躁扰,就是患者不发烧,有的痢疾初期要发烧,“外无烦热躁扰,内无肚腹急痛”,里面没有很突出的腹痛症状,有赤白相间,无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长。冷痢久泻没有里急后重,它大便很流畅,而且小便是清长的。 当然这个原虫痢本身不多见,现在西药里面也有治疗原虫的药物,所以就算是真正发生了,鸦胆子可以用,但它也不是必用之药,因为毒性很大,所以它临床实际上价值并不是很大的。 鸦胆子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外用,把它用来腐蚀赘疣,赘就是皮肤上的一些赘生物,疣就是广泛的由病毒引起的,有的地方叫瘊,那个就叫寻常疣,这一类的都可

19、以局部使用,不要让它腐蚀正常的皮肤或者肌肉,它局部可以坏死脱落。有的用来治疗鸡眼也是这个道理。用的比较多的是外用这方面。 传统口服这个药的时候,一般是轻轻地把鸦胆子的果实,把它表面的果壳敲破,取里面完整的种子,用龙眼肉来包裹,整个把它吞下去。那么它在胃里面的,是缓慢的龙眼肉消化以后,里面的药出来,所以就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现在是装在胶囊里面,尤其是肠溶性的胶囊,避免对胃产生不良的刺激性。所以注意这个鸦胆子的用法和使用注意。用法一般是吞服它的种子,每一次不多,就512粒,或者用龙眼肉,或者装在胶囊里面,不入汤剂,不能做汤剂。做汤剂不但很苦,而且有腐蚀性。因为它对胃肠道、对肝肾都有损伤,那么这些地

20、方不健康、不正常,比如说有溃疡,有胃炎,或者肝肾功能本身就不好,一般都不要内服。所以这个药就是主要了解它的这个毒性。 需要说明,其它章节有许多清热解毒药,比如发散风热药中的牛蒡子、菊花、升麻,都是比较典型的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中的栀子、夏枯草,清热凉血药里的水牛角、玄参,清虚热药中白薇、胡黄连,都是清热解毒药。所以清热解毒药在清热药当中是数量最多的,学了以后互相都应该联系起来,不应该把它们孤立地截然地分开。 清热凉血药 概述 清热凉血药的基本功效就是清热凉血,简称凉血,有的也叫清血热,单称凉血的比较多。这是基本功效。 清热凉血药的主治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温热病的热入营血。 清热药的分

21、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温病治疗原则的需要。温病有卫气营血四个不同的阶段。针对温病学而言,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温热病的热入营分和热入血分,所以营分证和血分证都是清热凉血药的主治证。温热病的热入营血,营分证和血分证,都有血热的病理存在,邪气进入了血分,营分是血分的初起阶段,血分是营分的进一步发展,更深入的阶段。血分有热邪,这是相同的,所以它们都要用清热凉血药。只不过这两个阶段有一些不同的表现,营分刚刚从气分来,还保留了很多气分的一些特征,再加上它刚刚是邪气伤及了血分,所以动血的症状不是很明显,只是斑疹瘾现,不明显的,就是出血不重,另外带有很多气分的一些症状,所以在营分阶段,凉血药常常和清热解毒药、和清

22、热泻火同用,有时就可以使血分的症状得到减轻控制,显现出还是以气分为主的,前人把它叫做“透营转气”。而在血分阶段,舌质深绛,颜色更深了,尤其出现了动血,斑疹显露,皮下的出血或者其它的出血非常明显,那么凉血的同时要配伍活血化瘀的药。在营分,活血化瘀不是很主要,对血分就显得更加重要。不管营分或者血分都伤阴,都有热毒,所以在治疗温热病的营血分的时候,加一定的清热解毒的药,加一定的养阴生津的药,都很必需,但是对于在营分,解毒相对于血分还要重要一些。在营分常常配伍清热泻火的药,在血分更多的强调是活血化瘀的药,是配伍上的不同,但是需要清热凉血这一点,没有什么两样。 第二个方面,内科杂病的出血证,即“血热妄行

23、”。 由于邪气热邪,扰动了血分,它不能正常地在血管里面运行,在脉内运行,而溢于血管之外,有的叫做热邪迫血妄行,简称就叫血热妄行。 另外注意这一类药的兼有功效。这一类药,主要用于温热病的热入营血,热入营血本身是温热病,需要清热解毒。温热病明显地伤阴,再到血分阶段出现了动血,那么需要止血,出血以后就有瘀血,还需要活血化瘀。下面要学的清热凉血药,有的兼有清热解毒作用,有的兼有养阴生津的作用,有的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的兼有止血的作用,那么这些兼有功效,虽然普遍性不是非常突出,不是很多的药都兼有。 清热凉血药,有的时候很难把功效和主治一一对应,不象前面学过的,比如说有的药物,它有一个功效下面就对应一个

24、主治,清热凉血药不一样,往往它每一个主治与多种功效有关,不是单纯的一对一,是几种功效在同一个病证当中它同时发挥,这是学习清热凉血药主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所以也是注意它的兼有功效,也是学习这类药物的一个重点。要记住,它究竟除了清热凉血,还兼能做什么。 关于清热凉血药的性能特点,当然苦寒,这个是共通的,除了苦味,这一类的药物有的有甘味。因为甘能够养阴生津,和清热泻火药的有甘味是一样的。加上本身这一类的药有的药有一定的甜味,比如生地黄,有一点甜味的。另外有的药物有咸味,为什么有咸呢?因为五味理论不能够反映更多的药物功效的性质和特征,后人试图扩大五味理论每一种味所代表的药物的作用的性质特征,比

25、如说加入了咸入血、咸入肾,这里是作用于血分的,所以有的药有的就加入咸味,或者把咸味保留下来。当然它也来源于五行,咸是水的味,那么营血呢?那么它主要是在心,是属火的,有一个水能克火,那么也是保留咸味的,这是前人认为它的理由之一吧。 关于这一类药物的归经,主要是心肝两经。根据中医的脏象学说,心主血脉,那么热入营血,肯定是与心主血脉有关的一些病理改变。肝是藏血的,尤其是出血,是肝不藏血。所以对凡是药物与血分有关系的一些功效,包括凉血、活血、止血、补血,基本上都可归心肝经,这是个规律。如果兼有其它的功效,可能还有其它的归经,但最基本的、最共通的都有这两经。 清热凉血药的配伍。这一类的药,主要是用于营分

26、的阶段,注意配伍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用于血分,注意配伍活血化瘀和止血药,但是都要还要配伍养阴的药。如果用于内科杂病中的血热妄行,这一类药多数是没有直接的止血作用,它只能够针对血热妄行的病因,它是一个间接的可以缓解出血的这种势头。只有少部分的清热凉血药又是止血药。所以在用于血热妄行的时候,往往要配伍止血药,尤其是要和今后我们学止血药那一章有凉血止血药一节,和那一节的药,更要把它紧密地联系起来,那么这样子临床上就能更好地选择。这一类的药,有的比较滋腻,所以胃肠不好的,在使用的时候量不要大,或者可以配伍一些健胃药,避免它产生这方面的不良反应。 下面介绍具体的六种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药的品种非常多。在

27、此之前学过的有凉血作用的药可能有十多种了吧。比如说解表药中的桑叶,清热泻火药中的栀子,清热燥湿药中的黄芩,尤其是清热解毒药中的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马齿苋、贯众,这些都有清热凉血作用,只是这些比较典型,在温热病的营、血分阶段用得比较多的一些凉血药,以后凉血止血药那一类,品种更多,这些都是要联系起来学习的。 生地黄 清热凉血的第一味药,生地黄,现在正名往往简称生地。 地黄是这种植物的块根,挖起来的时候就象从地下把番薯挖起来。新鲜的时候把它切开,里面带有一点黄色,地黄的黄就这样来的。晒干了以后,它的黄色不明显了,有的甚至完全接近于黑色了。 关于的地黄命名,按照古代的一些文献的记载,认为它是质量很沉

28、重的,挖起来比较坚实、很重的,如果在水里面清洗的时候,沉在最下面的,质量最好,它是用天、地、人来分轻重。也就是说,晒干了以后,在洗的过程当中,有的浮在上面的,相当于在上的是天,这种地黄可能不是很好。地的是最重的,质量是最佳的。 地黄主产区主要是在河南,河南过去称为怀庆,所以有的把它叫作怀生地、怀地黄,是河南的道地药品之一。 生地黄的“生”,在古代和现代它的含义有一点微妙的变化,在古代指的生地就是新鲜的地黄,指的鲜品。古代的地黄只有干、鲜之分,一个是地里面采挖起来,或者也可以保存相当一段时间,用鲜的;一个是晒干了以后用,晒干了的叫干地黄,没有晒干的叫生地黄,生和干相对。后来有了熟地黄,唐宋以后,

29、尤其宋代以后有了熟地黄,那么生就是和熟相对了,熟地是补血药。如果要用新鲜的,那就要写明是鲜地黄,是字面上有一点细微的区别。 生地黄是很常用的一个清热凉血药,它的基本功效清热凉血。清热凉血药的主治,一是温热病热入营血,二是血热妄行,生地黄在这两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很常用。因为它药源丰富,价廉物美,清热凉血作用比较好。 对于温热病营分阶段,生地黄第一可以凉血,第二可以养阴生津。在营分阶段,脉细数,口渴,虽然饮水不多。但也是伤阴的一种表现。尤其是脉细数,生地发挥了最基本的凉血和养阴两大作用,再配伍一些清热解毒,或者清热泻火的药物,比如说清营汤,就是这样的用法。 到了血分阶段,就斑疹显露,出血比较明

30、显,生地黄除了凉血养阴,同样有伤阴,有血热,而且还发挥了止血的作用。对于血分就有三个相应的功效了,那个时候因为出血以后就有瘀血,所以常常配伍活血化瘀,当然还需要配伍清热解毒,比如说过去的犀角地黄汤,现在叫解毒地黄汤。就用犀角或水牛角来清热解毒,加上牡丹皮和赤芍药来活血化瘀,所以在营分和血分阶段,生地的临床意义有微妙的区别。在营分阶段,斑疹隐现,没有明显的出血,所以止血并不重要、不直接。到了血分阶段,止血就成为一个针对性的很重要的功效。所以,如果要考核大家,在治疗温热病的营、血分不同阶段,生地黄发挥了那些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象这一类的选择题,难度比较高,不但要对中药的功效要很熟悉,对于主治证的病

31、因病机,也要分析得非常准确。生地在治疗营分,比如说清营汤;血分比如象犀角地黄汤,现在犀角不允许使用了,改为水牛角,根据卫生部的文件就叫解毒地黄汤。对于血热妄行,生地黄既能凉血,又能止血。所以对于血热妄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药,其重要性不亚于今后凉血止血药那一节的那十来种药,可能比那些药使用的频率都要高,而且作用都要可靠,所以是个重要的凉血止血药。但是在很多中药著作上,对生地的止血功效,肯定不够,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为什么这么讲,在很多中药书,包括一些教科书里面,在生地黄的功效里面,在功效项下,没有止血二字。把止血放在了用于血热妄行中,称本品能够清热凉血又能止血,就讲得比较清楚的了。有的比较含混,就

32、说对于血热妄行,本品可以凉血止血。有的甚至写凉血以止血。把它作为一个间接效果,通过清热凉血达到了缓减出血这样一个效果。生地黄通过清热凉血可以间接地缓解出血,有间接的止血效果,但生地黄又有很好的直接的止血作用。但是这一点在学术界有一定的争议,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争议还比较厉害,因为一部分人认为,中药不应该有止血的功效,止血就是出血有它相应的病机,消除了病机,症状就缓减了。血热妄行,清热凉血它自然就止血。如果是瘀血阻滞,活血化瘀,自然就止血,如果说属于一些虚寒性的,你温补,它自然就止血,所以就不存在有对症的、症状的直接的止血的效果。应该说中药里面有直接的止血作用,如果说前面的一种理论完全成立

33、,那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清热凉血作用越强,或者清热泻火作用越强,止血效果就最好,那么化瘀止血,活血化瘀作用最强,那么止血的效果就最好,因为它完全是因果关系了。我们前面学的三黄,在很多方面黄连的清热作用比黄芩好,那么为什么黄连自古以来,没说它有止血作用,出血证用的不多,当然不是没有用,作为辅助的药,黄芩历来就肯定它有止血的作用,也就是它本身就客观存在了一个直接的功效,今后学很多化瘀止血药,很多破血药,比如水蛭、虻虫,这一类它不但不能止血,可以还会使出血加重。有的药的活血化瘀的作用并不强,比如说蒲黄、五灵脂等,它止血作用很明显,但化瘀作用很一般,所以它不应完全是因果关系,所以生地黄应该有直接的

34、止血作用。所以我们书上,对这一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充分地肯定,在中间加上了止血二字,也可以叫凉血止血,因为这里重复了,所以就写了一个止血。所以它也是治疗血热妄行重要的一个药物。 生地的第三个功效,养阴。在大量的中药书上,叫作“养阴生津”。“养阴生津”对于生地来说,是强调的重点。因为生地很多是用于温热病,温热病热邪伤的是津液,常常出现口渴或者肠燥便秘。生地黄用得最多,就是用来养胃阴,或者大肠的津液增水行舟。治疗温热病当中的口渴或者消渴,或者说肠燥便秘,生地发挥了养阴生津,或者生津止渴的比较好的效果。这是生地在养阴方面很重要的功效,津伤口渴。但是生地的养阴,是广泛的,对于五脏六腑,它都可以表现出

35、养阴作用,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清补药、一个养阴药,所以这里说它用于津伤口渴等阴虚证,加了一个“等”字。这里只写两个字“养阴”,是强调它的普遍性、广泛性。如果写养阴生津,就是突出了重点,但是使它的养阴的功效局限了,实际上很多方剂,比如天王补心丹,里面加生地,那是心阴虚,里面的生地是在养心阴。百合固金汤,里面用生地是治疗肺阴虚,那是用它来养肺阴,象一贯煎,治疗肝阴虚,那么是用它来是养肝阴,当然在肾阴虚的方当中,比如大补阴丸等,都是用的生地黄。古代象在最早六味地黄丸的时候开始还不一定有熟地,那么往往也是用生地,也是治疗肾阴虚,它能够补肾阴,所以五脏六腑的阴虚,生地都能用,它都是一个补阴的药,只不过用得

36、最多的是津伤口渴,表现为胃肠为主,尤其是温热病当中。所以一个是强调重点,一个是强调普遍性,强调重点,便于记忆,强调普遍性,一旦记住了,对药使用就更加准确。我认为强调普遍性更好一些,所以这是两种表述方法,其实它有深刻的内在思考,这是生地的功效和主治的主要的情况,那么该药比较滋腻,所以使用注意里面特别强调了便溏腹泻这方面的问题,但这不是特殊的,一般的凉血药,都有这方面的要求。 玄参 玄参是玄参科的一个草本植物,用它的根,根是黑的,玄就是黑色的意思。从表面到里面切开,切开以后,黑色越深,质量越好。有的人写处方,老是三个字,每个药都把它凑三个字,比如说玄参本身就黑的,要写个黑玄参,多此一举,很浪费时间

37、。比如说桂枝,没有办法加三个字,有的写桂枝尖,实际上不是完全用的尖本身。这种医生好象显得很整齐、很划一,方中每一味药的药名都是三个字的,没有必要。 玄参清热凉血,比生地作用要稍次一点。玄参也可以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也可以养阴,这一点不管在营分、血分,它和生地黄是一样的。那么不同点,生地黄对于血分,有止血的作用,玄参没有。但是玄参能够清热解毒,温热病需要泻火解毒。玄参有,生地没有,所以温热病,热入营血,热毒比较炽盛的,尤其是心经,这些热毒炽盛,经常用玄参。比如说清宫汤,里面用玄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两个药有相似,又有不同,相似的,对于温热病热入营血,都可能凉血和养阴。不同的一个可以止血,一个可以

38、解毒。当然在凉血方面,生地黄略强一点,而且又有直接的止血作用。所以杂病当中的血热妄行,是一个很常用的要药,而玄参,凉血作用不强,又没有止血的效果,所以在主治当中就没有血热妄行。一般的出血证不使用,也是与凉血有关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那么玄参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那么它可以用于热毒疮痈,和一些咽喉肿痛,这方面都有比较好的效果,尤其是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玄参显得很重要,是个很常用的解毒利咽的药,那民间很多民众都知道玄麦甘桔汤,咽喉不舒服了,用一点玄参来泡水喝,其实玄参利咽喉,一方面是它通过它的泻火解毒,那么火毒炽盛,咽喉肿痛可以用,另外它又能够滋阴降火,如果是阴虚火旺,上灼咽喉而出现的咽喉干痒疼痛,它

39、常常和麦冬这一类,它也能够利咽。所以它对咽喉的疾病,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说过去患白喉,很多治疗白喉的方当中,从古方到今方,现在的一些临床报道,玄参可能都是一个首选的一个药物,它主要就是解毒利咽,白喉是咽喉的一个病证。从一定角度来说的,玄参滋阴那也是对五脏六腑的阴虚,它都有一定的滋阴作用,但不一样的,玄参主要不在于补阴,生地补阴为主,玄参主要在于降火,对于虚火,它类似于知母,它是在降火坚阴。所以把它叫作滋阴降火,所以不是典型的补阴药。虽然它可以用于各种阴虚证,它是对于虚火亢旺,那么最为适合。那么玄参为什么能够治疗瘰疬、痰核,一方面它可以解毒消肿,另一方面,它也是因为它滋阴降火,那么就与一些化痰药配

40、在一起,实际上和昨天讲夏枯草这些是类似的情况。玄参和生地,是两个比较相类似的药。所以有时候也要要求加以比较,比较其实也很容易,比较都能清热凉血,都能够滋阴,养阴、滋阴这些没有本质的区别,养阴、滋阴、补阴大同小异,那么是相同的,都可以用于温热病的热入营血,都可以用于多种阴虚火旺证,那么不同的,生地有止血的作用,所以对于温热病的血分热证,它可以收到止血的效果,也可以用于杂病当中的血热妄行,但是玄参没有止血的作用,所以对杂病当中的血热妄行一般不用,对于温热病其实用得更多的是在营分,血分用玄参相对还是比较少,但这些过细的,我们不要求了。杂病当中不用,那么在滋阴方面,那么玄参主要在降虚火,生地主要在生津

41、液、生阴津。这是相同当中不同的,另外玄参能够泻火降毒,用于热毒引起的疮痈和咽喉肿痛,它可以和其它的清热解毒药一样地使用。 玄参注意它是十八反当中的,诸参辛芍叛藜芦。 玄参在很多医生的处方中,把它写成元参,主要是因为康熙皇帝他叫爱心觉罗玄晔,他的时候不准用玄字,皇帝的名字里面有,所以清朝在康熙以后,包括康熙年间,玄字在文献里面要么就没有这一点,最后的这一点有意地把它不写出来。我不是写的玄晔的玄,我不同了,我少一点。另外一个干脆就写元字,现在我们的一个成药,比如说玄麦甘桔冲剂,或者有的就是元,元麦甘桔冲剂,都不规范,我们现在其实还是要把它回到原来的本身的玄,黑色的意思,元就失掉了本意了。 牡丹皮

42、牡丹花是一个有名的观赏植物,最有名的洛阳的牡丹。但是牡丹皮质量比较好的一般认为安徽凤阳凤丹皮,它是因为它的皮比较厚,而且粉质也比较重,认为一般质量比较好,用它的根皮,用牡丹花多年生的根皮,它是一个多年生的小灌木状,是一种观赏的花卉植物。 牡丹皮作为一个清热凉血药,它也可以用于温热病的热入营血,但是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只有在血分阶段,化瘀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所以相对来说牡丹皮对于温热病,主要用于血分,营分用得少一些,所以我们对于牡丹皮就没有笼统讲热入营血,突出重点,主要讲的温热病热入血分,主要就是因为它有活血化瘀作用,因为从温病的治则当中,到了血分才止血、凉血、散血,既要凉血,更要散血,散血就是

43、活血化瘀,所以一般是在治血的方当中,比如刚才的犀角地黄汤,它和犀角、地黄配伍使用,就这种情况,在营分阶段用的不多,还很少找到它使用的这种方例,所以我们强调重点,如果说同学们初学的时候,不是分得很清楚,你笼统地说了有温热病热入营血,我想也不是原则问题,如果说在营分阶段,某一个方里面加上了牡丹皮,至少不是错误吧,不是原则上的错误。所以我们这里没有加营字是经过了考虑的,不是随便的一个简单的漏掉,是有意不写的,是告诉大家这么一个信息。所以是关于牡丹皮,清热凉血,它考虑到活血代瘀,所以主要作用在血分,另外牡丹皮对于血热妄行也是能用,但是它不能止血,所以必须和止血药,尤其是凉血止血药配伍在一起才能使用,所

44、以在应用一里面都谈到了。另外牡丹皮活血化瘀,有的书上也说它化瘀止痛,都可以,它又有一定的止痛作用。所以广泛地用于多种瘀血证,跌打损伤、妇科或者腹内的癥瘕积聚,疮痈肿痛其实也有瘀血存在,牡丹皮都用,牡丹皮它虽然是一个清热药,其实它是偏于微寒的,而且它有明显的辛散作用,所以作为一个活血化瘀来讲,它并不凝滞,所以牡丹皮在治疗很多寒凝血瘀的方当中,并不避用,比如张仲景的温经汤,是寒凝血瘀的,里面就用牡丹皮,当然和一些温经的药物在一起,整个方都是温的,实际在很多这一类的方当中都用,当然牡丹皮最适合瘀热互结,有热的瘀血证,但是如果是寒证的往往并不避忌,它的寒凝作用不明显,它是一个辛散、辛通性质相当明显的一

45、个药。 另外,它能退虚热,退虚热我们下一节要讲,就是对于阴虚内热证的一种治疗作用,所以常常用于阴虚内热证。阴虚内热证的病因,是肝肾阴虚,尤其是肾阴亏损,所以常常配伍补阴的药,不单纯地用退虚热的药,和补阴药配伍在一起。 牡丹皮因为它活血凉血,所以归心经、肝经,因为它退虚热,阴虚内热主要是肾阴虚,虚火亢旺所以又归肾经,苦是苦能清泻,辛是它能够辛能行能散。能行,活血化瘀就是行。所以这些就是比较典型的根据功效,把整个性味归经都推出来了,那它就和书上一模一样,象这类的药,那么典型的药,大家就注意一下。 赤芍药 赤芍药简称叫赤芍。在古代,尤其象张仲景的时代,今后我们学伤寒、金匮里面没有赤芍,统称叫芍药,芍

46、药现在分白芍药和赤芍药,就白芍和赤芍。白芍今后在补血药,这两个赤芍和白芍它的来的植物品种有一定的差异,加工炮制方法也有一点差异,那么赤芍它主要是来源于川赤芍,而且一般直接把根把它采挖起来,就一般不去皮,也不经过蒸煮,晒干了以后直接入药,那么是赤芍。那么白芍,主要是用的芍药,就第一个品种,那么一般挖了以后刮掉表皮,然后要经过蒸或者煮,然后这样子干燥了以后,所以它有些虽然品种有相似,但是其它有不同的地方,现在研究,它化学成分不完全一样,所以明显的是两个不同的药。 赤芍和牡丹皮,是一个相须的药对,那么相须主要是它们在清热凉血和活血化瘀方面,它们都是苦、辛,微寒,归心肝经的,性能完全相同,功效也完全相

47、同,都用于温热病的血分证,血热妄行也可以作为辅助的药物,另外也广泛地用于多种瘀血疼痛证,或者说瘀血证,尤其是妇科的瘀血证,使用相当广泛,而且经常一起配伍,相须。所以这两个药,常常就学了以后,也要求要进行比较,那么比较最大的区别,就是牡丹皮,多了一个清虚热,可以用于阴虚内热证,那么它就有归肾经,至于说有的书上,包括我们的书上也谈到了这样的情况,就是说牡丹皮和赤芍可以用于疮痈肿痛。用于疮痈肿痛,这两个药不是清热解毒药,因为疮痈肿痛除了热毒壅滞以外,本身有血热,热毒影响了血分,加上局部有瘀滞,所以才会红肿,最后才会溃脓,这都涉及了血分,涉及了瘀血,所以在治疗疮痈的时候,它需要凉血化瘀,所以牡丹皮和赤

48、芍药,不管内痈、外痈,都经常使用,但一定要配伍解毒消痈的药,它在这些方里面基本上是凉血和化瘀一个综合的应用,另外它没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所以这一点要把它搞清楚,在有的中药书上,专门用了一段文字来叙述牡丹皮治疗疮痈,或者赤芍治疗疮痈,那我们书上象124的第二段那么牡丹皮下面治疗疮痈肿痛,那么就是说它是凉血和化瘀、止痛的一个综合应用,其实赤芍也可以单独分一段,但是它混在了应用二里边,都可以表述不一样,但实际上应该完全一样的表述,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是要说明的一点,对于疮痈,基本的功效是凉血和化瘀。另外在不同的书上,对这两个药的第二个功效表述不同,比如说有的说,牡丹皮是活血散瘀,而赤芍是化瘀止痛,或

49、者活血止痛,更强调赤芍的止痛作用。因为芍药自古以来,都把它作为一个止痛的要药,尤其是白芍,我们以后要学,是一个很重要的功效,所以这样历代就很强调芍药的止痛。的确不管赤芍和白芍,都有比较好的止痛作用,但是能不能因为书上的表述在牡丹皮当中,就没有提止痛,只提活血化瘀,或者活血散瘀,它就没有止痛作用了,牡丹皮的止痛作用也相当强,也是一个很好的化瘀止痛的药,那么至于单用,在等量这样的相同情况下,谁的止痛作用更强,现在还很难讲,所以我们书上,现在就为了把它尽量地能统一的统一,为同学们记忆的时候提供一些方便。所以过去有的同学们学的时候老是担心,书上牡丹皮写的是活血散瘀,那么赤芍写的是活血止痛或者化瘀止痛,四个字不一样,很多同学老是去死记,担心背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